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狂人战略”下朝鲜的“核作业”接近完成,朝核问题如何演化至此?
当前位置:首页 > 周边字号:

“狂人战略”下朝鲜的“核作业”接近完成,朝核问题如何演化至此?

“狂人战略”下朝鲜的“核作业”接近完成,朝核问题如何演化至此?
2017-07-24 10:37:52
来源:钝角网 作者: 丁思齐
虽然外界总是喜欢将朝鲜视为一个“非理性”的行为体。可以朝鲜如果真是“非理性的”,很难想象它有胆量和能力多次在悬崖边上玩边缘外交战术。朝鲜对外战略中常用的一种战术是“狂人战略”,即将理性寓于非理性的行为之中来达到自身的目的。朝鲜的“好运气”也是朝鲜核战略取得目前令人不可思议成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2017年7月4日,朝鲜更是成功进行了“火星-14”型洲际弹道火箭试射。5号,朝鲜中央通讯社网站刊登的朝鲜国防科学院公报称,“现在朝鲜不仅拥有核武器,还拥有能够打击世界任何地区的最强有力的洲际弹道火箭,是堂堂的核强国,将从根本上结束美国的核战争威胁恐吓,可靠地维护朝鲜半岛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正如朝鲜国防科学院公报所描述的,成功地进行洲际弹道导弹试验之后,朝鲜已经初步具有了两弹结合的能力,朝鲜的“核作业”也接近完成。目前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形势,正如阎学通教授所分析的,由于朝鲜政府已经制定了经济与核力量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朝鲜的无核化已经无法实现。虽然目前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形势令人紧张,但是我想更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个穷又小的朝鲜能够在国际社会的一片强烈的反对声中拥核成功呢?探寻的朝鲜无核化需要我们理解朝鲜半岛为什么能够核化,要想遏制朝鲜同样需要我们明白朝鲜如此疯狂地挑战国际社会的底气何在。针对这一问题,张琏瑰教授已经有过探讨,笔者只是针对其讨论的不足之处以及笔者认为的遗漏之处加以补充。

  一、地理因素

  “无论明确还是含糊,环境因素都深深地扎根于很多的国家关系理论之中”。一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最基本安全环境,如管仲所言:“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战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中笔者强调的是地缘价值、地形地貌以及自然资源对朝鲜核战略的影响。

  第一、地理位置。作为斯皮克曼笔下的“边缘地带”,“朝鲜半岛地处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四个大国的交叉点,不仅是四大国利益的汇集点,而且很大程度上成为直接影响四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如此,作为“鲸鱼群中的一只虾米”朝鲜半岛历来都是大国争夺的焦点。而且一个区域的地缘价值不仅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是“围绕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的政治关系”,因此,大国的争夺又进一步强化了朝鲜半岛的地缘价值,围绕朝鲜半岛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战略体系。

  在美国的战略体系中,朝鲜半岛适度分裂、紧张的局面是美国维持在半岛军事存在的理由,只有维持在半岛的军事存在美国才能够一方面有效的规制韩国,控制韩国的“异动”;另一方面挤压中国,遏制中国崛起,同时才能有效的维持在日本的驻军。一旦朝核问题得以解决,美国不仅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在半岛的驻军,更有可能带来亨廷顿所描绘的“节节败退的图景”。正因如此,美国才不愿意真正解决朝核问题,而只想将朝核问题控制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虽然对朝鲜的日趋“亢奋的”核化政策越来越表示不满。但由于中朝的地缘关系的存在,并因此而带来的潜在难民问题、边境稳定问题都是中国政府所忌惮的,所以中国政府力求“避免因旨在非核化的努力而严重疏离朝鲜,非常耐心地的忍受平壤方面的轻慢和其他对华不善态度,与此同时以愈益增加的规模操纵对朝贸易和直接投资。”由于顾忌太多,中国政府也下不定决心拿出更强硬的手段来解决朝核问题。并且由于目前中美针对朝鲜半岛“是稳定还是适度紧张的状态”而展开激烈的博弈,中美双方的对朝核问题也难言“协作和统一”。正因如此,朝鲜才有巨大的推行其核战略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这也是朝鲜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最大本钱所在。充分的利用自身地缘战略价值带来的大国战略不同步为朝鲜核战略留下的有限空间是朝鲜核战略推进成功的成功之钥。

