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朴光海:论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周边字号:

朴光海:论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

朴光海:论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
2017-04-09 14:34:33
来源:《当代韩国》 作者: 朴光海
关键词:韩国 点击: 我要评论
以时尚前卫、追求感官刺激、娱乐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韩流(音乐歌舞、偶像明星、网络游戏等)成为中国青少年排解和宣泄现实生活中枯燥、压力与郁闷情绪的“工具”。

  韩流的局限性:中国的视角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从中国的角度看,韩流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及中国受众多元文化体验等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在其传播和流行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这些负面影响与韩流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有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逐利倾向过重。韩流刚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逐利倾向还不是很重。但当它成为韩国政府、演艺公司及明星个人赚取大量经济财富的“摇钱树”时,追逐经济利益的倾向就非常明显了,而且有愈来愈重的趋势。有些演艺明星甚至毫不避讳地说“经费一紧张就去中国工作”,完全把中国当作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市场。当然,韩流作为韩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将商业利益作为优先考虑事项无可厚非,但是过重的、露骨的商业主义倾向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势必会引起中国受众的反感甚至是抵制。这种例子不是没有出现过。如何平衡好经济效益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将是今后韩流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二,文化交流不对称。从目前两国文化交流及文化贸易情况来看,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文化消费产生的影响力要大于以汉风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韩国社会及韩国人的文化消费产生的影响力。换句话说,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问题———韩国对中国文化贸易顺差较大,而中国基本扮演了消费市场的角色。当然,这种不对称问题主要受市场因素、文化产品本身质量和受众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就文化交流本身特性而言,较之单向输出和传播,双向互动、交融和影响并保持相对的对等和均衡才是应有之道。尤其是人为地去干预、限制或者设置障碍,使交流逐渐固化为一种单向输出,而不是互动那么这种交流就会丧失活力与生命力。所以,双方应共同努力,逐步解决文化交流不对称的问题。

  第三,文化民族主义。韩流可以说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要素创新的一种新文化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展现了现代性。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文化做支撑,韩流便会失去其内涵与价值。然而,随着韩流的盛行与其影响力的扩大,在一部分韩国人当中开始出现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结。再加上媒体与网络的“煽风点火”,使韩国人的文化民族主义空前高涨。尤其是在经历端午祭文化遗产纷争、东北工程,以及韩国一些影视剧歪曲、丑化和贬低中国等一系列事件过程中韩国的一些做法给中国人留下了负面印象同时也招致了中国人的反韩流心理。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克服这种文化民族主义情绪,韩流在中国的传播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是阻挠。

  第四,文化优越感。客观而言,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业可以说走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前面其在管理机制、制作水准、人才培养、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仅凭这一点就说韩流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有点太过牵强,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在这一方面,韩国媒体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负有一定的责任。韩国媒体在报道中国的韩流现象时“基本以一种文化优越者的姿态来进行描述,认为中国大众文化缺少时尚流行元素、保守封闭,韩流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上横行披靡,就是因为韩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媒体的这种姿态与误导,导致一些不了解中国实情的韩国人产生了某种文化优越感。当他们面对或者接触中国人时就会做出让中国人生厌、不快的举动。尤其是经常来华参加各种娱乐节目和活动的韩流演艺明星也受韩媒体报道的影响,内心深处滋长了某种程度的文化优越感,在面对中国观众时做出一些不合身份的言行举止。其实,这种所谓的文化优越感是不成熟文化心理的表现,更是不自信的表现。当韩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时,这种不成熟的文化心理会逐渐消退。

  结 语

  韩流的涌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可以体验更多外来文化的机会。通过韩流,中国人不仅了解和认识了韩国、韩国人和韩国文化,而且受其启发,在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由于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中国人对韩流及韩国文化没有太多的异化感和隔阂感,总体接受过程较为平和顺畅。韩流正是借助这样的有利氛围,通过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完成了从单纯娱乐形式到具备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再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的“三级跳”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说中国充当了韩流“试验场”的角色,并成为韩流的主要消费市场。

