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纽约的“他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纽约的“他们”

纽约的“他们”
2019-01-11 10:30:56
来源:钝角网 作者: 宗蕾
关键词:社会万象 点击: 我要评论
纽约的确是一个包容的自由之城,街上随处可以碰到说各种外语,穿各种服饰的人,大家都感到很自由,很放松,因为没人注意你。这样的环境对LGBT人群来说应该是非常珍贵的,毕竟世界上还有太多地方没有接受他们。当你看到同性者可以在这里毫无顾忌地拥抱、亲吻,当你看到暮色中,两个年长的男性手牵手在河边散步,你会体会到,也许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能有一个安居之处。这也许就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吧。

  五年前,一位男作家应邀到儿子学校给家长做讲座。期间,他提到“我的丈夫”,过了许久我才反应过来:哦,他是同性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同性恋者介绍自己的配偶,感觉有点新奇也有点别扭。

  后来在一个国际机构做志愿者。办公室里有一位爽朗的女同事,穿着入时,尤其喜爱艳丽的服饰和亮色高跟鞋。我跟她聊起自己贪图舒服,从不穿高跟鞋,她立马脱下鞋给我看脚后跟上被鞋口磨破的一堆疤痕,然后大笑着抛出一句:beauty knows no pain (美让人不惜疼痛)。她办公桌上的相架里有一张她儿子的照片,两三岁的小家伙金发碧眼,只是看上去跟她一点儿都不像,我很自然地评论道:你儿子一定长得像你先生。她看着照片,笑眯眯地说:孩子是我伴侣通过人工授精生的。哦,她是同性恋。我因为自己刚才脱口而出的那句话而感到极其尴尬,一时不知道如何继续我们的对话。倒是她全然没有被冒犯,而是像所有的妈妈一样,跟我讲了一大堆儿子的各种调皮和可爱,最后还从手机里翻出她伴侣怀孕期间她俩的合照,以及孩子出生后的全家福给我看。显然,她接受自己,并以真实的自己示人。还很豁达,能坦然面对别人可能对她家庭作出的臆断。自此,我也意识到,在纽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有孩子的人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已婚者。同时,我也认识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这也包括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庭。

  对于同性恋家庭抚养孩子的问题,我曾经和朋友聊过,我们担心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否不健全。两年前在地铁上遇到的一个同性恋家庭让我改变了看法。我注意到了这个在我对面的家庭:两位男士,三十来岁,俊秀时尚,他们带着三四岁的女儿和两三岁的儿子。孩子们坐着,他们站着,其中一个背着所有带幼儿出门的妈妈都必备的大背包。男孩要喝水,这个爸爸从背包里翻出装满水的奶瓶。男孩喝了几口,水从嘴边流出来,这个爸爸又赶紧拿出小毛巾帮他轻轻擦拭。过了一会儿,两个孩子开始争抢一个靠边的座位,因为那个座位边上有一个扶手,显然他们都喜欢边坐着,边握住扶手。另一个爸爸马上找到解决办法:每人在这个座位上坐5分钟,然后交换,弟弟先坐。等到该交换的时候,弟弟耍起了无赖,不肯让姐姐。那个爸爸蹲下去,看着弟弟的眼睛,认真地告诉他,现在该轮到姐姐坐了,弟弟说不。爸爸二话没说,抱起他,把座位腾出来,再把他放在姐姐原先的座位上。弟弟委屈地大哭起来,这时另一个爸爸抱起弟弟坐下,把他贴在胸前,边抚摸他的头,边和气地说,他知道他想坐那个座位,可是他已经坐了5分钟了,现在轮到姐姐坐,再过5分钟,又能轮到他坐了。男孩仍抽泣着,但在爸爸的爱抚下,很快安静了下来。眼前的景象就像是一个经典的育儿案例演示,这两位男士都做到了所谓育儿的关键:温柔而坚定,他们甚至比很多妈妈都做得更好。到站了,爸爸们各抱一个孩子下了车,除了两位家长的性别,这个家庭与其他家庭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对孩子来说,有爱的家庭就能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有研究显示,在家庭背景相似的情况下,在传统家庭和同性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没有明显区别。

