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叶永烈:黑白参半的赫鲁晓夫之墓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叶永烈:黑白参半的赫鲁晓夫之墓

叶永烈:黑白参半的赫鲁晓夫之墓
2019-03-21 14:15:22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叶永烈
关键词:苏联 点击: 我要评论
赫鲁晓夫宣布开放克里姆林宫,打破了克里姆林宫的神秘感,使中央领导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缩短;赫鲁晓夫宣布取消“特供”,取消干部的“特殊津贴”,也深得民心;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之后,在全国掀起平反斯大林时代的冤假错案的高潮。到了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就有近千万人的冤案得到平反。

   列宁、斯大林的墓在莫斯科红场。赫鲁晓夫之墓则在远离红场的新圣女公墓,他的墓地偏居公墓一隅,丝毫不显眼。

  赫鲁晓夫的墓与众不同,是由黑白两色大理石相间组成,据说这是象征着他的一生功过各半。墓上只写着一行字:“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连生卒年月都没有写。墓上只有一个小小赫鲁晓夫头像,用青铜铸成。

  赫鲁晓夫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作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曾经访问过中国,曾经跟毛泽东吵过架,更因为他在当年的中国,成了“现代修正主义”的化身。

  在当年的中国,赫鲁晓夫仿佛成了脸上被涂满油彩的“反面人物”。毛泽东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中,发出严重的警告: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毛泽东的这段震聋发聩的话,点明了他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由毛泽东这段话派生出一个新名词,曰:“中国赫鲁晓夫”。

  在“文革”中,我曾目击“打倒中国赫鲁晓夫”的大字标语,贴满中国城乡的大街小巷。

下载 (2).jpg

  “中国赫鲁晓夫”成了刘少奇的代名词。

  毛泽东那样憎恨赫鲁晓夫,是因为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培养为接班人,而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甚至下令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毛泽东担心在自己的接班人中,会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毛泽东发动“文革”,就是要“打倒中国赫鲁晓夫”。

  随着“文革”的结束,随着刘少奇的平反,“中国赫鲁晓夫”也就成了“过去式”的名词。

  不过,当年对赫鲁晓夫开展的“大批判”,毕竟还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留下了阴影。

  这一回,来到俄罗斯之后,我发现,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人们在谈论起赫鲁晓夫时,赞许多于贬斥。

  赫鲁晓夫刚刚上台他就宣布了几项颇得人心的改革措施:

  往日,由于斯大林喜欢深夜工作,上午睡觉,而他又喜欢在工作时给各中央部门、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打电话。因此,这些中央领导、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为了适应斯大林的工作习惯,也改为深夜工作,上午休息。这么一来,在这些机关,往往上午找不到主要负责人。赫鲁晓夫在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起,宣布结束这种“有害的”工作制度,各机关都实行上午九时上班、下午六时下班的正常工作制度。

  赫鲁晓夫宣布开放克里姆林宫,打破了克里姆林宫的神秘感,使中央领导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缩短。

  赫鲁晓夫宣布取消“特供”,取消干部的“特殊津贴”,也深得民心。

  在斯大林时代,开始建立一整套干部特权体系。在供应紧张的年代里,普通老百姓要排几小时的队才能买上凭票供应的一点点消费品,而高级干部们却在“特供商店”里花很少一点钱买回任何想要的物品。

  在斯大林时代,全国形成了强烈“级别”观念。什么级别的干部住多大的房子。级别越高,房子越大越好。什么级别的干部配有专车,甚至连干部级别不同,所乘轿车的牌子也不同。火车软卧成了“干部专列”,只有处级以上的干部才有资格进软卧,普通老百姓与软卧无缘,无论花多少钱也买不到软卧票。干部还有“特殊津贴”。

  在赫鲁晓夫时代,干部的这种特权被取消或者大大削减了。

  赫鲁晓夫还力主废除干部终身制。在他的建议下,苏共中央决定,苏共中央委员以及主席团成员,每届必须至少更新四分之一。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最多只能连任三届。

