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王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差异在哪里?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王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差异在哪里?

王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差异在哪里?
2018-12-27 10:48:01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王喆
关键词:科技 点击: 我要评论
有人问我国外产品到底好在那里,我想了半天回答不出。说句大实话,我有时还真看不出国外产品---我是指我所见过的民用电子产品---在技术上有什么先进之处。但是国外工程师之间经常说这句话:the enemy is in the detail。很多的诀窍其实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上。

   作者王喆:现任英国安防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区筹建组技术负责人,英国雷丁大学博士学位,从业20多年. 先后在中, 英, 加三国的企业, 大学和研究所主持开发过30余种嵌入式电子产品, 包括有工业测量仪器, 电子秤, 医用仪器, 无线设备, 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安防设备。

  产品的开发,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工程师,就有什么样的产品。所以想先谈谈国外的工程师们。(这里的国外特指欧美发达国家)

  真要把外国工程师介绍清楚还真不容易,因为外国工程师与中国工程师实在有太多的不一样。我不想以偏盖全,给大家误导。所以,我会用比较大的篇幅谈谈这个题目。

  国外工程师年龄偏大、团队协作精神良好

  加入国外的研发团队后,第一眼看到的确实是外国工程师年纪都很大。我先后曾与40多位外国工程师共事过。只有2位小于30岁。绝大部分是中年人,还有几位都过60岁了。外国工程师年纪大其实是有原因的。后续文章会详细叙述。

  第二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外国工程师们一个个快乐爱玩象孩子。下班时间一到人全跑光,因为他们要回家享受生活。12月份办公室基本没人,因为圣诞加新年一个长假,再加上一些个人的年假,很多工程师出国度假去了。我甚至还见到一个工程师停薪留职半年绕地球跑了一圈。后续会有文章详细介绍外国工程师的生活。

  而当外国工程师们坐下来开始工作,那种敬业和认真,是让人惊讶的。按中国的标准,我几乎可以用下列词汇来形容:固执,认死理,不通人情世故,不会变通。在中文里,这些可不是好词。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如今中国制造因它的低价低质占领世界时,欧美制造却好好的活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工程师的认真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国外的工程师,专业分工非常细。每个人的知识面其实都不广,但是在他所工作的一个小范围内,绝对是专家。比如在我办公室里的一个PCB工程师,坐在哪个位置画了20多年的PCB。只画PCB,其他什么也不干,可能也不会干。但是看他画的PCB,精品与专业分工细相对应的,是国外研发团队里非常良好的协作气氛,和非常友善的同事关系。对每一个新来者,每个团队成员都会对他说一声welcome on board。原意是欢迎登船。在位于袖珍小岛上却同时是海洋大国的英国,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团队成员是在同一条船上,患难与共,生死与共。

下载 (2).jpg

  国外什么样的人做工程师

  干工作当然是为了一份收入,一个饭碗,国内外都一样。但是在国外从事工程师的工作,却不完全是因为饭碗。这话在中国不太好懂。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今天的欧美,按中国标准已经到了全民富裕的程度。据说70%的欧美人口是属于中产阶级的行列,贫富差距比中国小得多。发达国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福利保障机制,车间焊电路板的女工拿的是政府定的最低工资,也能够买房买车。往上国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税收制度,公司的白领高层基本上是每多赚10元钱,只能到手5元,一半给国家收去了。

  在这样的机制下,人们选择职业,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收入当然也看,但是绝对没有中国人看得那么重。对于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师们,这点尤其明显。当与人们,不管是工程师还是非工程师,谈起做工程师的好处时,听到比较多的是工作有趣,能够一直去探索未知,每天不一样,有创新。以及解决了某个难题后所感受到的愉悦,成就感,和荣耀。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诸如工作稳定舒适,受人尊敬,收入偏上等等,但收入真的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在研发团队里我经常能听到enjoy,have fun。因为工程师们确实是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