责任编辑:
朴光海:论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

朴光海:论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

2017-04-09 14:34:33
来源:《当代韩国》 作者: 朴光海
关键词:韩国 我要评论
以时尚前卫、追求感官刺激、娱乐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韩流(音乐歌舞、偶像明星、网络游戏等)成为中国青少年排解和宣泄现实生活中枯燥、压力与郁闷情绪的“工具”。

  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

  笼统地讲,韩流可以说是韩国文化流行的一种统称,它是包括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服饰、游戏、饮食、整容等娱乐性事物和消费性商品传播和流入其他地区后成为一种潮流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韩流发挥了意想不到的韩国文化传播作用,且效果较好,韩国政府不仅将韩流作为文化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植,还借用韩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造文化韩国形象,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所以,时至今日,韩流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已经是韩国文化产业的集中体现,更是韩国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韩流开始在中国传播和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关于韩流在过去20年间在中国传播和流行的具体情况,已经有很多先行研究和成果,本文不再进行赘述。笔者只是想根据这20年来韩流在中国的整体传播和流行情况,总结归纳出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特点。

  在过去的20年间,伴随着中韩关系的发展与变化,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经历了初始、发展、成熟、停滞、再兴等阶段。综观20年来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演变,除了很多学者已经论及的诸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市场化运作及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制作精良、俊男靓女明星效应等特点之外,笔者认为还有如下五方面特点。

  第一,从单一的娱乐形式逐步扩展为庞大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流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主要是以电视剧、音乐歌舞等较单一的娱乐形式出现。但随着韩流内容与范围的逐步扩展,如今韩流已成为韩国不可或缺的国家产业———文化产业的代名词和象征。客观而论,在此过程中,可以说中国充当了“韩流试验场”的角色,为韩流由单一的娱乐形式发展为一个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第二,以“差异化”战略吸引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受众,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覆盖面。在这一点上韩流可谓不遗余力。比如,以韩剧吸引女性观众、以音乐歌舞吸引青少年、以手机和汽车吸引男性、以服装和化妆品吸引中年女性、以古装历史题材吸引中老年观众、以整容吸引爱美的年轻女性、以旅游吸引中国游客、以综艺节目影响青年观众等不一而足。通过这种差异化战略,韩流的影响力不断被延伸,为其持续扩大传播力打造了有效的受众基础。

  第三,衍生性强,巧妙引导消费,增加经济效益。韩流的衍生性很强,而且直接与消费挂钩,为韩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和韩国文化产业交流财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韩流带来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持续增加,2012年为13.06万亿韩元,2013年为13.83万亿韩元,2014年为14.29万亿韩元,而2015年韩流催生的经济效益高达15.61万亿韩元(约合8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此外,2015年韩流增加了11.27万人就业,同比增长8.1%,还带动文化产业出口增加3.2万亿韩元,增速达13.4%。在衍生性方面,韩剧最具代表性。例如,《大长今》播出后,韩国料理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冬季恋歌》热播后南怡岛成为中国游客造访的热门景点;《来自星星的你》播出后,全智贤在剧中佩戴的墨镜品牌和韩国化妆品雪花秀受到了追捧等等。此外受韩流影视明星的影响一些特定品牌时装、电子产品、医、电影、音乐、服饰、疗整容等都成为中国人热衷消费的产品。

  第四,强调创意,不断推陈出新,努力给受众耳目一新之感。这一点也是韩流不像其他流行文化昙花一现,而能够保持一定活力和生命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2005~2010年间,由于中韩之间在文化遗产、历史认知等问题上出现了纷争,加之韩流本身缺乏新颖独特的题材和内容以及中国受众对韩流产生的审美疲劳,韩流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和停滞期。由于能够通过创新和创意为受众提供新鲜感受和体验以及新奇内容,2010年之后韩流又“死灰复燃”,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例如,K-Pop(韩国流行音乐)、鸟叔的《江南Style》、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爸爸我们去哪儿》《我是歌手》《无限挑战》《拜托了冰箱》《非首脑会谈》等)以及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通过与以往不同的形式、题材和内容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受。借此,韩流也慢慢走出了低谷和停滞期。