  美国的学校一般从五年级开始开设生理卫生课。记得儿子五年级那年,在开学初各科老师介绍课程的家长会上,卫生老师向家长们呼吁:希望你们在家里不要把婚姻简单地概括成男人和女人的结合,这样我们的工作会容易很多。五年级的孩子们开始了解性别和性取向,老师也向他们介绍LGBT的概念(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变性者)。我们觉得孩子们能有这些概念挺好,这能让他们包容并理解不同的人群。也许,因为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孩子们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群体。有一天,儿子回家后跟我们谈起他的一位男性戏剧老师的苹果手表,说那手表很酷,然后轻描淡写地加了一句:那是他男朋友送给他的。

  当然,在孩子们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年龄阶段,对于这些概念能有多深的理解呢?这些概念又是否会让他们刻意地对号入座?现在儿子班上的一个男生把自己定义成双性恋,因为按照他的说法,他既喜欢女孩,也喜欢男孩。可是,想想那个年纪的我们,不也有自己喜欢的同性和异性同学吗?这位男生是否刻意给自己贴上了标签?

  纽约是世界上拥有同性恋人口最多的城市,居住在这里的同性恋者超过27万。在这个城市,同性恋者争取自由和权利的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而一起发生在一个名为Stonewall Inn的同性恋酒吧的事件,真正拉开了同性恋者为自己权利和自由而战的序幕。1969年6月28日凌晨,警察突袭了位于曼哈顿格林威治村的Stonewall Inn。警察的粗暴行为引发了持续6日的自发的大规模暴力示威。同性恋维权运动从此兴起,后来这个群体又扩展开来,包括了所有LGBT人群。每年六月底,全球的LGBT游行就是为了纪念Stonewall Inn酒吧事件而举行的。今年是这一事件50周年纪念日,预计全球的LGBT游行将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纽约同性恋游行.jpg

纽约同性恋游行

  纽约虽然是个包容的城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LGBT这个群体。我曾在地铁站入口看到一个浓妆艳抹的老头,穿着花裙子,头上插着各种头饰。后来从地铁站走出来另一个老头,径直走到这个异装者跟前,先一动不动怒视他,然后大吼一声:你以为你是谁?那个异装老头满脸惊恐,转身逃跑了。

  以前在孩子学校附近还经常看到另一个老头,穿紧身连衣裙,并将色彩艳丽的女性内衣穿在外面,涂着浓重的眼影,抹着极红的唇膏。行人跟他迎面而过时,他总举起右手,示意跟对方击掌。有些人并不拒绝他,但也有不少人对他避之不及。

  当LGBT人群为自己争取权利时, 也会引发冲突。2014年,弗吉尼亚州一所中学不允许一个名叫Gavin Grimm的15岁变性学生使用男厕所,而是让他使用单独卫生间。次年,Grimm声称学校的这一规定让他受到了侮辱,并将学校告上法庭。这一案件引起了全美关于变性学生权利的大辩论。2017年2月美国最高法院认为该校不允许Grimm上男厕所的规定构成性别歧视,判Grimm胜诉。而在去年,费城一所学校的一名男生,认为学校让变性学生自己选择厕所和更衣室侵害了他的权利,将学校告上法庭,结果法院支持学校规定,这个学生败诉。

  Grimm案件后,许多学校里出现了不分性别的单间厕所(unisex bathroom或称gender-neutral bathroom),在儿子新学校的大楼底层竟有一个不分性别的多隔间厕所,里面隔成三小间,第一间里有一个小便池,第二间里有一个抽水马桶,第三间里有残疾人可用的抽水马桶。隔板并不是从上到下将空间隔断,而是只隔了中间一段,而且,隔板间的缝隙很大,在隔间外等候的人从某一角度是可以看到隔间里面的。第一次用这个厕所时,虽然当时只有我一人在里面,但我一直神经紧绷,担心会有男士进来。想象一下,当你看到隔壁隔间的地板上有两只男士的脚时,你是否会产生如厕障碍?青春期的男女生共用这种厕所又是否合适?当然,儿子学校的其他厕所都是按传统分性别的,这个厕所估计是学校按规定临时改建的。由于家长不能随便去学校的其他楼层,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使用这个厕所。由此可见,当一部分人争取到自己的权利后,无意中也可能影响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

  纽约的确是一个包容的自由之城,街上随处可以碰到说各种外语,穿各种服饰的人,大家都感到很自由,很放松,因为没人注意你。这样的环境对LGBT人群来说应该是非常珍贵的,毕竟世界上还有太多地方没有接受他们。当你看到同性者可以在这里毫无顾忌地拥抱、亲吻,当你看到暮色中,两个年长的男性手牵手在河边散步,你会体会到,也许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能有一个安居之处。这也许就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吧。