  这一点,可能也和欧美的文化及历史有关。大学的平民化其实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牛津大学九百年的历史,可能有八百年是只对贵族开放的。贵族们不用担心饭碗的事,所以可以专心于某项研究,从中获得乐趣,并享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荣耀。当然今天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在英国仍然能感受到一点老贵族的遗风。

  我曾在英国的大学里见到一个英国本地人。博士毕业后导师让他留校,他不愿意。原因是留校做博士后工资太低。于是他去附近的一家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但同时他让导师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给他留了一张桌子和一台电脑,每天公司下班后,到学校里继续工作2个小时,而这2个小时是没有钱的。问他为什么这样,回答是他非常enjoy(喜欢)在学校的研究工作。

  这就是国外的工程师们。收入中偏上足够有一个很体面的生活,但是绝对算不上有钱人。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乐趣,因为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与此相应的,是工程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工程师的管理,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

  国外工程师的就业和收入

  国外大多数的工程师是以国内所熟悉的雇员形式就业的。即受雇于一个雇主,朝9晚5,月底领一份工资。到了工程师一级,大部分人签订的是无限期合同。国内有人把它说成是”终身职位”,不是100%准确但也差不多。没有意外的话是可以干一辈子的。因为国外有非常完善的劳工法,雇员的解聘手续会非常麻烦。所以除非自己活的不耐烦了或是公司本身出问题了,雇员工程师的工作应该是相当稳定舒适的。

  当然雇员工程师的收入不会很高,并且还要负担很重的税。但是考虑到欧美已经普遍富裕,连拿最低工资的焊接工人都能够买车买房,处于中上层的工程师当然更可以有一个体面的生活。一个调侃的说法是一房子,二车子,二孩子,一条狗。当然房子是老百姓的小房子,车也大多是普通的家用车。但毕竟是可以衣食无忧又兼旱涝保收,所以确实吸引了一批心态平和,知足长乐的欧美白人,去enjoy这份工作,并快乐的在同一个位置一直坐到退休。

  如果希望钱多些的话,欧美工程师还有另一种就业形式:自雇。这种形式在国内好象还没有听说过但在欧美已经很普遍了。很多专业人士,包括律师,会计师,医生,和一部分的工程师是自雇的。自雇工程师会注册一家咨询公司或设计事务所之类的小公司,小到可以一个人在家工作,或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合作公司,去承接开发项目。但是与国内的项目承包又不同,国外工程师的设计事务所更类似于私人医生诊所和律师事务所,报酬是按工作时间算的。比如一个自雇工程师承接了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开发任务,按每周40小时算预计需用半年时间,他们就会签订半年的合同,基本上每二周工程师需要汇报产品开发进展情况而公司也必须按前二周工程师的实际工作时间按小时支付报酬。每小时的工资会比雇员工程师高出2-3倍。并且因为自雇工程师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税收上也有很多好处。这一进一出,自雇工程师的实际到手的可支配收入会比雇员工程师高出很多。

  国内很多人应该听说过欧美的医生和律师收入很高,原因就在于此。有一部分工程师也在这个高收入行列。但是自雇的风险也是不言自明的。有合同时钱很多,合同一旦结束一分钱也没有。所以那些愿意自雇并比较成功的基本上是欧美的中年白人,在业内已经打拼多年,在当地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人脉,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名声和信誉。

  由于自雇的解聘很简单,在实际操作中还出现了一种假自雇或更准确说是工程师”被”自雇。在工程师求职时,如果有些雇主对工程师的背景不太了解或是不太放心,或者公司本身前景不太明朗时,会要求工程师以自雇形式签短期合同,尽管工程师本人可能更愿意成为签长期合同的雇员。表面上看这个工程师会和其他雇员一起朝9晚5,不细问外人可能都不知道他是”被”自雇的。但是一有风吹草动,他是第一个离职的。如果这个工程师本身不是很过硬,就会经常陷入失业找工的循环中,这就比较悲惨了。理论上雇主迫使工程师”被”自雇是受到政府监管的,而实际上在英国会管的比较严但在北美基本没有人管,所以北美会看到很多”被”自雇的。这可能也是很多人认为北美工作压力大的原因。

