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周志兴:印度电影值得我们借鉴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周志兴:印度电影值得我们借鉴什么

周志兴:印度电影值得我们借鉴什么
2019-04-02 09:53:53
来源:周说A 作者: 周志兴
关键词:印度 点击: 我要评论
印度电影一般会直击社会问题,容易引发共鸣。在得到高分的印度电影中,无一不是揭露印度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的,其中包括教育、种族、宗教和性别等。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则因为与社会的反差,而被进一步扩大化,增加了电影的戏剧冲突。而在价值取舍中,印度电影始终坚持揭示美好,弘扬美德。

  最近在看这本书,叫《主流》,是一个法国人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写的。这是一本讲述谁能打赢全球文化战争的书,其中特别提到了印度的电影事业。

  说起印度电影来,我小时候看过一些,印象深的只有两条,好看,好听,至于片名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有一部电影叫《流浪者》,其中有个主角叫拉兹,那首“拉兹之歌”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最近这些年,我没有看过印度电影,当然也没有看过多少美国电影,中国电影看得更少了。

  看了一下资料。似乎近些年在中国上映的印度不多,但是豆瓣评分还挺高。其中有代表作的有《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芭萨提的颜色》《我的个神啊》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片。

  印度电影应该价格不高,性价比是不错的,但中国引进的少,我恶毒地揣测一下,是不是多少有点看不起印度,认为他们和我大中华难以比肩的念头使得发生这种现象呢?

  西方人似乎不是这样看的。在他们的眼中,印度电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所以,在这本书里,对印度的电影发展是推崇的。他们认为,事实上,印度电影正在变成全球化的电影,把印度电影称作“宝莱坞”似乎有了一点和美国电影分庭抗礼的意思,这个目标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但又是距离遥远的。

  到底为什么呢?作者曾经的印度做过实地的考察,他采访了印度一个最大的电影公司,叫做信实娱乐公司。作为这个公司的总经理,阿密特.卡纳的目标很宏大。他说:“我们希望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扮演一个核心角色,我们相信全球市场,我们要推广印度的价值观。我们要在美国本土对抗好莱坞,不单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2xxul4n2j8y0rxi.jpg

  在中国广受好评的《摔跤吧!爸爸》

  如果把讲这些话的人换成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很像是为了实现我们中国外宣的任务,但是,这个集团在世界上确实已经做得很大了。这个集团下面有电影制片公司,有20个电视频道和45个广播电台组成的传播网。另外,他们有印度两大多厅影院院线的其中一个,还有一个专门制作歌曲的专业激光唱片公司。在美国,他们早就有了240家影院。

  当然,卡纳说他不喜欢“宝莱坞”这个词。不喜欢这个词,应该不是讨厌分庭抗礼,而是不喜欢其中暗合的有亦步亦趋和东施效颦的感觉。他说,他更愿意简单地称之为“孟买电影产业”,因为所谓宝莱坞电影,指的就是在这个地方生产的电影,不是印度电影的全部。他们很自信,认为不用美国人帮忙,也可以打入美国市场,起码是能够打动生活在美国的印度人。他们能解决一切问题。

  而美国人正好相反,他们需要印度人来在印度获得成功。美国电影在印度被接受的情况不好,他们想在印度分一杯羹还是很困难的。尽管印度的电影进口没有配额,没有审查,没有保护主义的调控,但是印度电影在本土还是占到了90%到95的票房成绩,而美国人只能满足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概只有5%。

  美国人不一定同意这个观点,他们在印度也建立了电影制作公司,他们认为自己的进步也很大,因为他们也在融合和竞争中蚕食电影市场。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局面,对双方都是促进。

  当然了,印度电影也有问题,尽管他们的发行量很大,比如说票房,印度电影的全球售票量到36亿张张。好莱坞只有26亿张,但是印度票房的总额只够2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好莱坞的380亿美元。不过,这个还是2008年的数据。在2006年,《加勒比海盗》这一部电影的票房就相当于宝莱坞所有电影全球票房的一半。现在这个数据一定不一样了。

  其实我没有去试图探讨这些数字是不是准确,我认为稍有出入也不是大问题,我想说的是电影行业的比较,美国和印度,加上中国,在一块屏幕上的竞赛,谁跑的更快。

  谁跑在前面,一清二楚。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印度快,国家对文化战略的投入比印度多,文化积淀也不比印度差,为什么在电影市场上会落在后面呢?