  赫鲁晓夫对外主张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反对冷战。

  赫鲁晓夫上任之后,给苏联政治舞台带来一阵清凉之风。

  对于赫鲁晓夫争议的焦点,在于他的“秘密报告”。

  所谓“秘密报告”,是指赫鲁晓夫一九五六年在苏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苏共二十大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召开,经过十天的讨论,大会宣告结束。许多代表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衙之时,突然接到通知,今夜要召开重要会议,一律凭特殊通行证出席会议。

  许多代表疑惑不解,毕竟还是在二十四日夜来到会场。那时,赫鲁晓夫已经端坐在主席台上。外国共产党代表被谢绝参加。会议规定,不得进行记录。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场非同一般的会议。

  等到代表们到齐,赫鲁晓夫语出惊人,他的报告题目是《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下载 (4).jpg

  代表们几乎摒住呼吸,听完赫鲁晓夫的长篇报告。

  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个人专制。

  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深刻揭示了斯大林“大清洗”运动的惊人黑幕。

  应当说,赫鲁晓夫是非常勇敢的,旗帜鲜明地揭发和批判斯大林的严重错误。然而,在当时,苏联处于多年的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之中??在斯大林去世时,过度的悲哀曾经使一千多人死去,足见个人崇拜之深!许多人对于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一下子接受不了,一下子脑子转不过弯来。但是,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所例举的种种铁的事实,那一长串被斯大林“大清洗”运动致死的名单,毕竟使人们逐渐从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走了出来。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西方间谍所卤获,四万多字的全文在西方媒体公布,震撼了全世界,尤其是震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虽然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也曾经颇有微词,但毕竟对斯大林是尊敬的。毛泽东无法接受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由此中苏之间开始漫长的论战。后来,毛泽东视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子,发表“九评”接连不断地抨击赫鲁晓夫,甚至为了打倒“中国赫鲁晓夫”而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之后,在全国掀起平反斯大林时代的冤假错案的高潮。到了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就有近千万人的冤案得到平反。

  赫鲁晓夫加快了与美国和平竞争的步伐,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后来,又成功地把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了太空,显示了当时苏联的强大国力和先进科技。

  当然,在权力斗争上,赫鲁晓夫实际上步斯大林的后尘:

  在斯大林刚去世时,赫鲁晓夫虽然担任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但只是第五号人物。排在他前面的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洛希洛夫。在赫鲁晓夫看来,马林科夫是个能力很差的中庸人物,不足为患。莫洛托夫和伏洛希洛夫是元老人物。唯有身兼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部长(即克格勃头子)的贝利亚,对他构成严重的威胁。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以及第六号人物布尔加宁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抓捕了贝利亚。贝利亚以“反党、反国家”的罪名被枪决。

  在清除了心腹之患贝利亚之后,赫鲁晓夫联合布尔加宁逼马林科夫辞职。后来,他把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打成了“反党集团”。

  赫鲁晓夫接着又轻而易举地清除了布尔加宁。

  这样,赫鲁晓夫就成了苏联的第一号人物。后来,他又兼任部长会议主席、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了苏联说一不二的人物。

  赫鲁晓夫在清除政敌方面,其能耐不亚于斯大林。他比斯大林进步之处,那就是除了杀掉贝利亚一人之外,对于其他的人只是撤职、开除党籍而已。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赫鲁晓夫这位反对个人崇拜的“英雄”,在他上台几年之后,也喜欢起个人崇拜来了!

  每年的赫鲁晓夫生日,成了盛大的庆祝节日。

  女作家加莉娜·谢列勃娅科娃在《唯善良者常在》一文中,写的一段话如此吹捧赫鲁晓夫的话: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有用不完的精力。在最近十年,我们在各处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同化学家在一起他是化学家,同农艺师在一起他是农艺师,同动力工程师在一起他是动力工程师。大地和宇宙经常吸引着他的注意。赫鲁晓夫无论在什么地方、不论他做什么、也无论他谈什么,他永远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坚贞不渝的学生。”

  苏联报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一九六三年一年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共刊登了他的一百二十幅照片,一九六四年头九个月竟至一百四十幅。

  赫鲁晓夫的下属在讲话以及文章中,已经习惯于引用赫鲁晓夫语录。

  赫鲁晓夫的大幅肖像,挂遍苏联城乡。

  一部名为《我们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的歌颂赫鲁晓夫的电影,在苏联全国上映。

  在赫鲁晓夫进入“全盛时期”之际,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也被别人清除!