  第五,展现对美好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念,引领时尚、前卫、丰足、优雅的生活方式。韩流从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到现在就一直坚持走这一路线,为韩流在中国成为一种有较长生命力的“流行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客观而言,现实的韩国社会也有阴暗面,也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不像韩剧里所展现的那样都是美好而优雅的图景。但是,韩流力求将韩国最美好的一面、最积极的一面、最时尚前卫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浸染和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将韩流所展现出来的图景作为自己内心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图景。尽管有“与现实社会反差太大”的质疑之声,但韩流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追求和理念正好符合人们向善向好、追求美好人生的心理和愿望,其受到一部分受众的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韩流的影响

  从中国受众、传媒及中国社会接受、理解和评判韩流的现实情况来看,韩流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从韩流的受众层面和年龄层次来讲,青少年是受韩流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群体。青少年是社会上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思想活跃、富于幻想的群体,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求新、求奇、求异,凡是引领潮流的东西他们都要去尝试和体验一番。由于中国国情的原因,中国的青少年从做小学生时起(甚至是幼儿园)就处在“紧张”、“忙碌”和“疲惫”的状态。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背负着过多的期许游戏、饮食、整容等娱乐性事物和消费性商品传播和流入其他地区后成为一种潮流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韩流发挥了意想不到的韩国文化传播作用,且效果较好,韩国政府不仅将韩流作为文化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植,还借用韩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造文化韩国形象,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所以,时至今日,韩流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已经是韩国文化产业的集中体现,和希望。由此产生的压力与烦恼总要有个排解渠道。然而现实情况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文化尚未形成,特别是缺少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和需求的文化,或者说在能给予青少年的和青少年所需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他们也就必然要在社会上寻找自己所喜欢的形式内容加以替代。自然地,以时尚前卫、追求感官刺激、娱乐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韩流(音乐歌舞、偶像明星、网络游戏等)成为中国青少年排解和宣泄现实生活中枯燥、压力与郁闷情绪的“工具”。同时它又以时尚唯美、独立自主、个性展现、快乐生活等元素和内容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的审美观念、行为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并成为他们效仿和追逐的对象。这是韩流能够在中国青少年群体当中迅速流行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对中国人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阶层、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形态、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注重个体感受和个性完美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强调和重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意愿,并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看待和理解事物,并自由地选择个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人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编织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个人生活方式成为可能。而韩流的到来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感受和体验不同文化、培养适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改变和充实以往的生活方式。在我们身边可以轻易地看到,受韩流影响审美情趣发生变化、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中国人。他们选用韩国化妆品,穿戴韩国时装和服饰,收看韩剧,品尝韩国料理,购买韩国手机和汽车,游弋于韩国网络游戏,去韩国度假旅游、留学,甚至专程到韩国整容。这些情况说明韩流所展现出来的审美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人生追求以及传统伦理美德等得到了中国人的理解和认同,并成为中国人生活和人生实践的参考和借鉴。

  第三,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冲击和影响。客观而言,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业无论是在管理机制、创新能力、营销手段、资源整合、市场开拓、文化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在整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和经济衍生效益方面都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韩流的传入自然给中国本土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加之韩流本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及针对中国受众的营销策略,使得很多中国人转向了对韩流和韩国文化产业的体验和消费。同时在此过程中中国人开始对韩国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产业进行比较,寻找本土文化产业的问题与不足,揭示韩流文化席卷中国和亚洲国家的真正原因,并借鉴韩流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勃兴。所以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韩流的传入和对中国本土文化产业的冲击并非坏事,相反,韩流的到来会成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进行改革和调整的契机。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中韩两国文化产业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正在加深加快,共同出资、共同制作影视剧、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等合作案例越来越多。中国的文化产业必将在此过程中得到有益的经验和启发,为日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勃兴做好准备、积蓄力量。