  我们可以不批评中国电影在哪些方面有不足,说实话我不在行内,也不敢妄言。但是,我们可以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评价印度电影的。

  成功有成功的理由。

  印度电影一般会直击社会问题,容易引发共鸣。在得到高分的印度电影中,无一不是揭露印度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的,其中包括教育、种族、宗教和性别等。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则因为与社会的反差,而被进一步扩大化,增加了电影的戏剧冲突。而在价值取舍中,印度电影始终坚持揭示美好,弘扬美德。

  能够得到这样的效果,印度电影的高时长也是重要因素。印度电影一般在三个小时左右,这给了导演很大的发挥空间,电影既能够保持故事的完整度,保证电影故事的丰富饱满。又能有时间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让电影变得厚重而有内容。而三个小时通常分作上下半场,幕间休息是观众们交流讨论甚至争吵的时间,这也增加了电影的魅力。

印度电影时,片头一般都有审查证,留意上面那个大大的字母,就是电影的评级.jpg

  印度电影片头一般都有审查证,上面那个大大的字母,就是电影的评级

  实际上还有一个因素,使印度电影能够很快地融入世界,因为在印度电影界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甚至印度人之间也讲英语,至少是一种把英语和印地语混在一起的印地英语。而这一点,在日本和中国,讲英语的行业领导很少。不讲英语,融入世界就难得多。

  可是,尽管印度电影界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融入世界上有了优势,但说到底,印度电影,还是注重保持在本土的优势。这个优势,包括了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印度人特有的强烈的情感,印度人喜欢的色调以及印度人更喜闻乐见的音乐。

  印度电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始终重视海外的印度人。他们认为,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里,分散着至少两千万印度侨民,其中有3百万定居在美国,这部分印度人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印度电影,也是他们在不断探究的话题,例如,第一代海外印度侨民希望在宝莱坞相应找到他们父母的声音和父母的文化,当然,第三代的移民就不会有这些想法了,就要针对这部分侨民的需求做出改变。

  我不是研究电影走出去的,也不是作外宣的,只是偶然看了这本《主流》,又看到了这本书中关于印度电影发展的采访,有感而发,也许会洋相百出。

  实际上,什么是主流?是完全紧贴主流意识形态“言必称希腊”就是主流,还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递价值观?是一门大学问。

责任编辑:昀舒
周志兴:印度电影值得我们借鉴什么

周志兴:印度电影值得我们借鉴什么

2019-04-02 09:53:53
来源:周说A 作者: 周志兴
关键词:印度 我要评论
印度电影一般会直击社会问题,容易引发共鸣。在得到高分的印度电影中,无一不是揭露印度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的,其中包括教育、种族、宗教和性别等。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则因为与社会的反差,而被进一步扩大化,增加了电影的戏剧冲突。而在价值取舍中,印度电影始终坚持揭示美好,弘扬美德。

  最近在看这本书,叫《主流》,是一个法国人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写的。这是一本讲述谁能打赢全球文化战争的书,其中特别提到了印度的电影事业。

  说起印度电影来,我小时候看过一些,印象深的只有两条,好看,好听,至于片名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有一部电影叫《流浪者》,其中有个主角叫拉兹,那首“拉兹之歌”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最近这些年,我没有看过印度电影,当然也没有看过多少美国电影,中国电影看得更少了。

  看了一下资料。似乎近些年在中国上映的印度不多,但是豆瓣评分还挺高。其中有代表作的有《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芭萨提的颜色》《我的个神啊》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片。

  印度电影应该价格不高,性价比是不错的,但中国引进的少,我恶毒地揣测一下,是不是多少有点看不起印度,认为他们和我大中华难以比肩的念头使得发生这种现象呢?

  西方人似乎不是这样看的。在他们的眼中,印度电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所以,在这本书里,对印度的电影发展是推崇的。他们认为,事实上,印度电影正在变成全球化的电影,把印度电影称作“宝莱坞”似乎有了一点和美国电影分庭抗礼的意思,这个目标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但又是距离遥远的。

  到底为什么呢?作者曾经的印度做过实地的考察,他采访了印度一个最大的电影公司,叫做信实娱乐公司。作为这个公司的总经理,阿密特.卡纳的目标很宏大。他说:“我们希望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扮演一个核心角色,我们相信全球市场,我们要推广印度的价值观。我们要在美国本土对抗好莱坞,不单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2xxul4n2j8y0rxi.jpg