  如果工程师能够进入雇员或主动自雇的行列,那么日子就会好过的多。大部分人会选择雇员,少数高手可能更愿意主动自雇。不管那一种,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最爱,所以我们能看到外国工程师是在快乐的工作着。

  中外工程师的语言差异

  如果你的英文足够好能够与外国人直接交谈,应该注意到外国人,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比如工程师们,说话是非常礼貌和含蓄的。但是大家是否想到过,当你能明显感到对方的礼貌时,实际已经表现出你与对方的不同,很可能对方也明显感到了你的不礼貌。只是对方绝对不会当面告诉你。中国人的英语是个大问题,所谓的语言障碍,不仅仅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更多的是表现在说话的方式和习惯,是一个文化的障碍。

  曾经有宁波的一家厂给我寄了一份产品介绍,我去了email询问其中的一个功能,第二天回邮来了,开头第一句“I have told you yesterday,our detector can……”。工程师们都学过英语,能看出这句话的问题吗?我的英国同事看了以后的反映是耸耸肩。这是英国人的含蓄和礼貌,绝对不会当着我这个中国人的面说半句中国不好,但是他的反映明显是在说这封电邮很没礼貌。作为商务信涵,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人到国外,不懂当地规矩,难免做些不该做的事。热心的当地人会告诉你这不可以,英文如何说?记得我出国以前在上海的英文老师曾经教过“you are not allowed to……”,但是我在国外从没听人这样对我说过。到是有几次有英国人很含蓄的轻轻对我说“you are not supposed to……”,大家能感觉出这二种说法的区别吗?

  这是因为中国人没文化吗?显然不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普及,据说博士生的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这是中文的问题吗?肯定也不是。在与台湾和香港人交流时我能明显感到他们的文明礼貌比大陆要好的多,以至于有一次我和儿子开玩笑说建议他将来找个台湾媳妇。另外同样是大陆中文,不同省份的人说话的文明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尖刻的语言环境中处久了,也就麻木了。如果关起门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打开国门与外国交流,就容易产生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中外工程师的心态差异

  国内的人似乎比较着急,容易把小事看大,国外的人则似乎比较心定气闲,游戏的心态多一些。曾与朋友聊奥运,英文里把奥运称为game,游戏而已,是让老百姓开心的地方。到了中国就会倾举国之力,提到很高的高度。工作本就是一个饭碗而已,在国内我却经常能听到诸如事业,成功,人身价值等等大的词汇,真的很有意思。

  国内的人爱想大事,爱做大事,可能和从小的教育有关。记得我在国内读书时,也看过这样的名人名言比如“不想当将军的不是好士兵”等等。作为少年励志,一点没错。人有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宣传过分到了极端不见得是好事。按此推理,我们是不是要说不想当老板的就不是好雇员了呢?

  曾听一个在国外创业的中国人说起过,说他本人是中国人但是不太愿意雇佣中国人。中国雇员从短期来说比外国人好用,勤奋肯干能吃苦。但是往往干上几年,就会出去另起炉灶与原来的雇主抢生意。相对来说,外国人则比较本份些,打工的会很满足于打工,肚里没有中国雇员那么多的想法。

  办公室一个同事开的是Honda civic,很旧了。有一次和他开玩笑说是不是想做点生意发财买个Ferrari开。他很认真的想了想说,“I’m happy where I am”,Civic性能不错,上班开开足够了,准备买新车但还是买Civic。他从没想过Ferrari,也不想过多的钱,就目前的状态早九晚五,上班认真画好电路图,下班种点花草,他很满足。