  同时正是因为朝鲜与韩国和日本国土之间的距离,才能借助常规军力实现对韩国和日本的威慑,再通过联盟内部管理的核心机制——相互制约机制传导到美国,实现对美国的间接威慑,最终达到制约美国的潜在的军事行为,迫使美国放弃攻打朝鲜。首尔都市圈与朝鲜边境之间的大约只有50公里,而这恰好处于朝鲜远距离大口径火炮的射程之内,考虑到首尔都市圈的人口与经济密集程度。一旦朝鲜真的对韩国进行攻击,韩国遭受的损失可想而知。同时在找1998年,朝鲜已经证明了其有能力通过中近程导弹将半岛的战火延伸到半岛之外的日本。未来一旦半岛真的燃起战火,朝鲜虽然几乎无法打赢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但是他有能力给日韩两国造成巨大的损失,这进而制约了美国对朝动武决心。

  第二、地形地貌。“国家的国土形状和地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它们是地理环境因素的重要方面。”朝鲜山多平地少,逾八成的国土皆为山地,所有的山海拔都超过2000米,平均海拔440米。山区则集中于北面,在东北地区高于2000米的山就有50余座。对于像朝鲜这样的山国家来说,多山地虽然不利于生产和生活,影响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复杂的地形环境对防御外来入侵是极为有利的——山地多是一个国家天然的自然屏障,使该国具有良好的防守条件。1963年在一次与苏联大使的谈话中,金日成对这位大使表示,朝鲜的地形环境使朝鲜在面临可能的核战争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山地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核弹的威力。另一方面,多山地的地形也制约了潜在的对朝核设施进行“外科式手术”打击的效果。复杂的地形为朝鲜的核设施提供的很好的“掩护”,不利于美日韩三国收集相关情报。即使收集到了准确的情报,正如安德烈.兰科夫(Andrei Lankov)所言:“很难破坏这些大规模的地下防御工事。”

  第三、自然资源。发展核武器需要特定的自然资源,但朝鲜无疑又是幸运的。1964年,朝鲜在全国进行了全面的铀矿普查,有资料显示,朝鲜目前已探明的可开采铀矿储量达400万吨。至于对制造核武器有重要作用的另一种矿藏——石墨,朝鲜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二、体制特征

  在谈到体制与核扩散之间的关系时,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是,朝鲜核战略的有效推进与朝鲜体制的特征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朝鲜是典型的强一元政体。

  首先,这样的体制政体安全程度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权力相对较大,核政策领域中缺乏足够的否决玩家,制定、实施某一具体的战略行为所受到的国内阻力小,政策容易偏离现状。同时由于缺少社会和反对派的制衡,强一元政体的政策延续性更强。正是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力量,因此,朝鲜体制才能够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将稀缺的国内政治经济资源用来进行核武器开发,并且将核开发政策延续下来。但这样的政体,领袖的偏好和个性对战略决策影响非常大。美国学者雅克·海曼斯(Jacques E. C. Hymans)基于严格的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观点:他认为,朝鲜的核选择根植于朝鲜领导人的对抗型的国家身份构想。因此,朝鲜发展核武器不是刺激出来的,是内生的。

  其次,冷战后朝鲜进入“先军政治”时期,军队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居于特殊的位置,而且军方无疑是朝鲜拥核的坚定支持者。其与劳动党一起构成朝鲜政治结构内部的保守力量,他们坚定的认为朝鲜需要核武器(在具体的政策立场上存在细微上的差异)。根据萨根(Scott D. Sagan)的“国内政治”模式,如果国内较有权势并能对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利益集团支持开发核武器,那么这个国家会有很大的可能性去追求核武器。

  最后,朝鲜的政治体制利于形成集体记忆和政策的延续。在朝鲜体制内部一小群专业的技术专家往往会在同一个职位上呆很长时间。朝鲜外务省的很多官员都已经上了年纪,而且他们中间90%的人会在同一个职位上度过其整个职业生涯(姜锡柱从1986年成为朝鲜副外长直到2010年)。这毫无疑问会有助于政策的延续和集体记忆的形成,进而有利于朝鲜核战略的持续推进。朝鲜体制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促进了朝鲜核战略的推进及取得成功。

  三、中美对朝核问题政策存在问题

  (一)中国

  虽然不愿承认,但中国因素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的核开发。如果没有中国因素的存在,朝鲜虽然也会坚定的推进其核战略,但其核战略的推进决不会如此顺利。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因素对朝鲜核战略的“帮助”是无意的。对于朝核问题,中国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即“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代,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半岛必须实现永久的无核武器化,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向朝鲜半岛输入、部署、储藏核武器,坚决反对朝鲜半岛南北任何一方发展核武器。”