  所幸赫鲁晓夫享受了他批判斯大林“大清洗”运动的成果,他只是光荣“退休”而已,并没有脑袋搬家。

  赫鲁晓夫是在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四日“退休”的。在这“退休”二字背后,隐含着赫鲁晓夫无限的心酸。因为那是一九六四年十月二日他结束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之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就在这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宫廷政变。当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等待着他的就是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了!

  赫鲁晓夫从此成了一位退休老人。不过,他毕竟是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上退下来,每月有五百卢布退休金,而且配有一辆伏尔加牌专车,有两处住宅供他使用,一处是列宁山上的住宅供他终身使用,另一处为莫斯科郊区的一幢别墅。

  生性好动的赫鲁晓夫忙碌惯了,一下子过起清闲的退休生活,很难适应。起初,他从收音机里收听外国短波,打发时光。他也到郊区别墅去种菜,在这方面他倒是行家里手。从一九六六年八月起,他终于接受儿子谢尔盖和女婿阿朱别依的劝告,开始面对录音机,口授回忆录。

  于是,全家都以他为中心,忙得不亦乐乎:儿子谢尔盖为他整理录音;女婿是“下岗”的《消息报》总编辑,帮他润色;夫人尼娜·彼得罗芙娜为他打字……

  全家如此努力,赫鲁晓夫仍然极不满意。他希望回忆录按照他的录音“原汁原汤”地整理,他绝对不喜欢女婿的“润色”,以为那样“篡改”了他的原意,尽管女婿是相当地卖力。他也嫌儿子和夫人的整理速度太慢,这位“第一书记”根本没想到动嘴巴口授的速度要比打字的速度快了多少倍。

  于是,儿子谢尔盖找到自己可靠的朋友帮助整理赫鲁晓夫的录音带,不论是整理速度和整理质量,都得到了赫鲁晓夫的赞许。

  谢尔盖的往返奔忙,马上引起了克格勃的注意。克格勃迅速向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作了汇报。勃列日涅夫以回忆录涉及国家机密,严禁赫鲁晓夫从事回忆录写作,更不许回忆录在国外出版。于是,克格勃加强了对赫鲁晓夫一家的监视。

  赫鲁晓夫对勃列日涅夫的阻挠不予理睬,照样进行回忆录的录音。儿子谢尔盖为了以防不测,把赫鲁晓夫的录音带以及回忆录整理稿复制了几份,秘密保存于几个地方。

  在回忆录写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九七O年五月,赫鲁晓夫累得病倒,被送进克里姆林宫医院。克格勃乘机要求谢尔盖交出赫鲁晓夫回忆录磁带和整理稿,说是在他们那里保存绝对安全,而且写下书面保证,在赫鲁晓夫出院时原封不动交还。

  然而,在八月底,赫鲁晓夫出院了,得知儿子向克格勃交出录音带和整理稿,大为震怒。他要儿子立即向克格勃索回。克格勃耍赖了,说是回忆录被上级“调阅”,不在他们那里。谢尔盖拿出克格勃的书面保证,也无济于事……

  克格勃自以为得计,不料,一九七O年十月,当西方媒体披露《赫鲁晓夫回忆录》即将由利特尔·布劳恩公司出版时,在苏联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勃列日涅夫指责克格勃的无能,因为处于严密监视中的谢尔盖居然瞒过克格勃的眼睛,把赫鲁晓夫回忆录整理稿另一份复印稿交到了国外出版商手中。

  苏共中央检察委员会主席佩尔谢急忙召见退休老人赫鲁晓夫,交给他一份已经写好的声明,要他签字。赫鲁晓夫起初拒绝签字,后来还是签了??因为反正他的回忆录在国外即将出版,怎么声明都无所谓。

