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近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持续紧张,不断升温。国际社会对俄乌关系及其走向的关注,与日俱增,各种分析和预测莫衷一是。1992年5月,苏联解体后不久,我和几位朋友利用在俄罗斯南方城市顿河罗斯托夫大学进修之机,乘公共汽车穿越俄罗斯几个州区,抵达亚速海沿岸小城弗拉季高加索,然后乘轮渡穿过刻赤海峡,登上人称黑海明珠的克里米亚半岛,驱车数小时抵达雅尔塔。游历雅尔塔后,改乘火车抵临昔日苏联第三大城市、此时已是主权国家乌克兰首都的基辅。后来,因工作关系,我又多次到访过雅尔塔和基辅,对这两个城市和这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留下了更加深刻和复杂的印象。
雅尔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黑海岸边,堪称世界级历史名城。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苏联最高领导人、战时统帅斯大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此地举行会晤,商定如何尽快结束,如何构建战后世界秩序,最终签署了著名的雅尔塔协定,制约战后国际关系40余年发展进程的雅尔塔体系,由此而生。
雅塔尔会议
1991年8月,因改革陷入困境而身心疲惫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忙中偷闲,来此度假,没想到被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成立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软禁在福罗斯别墅。亚纳耶夫等人试图挽狂澜于即倒,宣布接管国家权力,在莫斯科等地实行紧急状态,恢复宪法秩序。但他们的行动盲目而草率,缺乏民意基础,受到反对派强烈抵制。这场名为“8·19事件”的重大行动很快被挫败,危机深重的苏联共产党被解散,最终导致风雨飘摇的苏联提前瓦解。
克里米亚半岛历史上曾经属于土耳其,后来被划入沙皇俄国版图,长期归属于俄罗斯联邦。1954年,为庆祝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兄弟民族”联合300周年,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命令,将克里米亚半岛改划给乌克兰所属。到克里米亚这个充满争议的半岛去扣抚时代脉搏,到历史巨匠驻足的地方去领会沧桑之变,对我们这些高度关注苏联—独联体事态发展的人,具有很大诱惑力。
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港,曾是苏联黑海舰队所在地,战略地位显要。乌克兰独立时,该岛人口约220万,其中乌克兰人约60万,鞑靼人约18万,其余多为俄罗斯人,约占2/3。由于极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俄乌两大民族之间隔阂甚深。苏联后期实行所谓“族际关系民主化”,大大加剧了俄乌两大民族间的矛盾和对立。很多俄族居民不愿成为乌克兰公民,强烈主张回到俄罗斯。我们前往该半岛时,俄族居民的克里米亚独立运动正方兴未艾。以俄罗斯人为主的当地议会曾颁布法令,宣布克里米亚共和国独立。我们离开不久,该半岛又以全民投票方式确认其独立地位。
克里米亚独立运动在各方引起强烈反响。正在美国访问的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当即表示,此举违反乌克兰宪法。乌内阁民族事务委员会发表声明,谴责半岛当局的法令破坏领土完整,破坏欧洲现状,破坏国际准则和协定。首都基辅的民族主义组织“鲁赫”和“祖国”发动抗议集会,要求解散克里米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在半岛实行总统治理。
由于乌克兰当局强烈施压,5月7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的新宪法松动了立场。该宪法规定:克里米亚共和国为法制的民主国家,对本岛自然财富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拥有最高权利,但属于乌克兰国家一部分。它将按现有条约和协定规范同乌克兰的关系。该宪法还规定,克里米亚国语为俄语、鞑靼语、乌克兰语,但官方语言和公文语言为俄语。
我们到达雅尔塔那一天是深夜零点。由于我们是外国人,所有宾馆不论档次高低,开口便是每个铺位100美元。“南方宾馆”一位值班老媪比较友好,以每人每天80美元的“优惠价”为我们联系到了下榻之处。但我们囊中羞涩,实在不敢享受“老外”的富足感,只好重返汽车站。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几位老妇身着棉大衣,手撑雨伞,静静地等待着投宿无门的客人。我们与其中一位谈好价格,住到天明,8个小时,每人25美元。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享用“民宿”。