  在中国广受好评的《摔跤吧!爸爸》

  如果把讲这些话的人换成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很像是为了实现我们中国外宣的任务,但是,这个集团在世界上确实已经做得很大了。这个集团下面有电影制片公司,有20个电视频道和45个广播电台组成的传播网。另外,他们有印度两大多厅影院院线的其中一个,还有一个专门制作歌曲的专业激光唱片公司。在美国,他们早就有了240家影院。

  当然,卡纳说他不喜欢“宝莱坞”这个词。不喜欢这个词,应该不是讨厌分庭抗礼,而是不喜欢其中暗合的有亦步亦趋和东施效颦的感觉。他说,他更愿意简单地称之为“孟买电影产业”,因为所谓宝莱坞电影,指的就是在这个地方生产的电影,不是印度电影的全部。他们很自信,认为不用美国人帮忙,也可以打入美国市场,起码是能够打动生活在美国的印度人。他们能解决一切问题。

  而美国人正好相反,他们需要印度人来在印度获得成功。美国电影在印度被接受的情况不好,他们想在印度分一杯羹还是很困难的。尽管印度的电影进口没有配额,没有审查,没有保护主义的调控,但是印度电影在本土还是占到了90%到95的票房成绩,而美国人只能满足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概只有5%。

  美国人不一定同意这个观点,他们在印度也建立了电影制作公司,他们认为自己的进步也很大,因为他们也在融合和竞争中蚕食电影市场。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局面,对双方都是促进。

  当然了,印度电影也有问题,尽管他们的发行量很大,比如说票房,印度电影的全球售票量到36亿张张。好莱坞只有26亿张,但是印度票房的总额只够2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好莱坞的380亿美元。不过,这个还是2008年的数据。在2006年,《加勒比海盗》这一部电影的票房就相当于宝莱坞所有电影全球票房的一半。现在这个数据一定不一样了。

  其实我没有去试图探讨这些数字是不是准确,我认为稍有出入也不是大问题,我想说的是电影行业的比较,美国和印度,加上中国,在一块屏幕上的竞赛,谁跑的更快。

  谁跑在前面,一清二楚。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印度快,国家对文化战略的投入比印度多,文化积淀也不比印度差,为什么在电影市场上会落在后面呢?

  我们可以不批评中国电影在哪些方面有不足,说实话我不在行内,也不敢妄言。但是,我们可以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评价印度电影的。

  成功有成功的理由。

  印度电影一般会直击社会问题,容易引发共鸣。在得到高分的印度电影中,无一不是揭露印度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的,其中包括教育、种族、宗教和性别等。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则因为与社会的反差,而被进一步扩大化,增加了电影的戏剧冲突。而在价值取舍中,印度电影始终坚持揭示美好,弘扬美德。

  能够得到这样的效果,印度电影的高时长也是重要因素。印度电影一般在三个小时左右,这给了导演很大的发挥空间,电影既能够保持故事的完整度,保证电影故事的丰富饱满。又能有时间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让电影变得厚重而有内容。而三个小时通常分作上下半场,幕间休息是观众们交流讨论甚至争吵的时间,这也增加了电影的魅力。

印度电影时,片头一般都有审查证,留意上面那个大大的字母,就是电影的评级.jpg

  印度电影片头一般都有审查证,上面那个大大的字母,就是电影的评级

  实际上还有一个因素,使印度电影能够很快地融入世界,因为在印度电影界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甚至印度人之间也讲英语,至少是一种把英语和印地语混在一起的印地英语。而这一点,在日本和中国,讲英语的行业领导很少。不讲英语,融入世界就难得多。

  可是,尽管印度电影界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融入世界上有了优势,但说到底,印度电影,还是注重保持在本土的优势。这个优势,包括了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印度人特有的强烈的情感,印度人喜欢的色调以及印度人更喜闻乐见的音乐。

  印度电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始终重视海外的印度人。他们认为,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里,分散着至少两千万印度侨民,其中有3百万定居在美国,这部分印度人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印度电影,也是他们在不断探究的话题,例如,第一代海外印度侨民希望在宝莱坞相应找到他们父母的声音和父母的文化,当然,第三代的移民就不会有这些想法了,就要针对这部分侨民的需求做出改变。

  我不是研究电影走出去的,也不是作外宣的,只是偶然看了这本《主流》,又看到了这本书中关于印度电影发展的采访,有感而发,也许会洋相百出。

  实际上,什么是主流?是完全紧贴主流意识形态“言必称希腊”就是主流,还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递价值观?是一门大学问。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周志兴:印度电影值得我们借鉴什么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