  于是,一九七O年十一月十六日,苏联塔斯社发表了赫鲁晓夫签字的声明,全文如下:

  “从美国和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的报道中看到,所谓有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正在筹备出版。这纯属虚构,我为此感到愤慨,我从来没有把回忆录性质的材料交给时代或其他出版公司。我也没有把类似这样的材料交给苏联的出版社。因此,我声明,这是虚构的。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报纸曾多次制造这类谎言而被揭穿。”

  其实,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声明,反而为即将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打了大广告!

  回忆录的写作和出版,是赫鲁晓夫晚年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财富。就在赫鲁晓夫收到《赫鲁晓夫回忆录》英文版样书之后不久,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一日,这位“退休老人”与世长辞。

  赫鲁晓夫曾经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按照惯例,他可以被安葬在红场上那苏联已故最高领导人的墓群之中。赫鲁晓夫不愿在那里与斯大林为伍,况且他又是被勃列日涅夫“废绌”了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也不愿意让赫鲁晓夫的墓建在红场。所以,在赫鲁晓夫死后,被安葬在新圣女公墓。

  在新圣女公墓,几乎每一个墓前都有墓碑、雕像,赫鲁晓夫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苏共领袖,理所当然要在墓前竖立墓碑和雕像。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请著名雕塑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特内设计。涅伊兹韦斯特内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他精心地进行了设计,画出了设计图。涅伊兹韦斯特内的构思非常奇特,用黑白两色大理石组成不规则的图形。他解释说,黑与白可以理解为生与死、昼与夜、功与过、善与恶。

  涅伊兹韦斯特内别出心裁的设计,博得赫鲁晓夫全家的赞许。不过,赫鲁晓夫夫人提出,墓碑上没有赫鲁晓夫雕像是不合适的。

  涅伊兹韦斯特内的解释是,赫鲁晓夫作为一代名人,他的形象是任何一个苏联人都非常熟悉的。正因为这样,在墓碑上添加赫鲁晓夫雕像,反而是多余的。

  由于赫鲁晓夫夫人的坚持,雕塑家最后还是在设计图上,增加了赫鲁晓夫青铜头像。

  谢尔盖把涅伊兹韦斯特内的设计图,送往墓碑加工厂制作。出乎意外,加工厂竟然提出,这一设计图必须得到上级批准,才能加工,理由是赫鲁晓夫非一般人物。

  谢尔盖坚持加工墓碑,纯属私事,设计图不必报审。可是,加工厂还是把墓碑设计方案报请俄罗斯联邦艺术基金会和莫斯科苏维埃建筑规划总管理局审批。

  鉴于赫鲁晓夫是高度敏感的政治人物,对于他的墓碑设计图,谁都不敢点头。

  一拖再拖,毫无音讯。

  谢尔盖实在忍无可忍,决定求见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不予理睬,使谢尔盖百般无奈。

  又是一拖再拖。

  到底是赫鲁晓夫夫人有办法,她拨通了苏联总理柯西金的电话。毕竟柯西金是赫鲁晓夫的老朋友,仍念旧情,批准了这一设计方案。

  由于上面有人终于点了头,一层层机关也随之点了头。加工厂接受了订单,制作了赫鲁晓夫墓碑。

  前后经过四年的奔走和“磨菇”,新颖的墓碑,终于出现在赫鲁晓夫墓上。

  消息不胫而走,莫斯科人纷至沓来,前往新圣女公墓,瞻仰赫鲁晓夫之墓。一时间,赫鲁晓夫墓前,鲜花堆积如山。

  克格勃迅速把这一动向报告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竟然下令关闭新圣女公墓!