  我打工多年,当然知道打工的艰难。但因为年数长了,有机会与老板有近距离的接触,所以也知道一些做老板的艰难。其实各方都不容易。外国人想得比较实在,工作是自己自愿的选择,所以要尊重别人的工作,更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应该本份地做好它并enjoy这个工作。按中国习惯,看门是下等工作吧,但是我看我们的门房大爷整天乐呵呵的非常enjoy他的工作。清洁工也是下等工作吧,但是我看清洁工过来给我擦桌子时没有一点低人一等的样子,反过来我们都尊重她。每年清洁工过生日,办公室全体工程师会捐款给她买礼物,感谢她一年来把我们的实验室打扫得很干净。

  有人问我国外产品到底好在那里,我想了半天回答不出。说句大实话,我有时还真看不出国外产品---我是指我所见过的民用电子产品---在技术上有什么先进之处。但是国外工程师之间经常说这句话:the enemy is in the detail。很多的诀窍其实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上。外国工程师会比较愿意很本份很耐心的坐在那里,静静的对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琢磨半天。而很多这种小事堆积起来,可能就会造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拿着一个国外的产品,实在说不出它有什么好,但它就是有点不一样。

  国外工程师的管理

  工程师是不太好管的。我曾在90年代在上海的一家企业担任技术部经理6年,深知其中的痛苦。工程师们往往有比较多的书生气,自我中心,心高气傲。而中国近三十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又有些矫枉过正,很多人把丛林法则当成了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真理。但是对于工程师这个特殊的群体,简单地用丛林法则来管理是懒政,是经理的失职。

  到了国外后,发现国外对工程师的管理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他们也有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工程师的入职上,就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前面的文章已经谈到过。欧美已经普遍富裕,只要有份工作,哪怕是最低工资也能买房买车。同时欧美人民有非常强烈的民权意识,从国王到平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工作也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只要自己喜欢,就是好工作。在这样的理念下,如果不是因为对工程师工作的兴趣,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工程师的工作。而那些最终选择从事工程师工作的,则基本上是那些从小就喜欢把玩具大卸八块的主儿。

  反过来,那些愿意从事工程师工作的,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当得了工程师的。这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丛林法则是有用的。前面的文章谈到过,北美有很多“被”自雇的,英国对”被”自雇监管得比较严,但是可以有各种形式的短期合同,同时对新入职的有比较长的试用期,少则半年,多的据说有3年的。如果工程师本身不是很过硬,就会经常陷入失业求职的循环中。几个循环下来,其中的很多人就退出工程师的行列了。不能说他们被淘汰,实在是因为有太多的路可走。如果在工程师这条路上走得辛苦,说明自己并不适合做工程师,也就没必要委曲自己在这条路上硬走下去了。而那些适合做工程师的人,大多数人最终会获得一份无期限合约,这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方。前面的文章用了”终身”职位这个词,引起了一些误解,可能有网友联想到了中国过去的”铁饭碗”。不是这么回事。如果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应该是:这份工作是可以干一辈子的,如果能满足2个条件,第一,工程师是按规矩认真工作的;第二,公司没有灾难性的变化。而在实际上,这二个条件是肯定能满足的。能得到”终身”职位的都是经过大浪掏沙的精品,对工程师的规矩肯定是了如指掌,不守规矩那真的是属于自己活得不奈烦了。而对于这些精品,公司肯定也是当宝贝的。就象一位老总说的:if something is wrong,you will be the last one let go。大意是如果公司不景气要裁人了,拿“终身”职位的工程师是最后走的。

  个人认为,这是欧美管理工程师很成功的地方。欧美的理念是把那些最适合做工程师的人挑选出来,给他们条件,让他们安安心心在同一个位置上干一辈子,往专家的方向发展。这点可能是值得中国的经理们思考的。工程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一个高手可以顶十个新手,这个说法用在工程师上一点不夸张。如果一个中小型企业能有三五个专家非常稳定地长期坐镇,这个企业可以很多年不需要招聘新人。技术人员频繁的进出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因为那些没能拿到”终身”职位的基本上都会离开,所以各公司的技术部门唱主角的基本上就是这些拿”终身”职位的工程师。对他们的管理,丛林法则就不合适了。

责任编辑:
王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差异在哪里?