  第四,促发和改善了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意识。韩流的成功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升华。这是韩流发展的一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我们看待韩流的视角会发生偏颇。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成为韩国人重新审视文化的重要性并将文化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和重要支柱产业的契机。而发展文化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并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与灵感。于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韩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保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现代价值的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完成了从文化保护和传承到文化大发展再到实现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进程。很显然,在此过程中韩流成为韩国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实现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与载体。韩流的这种本质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观念,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尤其是2005年中韩之间发生文化遗产申遗(端午节申遗之争)风波之后,中国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的步伐再加快,各项政策也紧锣密鼓地出台,一些关系到传统与文化传承的实质性措施也迅速实施和及时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韩国及韩流文化影响和启发的结果。

  第五,提高了中国对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软实力概念传入中国的时间点与韩流进入中国的时间点差不多,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如果说约瑟夫·奈带来了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那么韩流则带来了具体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实践方案和经验。从韩国推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上看,韩国通过近30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文化类型到文化产业再到文化软实力、从国内到国外再到世界的“三级跳”发展。韩流正是这“三级跳”的代表和象征。在显性受益方面,韩流给韩国带来了摸得着看得见的滚滚财富,而在隐性受益方面,韩国更是获益颇多———文化影响力得到认可,国家形象得到改善,国家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国家软实力得到增强,等等。韩流现象及韩国通过韩流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做法与经验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他们在研究与分析韩国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事实上,中国也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而且从国家战略高度,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大力发展和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韩国的成功经验,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对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和实践层面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除以上五点影响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来,即韩流对中国人韩国观的影响。由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建交之前中国人了解和认识韩国的渠道并不是很多。随着两国建交以及韩流的涌入,中国人了解韩国的渠道开始多了起来。韩流可以说是中国人了解韩国的最重要载体和媒介。通过韩流,中国人了解到了韩国人的生活、家庭、社会状况和行为思维习惯,以及他们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总体而言,韩流对中国人的韩国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当然,这与韩流尽可能展现韩国美好的一面不无关系,但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和塑造韩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手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

  中韩两国地理上临近、文化上相通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和文明圈,有着数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国文化影响韩国也好,韩国文化影响中国也罢,这些都是自然而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过程,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里,两国才得以保持友好而密切的关系,并在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中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传统。韩流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进入中国可以说是数千年中韩文化交流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它将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中韩文化交流的内容和范围。

  韩流的涌入,可以说开启了中国人全面接触、了解和认识韩国及韩国文化的序幕。由于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中国人对韩流及韩国文化没有太多的异化感和隔阂感,而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中国人都对韩流有好感,认同韩流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从中国人对待和评价韩流的具体行为和态度上来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中国人看待韩流的心理大致归纳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认同和追随。青少年是抱有此种心理的代表性群体,他们不仅完全接受和认同韩流所展现出来的形式、内容和审美取向,而且还积极效仿,将自己打造成忠实的韩流粉丝或“哈韩族”。韩流刚刚在中国流行起来的那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仿效韩流明星将头发染成不同颜色、穿肥大的裤子和高高的松糕鞋的青少年。他们以这样的行为和方式表达自己对韩流的态度。他们之所以认同并追随韩流,一方面是因为韩流本身所传递的时尚、前卫、激情、唯美、新奇等元素带给了他们新鲜感和刺激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韩流能够使他们身心愉悦,排解压抑与烦躁的情绪。韩流正好符合和满足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征和需求,加之中国国内青少年文化的缺失,自然就成为被青少年追随的对象。