  就连赫鲁晓夫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韦斯特内也引起克格勃的注意,他不得不借口治病,到国外过着流亡生活。

  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结束了僵化的勃列日涅夫时代。新圣女公墓终于重新对外开放,赫鲁晓夫墓前又出现一束又一束鲜花……

责任编辑:
叶永烈:黑白参半的赫鲁晓夫之墓

叶永烈:黑白参半的赫鲁晓夫之墓

2019-03-21 14:15:22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叶永烈
关键词:苏联 我要评论
赫鲁晓夫宣布开放克里姆林宫,打破了克里姆林宫的神秘感,使中央领导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缩短;赫鲁晓夫宣布取消“特供”,取消干部的“特殊津贴”,也深得民心;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之后,在全国掀起平反斯大林时代的冤假错案的高潮。到了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就有近千万人的冤案得到平反。

   列宁、斯大林的墓在莫斯科红场。赫鲁晓夫之墓则在远离红场的新圣女公墓,他的墓地偏居公墓一隅,丝毫不显眼。

  赫鲁晓夫的墓与众不同,是由黑白两色大理石相间组成,据说这是象征着他的一生功过各半。墓上只写着一行字:“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连生卒年月都没有写。墓上只有一个小小赫鲁晓夫头像,用青铜铸成。

  赫鲁晓夫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作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曾经访问过中国,曾经跟毛泽东吵过架,更因为他在当年的中国,成了“现代修正主义”的化身。

  在当年的中国,赫鲁晓夫仿佛成了脸上被涂满油彩的“反面人物”。毛泽东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中,发出严重的警告: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毛泽东的这段震聋发聩的话,点明了他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由毛泽东这段话派生出一个新名词,曰:“中国赫鲁晓夫”。

  在“文革”中,我曾目击“打倒中国赫鲁晓夫”的大字标语,贴满中国城乡的大街小巷。

下载 (2).jpg

  “中国赫鲁晓夫”成了刘少奇的代名词。

  毛泽东那样憎恨赫鲁晓夫,是因为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培养为接班人,而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甚至下令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毛泽东担心在自己的接班人中,会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毛泽东发动“文革”,就是要“打倒中国赫鲁晓夫”。

  随着“文革”的结束,随着刘少奇的平反,“中国赫鲁晓夫”也就成了“过去式”的名词。

  不过,当年对赫鲁晓夫开展的“大批判”,毕竟还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留下了阴影。

  这一回,来到俄罗斯之后,我发现,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人们在谈论起赫鲁晓夫时,赞许多于贬斥。

  赫鲁晓夫刚刚上台他就宣布了几项颇得人心的改革措施:

  往日,由于斯大林喜欢深夜工作,上午睡觉,而他又喜欢在工作时给各中央部门、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打电话。因此,这些中央领导、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为了适应斯大林的工作习惯,也改为深夜工作,上午休息。这么一来,在这些机关,往往上午找不到主要负责人。赫鲁晓夫在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起,宣布结束这种“有害的”工作制度,各机关都实行上午九时上班、下午六时下班的正常工作制度。

  赫鲁晓夫宣布开放克里姆林宫,打破了克里姆林宫的神秘感,使中央领导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缩短。

  赫鲁晓夫宣布取消“特供”,取消干部的“特殊津贴”,也深得民心。

  在斯大林时代,开始建立一整套干部特权体系。在供应紧张的年代里,普通老百姓要排几小时的队才能买上凭票供应的一点点消费品,而高级干部们却在“特供商店”里花很少一点钱买回任何想要的物品。

  在斯大林时代,全国形成了强烈“级别”观念。什么级别的干部住多大的房子。级别越高,房子越大越好。什么级别的干部配有专车,甚至连干部级别不同,所乘轿车的牌子也不同。火车软卧成了“干部专列”,只有处级以上的干部才有资格进软卧,普通老百姓与软卧无缘,无论花多少钱也买不到软卧票。干部还有“特殊津贴”。

  在赫鲁晓夫时代,干部的这种特权被取消或者大大削减了。

  赫鲁晓夫还力主废除干部终身制。在他的建议下,苏共中央决定,苏共中央委员以及主席团成员,每届必须至少更新四分之一。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最多只能连任三届。