  第一、中国出于维持地区局势稳定而对朝鲜进行的援助客观上加速了朝鲜核战略。由于受到苏联的解体、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以及朝鲜自身经济结构的影响,加之严峻地自然灾害,冷战后朝鲜经济陷入低谷,1995—1998年间甚至爆发了朝鲜官方所称为“苦难行军”的大饥荒,朝鲜国民经济几近崩溃。但正是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出于各种原因对朝鲜进行的援助,朝鲜才“艰难的挺过来了”。如图1所示,2000年以后,不仅中国的对朝进口的绝对额明显增加,而且对朝进口在中国对朝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10%左右提升到30-40%。而2000年以后,中朝贸易额的快速提升恰逢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朝鲜实施经济封锁,中国对朝进口的上升对缓解朝鲜国内经济困难状况的作用可想而知。除了中国对朝鲜的进口,中国对朝鲜的粮食援助也是朝鲜能够逐步困境的关键因素。如图2所示,自朝鲜国内爆发大饥荒以来中国就不断的对朝鲜进行粮食援助。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中国“无意的”援助,朝鲜经济恢复与发展之路一定比现在艰难,朝鲜核活动的疯狂程度或许会比现在明显的减弱。

1.jpg

图1:1998-2015年间中国对朝贸易情况(单位:万美元);资料来源:笔者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整理

2.jpg

  图2:1995-2008年间主要国家对朝鲜的粮食援助;资料来源:Mark Manyin,“Food Crisis and North Korea’s Aid Diplomacy: Seeking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in Kyung-Ae Park,ed, New Challenges of North Korean Foreign Polic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p.72.

  第二、中国因素的存在使美国潜在的对朝军事打击更加不可能。美国学者维克多.车(Victor D.Cha)曾言:“即使是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在美国也没有人相信美国总统会下令攻打朝鲜。”据估计,如果半岛开战,美国需要付出600亿美元以及52000名美国军人阵亡的代价。即使美国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那么美国打下朝鲜又可以得到什么呢?是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是优质的煤炭资源?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所言:“我们显然有很多(军事)选项。我们议订了一些计划去应对朝鲜的威胁,但现实上,在现阶段它们没有一个所带来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但中国因素的存在更增加了这种确定性。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会再来一次抗美援朝?”的提问,王毅外长并没有给出直接和明确的回答。笔者认为,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没人可以给出直接和明确的回答,事情不到那一步谁也不知道会怎么发展。美国攻打朝鲜很有可能会将中国再次卷入战争之中,这场发生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战争,不论结局如何,双方都将付出惨痛代价。对中国可能介入的考虑,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可能的军事行动。正如张琏瑰所指出的,“美国目前没有动武的决心,即使有此念头,也必遭中国阻止,朝美矛盾转变为中美矛盾,中国成为‘挡风墙’。”

  (二)美国

  正如张琏瑰所指出的,美国的对朝政策长期以来都是“机会主义”至少。一方面,美国从来没有试图去真正的解决朝核问题。反而,长期以来寄希望于所谓的“朝鲜崩溃论”;另一方面,美国不仅不去解决朝核问题,反而不断借持续升温的朝核危机来实现诸如在韩国部署萨德、加强对日韩的控制等私心。“对于美国而言, 朝核问题目前只是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枚棋子,美国并不急于解决,而是要利用朝核问题为其整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维持并推动其亚太联盟调整。美国借核危机‘夹带’私货。”

  四、其他

  虽然外界总是喜欢将朝鲜视为一个“非理性”的行为体。可以朝鲜如果真是“非理性的”,很难想象它有胆量和能力多次在悬崖边上玩边缘外交战术。朝鲜对外战略中常用的一种战术是“狂人战略”,即将理性寓于非理性的行为之中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对应对到国际政治中,“狂人战略”可被理解为:如果国家A认为国家B是倾向于暴力的非理性行为体,那么国家A在面对国家B时会更多的表现出“顺从(passively)”。正如有学者在分析朝鲜看似疯狂的军事挑衅行为时所言:“别看他们相互叫嚣的程度无以复加,其实那不过是色厉内荏、虚张声势而已。是因为极度害怕战争而想极力阻止之的表现,是典型的‘弱者示强’的把戏。”朝鲜体制的决策群体十分清楚他们身处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的状况,他们是不是一群“非理性的”疯子,他们是过分的理性。正如一位朝鲜高级官员曾十分坦诚对一位西方高级外交官说:“人权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如果我们开始向他们(朝鲜人民)去解释这些东西,他们会立马把我们杀死。”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对国家间关系的准确把握是朝鲜核战略能推进至今是一个重要原因。“朝鲜已掌握了在不引发外界过激反应前提下,能操控的最大空间,把握好这个度。这是卓越的战略思维,而不是非理性。”