  第二种,体验和感受。很多中国人对韩流都抱有这种心理。由于近半个世纪的隔绝,大部分中国人对韩国及韩国文化的了解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所以,韩流的到来令中国人感到很新鲜,都想去亲身体验和感受一下异域文化。通过体验韩流文化,有些人觉得还不错,并对韩国产生了较好的印象(时尚潮流、注意环保、尊老爱幼、服务意识强等)而有些人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就那么回事,有些地方还不如中国好(生活压力大、物价高、设施陈旧等)等等不一而足。即便是同一事物和现象,由于每个个体的喜好标准和审美取向不同,他们对该事物和现象的评价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

  第三种,学习和借鉴。抱有这种态度和心理的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产业从事者。他们通过研究和考察,分析出了韩流文化成功的原因和韩流的竞争力因素,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建议中国文化产业学习和借鉴韩国的有益经验与做法推动中国文化产业、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建设。例如,周晓明、朱长春的《从“韩流”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路》,罗媛媛等的《“韩流”热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启示》,何新的《“韩流”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姜妍的《借鉴“韩流”在中国的盛行:探析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等。这种心态和想法是积极的、有益的,正如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收并蓄特点一样,以包容的心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四种,昙花一现。在中老年、高学历男性人群当中抱有这种心理的人较多。他们认为韩流只是一种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现象,没有什么内涵,缺乏潜力,后劲不足,充其量也就是迎合了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心理的“青少年时髦文化”、“女性文化”和“文化快餐”。他们以流行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文化(电视剧、电影等)、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的港台文化为例,认为韩流也会步日本文化、中国港台文化的后尘,喧嚣过后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尤其是随着中国娱乐产业的发展和崛起,韩流逐渐衰退只是时间问题。

  第五种,文化入侵。在一部分文化产业从事者(影视导演和演员)和文化学者之中持有这种看法和心理。他们认为“韩流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上的入侵,这种入侵不仅是娱乐层面的,而且是经济层面的,同时还隐含着意识形态层面的可能性。所以,应该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考虑,对韩流的入侵和中国人的哈韩现象给予必要的警惕”。文化产业从事者抱有这种心理主要是因为韩流的涌入冲击和影响了国产娱乐业,国产娱乐业失去了大量的观众及经济收入。他们通过说服广电总局限制了韩剧的引进数量和播出时间,使得韩剧退出了中国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而一些文化学者则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出发,提出应对韩流保持必要的警惕,不能使韩流在中国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一味地扩散和渗透。

  第六种,厌恶和反感。由于文化遗产争端、历史认知差异、媒体报道不实、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以及两国经济实力发生变化等原因从2005~2006年起在一大批中国人中间出现了嫌韩流和反韩流的情绪和现象这部分人以韩国剽窃、歪曲和丑化中国文化、不遵守行业规则和信用、恶意中伤、贬低中国等为事由在互联网上露骨地表现出了厌韩和反韩情绪。实际上,从中韩两国关系发展层面上来看,围绕着韩流问题出现的嫌韩和反韩情绪,其最根本原因是两国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以及如何看待彼此的问题。从几乎不了解到全方位快速接触从“美好印象”到“冷酷现实”、从友好合作到残酷竞争、从文化共通到文化排他,中国人在了解和认识韩国问题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思考,过快、过猛、过于主观,这是导致中国人在认识韩流和韩国问题上出现较大差异和波动的现实原因。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两国关系无法走出“熟悉而陌生的”怪区。