  赫鲁晓夫对外主张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反对冷战。

  赫鲁晓夫上任之后,给苏联政治舞台带来一阵清凉之风。

  对于赫鲁晓夫争议的焦点,在于他的“秘密报告”。

  所谓“秘密报告”,是指赫鲁晓夫一九五六年在苏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苏共二十大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召开,经过十天的讨论,大会宣告结束。许多代表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衙之时,突然接到通知,今夜要召开重要会议,一律凭特殊通行证出席会议。

  许多代表疑惑不解,毕竟还是在二十四日夜来到会场。那时,赫鲁晓夫已经端坐在主席台上。外国共产党代表被谢绝参加。会议规定,不得进行记录。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场非同一般的会议。

  等到代表们到齐,赫鲁晓夫语出惊人,他的报告题目是《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下载 (4).jpg

  代表们几乎摒住呼吸,听完赫鲁晓夫的长篇报告。

  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个人专制。

  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深刻揭示了斯大林“大清洗”运动的惊人黑幕。

  应当说,赫鲁晓夫是非常勇敢的,旗帜鲜明地揭发和批判斯大林的严重错误。然而,在当时,苏联处于多年的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之中??在斯大林去世时,过度的悲哀曾经使一千多人死去,足见个人崇拜之深!许多人对于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一下子接受不了,一下子脑子转不过弯来。但是,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所例举的种种铁的事实,那一长串被斯大林“大清洗”运动致死的名单,毕竟使人们逐渐从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走了出来。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西方间谍所卤获,四万多字的全文在西方媒体公布,震撼了全世界,尤其是震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虽然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也曾经颇有微词,但毕竟对斯大林是尊敬的。毛泽东无法接受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由此中苏之间开始漫长的论战。后来,毛泽东视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子,发表“九评”接连不断地抨击赫鲁晓夫,甚至为了打倒“中国赫鲁晓夫”而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之后,在全国掀起平反斯大林时代的冤假错案的高潮。到了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就有近千万人的冤案得到平反。

  赫鲁晓夫加快了与美国和平竞争的步伐,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后来,又成功地把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了太空,显示了当时苏联的强大国力和先进科技。

  当然,在权力斗争上,赫鲁晓夫实际上步斯大林的后尘:

  在斯大林刚去世时,赫鲁晓夫虽然担任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但只是第五号人物。排在他前面的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洛希洛夫。在赫鲁晓夫看来,马林科夫是个能力很差的中庸人物,不足为患。莫洛托夫和伏洛希洛夫是元老人物。唯有身兼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部长(即克格勃头子)的贝利亚,对他构成严重的威胁。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以及第六号人物布尔加宁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抓捕了贝利亚。贝利亚以“反党、反国家”的罪名被枪决。

  在清除了心腹之患贝利亚之后,赫鲁晓夫联合布尔加宁逼马林科夫辞职。后来,他把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打成了“反党集团”。

  赫鲁晓夫接着又轻而易举地清除了布尔加宁。

  这样,赫鲁晓夫就成了苏联的第一号人物。后来,他又兼任部长会议主席、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了苏联说一不二的人物。

  赫鲁晓夫在清除政敌方面,其能耐不亚于斯大林。他比斯大林进步之处,那就是除了杀掉贝利亚一人之外,对于其他的人只是撤职、开除党籍而已。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赫鲁晓夫这位反对个人崇拜的“英雄”,在他上台几年之后,也喜欢起个人崇拜来了!

  每年的赫鲁晓夫生日,成了盛大的庆祝节日。

  女作家加莉娜·谢列勃娅科娃在《唯善良者常在》一文中,写的一段话如此吹捧赫鲁晓夫的话: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有用不完的精力。在最近十年,我们在各处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同化学家在一起他是化学家,同农艺师在一起他是农艺师,同动力工程师在一起他是动力工程师。大地和宇宙经常吸引着他的注意。赫鲁晓夫无论在什么地方、不论他做什么、也无论他谈什么,他永远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坚贞不渝的学生。”

  苏联报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一九六三年一年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共刊登了他的一百二十幅照片,一九六四年头九个月竟至一百四十幅。

  赫鲁晓夫的下属在讲话以及文章中,已经习惯于引用赫鲁晓夫语录。

  赫鲁晓夫的大幅肖像,挂遍苏联城乡。

  一部名为《我们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的歌颂赫鲁晓夫的电影,在苏联全国上映。

  在赫鲁晓夫进入“全盛时期”之际,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也被别人清除!