王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差异在哪里?

2018-12-27 10:48:01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王喆
关键词:科技 我要评论
有人问我国外产品到底好在那里,我想了半天回答不出。说句大实话,我有时还真看不出国外产品---我是指我所见过的民用电子产品---在技术上有什么先进之处。但是国外工程师之间经常说这句话:the enemy is in the detail。很多的诀窍其实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上。

   作者王喆:现任英国安防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区筹建组技术负责人,英国雷丁大学博士学位,从业20多年. 先后在中, 英, 加三国的企业, 大学和研究所主持开发过30余种嵌入式电子产品, 包括有工业测量仪器, 电子秤, 医用仪器, 无线设备, 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安防设备。

  产品的开发,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工程师,就有什么样的产品。所以想先谈谈国外的工程师们。(这里的国外特指欧美发达国家)

  真要把外国工程师介绍清楚还真不容易,因为外国工程师与中国工程师实在有太多的不一样。我不想以偏盖全,给大家误导。所以,我会用比较大的篇幅谈谈这个题目。

  国外工程师年龄偏大、团队协作精神良好

  加入国外的研发团队后,第一眼看到的确实是外国工程师年纪都很大。我先后曾与40多位外国工程师共事过。只有2位小于30岁。绝大部分是中年人,还有几位都过60岁了。外国工程师年纪大其实是有原因的。后续文章会详细叙述。

  第二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外国工程师们一个个快乐爱玩象孩子。下班时间一到人全跑光,因为他们要回家享受生活。12月份办公室基本没人,因为圣诞加新年一个长假,再加上一些个人的年假,很多工程师出国度假去了。我甚至还见到一个工程师停薪留职半年绕地球跑了一圈。后续会有文章详细介绍外国工程师的生活。

  而当外国工程师们坐下来开始工作,那种敬业和认真,是让人惊讶的。按中国的标准,我几乎可以用下列词汇来形容:固执,认死理,不通人情世故,不会变通。在中文里,这些可不是好词。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如今中国制造因它的低价低质占领世界时,欧美制造却好好的活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工程师的认真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国外的工程师,专业分工非常细。每个人的知识面其实都不广,但是在他所工作的一个小范围内,绝对是专家。比如在我办公室里的一个PCB工程师,坐在哪个位置画了20多年的PCB。只画PCB,其他什么也不干,可能也不会干。但是看他画的PCB,精品与专业分工细相对应的,是国外研发团队里非常良好的协作气氛,和非常友善的同事关系。对每一个新来者,每个团队成员都会对他说一声welcome on board。原意是欢迎登船。在位于袖珍小岛上却同时是海洋大国的英国,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团队成员是在同一条船上,患难与共,生死与共。

下载 (2).jpg

  国外什么样的人做工程师

  干工作当然是为了一份收入,一个饭碗,国内外都一样。但是在国外从事工程师的工作,却不完全是因为饭碗。这话在中国不太好懂。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今天的欧美,按中国标准已经到了全民富裕的程度。据说70%的欧美人口是属于中产阶级的行列,贫富差距比中国小得多。发达国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福利保障机制,车间焊电路板的女工拿的是政府定的最低工资,也能够买房买车。往上国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税收制度,公司的白领高层基本上是每多赚10元钱,只能到手5元,一半给国家收去了。

  在这样的机制下,人们选择职业,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收入当然也看,但是绝对没有中国人看得那么重。对于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师们,这点尤其明显。当与人们,不管是工程师还是非工程师,谈起做工程师的好处时,听到比较多的是工作有趣,能够一直去探索未知,每天不一样,有创新。以及解决了某个难题后所感受到的愉悦,成就感,和荣耀。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诸如工作稳定舒适,受人尊敬,收入偏上等等,但收入真的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在研发团队里我经常能听到enjoy,have fun。因为工程师们确实是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