  不可否认的是,上帝在某种程度上“眷顾”了朝鲜的核战略。朝鲜的“好运气”也是朝鲜核战略取得目前令人不可思议成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好运气”体现在朝鲜核战略的很多方面。笔者只举一例——卢武铉的上台。2002年 11月驻韩美军装甲车轧死两名女中学生,以该事件为导火索,朝鲜国内爆发了巨大的反美情绪,最终这种反美情绪直接帮助卢武铉成为韩国总统。而卢武铉上台之后,又延续金大中阳光政策的思路提出了“和平繁荣政策”,继续对朝接触,同朝鲜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向朝鲜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而卢武铉的援助又恰逢美日以及欧盟减少对朝鲜援助的时刻(参见图二),这无疑促进了朝鲜经济的稳定、恢复和发展。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卢武铉的援助,2009年之后朝鲜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推行其“狂飙突进式的核战略”,对“有核国家”地位的疯狂追求。至于朝鲜的“好运气”还有没有,还能持续多久这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决定性的)将会影响朝鲜对美核外交战略的未来发展。

  五、余论:朝核问题阴影下的中朝关系

  显而易见的是,受到朝核问题的影响,中朝关系已经陷入低谷,中朝互信可谓是荡然无存,中朝传统友好关系也因朝核问题的影响而变得岌岌可危,具体体现在:

  第一、中国加大对朝制裁力度。2012年12月,朝鲜发射导弹之后,中国投票赞成联合国2087号决议。2013年朝鲜核试验之后,联合国通过了对朝制裁的2094号决议,中国也参与其中。并且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史无前例的召见了朝鲜的驻华大使,就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提出严正交涉。2016年朝鲜相继进行了两次核试验,中国继续参与联合国的对朝制裁。即使如此,朝鲜依然没有“停”下来的表现。为了更加强硬的表示中国的不满,中国政府继去年暂停对朝煤炭进口一个月后,于今年2月宣布暂停进口朝鲜煤炭一年。而煤炭贸易一直是朝鲜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对朝鲜煤炭的禁运无疑会给朝鲜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诚如,赵立新教授所言:“中朝关系的瓶颈无关制裁”。但显然,中国加大对朝制裁力度是中朝关系遇冷的直接体现。中朝的疏远意味着朝鲜在当今任何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中都没有了有分量的、愿意为朝鲜说话的“朋友”,未来朝鲜将不得不更加“孤单”地面对因核化而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

  第二、中国国内“弃朝论”的论调明显增加。伴随着朝核问题的持续发酵,中国国内学界、民间出现了明显的“弃朝论”:朝鲜是中国的“战略包袱”,中国应该放弃朝鲜,等等言论。就目前来看,这种言论虽然没有主导中国官方的对朝政策,但这种言论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或许终有一天会以某种形式体现在中国对朝政策上。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国内对朝核看法还是以支持朝鲜为主,主张对朝强硬的声音是“少数派”。如表二,在2008年中国的网民中大多数还是以支持朝鲜为主的。但根据最近环球时报所做的一项关于“‘朝鲜是中国战略屏障’的观念该反思吗?”的调查,似乎网民的观点发生明显的变化:绝大部分网民认为中国一个反思这种观念(参见表三)。如同环球时报所发表的社评:“越来越多中国人正在转变对朝鲜看法”,“一个很重要的动向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视朝鲜为友好国家,其中不少人认为它是中国的包袱,还有的则直指其是“坏邻居”。两名通常支持不同对朝政策的中国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都估计,有上述看法的国人比例大约在60%左右,也可能更多一些”。

  2016年,北京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在接受凤凰智库采访时指出,“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战略包袱’观点现在在民间、学界、外交圈都成为一个主流观点。为什么呢?我们如果从两国的社会结构、国内政治的发展进程来看,中朝渐行渐远是必然的,‘战略包袱’最终一定会形成主导性意见。”王逸舟教授一语中的指出目前国内对中朝关系的主流看法,无法想象一旦中国真的因为核问题而抛弃朝鲜,朝鲜的处境将会是怎样的。中朝关系正常化转变伴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虽然终会到来,但是朝鲜的核武器偏执无疑加快和加深了这一进程,朝核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朝关系最大的自变量

3.jpg

资料来源:王俊生:《朝核问题与中国角色—多元背景下的共同管理》,第51页

表三:你认为“朝鲜是中国战略屏障”的观念该反思吗?

4.jpg

资料来源:http://survey.huanqiu.com/result.php?s=SFFzdXJ2ZXlfNzAwOQ@`5^1@@`5^1@.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时候,中国对朝鲜政策调整是必然的,这是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国内政治进程、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关系再好的两个人,随着个人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变化,更何况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呢?朝核问题已经严重的干扰了中朝关系,无论未来中朝关系如何发展,朝核问题无不解决,其所带来的“乌云”将会始终笼罩在中朝关系的上空,中朝关系很难再见晴天。

  作者来自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注释略,如需可向钝角网索取

责任编辑:昀舒
“狂人战略”下朝鲜的“核作业”接近完成,朝核问题如何演化至此?