  所幸赫鲁晓夫享受了他批判斯大林“大清洗”运动的成果,他只是光荣“退休”而已,并没有脑袋搬家。

  赫鲁晓夫是在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四日“退休”的。在这“退休”二字背后,隐含着赫鲁晓夫无限的心酸。因为那是一九六四年十月二日他结束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之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就在这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宫廷政变。当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等待着他的就是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了!

  赫鲁晓夫从此成了一位退休老人。不过,他毕竟是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上退下来,每月有五百卢布退休金,而且配有一辆伏尔加牌专车,有两处住宅供他使用,一处是列宁山上的住宅供他终身使用,另一处为莫斯科郊区的一幢别墅。

  生性好动的赫鲁晓夫忙碌惯了,一下子过起清闲的退休生活,很难适应。起初,他从收音机里收听外国短波,打发时光。他也到郊区别墅去种菜,在这方面他倒是行家里手。从一九六六年八月起,他终于接受儿子谢尔盖和女婿阿朱别依的劝告,开始面对录音机,口授回忆录。

  于是,全家都以他为中心,忙得不亦乐乎:儿子谢尔盖为他整理录音;女婿是“下岗”的《消息报》总编辑,帮他润色;夫人尼娜·彼得罗芙娜为他打字……

  全家如此努力,赫鲁晓夫仍然极不满意。他希望回忆录按照他的录音“原汁原汤”地整理,他绝对不喜欢女婿的“润色”,以为那样“篡改”了他的原意,尽管女婿是相当地卖力。他也嫌儿子和夫人的整理速度太慢,这位“第一书记”根本没想到动嘴巴口授的速度要比打字的速度快了多少倍。

  于是,儿子谢尔盖找到自己可靠的朋友帮助整理赫鲁晓夫的录音带,不论是整理速度和整理质量,都得到了赫鲁晓夫的赞许。

  谢尔盖的往返奔忙,马上引起了克格勃的注意。克格勃迅速向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作了汇报。勃列日涅夫以回忆录涉及国家机密,严禁赫鲁晓夫从事回忆录写作,更不许回忆录在国外出版。于是,克格勃加强了对赫鲁晓夫一家的监视。

  赫鲁晓夫对勃列日涅夫的阻挠不予理睬,照样进行回忆录的录音。儿子谢尔盖为了以防不测,把赫鲁晓夫的录音带以及回忆录整理稿复制了几份,秘密保存于几个地方。

  在回忆录写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九七O年五月,赫鲁晓夫累得病倒,被送进克里姆林宫医院。克格勃乘机要求谢尔盖交出赫鲁晓夫回忆录磁带和整理稿,说是在他们那里保存绝对安全,而且写下书面保证,在赫鲁晓夫出院时原封不动交还。

  然而,在八月底,赫鲁晓夫出院了,得知儿子向克格勃交出录音带和整理稿,大为震怒。他要儿子立即向克格勃索回。克格勃耍赖了,说是回忆录被上级“调阅”,不在他们那里。谢尔盖拿出克格勃的书面保证,也无济于事……

  克格勃自以为得计,不料,一九七O年十月,当西方媒体披露《赫鲁晓夫回忆录》即将由利特尔·布劳恩公司出版时,在苏联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勃列日涅夫指责克格勃的无能,因为处于严密监视中的谢尔盖居然瞒过克格勃的眼睛,把赫鲁晓夫回忆录整理稿另一份复印稿交到了国外出版商手中。

  苏共中央检察委员会主席佩尔谢急忙召见退休老人赫鲁晓夫,交给他一份已经写好的声明,要他签字。赫鲁晓夫起初拒绝签字,后来还是签了??因为反正他的回忆录在国外即将出版,怎么声明都无所谓。

  于是,一九七O年十一月十六日,苏联塔斯社发表了赫鲁晓夫签字的声明,全文如下:

  “从美国和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的报道中看到,所谓有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正在筹备出版。这纯属虚构,我为此感到愤慨,我从来没有把回忆录性质的材料交给时代或其他出版公司。我也没有把类似这样的材料交给苏联的出版社。因此,我声明,这是虚构的。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报纸曾多次制造这类谎言而被揭穿。”

  其实,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声明,反而为即将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打了大广告!

