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在美国政治深陷丑陋的党派互相指责之际,不妨回想一下:在以往的极端危机和激烈党派对立中,立场相反的政治领袖曾结成联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亨利·史汀生——一位杰出的共和党人和伟大的美国政治家——对党内同僚呼吁美国袖手旁观希特勒军队入侵欧洲自由国家感到震惊。因此,1940年6月,当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邀请他出任战争部长时,史汀生欣然接受。

两人随后建立起跨党派联盟,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紧密合作,确保美军击败希特勒和日本帝国。回顾历史,全球法西斯主义的覆灭以及二战后数十年为众多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的“美国治下的和平”,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史汀生与罗斯福所缔造的跨党派联盟的成功。
当下,领导人正寻求解决政府关门及其他破坏性党派争斗的方法,不妨从75年前本月去世的史汀生身上汲取灵感。史汀生与罗斯福成功结盟并领导国家走向胜利的关键,在于双方共同认识到:超越一切党派政治的最高目标,是维护美国宪政民主。
两人曾在战争策略上多次争执,也常常对彼此的行为感到恼火。然而,他们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对美国宪政民主的共同承诺之上。战争进行四年后,罗斯福在1944年11月的一封私人信函中提及他们的共同价值观:“我们都有信仰,这已是胜利的一半。”
史汀生加入罗斯福内阁时已72岁,早已拥有令人瞩目的政治家履历。他曾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反托拉斯执法者(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塔夫脱总统时期的战争部长(1911—1913年),以及胡佛总统时期国务卿(1928—1932年)。
1931年,当时受法西斯军国主义者控制的日本入侵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满洲。身为国务卿的史汀生试图号召国际社会反对日本侵略,并坚持美国不承认日本非法夺取该领土。他的立场被称为“史汀生主义”,虽未能阻止日本侵略,却成为国际法和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
1932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采纳了史汀生主义。八年后,随着纳粹在欧洲的威胁上升,史汀生多次公开反对孤立主义,呼吁美国为对抗希特勒做好战争准备。罗斯福为团结全国捍卫民主,邀请这位共和党政治家出任战争部长——这是史汀生时隔近30年第二次获此任命。
史汀生的决定引发党内同僚的猛烈批评,他们指责他背叛共和党。
但民意调查显示,两党选民均支持这一任命。1940年11月,罗斯福成功连任,开启第三任期。
史汀生在领导战争努力和争取国会支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还在与美国盟友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44年丘吉尔反对在法国登陆时,史汀生亲赴伦敦与他会面,帮助消除其对诺曼底登陆的反对。
史汀生1950年去世时,哈里·杜鲁门总统赞扬他“是一位将国家责任置于党派路线之上的政治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美国人”。
杜鲁门延续了罗斯福与史汀生的跨党派联盟,任命共和党人担任国防部长,并随后与共和党参议员阿瑟·范登堡合作,建立北约并捍卫欧洲民主。
事实上,战后数十年间,总统们延续了跨党派任命的传统——这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种温和力量。即使常被视为高度党派化的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也任命自由派民主党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进入内阁。民主党人也遵循这一惯例任命共和党人担任国防部长——巴拉克·奥巴马就两次如此(罗伯特·盖茨和查克·哈格尔)。
然而,自2016年大选以来,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未进行过跨党派任命。跨党派内阁任命的传统悄然终结。
如今,在美国人寻求摆脱政府关门等党派僵局之际,我们亟需重现亨利·史汀生与罗斯福在二战中展现的那种领导力:基于相互尊重和对宪政民主的崇敬,推进美国人民的利益。
作者简介:马克·尼科尔斯是“七峰会”总裁,并担任史汀生中心董事会成员,该中心是一家无党派国家安全智库。他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国务院高级顾问,在欧洲事务、能源以及跨党派外交政策领导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彼得·辛克尔曾任美联社和《圣路易斯邮报》等媒体的调查记者,著有《团结美国:罗斯福与亨利·史汀生如何携手民主党与共和党赢得二战》一书。本文原载《国家利益》