老妇人带我们回家时,喋喋不休地抱怨时日艰辛,生活窘困,责骂戈尔巴乔夫骗了人民。她说,戈尔巴乔夫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我们原来并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现在全懂了,但一切都晚了。老妇人家中境况确实很差,根本没有开“家庭旅馆”的条件。本来就“一间套”的住宅,挤着祖孙三代四口人。我们三个中国人虽然国内身份不低,此时不得不屈就现实:一人睡在厨房中临时拼搭的铺位上,另外两人挤在过厅中的单人床上捱到天明。尽管我们只住6小时,连热水澡都未能洗上,女主人还是按“标准价格”收费。当我们告别出门时,女主人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和男人打交道,因为男人都是骗子、强盗;千万不要去基辅、敖德萨等大城市,那里秩序很乱,到处都是窃贼和歹徒。雅尔塔城区清逸整洁,建筑古朴典雅,富有地造天成的自然神韵,但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再加上近年来经济滑坡,供应匮乏,游览观光的客人逐年减少。过去热闹非凡的海滨浴场和娱乐场所,门可罗雀。这倒使雅尔塔愈显静谧和安宁,陡增几分世外桃源之色。本来,我们想去参观一下当年苏美英三巨头举行雅尔塔会议的别墅,但没有几人知道具体路径。后来有人告诉我们,那地方破败不堪,不值一看,况且也没有对外开放。面对快要绝望的乌克兰人,我们兴趣索然,自然也就打消了念头。
从雅尔塔到基辅,陆路交通需经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距离200公里左右,长途无轨电车行使缓慢,但票价便宜。乘出租车前往,需要3小时,价格也就相当于5个美元。在辛菲罗波尔,我们漫步街头,几乎看不到社会剧烈震荡的后果,也感觉不到民族关系紧张的迹象。列宁塑像连同苏共执政年代的各种标志,诸如标语、口号、壁画、纪念碑等,原封未动。但进入商店,接触市民后,我们很快察觉到,民众的情绪还是相当复杂的。俄族居民大部分还是赞成克里米亚独立。有人甚至激动地表示,如果乌克兰政府想用武力制止我们的独立行动,我们可以武装抵抗。乌族居民则大多数反对独立,认为克里米亚隶属于乌克兰,不允许把它交给俄罗斯。还有人对这两种情绪均表蔑视,认为“没意义”,“无话好谈”。
从辛菲罗波尔到基辅,我们在列车上遇到一位乌克兰醉汉。他不厌其烦的向我们夸耀乌的改革成就,因为他作为一个前乌克兰地主的孙子,很快将获得国家归还的森林、湖泊和土地。他告诉我们,他那位80多岁依然健在的祖父,清楚的记得这些财富的确切位置,还亲自带他查验过。令他气愤的是,这种“物归原主”的过程在立陶宛已经开始。但乌克兰迟迟不见行动。他说,他对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都不抱希望。谁能引导乌俄两国走向光明,他不清楚。但他认为“苏共不行”,苏共什么都不好。这种极端反共情绪,毒化了我们谈话的气氛。到基辅时,我们甚至没有相互道别。
5月中旬的基辅乍暖还寒。站前广场报亭上的大量裸体女照,显得分外刺目。国营宾馆普通客房对外国人一律收费100美元一天,让我们望而却步,而私人旅馆这里已经取缔,我们面临栖身无地的困境。距离车站较远的一个地铁口,有几位体态丰腴、浓妆艳抹的妇女在招揽客人,声称可以在家里为客人提供“全部服务”,那神态,那举止,令我们避而远之。后来,我们在地铁中巧遇几位中国朋友,他们介绍我们投宿“运动员之家”,每人每天约约4美元,的确“非常便宜”。
基辅的市场供应比莫斯科还要差。当时,克拉夫丘克总统实行拒绝放开价格的经济方针,以防俄罗斯涨价潮殃及乌克兰。乌克兰议会曾经批准一项挽救国家经济的计划,将刚刚发行的准货币“库邦”作为唯一支付手段,但乌的物价涨幅并不亚于俄罗斯,“库邦”非但没有保护乌的市场,反而急剧贬值。基辅街头巷尾到处有人用乌克兰“库邦”兑换俄罗斯卢布。因为卢布独联体各国通用,“库邦”却不行。
我们逗留基辅期间,当地的政局比较平静。乌无兰境内数十个政治党派和运动,纲领主张五花八门,思想口号纷乱驳杂,但大都标有“民主”字样,如人民民主党、民主党、民主复兴党、农民民主党、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统一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等。几年前推动乌克兰独立最积极的“鲁赫”运动,现在又大力推动乌克兰退出独联体。由于独联体涣散无力,且由俄罗斯主导,不少基辅人赞同“鲁赫”的主张。
基辅逗留数日,在那里留学的朋友带我们参观了市容,拜谒了卫国战争纪念碑。但乌克兰社会已高度分裂,人们对那场神圣的战争居然评价不一,有人甚至高度赞扬当年配合德国纳粹军队反抗苏联红军的所谓“历史人物”。我们记不得这些所谓历史人物的名字,但原苏联天翻地覆、乌克兰物是人非的深刻变化,令我们深感震惊。苏联历史可以如此颠倒,乌俄关系竟然如此扭曲,让我们异常困惑。离开基辅后,我们久久不得其解。
写于1993年6月
修改于2018年11月