“狂人战略”下朝鲜的“核作业”接近完成,朝核问题如何演化至此?

2017-07-24 10:37:52
来源:钝角网 作者: 丁思齐
虽然外界总是喜欢将朝鲜视为一个“非理性”的行为体。可以朝鲜如果真是“非理性的”,很难想象它有胆量和能力多次在悬崖边上玩边缘外交战术。朝鲜对外战略中常用的一种战术是“狂人战略”,即将理性寓于非理性的行为之中来达到自身的目的。朝鲜的“好运气”也是朝鲜核战略取得目前令人不可思议成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2017年7月4日,朝鲜更是成功进行了“火星-14”型洲际弹道火箭试射。5号,朝鲜中央通讯社网站刊登的朝鲜国防科学院公报称,“现在朝鲜不仅拥有核武器,还拥有能够打击世界任何地区的最强有力的洲际弹道火箭,是堂堂的核强国,将从根本上结束美国的核战争威胁恐吓,可靠地维护朝鲜半岛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正如朝鲜国防科学院公报所描述的,成功地进行洲际弹道导弹试验之后,朝鲜已经初步具有了两弹结合的能力,朝鲜的“核作业”也接近完成。目前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形势,正如阎学通教授所分析的,由于朝鲜政府已经制定了经济与核力量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朝鲜的无核化已经无法实现。虽然目前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形势令人紧张,但是我想更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个穷又小的朝鲜能够在国际社会的一片强烈的反对声中拥核成功呢?探寻的朝鲜无核化需要我们理解朝鲜半岛为什么能够核化,要想遏制朝鲜同样需要我们明白朝鲜如此疯狂地挑战国际社会的底气何在。针对这一问题,张琏瑰教授已经有过探讨,笔者只是针对其讨论的不足之处以及笔者认为的遗漏之处加以补充。

  一、地理因素

  “无论明确还是含糊,环境因素都深深地扎根于很多的国家关系理论之中”。一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最基本安全环境,如管仲所言:“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战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中笔者强调的是地缘价值、地形地貌以及自然资源对朝鲜核战略的影响。

  第一、地理位置。作为斯皮克曼笔下的“边缘地带”,“朝鲜半岛地处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四个大国的交叉点,不仅是四大国利益的汇集点,而且很大程度上成为直接影响四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如此,作为“鲸鱼群中的一只虾米”朝鲜半岛历来都是大国争夺的焦点。而且一个区域的地缘价值不仅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是“围绕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的政治关系”,因此,大国的争夺又进一步强化了朝鲜半岛的地缘价值,围绕朝鲜半岛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战略体系。

  在美国的战略体系中,朝鲜半岛适度分裂、紧张的局面是美国维持在半岛军事存在的理由,只有维持在半岛的军事存在美国才能够一方面有效的规制韩国,控制韩国的“异动”;另一方面挤压中国,遏制中国崛起,同时才能有效的维持在日本的驻军。一旦朝核问题得以解决,美国不仅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在半岛的驻军,更有可能带来亨廷顿所描绘的“节节败退的图景”。正因如此,美国才不愿意真正解决朝核问题,而只想将朝核问题控制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虽然对朝鲜的日趋“亢奋的”核化政策越来越表示不满。但由于中朝的地缘关系的存在,并因此而带来的潜在难民问题、边境稳定问题都是中国政府所忌惮的,所以中国政府力求“避免因旨在非核化的努力而严重疏离朝鲜,非常耐心地的忍受平壤方面的轻慢和其他对华不善态度,与此同时以愈益增加的规模操纵对朝贸易和直接投资。”由于顾忌太多,中国政府也下不定决心拿出更强硬的手段来解决朝核问题。并且由于目前中美针对朝鲜半岛“是稳定还是适度紧张的状态”而展开激烈的博弈,中美双方的对朝核问题也难言“协作和统一”。正因如此,朝鲜才有巨大的推行其核战略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这也是朝鲜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最大本钱所在。充分的利用自身地缘战略价值带来的大国战略不同步为朝鲜核战略留下的有限空间是朝鲜核战略推进成功的成功之钥。

  同时正是因为朝鲜与韩国和日本国土之间的距离,才能借助常规军力实现对韩国和日本的威慑,再通过联盟内部管理的核心机制——相互制约机制传导到美国,实现对美国的间接威慑,最终达到制约美国的潜在的军事行为,迫使美国放弃攻打朝鲜。首尔都市圈与朝鲜边境之间的大约只有50公里,而这恰好处于朝鲜远距离大口径火炮的射程之内,考虑到首尔都市圈的人口与经济密集程度。一旦朝鲜真的对韩国进行攻击,韩国遭受的损失可想而知。同时在找1998年,朝鲜已经证明了其有能力通过中近程导弹将半岛的战火延伸到半岛之外的日本。未来一旦半岛真的燃起战火,朝鲜虽然几乎无法打赢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但是他有能力给日韩两国造成巨大的损失,这进而制约了美国对朝动武决心。