  这一点,可能也和欧美的文化及历史有关。大学的平民化其实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牛津大学九百年的历史,可能有八百年是只对贵族开放的。贵族们不用担心饭碗的事,所以可以专心于某项研究,从中获得乐趣,并享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荣耀。当然今天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在英国仍然能感受到一点老贵族的遗风。

  我曾在英国的大学里见到一个英国本地人。博士毕业后导师让他留校,他不愿意。原因是留校做博士后工资太低。于是他去附近的一家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但同时他让导师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给他留了一张桌子和一台电脑,每天公司下班后,到学校里继续工作2个小时,而这2个小时是没有钱的。问他为什么这样,回答是他非常enjoy(喜欢)在学校的研究工作。

  这就是国外的工程师们。收入中偏上足够有一个很体面的生活,但是绝对算不上有钱人。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乐趣,因为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与此相应的,是工程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工程师的管理,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

  国外工程师的就业和收入

  国外大多数的工程师是以国内所熟悉的雇员形式就业的。即受雇于一个雇主,朝9晚5,月底领一份工资。到了工程师一级,大部分人签订的是无限期合同。国内有人把它说成是”终身职位”,不是100%准确但也差不多。没有意外的话是可以干一辈子的。因为国外有非常完善的劳工法,雇员的解聘手续会非常麻烦。所以除非自己活的不耐烦了或是公司本身出问题了,雇员工程师的工作应该是相当稳定舒适的。

  当然雇员工程师的收入不会很高,并且还要负担很重的税。但是考虑到欧美已经普遍富裕,连拿最低工资的焊接工人都能够买车买房,处于中上层的工程师当然更可以有一个体面的生活。一个调侃的说法是一房子,二车子,二孩子,一条狗。当然房子是老百姓的小房子,车也大多是普通的家用车。但毕竟是可以衣食无忧又兼旱涝保收,所以确实吸引了一批心态平和,知足长乐的欧美白人,去enjoy这份工作,并快乐的在同一个位置一直坐到退休。

  如果希望钱多些的话,欧美工程师还有另一种就业形式:自雇。这种形式在国内好象还没有听说过但在欧美已经很普遍了。很多专业人士,包括律师,会计师,医生,和一部分的工程师是自雇的。自雇工程师会注册一家咨询公司或设计事务所之类的小公司,小到可以一个人在家工作,或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合作公司,去承接开发项目。但是与国内的项目承包又不同,国外工程师的设计事务所更类似于私人医生诊所和律师事务所,报酬是按工作时间算的。比如一个自雇工程师承接了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开发任务,按每周40小时算预计需用半年时间,他们就会签订半年的合同,基本上每二周工程师需要汇报产品开发进展情况而公司也必须按前二周工程师的实际工作时间按小时支付报酬。每小时的工资会比雇员工程师高出2-3倍。并且因为自雇工程师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税收上也有很多好处。这一进一出,自雇工程师的实际到手的可支配收入会比雇员工程师高出很多。

  国内很多人应该听说过欧美的医生和律师收入很高,原因就在于此。有一部分工程师也在这个高收入行列。但是自雇的风险也是不言自明的。有合同时钱很多,合同一旦结束一分钱也没有。所以那些愿意自雇并比较成功的基本上是欧美的中年白人,在业内已经打拼多年,在当地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人脉,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名声和信誉。

  由于自雇的解聘很简单,在实际操作中还出现了一种假自雇或更准确说是工程师”被”自雇。在工程师求职时,如果有些雇主对工程师的背景不太了解或是不太放心,或者公司本身前景不太明朗时,会要求工程师以自雇形式签短期合同,尽管工程师本人可能更愿意成为签长期合同的雇员。表面上看这个工程师会和其他雇员一起朝9晚5,不细问外人可能都不知道他是”被”自雇的。但是一有风吹草动,他是第一个离职的。如果这个工程师本身不是很过硬,就会经常陷入失业找工的循环中,这就比较悲惨了。理论上雇主迫使工程师”被”自雇是受到政府监管的,而实际上在英国会管的比较严但在北美基本没有人管,所以北美会看到很多”被”自雇的。这可能也是很多人认为北美工作压力大的原因。