  2019年1月10日于纽约

责任编辑:昀舒
纽约的“他们”

纽约的“他们”

2019-01-11 10:30:56
来源:钝角网 作者: 宗蕾
纽约的确是一个包容的自由之城,街上随处可以碰到说各种外语,穿各种服饰的人,大家都感到很自由,很放松,因为没人注意你。这样的环境对LGBT人群来说应该是非常珍贵的,毕竟世界上还有太多地方没有接受他们。当你看到同性者可以在这里毫无顾忌地拥抱、亲吻,当你看到暮色中,两个年长的男性手牵手在河边散步,你会体会到,也许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能有一个安居之处。这也许就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吧。

  五年前,一位男作家应邀到儿子学校给家长做讲座。期间,他提到“我的丈夫”,过了许久我才反应过来:哦,他是同性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同性恋者介绍自己的配偶,感觉有点新奇也有点别扭。

  后来在一个国际机构做志愿者。办公室里有一位爽朗的女同事,穿着入时,尤其喜爱艳丽的服饰和亮色高跟鞋。我跟她聊起自己贪图舒服,从不穿高跟鞋,她立马脱下鞋给我看脚后跟上被鞋口磨破的一堆疤痕,然后大笑着抛出一句:beauty knows no pain (美让人不惜疼痛)。她办公桌上的相架里有一张她儿子的照片,两三岁的小家伙金发碧眼,只是看上去跟她一点儿都不像,我很自然地评论道:你儿子一定长得像你先生。她看着照片,笑眯眯地说:孩子是我伴侣通过人工授精生的。哦,她是同性恋。我因为自己刚才脱口而出的那句话而感到极其尴尬,一时不知道如何继续我们的对话。倒是她全然没有被冒犯,而是像所有的妈妈一样,跟我讲了一大堆儿子的各种调皮和可爱,最后还从手机里翻出她伴侣怀孕期间她俩的合照,以及孩子出生后的全家福给我看。显然,她接受自己,并以真实的自己示人。还很豁达,能坦然面对别人可能对她家庭作出的臆断。自此,我也意识到,在纽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有孩子的人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已婚者。同时,我也认识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这也包括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庭。

  对于同性恋家庭抚养孩子的问题,我曾经和朋友聊过,我们担心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否不健全。两年前在地铁上遇到的一个同性恋家庭让我改变了看法。我注意到了这个在我对面的家庭:两位男士,三十来岁,俊秀时尚,他们带着三四岁的女儿和两三岁的儿子。孩子们坐着,他们站着,其中一个背着所有带幼儿出门的妈妈都必备的大背包。男孩要喝水,这个爸爸从背包里翻出装满水的奶瓶。男孩喝了几口,水从嘴边流出来,这个爸爸又赶紧拿出小毛巾帮他轻轻擦拭。过了一会儿,两个孩子开始争抢一个靠边的座位,因为那个座位边上有一个扶手,显然他们都喜欢边坐着,边握住扶手。另一个爸爸马上找到解决办法:每人在这个座位上坐5分钟,然后交换,弟弟先坐。等到该交换的时候,弟弟耍起了无赖,不肯让姐姐。那个爸爸蹲下去,看着弟弟的眼睛,认真地告诉他,现在该轮到姐姐坐了,弟弟说不。爸爸二话没说,抱起他,把座位腾出来,再把他放在姐姐原先的座位上。弟弟委屈地大哭起来,这时另一个爸爸抱起弟弟坐下,把他贴在胸前,边抚摸他的头,边和气地说,他知道他想坐那个座位,可是他已经坐了5分钟了,现在轮到姐姐坐,再过5分钟,又能轮到他坐了。男孩仍抽泣着,但在爸爸的爱抚下,很快安静了下来。眼前的景象就像是一个经典的育儿案例演示,这两位男士都做到了所谓育儿的关键:温柔而坚定,他们甚至比很多妈妈都做得更好。到站了,爸爸们各抱一个孩子下了车,除了两位家长的性别,这个家庭与其他家庭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对孩子来说,有爱的家庭就能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有研究显示,在家庭背景相似的情况下,在传统家庭和同性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没有明显区别。

  美国的学校一般从五年级开始开设生理卫生课。记得儿子五年级那年,在开学初各科老师介绍课程的家长会上,卫生老师向家长们呼吁:希望你们在家里不要把婚姻简单地概括成男人和女人的结合,这样我们的工作会容易很多。五年级的孩子们开始了解性别和性取向,老师也向他们介绍LGBT的概念(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变性者)。我们觉得孩子们能有这些概念挺好,这能让他们包容并理解不同的人群。也许,因为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孩子们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群体。有一天,儿子回家后跟我们谈起他的一位男性戏剧老师的苹果手表,说那手表很酷,然后轻描淡写地加了一句:那是他男朋友送给他的。