  韩流的局限性:中国的视角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从中国的角度看,韩流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及中国受众多元文化体验等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在其传播和流行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这些负面影响与韩流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有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逐利倾向过重。韩流刚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逐利倾向还不是很重。但当它成为韩国政府、演艺公司及明星个人赚取大量经济财富的“摇钱树”时,追逐经济利益的倾向就非常明显了,而且有愈来愈重的趋势。有些演艺明星甚至毫不避讳地说“经费一紧张就去中国工作”,完全把中国当作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市场。当然,韩流作为韩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将商业利益作为优先考虑事项无可厚非,但是过重的、露骨的商业主义倾向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势必会引起中国受众的反感甚至是抵制。这种例子不是没有出现过。如何平衡好经济效益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将是今后韩流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二,文化交流不对称。从目前两国文化交流及文化贸易情况来看,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文化消费产生的影响力要大于以汉风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韩国社会及韩国人的文化消费产生的影响力。换句话说,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问题———韩国对中国文化贸易顺差较大,而中国基本扮演了消费市场的角色。当然,这种不对称问题主要受市场因素、文化产品本身质量和受众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就文化交流本身特性而言,较之单向输出和传播,双向互动、交融和影响并保持相对的对等和均衡才是应有之道。尤其是人为地去干预、限制或者设置障碍,使交流逐渐固化为一种单向输出,而不是互动那么这种交流就会丧失活力与生命力。所以,双方应共同努力,逐步解决文化交流不对称的问题。

  第三,文化民族主义。韩流可以说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要素创新的一种新文化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展现了现代性。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文化做支撑,韩流便会失去其内涵与价值。然而,随着韩流的盛行与其影响力的扩大,在一部分韩国人当中开始出现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结。再加上媒体与网络的“煽风点火”,使韩国人的文化民族主义空前高涨。尤其是在经历端午祭文化遗产纷争、东北工程,以及韩国一些影视剧歪曲、丑化和贬低中国等一系列事件过程中韩国的一些做法给中国人留下了负面印象同时也招致了中国人的反韩流心理。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克服这种文化民族主义情绪,韩流在中国的传播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是阻挠。

  第四,文化优越感。客观而言,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业可以说走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前面其在管理机制、制作水准、人才培养、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仅凭这一点就说韩流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有点太过牵强,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在这一方面,韩国媒体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负有一定的责任。韩国媒体在报道中国的韩流现象时“基本以一种文化优越者的姿态来进行描述,认为中国大众文化缺少时尚流行元素、保守封闭,韩流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上横行披靡,就是因为韩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媒体的这种姿态与误导,导致一些不了解中国实情的韩国人产生了某种文化优越感。当他们面对或者接触中国人时就会做出让中国人生厌、不快的举动。尤其是经常来华参加各种娱乐节目和活动的韩流演艺明星也受韩媒体报道的影响,内心深处滋长了某种程度的文化优越感,在面对中国观众时做出一些不合身份的言行举止。其实,这种所谓的文化优越感是不成熟文化心理的表现,更是不自信的表现。当韩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时,这种不成熟的文化心理会逐渐消退。

  结 语

  韩流的涌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可以体验更多外来文化的机会。通过韩流,中国人不仅了解和认识了韩国、韩国人和韩国文化,而且受其启发,在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由于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中国人对韩流及韩国文化没有太多的异化感和隔阂感,总体接受过程较为平和顺畅。韩流正是借助这样的有利氛围,通过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完成了从单纯娱乐形式到具备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再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的“三级跳”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说中国充当了韩流“试验场”的角色,并成为韩流的主要消费市场。

  韩流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进入中国可以说是数千年中韩文化交流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两国关系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与互动当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面对韩流与韩国文化,中国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有热烈追随和模仿的,有受其影响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有欣赏和叫好的,有围观和看热闹的,也有不屑一顾或不看好的,甚至有厌恶、反感和反韩流的,林林总总。即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每个个体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喜好标准和审美取向等不同,他们对该事物的评价和看法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出现分化现象亦可从这一角度进行说明。

  毋庸置疑,韩流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及中国人的多元文化体验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由于韩流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它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障碍。事实上,两国间敞开门户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促进沟通、达成理解、彼此借鉴、取长补短、相互受益、共同发展,如果摒弃和违背了这一初衷,就会失去交流的意义和价值。中韩两国在文化建设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两国若能在这一领域精诚合作、优势互补的话,各自的文化发展自不必说,两国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会产生协同效应,不仅可以影响亚洲市场,逐步影响世界市场也是有可能的事。如能如此,两国的文化交流将会上升到更高层次,并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不断汲取营养,继续为两国的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注释略)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朴光海:论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