在美国政治深陷丑陋的党派互相指责之际,不妨回想一下:在以往的极端危机和激烈党派对立中,立场相反的政治领袖曾结成联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亨利·史汀生——一位杰出的共和党人和伟大的美国政治家——对党内同僚呼吁美国袖手旁观希特勒军队入侵欧洲自由国家感到震惊。因此,1940年6月,当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邀请他出任战争部长时,史汀生欣然接受。

两人随后建立起跨党派联盟,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紧密合作,确保美军击败希特勒和日本帝国。回顾历史,全球法西斯主义的覆灭以及二战后数十年为众多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的“美国治下的和平”,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史汀生与罗斯福所缔造的跨党派联盟的成功。
当下,领导人正寻求解决政府关门及其他破坏性党派争斗的方法,不妨从75年前本月去世的史汀生身上汲取灵感。史汀生与罗斯福成功结盟并领导国家走向胜利的关键,在于双方共同认识到:超越一切党派政治的最高目标,是维护美国宪政民主。
两人曾在战争策略上多次争执,也常常对彼此的行为感到恼火。然而,他们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对美国宪政民主的共同承诺之上。战争进行四年后,罗斯福在1944年11月的一封私人信函中提及他们的共同价值观:“我们都有信仰,这已是胜利的一半。”
史汀生加入罗斯福内阁时已72岁,早已拥有令人瞩目的政治家履历。他曾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反托拉斯执法者(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塔夫脱总统时期的战争部长(1911—1913年),以及胡佛总统时期国务卿(1928—1932年)。
1931年,当时受法西斯军国主义者控制的日本入侵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满洲。身为国务卿的史汀生试图号召国际社会反对日本侵略,并坚持美国不承认日本非法夺取该领土。他的立场被称为“史汀生主义”,虽未能阻止日本侵略,却成为国际法和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
1932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采纳了史汀生主义。八年后,随着纳粹在欧洲的威胁上升,史汀生多次公开反对孤立主义,呼吁美国为对抗希特勒做好战争准备。罗斯福为团结全国捍卫民主,邀请这位共和党政治家出任战争部长——这是史汀生时隔近30年第二次获此任命。
史汀生的决定引发党内同僚的猛烈批评,他们指责他背叛共和党。
但民意调查显示,两党选民均支持这一任命。1940年11月,罗斯福成功连任,开启第三任期。
史汀生在领导战争努力和争取国会支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还在与美国盟友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44年丘吉尔反对在法国登陆时,史汀生亲赴伦敦与他会面,帮助消除其对诺曼底登陆的反对。
史汀生1950年去世时,哈里·杜鲁门总统赞扬他“是一位将国家责任置于党派路线之上的政治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美国人”。
杜鲁门延续了罗斯福与史汀生的跨党派联盟,任命共和党人担任国防部长,并随后与共和党参议员阿瑟·范登堡合作,建立北约并捍卫欧洲民主。
事实上,战后数十年间,总统们延续了跨党派任命的传统——这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种温和力量。即使常被视为高度党派化的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也任命自由派民主党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进入内阁。民主党人也遵循这一惯例任命共和党人担任国防部长——巴拉克·奥巴马就两次如此(罗伯特·盖茨和查克·哈格尔)。
然而,自2016年大选以来,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未进行过跨党派任命。跨党派内阁任命的传统悄然终结。
如今,在美国人寻求摆脱政府关门等党派僵局之际,我们亟需重现亨利·史汀生与罗斯福在二战中展现的那种领导力:基于相互尊重和对宪政民主的崇敬,推进美国人民的利益。
作者简介:马克·尼科尔斯是“七峰会”总裁,并担任史汀生中心董事会成员,该中心是一家无党派国家安全智库。他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国务院高级顾问,在欧洲事务、能源以及跨党派外交政策领导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彼得·辛克尔曾任美联社和《圣路易斯邮报》等媒体的调查记者,著有《团结美国:罗斯福与亨利·史汀生如何携手民主党与共和党赢得二战》一书。本文原载《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