近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持续紧张,不断升温。国际社会对俄乌关系及其走向的关注,与日俱增,各种分析和预测莫衷一是。1992年5月,苏联解体后不久,我和几位朋友利用在俄罗斯南方城市顿河罗斯托夫大学进修之机,乘公共汽车穿越俄罗斯几个州区,抵达亚速海沿岸小城弗拉季高加索,然后乘轮渡穿过刻赤海峡,登上人称黑海明珠的克里米亚半岛,驱车数小时抵达雅尔塔。游历雅尔塔后,改乘火车抵临昔日苏联第三大城市、此时已是主权国家乌克兰首都的基辅。后来,因工作关系,我又多次到访过雅尔塔和基辅,对这两个城市和这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留下了更加深刻和复杂的印象。
雅尔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黑海岸边,堪称世界级历史名城。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苏联最高领导人、战时统帅斯大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此地举行会晤,商定如何尽快结束,如何构建战后世界秩序,最终签署了著名的雅尔塔协定,制约战后国际关系40余年发展进程的雅尔塔体系,由此而生。
雅塔尔会议
1991年8月,因改革陷入困境而身心疲惫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忙中偷闲,来此度假,没想到被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成立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软禁在福罗斯别墅。亚纳耶夫等人试图挽狂澜于即倒,宣布接管国家权力,在莫斯科等地实行紧急状态,恢复宪法秩序。但他们的行动盲目而草率,缺乏民意基础,受到反对派强烈抵制。这场名为“8·19事件”的重大行动很快被挫败,危机深重的苏联共产党被解散,最终导致风雨飘摇的苏联提前瓦解。
克里米亚半岛历史上曾经属于土耳其,后来被划入沙皇俄国版图,长期归属于俄罗斯联邦。1954年,为庆祝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兄弟民族”联合300周年,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命令,将克里米亚半岛改划给乌克兰所属。到克里米亚这个充满争议的半岛去扣抚时代脉搏,到历史巨匠驻足的地方去领会沧桑之变,对我们这些高度关注苏联—独联体事态发展的人,具有很大诱惑力。
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港,曾是苏联黑海舰队所在地,战略地位显要。乌克兰独立时,该岛人口约220万,其中乌克兰人约60万,鞑靼人约18万,其余多为俄罗斯人,约占2/3。由于极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俄乌两大民族之间隔阂甚深。苏联后期实行所谓“族际关系民主化”,大大加剧了俄乌两大民族间的矛盾和对立。很多俄族居民不愿成为乌克兰公民,强烈主张回到俄罗斯。我们前往该半岛时,俄族居民的克里米亚独立运动正方兴未艾。以俄罗斯人为主的当地议会曾颁布法令,宣布克里米亚共和国独立。我们离开不久,该半岛又以全民投票方式确认其独立地位。
克里米亚独立运动在各方引起强烈反响。正在美国访问的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当即表示,此举违反乌克兰宪法。乌内阁民族事务委员会发表声明,谴责半岛当局的法令破坏领土完整,破坏欧洲现状,破坏国际准则和协定。首都基辅的民族主义组织“鲁赫”和“祖国”发动抗议集会,要求解散克里米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在半岛实行总统治理。
由于乌克兰当局强烈施压,5月7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的新宪法松动了立场。该宪法规定:克里米亚共和国为法制的民主国家,对本岛自然财富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拥有最高权利,但属于乌克兰国家一部分。它将按现有条约和协定规范同乌克兰的关系。该宪法还规定,克里米亚国语为俄语、鞑靼语、乌克兰语,但官方语言和公文语言为俄语。
我们到达雅尔塔那一天是深夜零点。由于我们是外国人,所有宾馆不论档次高低,开口便是每个铺位100美元。“南方宾馆”一位值班老媪比较友好,以每人每天80美元的“优惠价”为我们联系到了下榻之处。但我们囊中羞涩,实在不敢享受“老外”的富足感,只好重返汽车站。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几位老妇身着棉大衣,手撑雨伞,静静地等待着投宿无门的客人。我们与其中一位谈好价格,住到天明,8个小时,每人25美元。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享用“民宿”。