  当然,在孩子们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年龄阶段,对于这些概念能有多深的理解呢?这些概念又是否会让他们刻意地对号入座?现在儿子班上的一个男生把自己定义成双性恋,因为按照他的说法,他既喜欢女孩,也喜欢男孩。可是,想想那个年纪的我们,不也有自己喜欢的同性和异性同学吗?这位男生是否刻意给自己贴上了标签?

  纽约是世界上拥有同性恋人口最多的城市,居住在这里的同性恋者超过27万。在这个城市,同性恋者争取自由和权利的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而一起发生在一个名为Stonewall Inn的同性恋酒吧的事件,真正拉开了同性恋者为自己权利和自由而战的序幕。1969年6月28日凌晨,警察突袭了位于曼哈顿格林威治村的Stonewall Inn。警察的粗暴行为引发了持续6日的自发的大规模暴力示威。同性恋维权运动从此兴起,后来这个群体又扩展开来,包括了所有LGBT人群。每年六月底,全球的LGBT游行就是为了纪念Stonewall Inn酒吧事件而举行的。今年是这一事件50周年纪念日,预计全球的LGBT游行将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纽约同性恋游行.jpg

纽约同性恋游行

  纽约虽然是个包容的城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LGBT这个群体。我曾在地铁站入口看到一个浓妆艳抹的老头,穿着花裙子,头上插着各种头饰。后来从地铁站走出来另一个老头,径直走到这个异装者跟前,先一动不动怒视他,然后大吼一声:你以为你是谁?那个异装老头满脸惊恐,转身逃跑了。

  以前在孩子学校附近还经常看到另一个老头,穿紧身连衣裙,并将色彩艳丽的女性内衣穿在外面,涂着浓重的眼影,抹着极红的唇膏。行人跟他迎面而过时,他总举起右手,示意跟对方击掌。有些人并不拒绝他,但也有不少人对他避之不及。

  当LGBT人群为自己争取权利时, 也会引发冲突。2014年,弗吉尼亚州一所中学不允许一个名叫Gavin Grimm的15岁变性学生使用男厕所,而是让他使用单独卫生间。次年,Grimm声称学校的这一规定让他受到了侮辱,并将学校告上法庭。这一案件引起了全美关于变性学生权利的大辩论。2017年2月美国最高法院认为该校不允许Grimm上男厕所的规定构成性别歧视,判Grimm胜诉。而在去年,费城一所学校的一名男生,认为学校让变性学生自己选择厕所和更衣室侵害了他的权利,将学校告上法庭,结果法院支持学校规定,这个学生败诉。

  Grimm案件后,许多学校里出现了不分性别的单间厕所(unisex bathroom或称gender-neutral bathroom),在儿子新学校的大楼底层竟有一个不分性别的多隔间厕所,里面隔成三小间,第一间里有一个小便池,第二间里有一个抽水马桶,第三间里有残疾人可用的抽水马桶。隔板并不是从上到下将空间隔断,而是只隔了中间一段,而且,隔板间的缝隙很大,在隔间外等候的人从某一角度是可以看到隔间里面的。第一次用这个厕所时,虽然当时只有我一人在里面,但我一直神经紧绷,担心会有男士进来。想象一下,当你看到隔壁隔间的地板上有两只男士的脚时,你是否会产生如厕障碍?青春期的男女生共用这种厕所又是否合适?当然,儿子学校的其他厕所都是按传统分性别的,这个厕所估计是学校按规定临时改建的。由于家长不能随便去学校的其他楼层,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使用这个厕所。由此可见,当一部分人争取到自己的权利后,无意中也可能影响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

  纽约的确是一个包容的自由之城,街上随处可以碰到说各种外语,穿各种服饰的人,大家都感到很自由,很放松,因为没人注意你。这样的环境对LGBT人群来说应该是非常珍贵的,毕竟世界上还有太多地方没有接受他们。当你看到同性者可以在这里毫无顾忌地拥抱、亲吻,当你看到暮色中,两个年长的男性手牵手在河边散步,你会体会到,也许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能有一个安居之处。这也许就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吧。

  2019年1月10日于纽约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纽约的“他们”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