  第二、地形地貌。“国家的国土形状和地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它们是地理环境因素的重要方面。”朝鲜山多平地少,逾八成的国土皆为山地,所有的山海拔都超过2000米,平均海拔440米。山区则集中于北面,在东北地区高于2000米的山就有50余座。对于像朝鲜这样的山国家来说,多山地虽然不利于生产和生活,影响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复杂的地形环境对防御外来入侵是极为有利的——山地多是一个国家天然的自然屏障,使该国具有良好的防守条件。1963年在一次与苏联大使的谈话中,金日成对这位大使表示,朝鲜的地形环境使朝鲜在面临可能的核战争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山地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核弹的威力。另一方面,多山地的地形也制约了潜在的对朝核设施进行“外科式手术”打击的效果。复杂的地形为朝鲜的核设施提供的很好的“掩护”,不利于美日韩三国收集相关情报。即使收集到了准确的情报,正如安德烈.兰科夫(Andrei Lankov)所言:“很难破坏这些大规模的地下防御工事。”

  第三、自然资源。发展核武器需要特定的自然资源,但朝鲜无疑又是幸运的。1964年,朝鲜在全国进行了全面的铀矿普查,有资料显示,朝鲜目前已探明的可开采铀矿储量达400万吨。至于对制造核武器有重要作用的另一种矿藏——石墨,朝鲜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二、体制特征

  在谈到体制与核扩散之间的关系时,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是,朝鲜核战略的有效推进与朝鲜体制的特征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朝鲜是典型的强一元政体。

  首先,这样的体制政体安全程度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权力相对较大,核政策领域中缺乏足够的否决玩家,制定、实施某一具体的战略行为所受到的国内阻力小,政策容易偏离现状。同时由于缺少社会和反对派的制衡,强一元政体的政策延续性更强。正是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力量,因此,朝鲜体制才能够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将稀缺的国内政治经济资源用来进行核武器开发,并且将核开发政策延续下来。但这样的政体,领袖的偏好和个性对战略决策影响非常大。美国学者雅克·海曼斯(Jacques E. C. Hymans)基于严格的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观点:他认为,朝鲜的核选择根植于朝鲜领导人的对抗型的国家身份构想。因此,朝鲜发展核武器不是刺激出来的,是内生的。

  其次,冷战后朝鲜进入“先军政治”时期,军队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居于特殊的位置,而且军方无疑是朝鲜拥核的坚定支持者。其与劳动党一起构成朝鲜政治结构内部的保守力量,他们坚定的认为朝鲜需要核武器(在具体的政策立场上存在细微上的差异)。根据萨根(Scott D. Sagan)的“国内政治”模式,如果国内较有权势并能对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利益集团支持开发核武器,那么这个国家会有很大的可能性去追求核武器。

  最后,朝鲜的政治体制利于形成集体记忆和政策的延续。在朝鲜体制内部一小群专业的技术专家往往会在同一个职位上呆很长时间。朝鲜外务省的很多官员都已经上了年纪,而且他们中间90%的人会在同一个职位上度过其整个职业生涯(姜锡柱从1986年成为朝鲜副外长直到2010年)。这毫无疑问会有助于政策的延续和集体记忆的形成,进而有利于朝鲜核战略的持续推进。朝鲜体制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促进了朝鲜核战略的推进及取得成功。

  三、中美对朝核问题政策存在问题

  (一)中国

  虽然不愿承认,但中国因素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的核开发。如果没有中国因素的存在,朝鲜虽然也会坚定的推进其核战略,但其核战略的推进决不会如此顺利。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因素对朝鲜核战略的“帮助”是无意的。对于朝核问题,中国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即“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代,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半岛必须实现永久的无核武器化,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向朝鲜半岛输入、部署、储藏核武器,坚决反对朝鲜半岛南北任何一方发展核武器。”