  如果工程师能够进入雇员或主动自雇的行列,那么日子就会好过的多。大部分人会选择雇员,少数高手可能更愿意主动自雇。不管那一种,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最爱,所以我们能看到外国工程师是在快乐的工作着。

  中外工程师的语言差异

  如果你的英文足够好能够与外国人直接交谈,应该注意到外国人,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比如工程师们,说话是非常礼貌和含蓄的。但是大家是否想到过,当你能明显感到对方的礼貌时,实际已经表现出你与对方的不同,很可能对方也明显感到了你的不礼貌。只是对方绝对不会当面告诉你。中国人的英语是个大问题,所谓的语言障碍,不仅仅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更多的是表现在说话的方式和习惯,是一个文化的障碍。

  曾经有宁波的一家厂给我寄了一份产品介绍,我去了email询问其中的一个功能,第二天回邮来了,开头第一句“I have told you yesterday,our detector can……”。工程师们都学过英语,能看出这句话的问题吗?我的英国同事看了以后的反映是耸耸肩。这是英国人的含蓄和礼貌,绝对不会当着我这个中国人的面说半句中国不好,但是他的反映明显是在说这封电邮很没礼貌。作为商务信涵,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人到国外,不懂当地规矩,难免做些不该做的事。热心的当地人会告诉你这不可以,英文如何说?记得我出国以前在上海的英文老师曾经教过“you are not allowed to……”,但是我在国外从没听人这样对我说过。到是有几次有英国人很含蓄的轻轻对我说“you are not supposed to……”,大家能感觉出这二种说法的区别吗?

  这是因为中国人没文化吗?显然不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普及,据说博士生的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这是中文的问题吗?肯定也不是。在与台湾和香港人交流时我能明显感到他们的文明礼貌比大陆要好的多,以至于有一次我和儿子开玩笑说建议他将来找个台湾媳妇。另外同样是大陆中文,不同省份的人说话的文明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尖刻的语言环境中处久了,也就麻木了。如果关起门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打开国门与外国交流,就容易产生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中外工程师的心态差异

  国内的人似乎比较着急,容易把小事看大,国外的人则似乎比较心定气闲,游戏的心态多一些。曾与朋友聊奥运,英文里把奥运称为game,游戏而已,是让老百姓开心的地方。到了中国就会倾举国之力,提到很高的高度。工作本就是一个饭碗而已,在国内我却经常能听到诸如事业,成功,人身价值等等大的词汇,真的很有意思。

  国内的人爱想大事,爱做大事,可能和从小的教育有关。记得我在国内读书时,也看过这样的名人名言比如“不想当将军的不是好士兵”等等。作为少年励志,一点没错。人有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宣传过分到了极端不见得是好事。按此推理,我们是不是要说不想当老板的就不是好雇员了呢?

  曾听一个在国外创业的中国人说起过,说他本人是中国人但是不太愿意雇佣中国人。中国雇员从短期来说比外国人好用,勤奋肯干能吃苦。但是往往干上几年,就会出去另起炉灶与原来的雇主抢生意。相对来说,外国人则比较本份些,打工的会很满足于打工,肚里没有中国雇员那么多的想法。

  办公室一个同事开的是Honda civic,很旧了。有一次和他开玩笑说是不是想做点生意发财买个Ferrari开。他很认真的想了想说,“I’m happy where I am”,Civic性能不错,上班开开足够了,准备买新车但还是买Civic。他从没想过Ferrari,也不想过多的钱,就目前的状态早九晚五,上班认真画好电路图,下班种点花草,他很满足。

