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北大教授忆1977高考 落榜后又被录取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北大教授忆1977高考 落榜后又被录取

北大教授忆1977高考 落榜后又被录取
2017-06-06 11:18:36
来源:腾讯大燕网 作者: 牛军
关键词:人物 点击: 我要评论
77、78、79级的大学生通常被称为“新三届”,即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当时的平均录取率不到5%。他们普遍经历过底层历练、个性坚毅、能吃苦。他们当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各领域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77、78、79级的大学生通常被称为“新三届”,即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当时的平均录取率不到5%。他们普遍经历过底层历练、个性坚毅、能吃苦。他们当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各领域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0 (2).jpg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1977年参加高考,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录取。图/腾讯大燕网摄影师 杨浩东 摄

  牛军教授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第一届”北京高中生

  1966年高考中断时,我正好读完小学四年级。1969年,我随父母去到了河南正阳县的一家公社,那时已是上初一的年纪。公社有一所中学,离农场很远,我们上学,来回得走上20里路。不过,公社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上课很少。 公社里有几个同行的教员,有时他们会组织我们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年。

  1971年秋,我回到北京,赶上北京恢复高中学制。当时有两个选择:当兵或上学。我几乎没有犹豫,选择继续上学,到了北京第一六六中学就读,成了北京恢复高中后的第一届学生。(编者注:第一六六中学前身是“女十二中”,是当时北京市属重点中学之一)高中读了2年,又去插了3年队,后来便到了一家出版社,从事校对工作。

  1977年,停滞10年的高考得以恢复。听到消息时,我觉得终于有机会靠自己的努力上大学了。那一年我22岁。当时我的工作比较稳定,在单位表现还算不错,留下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不过,我还是选择了报名参加高考。

  高考落榜后又被录取

  考试前,我的高中老师推荐了一些复习教材,书不多,只有几本,很快就复习完了。我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相对扎实,还能应对高考。

  当时,我报的是文科,考察科目共有语文、数学、政治和历史地理四门,历史地理合并为一科考试。

  

0 (1).jpg

 

  图为牛军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时的照片(受访人供图)

  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在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些“发懵”,一时不知该写些什么,后来就写了出版社印刷厂里一天繁忙的工作。分数出来后,没想到考得最好的,是数学。

  那年高考,我们可以报3个志愿。我比较喜欢文学评论,但在那时候,经济建设是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事这个行业,能符合国家需要。因此,我的第一志愿是北大经济系,第二志愿报的是当时的北京经济学院,第三志愿报的才是河北大学的文学评论专业。

  出结果了,北大经济系录取分数线很高,我的成绩差了十几分。幸运的是,我赶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人大从落榜的考生中择优选拔了一些人,于是我被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其实,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头。

   0.jpg

 

  牛军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为当年的毕业证。(受访人供图)

  1982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后来读了硕士,留校任教,又读了在职博士。1990年,我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2001年1月到北大任教至今。

  给文科大学生的建议

  进入大学之后,我也有过“迷茫”。当时,一位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给了一些建议,让我觉得很受用。这个的建议,就是重视写作。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会迅速提升。倘若个人的表达水平与鉴赏水平脱节,便会开始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件比较令人担忧的事。

  若能笔耕不辍,经常将自己的表达与经典相对照,并得到他人的意见与反馈,表达能力便能与鉴赏能力同步提升。这样的写作训练,从入学起即应开始。笔记、日记、随感……各种体裁、题材都能成为练习的手段。

  在大学生活中,学会管理自己最重要。

  采访人物来源:新三届

  文字整理:舒斐

责任编辑:
北大教授忆1977高考 落榜后又被录取

北大教授忆1977高考 落榜后又被录取

2017-06-06 11:18:36
来源:腾讯大燕网 作者: 牛军
关键词:人物 我要评论
77、78、79级的大学生通常被称为“新三届”,即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当时的平均录取率不到5%。他们普遍经历过底层历练、个性坚毅、能吃苦。他们当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各领域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77、78、79级的大学生通常被称为“新三届”,即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当时的平均录取率不到5%。他们普遍经历过底层历练、个性坚毅、能吃苦。他们当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各领域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0 (2).jpg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1977年参加高考,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录取。图/腾讯大燕网摄影师 杨浩东 摄

  牛军教授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第一届”北京高中生

  1966年高考中断时,我正好读完小学四年级。1969年,我随父母去到了河南正阳县的一家公社,那时已是上初一的年纪。公社有一所中学,离农场很远,我们上学,来回得走上20里路。不过,公社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上课很少。 公社里有几个同行的教员,有时他们会组织我们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年。

  1971年秋,我回到北京,赶上北京恢复高中学制。当时有两个选择:当兵或上学。我几乎没有犹豫,选择继续上学,到了北京第一六六中学就读,成了北京恢复高中后的第一届学生。(编者注:第一六六中学前身是“女十二中”,是当时北京市属重点中学之一)高中读了2年,又去插了3年队,后来便到了一家出版社,从事校对工作。

  1977年,停滞10年的高考得以恢复。听到消息时,我觉得终于有机会靠自己的努力上大学了。那一年我22岁。当时我的工作比较稳定,在单位表现还算不错,留下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不过,我还是选择了报名参加高考。

  高考落榜后又被录取

  考试前,我的高中老师推荐了一些复习教材,书不多,只有几本,很快就复习完了。我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相对扎实,还能应对高考。

  当时,我报的是文科,考察科目共有语文、数学、政治和历史地理四门,历史地理合并为一科考试。

  

0 (1).jpg

 

  图为牛军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时的照片(受访人供图)

  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在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些“发懵”,一时不知该写些什么,后来就写了出版社印刷厂里一天繁忙的工作。分数出来后,没想到考得最好的,是数学。

  那年高考,我们可以报3个志愿。我比较喜欢文学评论,但在那时候,经济建设是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事这个行业,能符合国家需要。因此,我的第一志愿是北大经济系,第二志愿报的是当时的北京经济学院,第三志愿报的才是河北大学的文学评论专业。

  出结果了,北大经济系录取分数线很高,我的成绩差了十几分。幸运的是,我赶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人大从落榜的考生中择优选拔了一些人,于是我被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其实,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头。

   0.jpg

 

  牛军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为当年的毕业证。(受访人供图)

  1982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后来读了硕士,留校任教,又读了在职博士。1990年,我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2001年1月到北大任教至今。

  给文科大学生的建议

  进入大学之后,我也有过“迷茫”。当时,一位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给了一些建议,让我觉得很受用。这个的建议,就是重视写作。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会迅速提升。倘若个人的表达水平与鉴赏水平脱节,便会开始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件比较令人担忧的事。

  若能笔耕不辍,经常将自己的表达与经典相对照,并得到他人的意见与反馈,表达能力便能与鉴赏能力同步提升。这样的写作训练,从入学起即应开始。笔记、日记、随感……各种体裁、题材都能成为练习的手段。

  在大学生活中,学会管理自己最重要。

  采访人物来源:新三届

  文字整理:舒斐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北大教授忆1977高考 落榜后又被录取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