  第一、中国出于维持地区局势稳定而对朝鲜进行的援助客观上加速了朝鲜核战略。由于受到苏联的解体、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以及朝鲜自身经济结构的影响,加之严峻地自然灾害,冷战后朝鲜经济陷入低谷,1995—1998年间甚至爆发了朝鲜官方所称为“苦难行军”的大饥荒,朝鲜国民经济几近崩溃。但正是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出于各种原因对朝鲜进行的援助,朝鲜才“艰难的挺过来了”。如图1所示,2000年以后,不仅中国的对朝进口的绝对额明显增加,而且对朝进口在中国对朝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10%左右提升到30-40%。而2000年以后,中朝贸易额的快速提升恰逢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朝鲜实施经济封锁,中国对朝进口的上升对缓解朝鲜国内经济困难状况的作用可想而知。除了中国对朝鲜的进口,中国对朝鲜的粮食援助也是朝鲜能够逐步困境的关键因素。如图2所示,自朝鲜国内爆发大饥荒以来中国就不断的对朝鲜进行粮食援助。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中国“无意的”援助,朝鲜经济恢复与发展之路一定比现在艰难,朝鲜核活动的疯狂程度或许会比现在明显的减弱。

1.jpg

图1:1998-2015年间中国对朝贸易情况(单位:万美元);资料来源:笔者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整理

2.jpg

  图2:1995-2008年间主要国家对朝鲜的粮食援助;资料来源:Mark Manyin,“Food Crisis and North Korea’s Aid Diplomacy: Seeking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in Kyung-Ae Park,ed, New Challenges of North Korean Foreign Polic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p.72.

  第二、中国因素的存在使美国潜在的对朝军事打击更加不可能。美国学者维克多.车(Victor D.Cha)曾言:“即使是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在美国也没有人相信美国总统会下令攻打朝鲜。”据估计,如果半岛开战,美国需要付出600亿美元以及52000名美国军人阵亡的代价。即使美国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那么美国打下朝鲜又可以得到什么呢?是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是优质的煤炭资源?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所言:“我们显然有很多(军事)选项。我们议订了一些计划去应对朝鲜的威胁,但现实上,在现阶段它们没有一个所带来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但中国因素的存在更增加了这种确定性。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会再来一次抗美援朝?”的提问,王毅外长并没有给出直接和明确的回答。笔者认为,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没人可以给出直接和明确的回答,事情不到那一步谁也不知道会怎么发展。美国攻打朝鲜很有可能会将中国再次卷入战争之中,这场发生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战争,不论结局如何,双方都将付出惨痛代价。对中国可能介入的考虑,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可能的军事行动。正如张琏瑰所指出的,“美国目前没有动武的决心,即使有此念头,也必遭中国阻止,朝美矛盾转变为中美矛盾,中国成为‘挡风墙’。”

  (二)美国

  正如张琏瑰所指出的,美国的对朝政策长期以来都是“机会主义”至少。一方面,美国从来没有试图去真正的解决朝核问题。反而,长期以来寄希望于所谓的“朝鲜崩溃论”;另一方面,美国不仅不去解决朝核问题,反而不断借持续升温的朝核危机来实现诸如在韩国部署萨德、加强对日韩的控制等私心。“对于美国而言, 朝核问题目前只是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枚棋子,美国并不急于解决,而是要利用朝核问题为其整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维持并推动其亚太联盟调整。美国借核危机‘夹带’私货。”

  四、其他

  虽然外界总是喜欢将朝鲜视为一个“非理性”的行为体。可以朝鲜如果真是“非理性的”,很难想象它有胆量和能力多次在悬崖边上玩边缘外交战术。朝鲜对外战略中常用的一种战术是“狂人战略”,即将理性寓于非理性的行为之中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对应对到国际政治中,“狂人战略”可被理解为:如果国家A认为国家B是倾向于暴力的非理性行为体,那么国家A在面对国家B时会更多的表现出“顺从(passively)”。正如有学者在分析朝鲜看似疯狂的军事挑衅行为时所言:“别看他们相互叫嚣的程度无以复加,其实那不过是色厉内荏、虚张声势而已。是因为极度害怕战争而想极力阻止之的表现,是典型的‘弱者示强’的把戏。”朝鲜体制的决策群体十分清楚他们身处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的状况,他们是不是一群“非理性的”疯子,他们是过分的理性。正如一位朝鲜高级官员曾十分坦诚对一位西方高级外交官说:“人权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如果我们开始向他们(朝鲜人民)去解释这些东西,他们会立马把我们杀死。”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对国家间关系的准确把握是朝鲜核战略能推进至今是一个重要原因。“朝鲜已掌握了在不引发外界过激反应前提下,能操控的最大空间,把握好这个度。这是卓越的战略思维,而不是非理性。”

