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范式转变。中东问题已不再是华盛顿的首要任务。华盛顿已经大幅削减了驻伊拉克美军的数量,美国总统拜登也承诺只专注于该地区的一小部分目标。随着华盛顿部分撤离中东行动的进行,分析人士、专栏作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警告说,中国准备取代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在中东和其他地方,有人同样认为,美国必须随时准备对抗中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影响力和意识形态,以免北京取代华盛顿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2021年3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在德黑兰会晤
即使美国从中东撤军,美国外交政策界的一些人士也认为,中东地区仍会是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进行所谓大国竞争的地区之一。这些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与该地区大国的双边贸易协议、在吉布提的军事基地,以及北京与伊朗日益密切的关系,都是美国在这个地区面临新的威胁的证据。与这种观点一致,学者迈克尔•多兰(Michael Doran)和彼得•拉夫(Peter Rough)认为,中国对该地区发展的“无情”推动,加大了美国失去主导整个国际体系的风险。
然而,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证据。美国人对中国在中东角色的看法往往更多地由华盛顿自身在那里的经验(军事联盟和武装干预)所塑造,而不是根据中国的实际行为确定。事实上,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与其说是出于对霸权的渴望,不如说是出于经济关切和国内政治。中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再加上希望在对待维族穆斯林的方式上不受中东国家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
中国的战略还远未确定,全球经济灾难或地缘政治崩溃可能会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考虑其当前的做法。但事实是,在过去20年里,北京一直与阿富汗、缅甸和苏丹等内外冲突不断的国家保持着关系,而且它很可能会继续表现出对中东暴力和动荡的高度容忍。中国可能最终会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但如果这真的发生了,它将更多地是由华盛顿缓慢而稳定地撤出造成的,而非北京方面的宏大战略规划。
“笨蛋,问题在经济”
在过去二十年年里,北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与中东所有主要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很少有其他国家能炫耀自己与伊朗、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国家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而这种平衡行动正是北京地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月,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中东,他首先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并在那里签署了北京和利雅得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然后他直接飞往德黑兰,在伊朗做了同样的事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今年3月访问了中东,其间他重申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关于“双赢项目”、相互尊重和中东对话等老生常谈的主题,这标志着中国对各方都友好的做法会延续。
中国这些举措使得许多人,包括各种外交政策专家、主流报纸的社论作者和美国国会议员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对中东地区怀有巨大的野心。按照他们的说法,中东作为物流枢纽、燃料供应商和全球贸易的潜在咽喉点的独特地位,对中国领导人调整全球治理的方向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显然在奉行一种日益激进的外交政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新的领导人上台,是中国开始改变“韬光养晦”的政策。中国现在在东亚及其他地区大展拳脚……然而,根据中国在东亚和其他地区的强硬行为来推测中国对中东的态度是错误的。尽管中国领导人可能寻求在许多领域超越美国,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行动会延伸到中东。鉴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其他地方的军事灾难,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很久以前就断定,华盛顿的地区政策削弱了它的力量,削弱了它的全球影响力,并使它走上了相对衰落的道路。北京方面无意效仿。
真正推动中国在中东扩大存在的是其快速发展的经济。从1990年到2009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增加了10倍。2019 - 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约40%来自海湾国家,其中沙特占16%,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伊拉克是中国五大石油供应国之一,伊朗排名第八,而美国呢,在伊拉克的政权更迭上花费了数万亿美元。中国政府显然认为,中东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中国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进而对其全球影响力也至关重要。
