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达巍:为了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交字号:

达巍:为了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

达巍:为了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
2017-09-30 09:11:44
来源:环球网 作者: 达巍
关键词:中美关系 点击: 我要评论
最重要的,我们还是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真正重视人文交流,将其做成中美关系的一个“常量”。无论战略和经济关系怎样,人文交流都不应受到干扰。人文交流是一剂中药,也许未必治得了急病,但是可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构成中美中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石。

   根据2017年4月两国领导人在海湖庄园会晤达成的共识,中美决定建立四个高层对话机制。其中首轮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已于今年6月、7月先后举行。9月28日,中美第三个高层对话机制——“社会人文对话”如约而至。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将牵头对话。

 
  “未来五十年”
 
  人文交流一贯是中美之间一个柔性话题。引人注目的是,两国政府这次为“柔性对话”选择了一个富有历史感与战略感的主题——“未来五十年的中美关系:相互理解、共生共享”。“未来五十年的中美关系”这一话题主要是由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提出的。今年3月18日,蒂勒森在首次访华时即表示,“自40多年前两国启动关系以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指导着美中关系。现在,两国领导人将进一步对话,为未来半世纪的中美关系寻找共识。”5月3日和6月14日,蒂勒森两次在美国国内公开场合提到“未来五十年的中美关系”。
 
  除了蒂勒森,特朗普政府其他一些高官也曾多次表示,希望从战略高度审视中美关系。有意思的是,在中美高层交往历史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中方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美关系。现在美方难得地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战略感与历史感。无论我们对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政策怎么看,其在中美关系上的思维方式还是应给予高度肯定。
 
  “未来五十年”一说,根植于中美关系的性质以及两国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正处于关键节点这一事实。从1971年中美关系打开大门,直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这40多年里,中美两国一个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另一个是发达国家和超级大国;一个试图通过融入主流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经济现代化,另一个则作为这一秩序的霸主,试图通过把中国拉进国际体系以塑造中国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逻辑之下,中美关系在过去40多年里总体上保持了积极态势。
 
  经过这4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看,中美关系已从一个体系外发展中国家与体系内霸权国家间的关系,转变为同一个体系内两个最重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并未像美国预期的那样变得“更像美国”,两国关系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有相当多的分歧与矛盾。
 
  当前中美关系这种结构特征与1971年之后的40多年相比,已经发生本质变化,而且这一态势在可见的未来还将持续下去。无论我们将其称为未来五十年、四十年还是三十年的中美关系,两国面临的核心命题实际上是:在新的格局下,有什么样的战略逻辑和战略动力,能让两国关系维持总体积极、稳定的态势?
 
  “共生”与“共享”
 
  此次社会人文对话主题中的“共生”,可能点出了中美中长期战略稳定的基本逻辑:中美两国都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彼此利益高度交融。两国激烈冲突不行,任何一国发生重大政治、经济或社会动荡,或其国际权势出现快速崩塌,对世界和另外一方也未见得是好事。中美两国未必需要多么喜欢对方,但是两国各自人民的福祉以及世界的稳定都需要中美在同一个国际体系里面共生下去。
 
  基于这一战略需要,中美两国的中长期相处之道,首先在于两国就“共生”问题建立战略信任。每个国家的内部情况和外部权势当然是永远变化的,但是在理想状态下,中美两国的这些变化应基于各自的战略选择,而非源自对方的阴谋。中美两国未来的道路可能顺利,也可能有挫折,但双方不应谋求成为对方失败的原因。
 
  同时,两个如此巨大体量的国家,也不能将自己的内部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对方。易言之,中美两国需要寻求的战略信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意图上通过行动让对方相信:本方并没打算吃掉对方、搞倒对方;二是在能力上相信自己:就算对方有上述意图,也不足以撼动自己的内部稳定和全球影响。在同一个国际体系内部有限竞争、有效合作,是两国的唯一选择。
 
  中美中长期相处之道,还在于坚持“共享”经济深度相互依存的果实。中美在维持全球经济稳定、促进双向投资贸易等方面已形成所谓“战略性相互依存”关系。之所以说是战略性相互依存,是因为这种依存一旦严重受损,其代价是中美两国都无法承受的。
 
  近年来美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在中美经济关系上更多地强调“对等性”“互惠性”。这与中美两国国力对比趋于接近,以及美国国内问题上升相关。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当然需要不断调整,中美经贸关系当然也需要对等、互惠,但是战术层面的调整,不应影响过去几十年已经形成的一个战略共识,即中美经济关系的深度相互依存有利于双方。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存给中美两国国内带来的社会冲击,需要通过两国各自的国内政策调整来应对,而不能通过降低交融程度来解决。
 
  中美关系的“常量”
 
  最后回到人文交流上来。中美中长期相处之道,在于通过绵密的人文交流寻求“相互理解”。相互理解说得直白一些,实际上在于让两国人民认识到双方虽有很多差异,但其实“他们与我们差不多”,既不邪恶、也不怪异。
 
  这种相互理解,实际上是前面提到的战略信任的基石。首轮社会人文对话是一个新的起点,可以让双方重新审视中美人文交流事业。
 
  一是在人文交流中,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体制机制特点,中国是政府投入多,美方则是社会动力强。两国可以更多地学习对方的做法,弥补自己的短板。
 
  二是人文交流需要特别强调青年交流、学生交流。毕竟,未来五十年中美关系怎么样,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国年轻人之间的彼此认识,以及他们的行动。两国青年今天的共同经历,日后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的共同财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还是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真正重视人文交流,将其做成中美关系的一个“常量”。无论战略和经济关系怎样,人文交流都不应受到干扰。人文交流是一剂中药,也许未必治得了急病,但是可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构成中美中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石。
责任编辑:
达巍:为了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

