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直至去年底,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倡议持肯定态度,欧盟委员会甚至愿意积极地考虑,如何使欧洲的战略投资基金(即“容克基金”,European Fund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s,简称EFSI)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问题。
但今年以来,欧洲对此倡议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认为,除了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确实有某些冲突之外,中国的宣传方式是主要原因。
中国对“一带一路”倡仪的宣传与欧洲人的观念存在巨大的误区。首先,欧洲人认为,“丝绸之路”的概念并非中国首创。古丝绸之路是现实存在的,并无观念基础。中国历史上绝无此概念,也没有“全球化市场经济”的现代运作理念和实践经验,因为古丝绸之路并不是中西直接通商和文化交流,而是通过中亚、中东的中间商人进行操作的。
事实上,正如德国学者所指出的,“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现代欧洲发明的,19世纪的德国地质学家里希特霍芬(Richtehoffen)才是这个概念的发明者(英文Silk Road一字,源于der Seidenstrasse,德语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对外宣传强调“一带一路”是历史概念的传承,难以服人。
更有甚者,少数学者侈谈“中国模式优越论”,甚至公开鼓吹“一带一路”倡议是“5000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观点在欧洲人看来十分荒谬,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古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直接传承关系并不存在,中国过去几年的宣传手段,严重阻碍了西方人对这个倡议的正面理解。
其二,在欧洲人看来,以基础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不是中国首创。在19世纪中叶和末期,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大规模基础建设项目投资的热潮,比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德国的巴格达中东铁路等计划。按照列宁当时的分析,这是大量剩余资本和过量制造业产能所推动的金融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行为,因而提出了金融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
中国的宣传将“一带一路”与19世纪的历史彻底切割,但未能把中国的倡议与19世纪的基础建设投资的相同点与区别解释清楚,自然引起外人的不安。
更重要的是,任何跨国的基础建设项目都不可能与地缘政治完全切割。19世纪的西方列强从不讳言地缘政治因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也是公开的。中国的对外宣传对“地缘政治”讳莫如深,并一再强调没有地缘政治内涵,反而引起欧洲人,特别是美国人的猜疑。
事实上,地缘政治本身并不是战争的始作俑者。历史上既有引起冲突的地缘政治,也有维护和平、保持国际体系稳定的地缘政治。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公约体系,便是后者的一个经典例子。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维持战略均势。
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19世纪那种争夺殖民地的地缘政治背景,其特点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达到欧亚大陆的战略稳定。因此,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提出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念,即“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种维护和平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s for peace)。
其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国际合作的“交响乐”的宣传说法,更加令人啼笑皆非。西方人对好的交响乐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必须有一个出色的指挥家,第二是有优秀的演奏员。指挥家是灵魂,演奏员的技术功底固然重要,但必须领会指挥家的意图,服从指挥家的领导。
中国既自封为指挥家,也有要求参与者服从命令的意图。这样的宣传调子如何展示“一带一路”倡导的各国平等合作的初衷?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带一路”成功与否,取决于支撑它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投资项目决策的透明度、市场经济原则及对现存国际规则的遵守,而不是另起炉灶。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交响乐说”确实有另起炉灶的嫌疑。
当然,与19世纪的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一样,“一带一路”能否成功,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具体项目的获利前景。19世纪的这些项目促成了大量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大大增加了国际上的货物流动,很多项目的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迄今为止,中国在跨国投资方面的经验主要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很多项目的运作和决策缺乏透明度。中国提供的资金和相关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资金,不过是杯水车薪,关键在于能否以这些资金为杠杆,撬动大量的国际资本,否则如此雄心勃勃的倡议无法引起国际社会的兴趣。
此外,中国在国际风险投资方面还存在巨大的人才赤字。无论是中国央行机构还是官方的丝路基金,都缺少有全球战略视野和专业水平的国际银行家和金融家。从欧美国家的角度看,中国的国际金融人才的匮乏,将成为“一带一路”的最大瓶颈。即使与沙俄时代的西伯利亚大铁路项目相比,中国尚没有出现与俄国财长维特伯爵相媲美的国际融资家。
然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一带一路”倡议刚起步三年多,中国还有时间纠正对这个倡议的宣传失误。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战略猜疑,但欧洲与中国并无地缘政治的冲突,中国应当及时利用欧洲人习惯的提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要义进行新的诠释,淡化“丝路传承说”和“交响论”之类的妄言。
笔者多次受邀在欧盟组织的高层会议上讲解“一带一路”倡议,感觉到欧洲人最能够理解,也最感兴趣的是“一带一路”对欧亚大陆的和平前景将做出人们要的贡献。因此,中国应当旗帜鲜明地打出“维护和平的地缘政治”的口号,同时将这个口号与欧盟最热衷的“欧亚连通”(Euro-Asian connectivity,即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连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欧洲人看来,保持和提高国家之间的连通性是维护和平的关键。
作者是瑞士日内瓦高等国际问题研究生院教授