中国与中东的经济关系并不局限于能源领域;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11个中东国家的最大投资国和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资助了埃及、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吉布提的港口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国在吉布提拥有唯一的海外军事基地。这些设施位于连接该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咽喉要道:波斯湾、阿曼湾、红海、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取决于这些交通枢纽的畅通。只要回顾一下2021年3月“永恒”号(Ever Given)集装箱船在苏伊士运河搁浅以及随后的经济连锁反应,就能理解中国领导人为何重视中东及其航道。
中国在中东的经济需求,以及维持这些需求所需的外交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北京最近向该地区扩展活动的原因。例如,在2021年初,北京与德黑兰达成了一项被大肆宣传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这份为期25年的协议包括4,0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以换取大幅折扣的石油供应和强化安全合作。在许多人看来,北京似乎是在试图削弱美国的制裁效果,美国的制裁旨在迫使德黑兰放弃其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和发展核计划。
然而,与此同时,北京与伊朗的协议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鉴于伊朗是中国主要石油供应国之一,防止伊朗政权在美国经济和外交压力下崩溃符合北京的利益。中国领导人也热衷于维持伊朗在该地区的地位——让美国分心于波斯湾和东亚以外的事态变化。尽管北京方面可能不会容忍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在黎凡特或海湾地区的活动,但中国官员认为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与德黑兰断绝关系。同样,北京对2009年和2019年伊朗国内的镇压也没有感到不安——事实上,有可靠的报道称,德黑兰严重依赖中国的技术来追捕其国内的敌人。
国内事务的需要
但中国的中东政策并不全与石油有关。毕竟,中国成功地运用了外交、新投资和市场多元化的组合,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国内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来自美国的原油、来自澳大利亚的天然气和国内的煤炭开采都可以作为其需求的补充。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也将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该国对碳氢化合物的依赖。
因此,中国不仅将中东视为一个能源来源,还将其与中东的关系视为一项保险政策,以应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内部威胁:新疆维族穆斯林的分裂运动。
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希望,通过与中东和中亚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他们可以阻止外部对维吾尔分离主义分子的支持,并遏制跨境伊斯兰网络。尽管受到华盛顿的谴责,但北京与中东的接触似乎正在发挥作用。通过常规外交、碳氢化合物购买和大规模投资,北京成功地劝阻了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的政府和宗教组织为维吾尔分离主义分子提供物质和口头支持,甚至不批评北京对他们采取的极端措施,这些国家的政府和许多组织都将其视为纯粹的内部事务。还有一些还与中国合作参与打击行动,在北京的要求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官员都将维族列为目标,并称将其驱逐出境。
保持警惕
中国在中东的政策主要出于国内经济和政治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华盛顿应该完全无视中国在该地区的行为。中国领导层仍然致力于军事现代化和可能影响中东的力量投射平台。例如,中国参与亚丁湾的反海盗任务可能被解读为对国际合作的承诺,但这一经验也将有助于中国海军为未来远离中国海岸线的任务做好准备。
北京显然不拒绝采取军事行动。自1949年成立以来,从1950年的朝鲜战争到最近与印度的边境冲突,中国与几乎所有邻国都发生过武装冲突。中国在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部署军事资产,以及北京试图破坏全球规范和制度,仍然是令人担忧的。话虽如此,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中国领导人会在中东采取类似的策略。华盛顿好几代人致力于中东地区安全的做法,对北京没有什么吸引力。那种直接介入的做法会破坏中国精心达成的经济和外交成就。
美国和中国在中东显然有着不同的利益,但北京想在中东取代华盛顿的观点是没有现成证据支持的。中国领导人将不顾华盛顿的意愿而追求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太可能寻求冲突,而更愿意与中东诸国家建立关系,以确保获得石油和市场。结果将是与美国争夺影响力,而地区大国则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进行博弈,希望避免不得不在两者之间选边站。如果中东地区的领导人仍然倾向于华盛顿,美国将在这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然而,如果美国的收缩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彻底退出,这些领导人可能会开始疏远华盛顿,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北京并没有明确的意图,中国可能最终会成为中东的主导着。