达巍:为了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

2017-09-30 09:11:44
来源:环球网 作者: 达巍
最重要的,我们还是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真正重视人文交流,将其做成中美关系的一个“常量”。无论战略和经济关系怎样,人文交流都不应受到干扰。人文交流是一剂中药,也许未必治得了急病,但是可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构成中美中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石。

   根据2017年4月两国领导人在海湖庄园会晤达成的共识,中美决定建立四个高层对话机制。其中首轮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已于今年6月、7月先后举行。9月28日,中美第三个高层对话机制——“社会人文对话”如约而至。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将牵头对话。

 
  “未来五十年”
 
  人文交流一贯是中美之间一个柔性话题。引人注目的是,两国政府这次为“柔性对话”选择了一个富有历史感与战略感的主题——“未来五十年的中美关系:相互理解、共生共享”。“未来五十年的中美关系”这一话题主要是由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提出的。今年3月18日,蒂勒森在首次访华时即表示,“自40多年前两国启动关系以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指导着美中关系。现在,两国领导人将进一步对话,为未来半世纪的中美关系寻找共识。”5月3日和6月14日,蒂勒森两次在美国国内公开场合提到“未来五十年的中美关系”。
 
  除了蒂勒森,特朗普政府其他一些高官也曾多次表示,希望从战略高度审视中美关系。有意思的是,在中美高层交往历史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中方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美关系。现在美方难得地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战略感与历史感。无论我们对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政策怎么看,其在中美关系上的思维方式还是应给予高度肯定。
 
  “未来五十年”一说,根植于中美关系的性质以及两国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正处于关键节点这一事实。从1971年中美关系打开大门,直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这40多年里,中美两国一个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另一个是发达国家和超级大国;一个试图通过融入主流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经济现代化,另一个则作为这一秩序的霸主,试图通过把中国拉进国际体系以塑造中国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逻辑之下,中美关系在过去40多年里总体上保持了积极态势。
 
  经过这4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看,中美关系已从一个体系外发展中国家与体系内霸权国家间的关系,转变为同一个体系内两个最重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并未像美国预期的那样变得“更像美国”,两国关系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有相当多的分歧与矛盾。
 
  当前中美关系这种结构特征与1971年之后的40多年相比,已经发生本质变化,而且这一态势在可见的未来还将持续下去。无论我们将其称为未来五十年、四十年还是三十年的中美关系,两国面临的核心命题实际上是:在新的格局下,有什么样的战略逻辑和战略动力,能让两国关系维持总体积极、稳定的态势?
 
  “共生”与“共享”
 
  此次社会人文对话主题中的“共生”,可能点出了中美中长期战略稳定的基本逻辑:中美两国都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彼此利益高度交融。两国激烈冲突不行,任何一国发生重大政治、经济或社会动荡,或其国际权势出现快速崩塌,对世界和另外一方也未见得是好事。中美两国未必需要多么喜欢对方,但是两国各自人民的福祉以及世界的稳定都需要中美在同一个国际体系里面共生下去。
 
  基于这一战略需要,中美两国的中长期相处之道,首先在于两国就“共生”问题建立战略信任。每个国家的内部情况和外部权势当然是永远变化的,但是在理想状态下,中美两国的这些变化应基于各自的战略选择,而非源自对方的阴谋。中美两国未来的道路可能顺利,也可能有挫折,但双方不应谋求成为对方失败的原因。
 
  同时,两个如此巨大体量的国家,也不能将自己的内部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对方。易言之,中美两国需要寻求的战略信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意图上通过行动让对方相信:本方并没打算吃掉对方、搞倒对方;二是在能力上相信自己:就算对方有上述意图,也不足以撼动自己的内部稳定和全球影响。在同一个国际体系内部有限竞争、有效合作,是两国的唯一选择。
 
  中美中长期相处之道,还在于坚持“共享”经济深度相互依存的果实。中美在维持全球经济稳定、促进双向投资贸易等方面已形成所谓“战略性相互依存”关系。之所以说是战略性相互依存,是因为这种依存一旦严重受损,其代价是中美两国都无法承受的。
 
  近年来美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在中美经济关系上更多地强调“对等性”“互惠性”。这与中美两国国力对比趋于接近,以及美国国内问题上升相关。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当然需要不断调整,中美经贸关系当然也需要对等、互惠,但是战术层面的调整,不应影响过去几十年已经形成的一个战略共识,即中美经济关系的深度相互依存有利于双方。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存给中美两国国内带来的社会冲击,需要通过两国各自的国内政策调整来应对,而不能通过降低交融程度来解决。
 
  中美关系的“常量”
 
  最后回到人文交流上来。中美中长期相处之道,在于通过绵密的人文交流寻求“相互理解”。相互理解说得直白一些,实际上在于让两国人民认识到双方虽有很多差异,但其实“他们与我们差不多”,既不邪恶、也不怪异。
 
  这种相互理解,实际上是前面提到的战略信任的基石。首轮社会人文对话是一个新的起点,可以让双方重新审视中美人文交流事业。
 
  一是在人文交流中,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体制机制特点,中国是政府投入多,美方则是社会动力强。两国可以更多地学习对方的做法,弥补自己的短板。
 
  二是人文交流需要特别强调青年交流、学生交流。毕竟,未来五十年中美关系怎么样,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国年轻人之间的彼此认识,以及他们的行动。两国青年今天的共同经历,日后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的共同财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还是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真正重视人文交流,将其做成中美关系的一个“常量”。无论战略和经济关系怎样,人文交流都不应受到干扰。人文交流是一剂中药,也许未必治得了急病,但是可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构成中美中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石。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达巍:为了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