  回忆录的写作和出版,是赫鲁晓夫晚年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财富。就在赫鲁晓夫收到《赫鲁晓夫回忆录》英文版样书之后不久,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一日,这位“退休老人”与世长辞。

  赫鲁晓夫曾经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按照惯例,他可以被安葬在红场上那苏联已故最高领导人的墓群之中。赫鲁晓夫不愿在那里与斯大林为伍,况且他又是被勃列日涅夫“废绌”了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也不愿意让赫鲁晓夫的墓建在红场。所以,在赫鲁晓夫死后,被安葬在新圣女公墓。

  在新圣女公墓,几乎每一个墓前都有墓碑、雕像,赫鲁晓夫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苏共领袖,理所当然要在墓前竖立墓碑和雕像。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请著名雕塑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特内设计。涅伊兹韦斯特内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他精心地进行了设计,画出了设计图。涅伊兹韦斯特内的构思非常奇特,用黑白两色大理石组成不规则的图形。他解释说,黑与白可以理解为生与死、昼与夜、功与过、善与恶。

  涅伊兹韦斯特内别出心裁的设计,博得赫鲁晓夫全家的赞许。不过,赫鲁晓夫夫人提出,墓碑上没有赫鲁晓夫雕像是不合适的。

  涅伊兹韦斯特内的解释是,赫鲁晓夫作为一代名人,他的形象是任何一个苏联人都非常熟悉的。正因为这样,在墓碑上添加赫鲁晓夫雕像,反而是多余的。

  由于赫鲁晓夫夫人的坚持,雕塑家最后还是在设计图上,增加了赫鲁晓夫青铜头像。

  谢尔盖把涅伊兹韦斯特内的设计图,送往墓碑加工厂制作。出乎意外,加工厂竟然提出,这一设计图必须得到上级批准,才能加工,理由是赫鲁晓夫非一般人物。

  谢尔盖坚持加工墓碑,纯属私事,设计图不必报审。可是,加工厂还是把墓碑设计方案报请俄罗斯联邦艺术基金会和莫斯科苏维埃建筑规划总管理局审批。

  鉴于赫鲁晓夫是高度敏感的政治人物,对于他的墓碑设计图,谁都不敢点头。

  一拖再拖,毫无音讯。

  谢尔盖实在忍无可忍,决定求见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不予理睬,使谢尔盖百般无奈。

  又是一拖再拖。

  到底是赫鲁晓夫夫人有办法,她拨通了苏联总理柯西金的电话。毕竟柯西金是赫鲁晓夫的老朋友,仍念旧情,批准了这一设计方案。

  由于上面有人终于点了头,一层层机关也随之点了头。加工厂接受了订单,制作了赫鲁晓夫墓碑。

  前后经过四年的奔走和“磨菇”,新颖的墓碑,终于出现在赫鲁晓夫墓上。

  消息不胫而走,莫斯科人纷至沓来,前往新圣女公墓,瞻仰赫鲁晓夫之墓。一时间,赫鲁晓夫墓前,鲜花堆积如山。

  克格勃迅速把这一动向报告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竟然下令关闭新圣女公墓!

  就连赫鲁晓夫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韦斯特内也引起克格勃的注意,他不得不借口治病,到国外过着流亡生活。

  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结束了僵化的勃列日涅夫时代。新圣女公墓终于重新对外开放,赫鲁晓夫墓前又出现一束又一束鲜花……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叶永烈:黑白参半的赫鲁晓夫之墓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