史蒂文·库克(STEVEN A. COOK)是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和非洲研究高级研究员;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是乔治城大学“美中全球事务对话”项目的高级研究员。本文选译自《外交事务》网站,原文链接: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8-09/china-isnt-trying-dominate-middle-east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范式转变。中东问题已不再是华盛顿的首要任务。华盛顿已经大幅削减了驻伊拉克美军的数量,美国总统拜登也承诺只专注于该地区的一小部分目标。随着华盛顿部分撤离中东行动的进行,分析人士、专栏作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警告说,中国准备取代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在中东和其他地方,有人同样认为,美国必须随时准备对抗中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影响力和意识形态,以免北京取代华盛顿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2021年3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在德黑兰会晤
即使美国从中东撤军,美国外交政策界的一些人士也认为,中东地区仍会是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进行所谓大国竞争的地区之一。这些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与该地区大国的双边贸易协议、在吉布提的军事基地,以及北京与伊朗日益密切的关系,都是美国在这个地区面临新的威胁的证据。与这种观点一致,学者迈克尔•多兰(Michael Doran)和彼得•拉夫(Peter Rough)认为,中国对该地区发展的“无情”推动,加大了美国失去主导整个国际体系的风险。
然而,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证据。美国人对中国在中东角色的看法往往更多地由华盛顿自身在那里的经验(军事联盟和武装干预)所塑造,而不是根据中国的实际行为确定。事实上,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与其说是出于对霸权的渴望,不如说是出于经济关切和国内政治。中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再加上希望在对待维族穆斯林的方式上不受中东国家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
中国的战略还远未确定,全球经济灾难或地缘政治崩溃可能会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考虑其当前的做法。但事实是,在过去20年里,北京一直与阿富汗、缅甸和苏丹等内外冲突不断的国家保持着关系,而且它很可能会继续表现出对中东暴力和动荡的高度容忍。中国可能最终会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但如果这真的发生了,它将更多地是由华盛顿缓慢而稳定地撤出造成的,而非北京方面的宏大战略规划。
“笨蛋,问题在经济”
在过去二十年年里,北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与中东所有主要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很少有其他国家能炫耀自己与伊朗、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国家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而这种平衡行动正是北京地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月,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中东,他首先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并在那里签署了北京和利雅得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然后他直接飞往德黑兰,在伊朗做了同样的事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今年3月访问了中东,其间他重申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关于“双赢项目”、相互尊重和中东对话等老生常谈的主题,这标志着中国对各方都友好的做法会延续。
中国这些举措使得许多人,包括各种外交政策专家、主流报纸的社论作者和美国国会议员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对中东地区怀有巨大的野心。按照他们的说法,中东作为物流枢纽、燃料供应商和全球贸易的潜在咽喉点的独特地位,对中国领导人调整全球治理的方向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显然在奉行一种日益激进的外交政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新的领导人上台,是中国开始改变“韬光养晦”的政策。中国现在在东亚及其他地区大展拳脚……然而,根据中国在东亚和其他地区的强硬行为来推测中国对中东的态度是错误的。尽管中国领导人可能寻求在许多领域超越美国,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行动会延伸到中东。鉴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其他地方的军事灾难,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很久以前就断定,华盛顿的地区政策削弱了它的力量,削弱了它的全球影响力,并使它走上了相对衰落的道路。北京方面无意效仿。
真正推动中国在中东扩大存在的是其快速发展的经济。从1990年到2009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增加了10倍。2019 - 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约40%来自海湾国家,其中沙特占16%,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伊拉克是中国五大石油供应国之一,伊朗排名第八,而美国呢,在伊拉克的政权更迭上花费了数万亿美元。中国政府显然认为,中东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中国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进而对其全球影响力也至关重要。