直至去年底,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倡议持肯定态度,欧盟委员会甚至愿意积极地考虑,如何使欧洲的战略投资基金(即“容克基金”,European Fund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s,简称EFSI)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问题。
但今年以来,欧洲对此倡议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认为,除了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确实有某些冲突之外,中国的宣传方式是主要原因。
中国对“一带一路”倡仪的宣传与欧洲人的观念存在巨大的误区。首先,欧洲人认为,“丝绸之路”的概念并非中国首创。古丝绸之路是现实存在的,并无观念基础。中国历史上绝无此概念,也没有“全球化市场经济”的现代运作理念和实践经验,因为古丝绸之路并不是中西直接通商和文化交流,而是通过中亚、中东的中间商人进行操作的。
事实上,正如德国学者所指出的,“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现代欧洲发明的,19世纪的德国地质学家里希特霍芬(Richtehoffen)才是这个概念的发明者(英文Silk Road一字,源于der Seidenstrasse,德语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对外宣传强调“一带一路”是历史概念的传承,难以服人。
更有甚者,少数学者侈谈“中国模式优越论”,甚至公开鼓吹“一带一路”倡议是“5000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观点在欧洲人看来十分荒谬,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古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直接传承关系并不存在,中国过去几年的宣传手段,严重阻碍了西方人对这个倡议的正面理解。
其二,在欧洲人看来,以基础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不是中国首创。在19世纪中叶和末期,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大规模基础建设项目投资的热潮,比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德国的巴格达中东铁路等计划。按照列宁当时的分析,这是大量剩余资本和过量制造业产能所推动的金融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行为,因而提出了金融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
中国的宣传将“一带一路”与19世纪的历史彻底切割,但未能把中国的倡议与19世纪的基础建设投资的相同点与区别解释清楚,自然引起外人的不安。
更重要的是,任何跨国的基础建设项目都不可能与地缘政治完全切割。19世纪的西方列强从不讳言地缘政治因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也是公开的。中国的对外宣传对“地缘政治”讳莫如深,并一再强调没有地缘政治内涵,反而引起欧洲人,特别是美国人的猜疑。
事实上,地缘政治本身并不是战争的始作俑者。历史上既有引起冲突的地缘政治,也有维护和平、保持国际体系稳定的地缘政治。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公约体系,便是后者的一个经典例子。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维持战略均势。
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19世纪那种争夺殖民地的地缘政治背景,其特点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达到欧亚大陆的战略稳定。因此,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提出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念,即“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种维护和平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s for peace)。
其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国际合作的“交响乐”的宣传说法,更加令人啼笑皆非。西方人对好的交响乐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必须有一个出色的指挥家,第二是有优秀的演奏员。指挥家是灵魂,演奏员的技术功底固然重要,但必须领会指挥家的意图,服从指挥家的领导。
中国既自封为指挥家,也有要求参与者服从命令的意图。这样的宣传调子如何展示“一带一路”倡导的各国平等合作的初衷?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带一路”成功与否,取决于支撑它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投资项目决策的透明度、市场经济原则及对现存国际规则的遵守,而不是另起炉灶。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交响乐说”确实有另起炉灶的嫌疑。
当然,与19世纪的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一样,“一带一路”能否成功,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具体项目的获利前景。19世纪的这些项目促成了大量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大大增加了国际上的货物流动,很多项目的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迄今为止,中国在跨国投资方面的经验主要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很多项目的运作和决策缺乏透明度。中国提供的资金和相关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资金,不过是杯水车薪,关键在于能否以这些资金为杠杆,撬动大量的国际资本,否则如此雄心勃勃的倡议无法引起国际社会的兴趣。
此外,中国在国际风险投资方面还存在巨大的人才赤字。无论是中国央行机构还是官方的丝路基金,都缺少有全球战略视野和专业水平的国际银行家和金融家。从欧美国家的角度看,中国的国际金融人才的匮乏,将成为“一带一路”的最大瓶颈。即使与沙俄时代的西伯利亚大铁路项目相比,中国尚没有出现与俄国财长维特伯爵相媲美的国际融资家。
然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一带一路”倡议刚起步三年多,中国还有时间纠正对这个倡议的宣传失误。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战略猜疑,但欧洲与中国并无地缘政治的冲突,中国应当及时利用欧洲人习惯的提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要义进行新的诠释,淡化“丝路传承说”和“交响论”之类的妄言。
笔者多次受邀在欧盟组织的高层会议上讲解“一带一路”倡议,感觉到欧洲人最能够理解,也最感兴趣的是“一带一路”对欧亚大陆的和平前景将做出人们要的贡献。因此,中国应当旗帜鲜明地打出“维护和平的地缘政治”的口号,同时将这个口号与欧盟最热衷的“欧亚连通”(Euro-Asian connectivity,即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连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欧洲人看来,保持和提高国家之间的连通性是维护和平的关键。
作者是瑞士日内瓦高等国际问题研究生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