  不可否认的是,上帝在某种程度上“眷顾”了朝鲜的核战略。朝鲜的“好运气”也是朝鲜核战略取得目前令人不可思议成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好运气”体现在朝鲜核战略的很多方面。笔者只举一例——卢武铉的上台。2002年 11月驻韩美军装甲车轧死两名女中学生,以该事件为导火索,朝鲜国内爆发了巨大的反美情绪,最终这种反美情绪直接帮助卢武铉成为韩国总统。而卢武铉上台之后,又延续金大中阳光政策的思路提出了“和平繁荣政策”,继续对朝接触,同朝鲜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向朝鲜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而卢武铉的援助又恰逢美日以及欧盟减少对朝鲜援助的时刻(参见图二),这无疑促进了朝鲜经济的稳定、恢复和发展。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卢武铉的援助,2009年之后朝鲜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推行其“狂飙突进式的核战略”,对“有核国家”地位的疯狂追求。至于朝鲜的“好运气”还有没有,还能持续多久这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决定性的)将会影响朝鲜对美核外交战略的未来发展。

  五、余论:朝核问题阴影下的中朝关系

  显而易见的是,受到朝核问题的影响,中朝关系已经陷入低谷,中朝互信可谓是荡然无存,中朝传统友好关系也因朝核问题的影响而变得岌岌可危,具体体现在:

  第一、中国加大对朝制裁力度。2012年12月,朝鲜发射导弹之后,中国投票赞成联合国2087号决议。2013年朝鲜核试验之后,联合国通过了对朝制裁的2094号决议,中国也参与其中。并且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史无前例的召见了朝鲜的驻华大使,就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提出严正交涉。2016年朝鲜相继进行了两次核试验,中国继续参与联合国的对朝制裁。即使如此,朝鲜依然没有“停”下来的表现。为了更加强硬的表示中国的不满,中国政府继去年暂停对朝煤炭进口一个月后,于今年2月宣布暂停进口朝鲜煤炭一年。而煤炭贸易一直是朝鲜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对朝鲜煤炭的禁运无疑会给朝鲜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诚如,赵立新教授所言:“中朝关系的瓶颈无关制裁”。但显然,中国加大对朝制裁力度是中朝关系遇冷的直接体现。中朝的疏远意味着朝鲜在当今任何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中都没有了有分量的、愿意为朝鲜说话的“朋友”,未来朝鲜将不得不更加“孤单”地面对因核化而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

  第二、中国国内“弃朝论”的论调明显增加。伴随着朝核问题的持续发酵,中国国内学界、民间出现了明显的“弃朝论”:朝鲜是中国的“战略包袱”,中国应该放弃朝鲜,等等言论。就目前来看,这种言论虽然没有主导中国官方的对朝政策,但这种言论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或许终有一天会以某种形式体现在中国对朝政策上。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国内对朝核看法还是以支持朝鲜为主,主张对朝强硬的声音是“少数派”。如表二,在2008年中国的网民中大多数还是以支持朝鲜为主的。但根据最近环球时报所做的一项关于“‘朝鲜是中国战略屏障’的观念该反思吗?”的调查,似乎网民的观点发生明显的变化:绝大部分网民认为中国一个反思这种观念(参见表三)。如同环球时报所发表的社评:“越来越多中国人正在转变对朝鲜看法”,“一个很重要的动向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视朝鲜为友好国家,其中不少人认为它是中国的包袱,还有的则直指其是“坏邻居”。两名通常支持不同对朝政策的中国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都估计,有上述看法的国人比例大约在60%左右,也可能更多一些”。

  2016年,北京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在接受凤凰智库采访时指出,“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战略包袱’观点现在在民间、学界、外交圈都成为一个主流观点。为什么呢?我们如果从两国的社会结构、国内政治的发展进程来看,中朝渐行渐远是必然的,‘战略包袱’最终一定会形成主导性意见。”王逸舟教授一语中的指出目前国内对中朝关系的主流看法,无法想象一旦中国真的因为核问题而抛弃朝鲜,朝鲜的处境将会是怎样的。中朝关系正常化转变伴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虽然终会到来,但是朝鲜的核武器偏执无疑加快和加深了这一进程,朝核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朝关系最大的自变量

3.jpg

资料来源:王俊生:《朝核问题与中国角色—多元背景下的共同管理》,第51页

表三:你认为“朝鲜是中国战略屏障”的观念该反思吗?

4.jpg

资料来源:http://survey.huanqiu.com/result.php?s=SFFzdXJ2ZXlfNzAwOQ@`5^1@@`5^1@.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时候,中国对朝鲜政策调整是必然的,这是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国内政治进程、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关系再好的两个人,随着个人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变化,更何况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呢?朝核问题已经严重的干扰了中朝关系,无论未来中朝关系如何发展,朝核问题无不解决,其所带来的“乌云”将会始终笼罩在中朝关系的上空,中朝关系很难再见晴天。

  作者来自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注释略,如需可向钝角网索取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狂人战略”下朝鲜的“核作业”接近完成,朝核问题如何演化至此?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