中国与中东的经济关系并不局限于能源领域;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11个中东国家的最大投资国和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资助了埃及、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吉布提的港口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国在吉布提拥有唯一的海外军事基地。这些设施位于连接该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咽喉要道:波斯湾、阿曼湾、红海、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取决于这些交通枢纽的畅通。只要回顾一下2021年3月“永恒”号(Ever Given)集装箱船在苏伊士运河搁浅以及随后的经济连锁反应,就能理解中国领导人为何重视中东及其航道。
中国在中东的经济需求,以及维持这些需求所需的外交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北京最近向该地区扩展活动的原因。例如,在2021年初,北京与德黑兰达成了一项被大肆宣传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这份为期25年的协议包括4,0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以换取大幅折扣的石油供应和强化安全合作。在许多人看来,北京似乎是在试图削弱美国的制裁效果,美国的制裁旨在迫使德黑兰放弃其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和发展核计划。
然而,与此同时,北京与伊朗的协议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鉴于伊朗是中国主要石油供应国之一,防止伊朗政权在美国经济和外交压力下崩溃符合北京的利益。中国领导人也热衷于维持伊朗在该地区的地位——让美国分心于波斯湾和东亚以外的事态变化。尽管北京方面可能不会容忍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在黎凡特或海湾地区的活动,但中国官员认为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与德黑兰断绝关系。同样,北京对2009年和2019年伊朗国内的镇压也没有感到不安——事实上,有可靠的报道称,德黑兰严重依赖中国的技术来追捕其国内的敌人。
国内事务的需要
但中国的中东政策并不全与石油有关。毕竟,中国成功地运用了外交、新投资和市场多元化的组合,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国内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来自美国的原油、来自澳大利亚的天然气和国内的煤炭开采都可以作为其需求的补充。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也将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该国对碳氢化合物的依赖。
因此,中国不仅将中东视为一个能源来源,还将其与中东的关系视为一项保险政策,以应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内部威胁:新疆维族穆斯林的分裂运动。
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希望,通过与中东和中亚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他们可以阻止外部对维吾尔分离主义分子的支持,并遏制跨境伊斯兰网络。尽管受到华盛顿的谴责,但北京与中东的接触似乎正在发挥作用。通过常规外交、碳氢化合物购买和大规模投资,北京成功地劝阻了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的政府和宗教组织为维吾尔分离主义分子提供物质和口头支持,甚至不批评北京对他们采取的极端措施,这些国家的政府和许多组织都将其视为纯粹的内部事务。还有一些还与中国合作参与打击行动,在北京的要求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官员都将维族列为目标,并称将其驱逐出境。
保持警惕
中国在中东的政策主要出于国内经济和政治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华盛顿应该完全无视中国在该地区的行为。中国领导层仍然致力于军事现代化和可能影响中东的力量投射平台。例如,中国参与亚丁湾的反海盗任务可能被解读为对国际合作的承诺,但这一经验也将有助于中国海军为未来远离中国海岸线的任务做好准备。
北京显然不拒绝采取军事行动。自1949年成立以来,从1950年的朝鲜战争到最近与印度的边境冲突,中国与几乎所有邻国都发生过武装冲突。中国在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部署军事资产,以及北京试图破坏全球规范和制度,仍然是令人担忧的。话虽如此,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中国领导人会在中东采取类似的策略。华盛顿好几代人致力于中东地区安全的做法,对北京没有什么吸引力。那种直接介入的做法会破坏中国精心达成的经济和外交成就。
美国和中国在中东显然有着不同的利益,但北京想在中东取代华盛顿的观点是没有现成证据支持的。中国领导人将不顾华盛顿的意愿而追求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太可能寻求冲突,而更愿意与中东诸国家建立关系,以确保获得石油和市场。结果将是与美国争夺影响力,而地区大国则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进行博弈,希望避免不得不在两者之间选边站。如果中东地区的领导人仍然倾向于华盛顿,美国将在这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然而,如果美国的收缩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彻底退出,这些领导人可能会开始疏远华盛顿,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北京并没有明确的意图,中国可能最终会成为中东的主导着。
史蒂文·库克(STEVEN A. COOK)是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和非洲研究高级研究员;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是乔治城大学“美中全球事务对话”项目的高级研究员。本文选译自《外交事务》网站,原文链接: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8-09/china-isnt-trying-dominate-middle-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