  我打工多年,当然知道打工的艰难。但因为年数长了,有机会与老板有近距离的接触,所以也知道一些做老板的艰难。其实各方都不容易。外国人想得比较实在,工作是自己自愿的选择,所以要尊重别人的工作,更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应该本份地做好它并enjoy这个工作。按中国习惯,看门是下等工作吧,但是我看我们的门房大爷整天乐呵呵的非常enjoy他的工作。清洁工也是下等工作吧,但是我看清洁工过来给我擦桌子时没有一点低人一等的样子,反过来我们都尊重她。每年清洁工过生日,办公室全体工程师会捐款给她买礼物,感谢她一年来把我们的实验室打扫得很干净。

  有人问我国外产品到底好在那里,我想了半天回答不出。说句大实话,我有时还真看不出国外产品---我是指我所见过的民用电子产品---在技术上有什么先进之处。但是国外工程师之间经常说这句话:the enemy is in the detail。很多的诀窍其实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上。外国工程师会比较愿意很本份很耐心的坐在那里,静静的对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琢磨半天。而很多这种小事堆积起来,可能就会造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拿着一个国外的产品,实在说不出它有什么好,但它就是有点不一样。

  国外工程师的管理

  工程师是不太好管的。我曾在90年代在上海的一家企业担任技术部经理6年,深知其中的痛苦。工程师们往往有比较多的书生气,自我中心,心高气傲。而中国近三十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又有些矫枉过正,很多人把丛林法则当成了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真理。但是对于工程师这个特殊的群体,简单地用丛林法则来管理是懒政,是经理的失职。

  到了国外后,发现国外对工程师的管理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他们也有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工程师的入职上,就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前面的文章已经谈到过。欧美已经普遍富裕,只要有份工作,哪怕是最低工资也能买房买车。同时欧美人民有非常强烈的民权意识,从国王到平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工作也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只要自己喜欢,就是好工作。在这样的理念下,如果不是因为对工程师工作的兴趣,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工程师的工作。而那些最终选择从事工程师工作的,则基本上是那些从小就喜欢把玩具大卸八块的主儿。

  反过来,那些愿意从事工程师工作的,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当得了工程师的。这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丛林法则是有用的。前面的文章谈到过,北美有很多“被”自雇的,英国对”被”自雇监管得比较严,但是可以有各种形式的短期合同,同时对新入职的有比较长的试用期,少则半年,多的据说有3年的。如果工程师本身不是很过硬,就会经常陷入失业求职的循环中。几个循环下来,其中的很多人就退出工程师的行列了。不能说他们被淘汰,实在是因为有太多的路可走。如果在工程师这条路上走得辛苦,说明自己并不适合做工程师,也就没必要委曲自己在这条路上硬走下去了。而那些适合做工程师的人,大多数人最终会获得一份无期限合约,这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方。前面的文章用了”终身”职位这个词,引起了一些误解,可能有网友联想到了中国过去的”铁饭碗”。不是这么回事。如果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应该是:这份工作是可以干一辈子的,如果能满足2个条件,第一,工程师是按规矩认真工作的;第二,公司没有灾难性的变化。而在实际上,这二个条件是肯定能满足的。能得到”终身”职位的都是经过大浪掏沙的精品,对工程师的规矩肯定是了如指掌,不守规矩那真的是属于自己活得不奈烦了。而对于这些精品,公司肯定也是当宝贝的。就象一位老总说的:if something is wrong,you will be the last one let go。大意是如果公司不景气要裁人了,拿“终身”职位的工程师是最后走的。

  个人认为,这是欧美管理工程师很成功的地方。欧美的理念是把那些最适合做工程师的人挑选出来,给他们条件,让他们安安心心在同一个位置上干一辈子,往专家的方向发展。这点可能是值得中国的经理们思考的。工程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一个高手可以顶十个新手,这个说法用在工程师上一点不夸张。如果一个中小型企业能有三五个专家非常稳定地长期坐镇,这个企业可以很多年不需要招聘新人。技术人员频繁的进出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因为那些没能拿到”终身”职位的基本上都会离开,所以各公司的技术部门唱主角的基本上就是这些拿”终身”职位的工程师。对他们的管理,丛林法则就不合适了。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王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差异在哪里?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