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中共十九大后中国的外交呈现何种风格和做法,是延续目前相对强硬的外交色彩,还是放软身段,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处理争端,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所普遍关注。
要探询这一问题,还是回到十九大政治报告对外交的表述。报告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个基本方略之一,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并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从这个表述来看,今后中国的外交似乎不像目前一样,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而会以柔和的手法处理矛盾和争端。
然而,如果将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对外交的表述,同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的实践作对比,人们或许有理由相信,十九大后中国实际推行的外交,很可能和文本宣示的有差异,甚至会更强硬。
过去5年中国外交给国际社会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强硬,考虑到这点,为打消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十九大后,中国外交很可能在言语或一定程度上在行动上会尽量克制,但在涉及领土和安全等国家的核心利益上,不大可能从目前的立场后退。换言之,中国外交会“言柔行刚”。
要理解这点,应先理解中共在十九大上所提出的“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对中国当前所处时代所做出的一个新判断,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国要强起来”,突出的是一个“强”字,以区别于毛泽东时代的“站(起来)”和邓小平时代的“富(起来)”。
“强”是建立在“富”基础上的,没有“富”,“强”就失去根基,即使一时勉强“强大”,也不能持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在外交上的要求,中国仍需要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此乃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维护国际和平作为中国使命的原因。鉴于中国已经全方位参与国际治理,中国的利益触角伸向全球,要继续“富起来”,就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故而中国无疑不希望国际秩序出现颠覆性的变化,让和平环境受到破坏。
但习的“新时代”跟邓的“旧时代”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中国要“强大”。在习看来,“强”不仅体现为国民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受,更应表现为中国在国际治理、中国的国际地位比现在有实在的大幅度的提高。当然,国际地位提高后,也会投射到国民的心理,提升国民“强起来”的感觉。
要“强起来”,就需国家在外交上更加积极有为。“强起来”的根本之道是发展,而保障和平稳定的发展是中共的责任。这涉及外交问题。从国际社会过往的实践来看,保障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一种是理直气壮、敢于斗争。
中共的本质应该是后者,因为中共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斗争是中共哲学的底色,中共讲究和喜欢斗争。当然,中共也喜欢讲辩证法。邓时代,由于中国包括军事在内的国家实力较弱、道义基础亏损,因此在国际事务上,在对外交往中,采取的是一种“和为贵”的低姿态,一种守势,特别在涉及领土、国家安全等问题上,往往以妥协退让求得解决。
这种外交行为和哲学,在一个资讯不发达,大众难以接收外部信息、国家尚处于起飞阶段的时候,对大众的心理刺激效应不大。然而,中国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当官方不断宣传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也就不断膨胀,再加上信息的接收比过去更为便利,如果外交还以“委曲求全”的方式求得和平环境,国民显然难以接受。这就是中国外交在过去5年趋向强硬的根源。
因此,新时代“强起来”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中共今后在涉及国家安全、领土等核心利益的事情上,会显示出不怕斗争,敢于斗争的姿态。中国外交常讲的一句格言是,以斗争求和平,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和平亡。此话将会在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中得到真正运用。
因为在中共看来,这既是保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满足国民“强国”的心理需求。“强起来”当然并不表示不能“示弱”,但“示弱”只能在一些非关键的、非核心的利益上;在关键的事情上,如果不得不“示弱”的话,也只是一种策略手段的运用,“示弱”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且也要避免让民众产生对“示弱”的误解。
十九大报告在关于外交的表述中,有一句话就很好地揭示了这点:“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这个“两决不一不要”是典型的习式语言,比起十八大报告的“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的表述来,前者要主动得多。
最后总结一下,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很可能将呈现“言柔行刚”的“强”外交色彩,这样来看,在一些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和事情上,中国很难像过去一样以妥协退让了事。因为中共自认为现在有这样的资本和实力,也是因为膨胀的民族主义制约了中共妥协的空间。因此,国际社会要做好接受一个“强”色彩中国的准备。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中共十九大后中国的外交呈现何种风格和做法,是延续目前相对强硬的外交色彩,还是放软身段,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处理争端,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所普遍关注。