老妇人带我们回家时,喋喋不休地抱怨时日艰辛,生活窘困,责骂戈尔巴乔夫骗了人民。她说,戈尔巴乔夫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我们原来并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现在全懂了,但一切都晚了。老妇人家中境况确实很差,根本没有开“家庭旅馆”的条件。本来就“一间套”的住宅,挤着祖孙三代四口人。我们三个中国人虽然国内身份不低,此时不得不屈就现实:一人睡在厨房中临时拼搭的铺位上,另外两人挤在过厅中的单人床上捱到天明。尽管我们只住6小时,连热水澡都未能洗上,女主人还是按“标准价格”收费。当我们告别出门时,女主人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和男人打交道,因为男人都是骗子、强盗;千万不要去基辅、敖德萨等大城市,那里秩序很乱,到处都是窃贼和歹徒。雅尔塔城区清逸整洁,建筑古朴典雅,富有地造天成的自然神韵,但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再加上近年来经济滑坡,供应匮乏,游览观光的客人逐年减少。过去热闹非凡的海滨浴场和娱乐场所,门可罗雀。这倒使雅尔塔愈显静谧和安宁,陡增几分世外桃源之色。本来,我们想去参观一下当年苏美英三巨头举行雅尔塔会议的别墅,但没有几人知道具体路径。后来有人告诉我们,那地方破败不堪,不值一看,况且也没有对外开放。面对快要绝望的乌克兰人,我们兴趣索然,自然也就打消了念头。
从雅尔塔到基辅,陆路交通需经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距离200公里左右,长途无轨电车行使缓慢,但票价便宜。乘出租车前往,需要3小时,价格也就相当于5个美元。在辛菲罗波尔,我们漫步街头,几乎看不到社会剧烈震荡的后果,也感觉不到民族关系紧张的迹象。列宁塑像连同苏共执政年代的各种标志,诸如标语、口号、壁画、纪念碑等,原封未动。但进入商店,接触市民后,我们很快察觉到,民众的情绪还是相当复杂的。俄族居民大部分还是赞成克里米亚独立。有人甚至激动地表示,如果乌克兰政府想用武力制止我们的独立行动,我们可以武装抵抗。乌族居民则大多数反对独立,认为克里米亚隶属于乌克兰,不允许把它交给俄罗斯。还有人对这两种情绪均表蔑视,认为“没意义”,“无话好谈”。
从辛菲罗波尔到基辅,我们在列车上遇到一位乌克兰醉汉。他不厌其烦的向我们夸耀乌的改革成就,因为他作为一个前乌克兰地主的孙子,很快将获得国家归还的森林、湖泊和土地。他告诉我们,他那位80多岁依然健在的祖父,清楚的记得这些财富的确切位置,还亲自带他查验过。令他气愤的是,这种“物归原主”的过程在立陶宛已经开始。但乌克兰迟迟不见行动。他说,他对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都不抱希望。谁能引导乌俄两国走向光明,他不清楚。但他认为“苏共不行”,苏共什么都不好。这种极端反共情绪,毒化了我们谈话的气氛。到基辅时,我们甚至没有相互道别。
5月中旬的基辅乍暖还寒。站前广场报亭上的大量裸体女照,显得分外刺目。国营宾馆普通客房对外国人一律收费100美元一天,让我们望而却步,而私人旅馆这里已经取缔,我们面临栖身无地的困境。距离车站较远的一个地铁口,有几位体态丰腴、浓妆艳抹的妇女在招揽客人,声称可以在家里为客人提供“全部服务”,那神态,那举止,令我们避而远之。后来,我们在地铁中巧遇几位中国朋友,他们介绍我们投宿“运动员之家”,每人每天约约4美元,的确“非常便宜”。
基辅的市场供应比莫斯科还要差。当时,克拉夫丘克总统实行拒绝放开价格的经济方针,以防俄罗斯涨价潮殃及乌克兰。乌克兰议会曾经批准一项挽救国家经济的计划,将刚刚发行的准货币“库邦”作为唯一支付手段,但乌的物价涨幅并不亚于俄罗斯,“库邦”非但没有保护乌的市场,反而急剧贬值。基辅街头巷尾到处有人用乌克兰“库邦”兑换俄罗斯卢布。因为卢布独联体各国通用,“库邦”却不行。
我们逗留基辅期间,当地的政局比较平静。乌无兰境内数十个政治党派和运动,纲领主张五花八门,思想口号纷乱驳杂,但大都标有“民主”字样,如人民民主党、民主党、民主复兴党、农民民主党、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统一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等。几年前推动乌克兰独立最积极的“鲁赫”运动,现在又大力推动乌克兰退出独联体。由于独联体涣散无力,且由俄罗斯主导,不少基辅人赞同“鲁赫”的主张。
基辅逗留数日,在那里留学的朋友带我们参观了市容,拜谒了卫国战争纪念碑。但乌克兰社会已高度分裂,人们对那场神圣的战争居然评价不一,有人甚至高度赞扬当年配合德国纳粹军队反抗苏联红军的所谓“历史人物”。我们记不得这些所谓历史人物的名字,但原苏联天翻地覆、乌克兰物是人非的深刻变化,令我们深感震惊。苏联历史可以如此颠倒,乌俄关系竟然如此扭曲,让我们异常困惑。离开基辅后,我们久久不得其解。
写于1993年6月
修改于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