要探询这一问题,还是回到十九大政治报告对外交的表述。报告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个基本方略之一,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并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从这个表述来看,今后中国的外交似乎不像目前一样,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而会以柔和的手法处理矛盾和争端。
然而,如果将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对外交的表述,同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的实践作对比,人们或许有理由相信,十九大后中国实际推行的外交,很可能和文本宣示的有差异,甚至会更强硬。
过去5年中国外交给国际社会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强硬,考虑到这点,为打消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十九大后,中国外交很可能在言语或一定程度上在行动上会尽量克制,但在涉及领土和安全等国家的核心利益上,不大可能从目前的立场后退。换言之,中国外交会“言柔行刚”。
要理解这点,应先理解中共在十九大上所提出的“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对中国当前所处时代所做出的一个新判断,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国要强起来”,突出的是一个“强”字,以区别于毛泽东时代的“站(起来)”和邓小平时代的“富(起来)”。
“强”是建立在“富”基础上的,没有“富”,“强”就失去根基,即使一时勉强“强大”,也不能持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在外交上的要求,中国仍需要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此乃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维护国际和平作为中国使命的原因。鉴于中国已经全方位参与国际治理,中国的利益触角伸向全球,要继续“富起来”,就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故而中国无疑不希望国际秩序出现颠覆性的变化,让和平环境受到破坏。
但习的“新时代”跟邓的“旧时代”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中国要“强大”。在习看来,“强”不仅体现为国民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受,更应表现为中国在国际治理、中国的国际地位比现在有实在的大幅度的提高。当然,国际地位提高后,也会投射到国民的心理,提升国民“强起来”的感觉。
要“强起来”,就需国家在外交上更加积极有为。“强起来”的根本之道是发展,而保障和平稳定的发展是中共的责任。这涉及外交问题。从国际社会过往的实践来看,保障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一种是理直气壮、敢于斗争。
中共的本质应该是后者,因为中共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斗争是中共哲学的底色,中共讲究和喜欢斗争。当然,中共也喜欢讲辩证法。邓时代,由于中国包括军事在内的国家实力较弱、道义基础亏损,因此在国际事务上,在对外交往中,采取的是一种“和为贵”的低姿态,一种守势,特别在涉及领土、国家安全等问题上,往往以妥协退让求得解决。
这种外交行为和哲学,在一个资讯不发达,大众难以接收外部信息、国家尚处于起飞阶段的时候,对大众的心理刺激效应不大。然而,中国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当官方不断宣传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也就不断膨胀,再加上信息的接收比过去更为便利,如果外交还以“委曲求全”的方式求得和平环境,国民显然难以接受。这就是中国外交在过去5年趋向强硬的根源。
因此,新时代“强起来”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中共今后在涉及国家安全、领土等核心利益的事情上,会显示出不怕斗争,敢于斗争的姿态。中国外交常讲的一句格言是,以斗争求和平,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和平亡。此话将会在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中得到真正运用。
因为在中共看来,这既是保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满足国民“强国”的心理需求。“强起来”当然并不表示不能“示弱”,但“示弱”只能在一些非关键的、非核心的利益上;在关键的事情上,如果不得不“示弱”的话,也只是一种策略手段的运用,“示弱”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且也要避免让民众产生对“示弱”的误解。
十九大报告在关于外交的表述中,有一句话就很好地揭示了这点:“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这个“两决不一不要”是典型的习式语言,比起十八大报告的“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的表述来,前者要主动得多。
最后总结一下,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很可能将呈现“言柔行刚”的“强”外交色彩,这样来看,在一些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和事情上,中国很难像过去一样以妥协退让了事。因为中共自认为现在有这样的资本和实力,也是因为膨胀的民族主义制约了中共妥协的空间。因此,国际社会要做好接受一个“强”色彩中国的准备。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