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我对纽约最早最深刻的认识来自《北京人在纽约》那句“如果你爱他,请送他来纽约,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送他来纽约,因为这里是地狱。”
上次来纽约还是十几年前,我们住在上城,穿过几个街区就是中央公园,寸土寸金之地有大树恣意生长,湖光粼粼野鸭游的悠闲。这次来纽约,住在曼哈顿,走几个街区就是世贸中心的大坑,已经变成了景点,旁边有新晋网红“鱼骨车站”,华尔街上多了一个新奇的街头装置“硕鼠”,据说是金融工会放在那里,已经有好些年。“911”记忆犹新,“次贷危机”阴影仍在,路边的美国国旗半降,老布什的国葬就在明天,华尔街上明显多了许多流浪汉。
“为什么纽约要把穷人留在城里?既然轨道交通已经这么发达,为何不让他们迁移到地价更便宜的周边,而把好地段留给更有支付能力的人?”这是我们在纽约规划局交流城市更新理念时,我们的团员最不解的一个问题。当时他们刚给我们介绍完就在曼哈顿附近哈德逊河边的一个老街区规划调整的理念,那里曾经是著名的黑人居住区,既穷又乱且犯罪率很高,可距市中心很近,隔几个街区就是富人区。对来自中国的我们来说,最不解的是,既然已经有这个机会来重新调整规划,为何不趁此机会彻底改变城市风貌,让纽约更美丽?
我们的问题让讲解的规划专家陷入了几秒钟的沉默,然后他说:“我是非洲裔美国人,我记得美国历史上就有几次你们说的那种大迁移,结果是遭受了极大的抵制,以臭名昭著留在史册。我们的理解是任何人都有权利留在他们生长的地方,除非他们自己想走,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让他们走。”他介绍纽约的城市更新,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发起,还是自下而上的申请,无论是自发组织还是政府牵头组织,都会有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存在,他们不同意的事就做不了,一个地区城市更新规划的推出,审批可能只需要7个月到1年,研究、探讨、公示、谈判就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不是一个规划局就说了算,所有的城市管理部门都需要参与,给予意见。
中国人很好奇:“那么如何界定谁是社区居民?谁有权利来影响政策?”他们说:“有本地纳税一到两年的证明,或者有一到两年长期住房租约的,都算。”我们说:“那岂不是几乎住在这里的所有人?那么怎么选择哪些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应该去除的?”他们说:“对于有价值的文化建筑政府会出资来进行保护,但是本地文化、本地生活方式只能取决于居民自生,他们会变成什么样,他们想变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这引发了我们另外一层思考: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目标,再过几十年回头来看,究竟是这样的城市更新更有效,还是我们习惯的那种高效率的执行更好?
他们反复在强调,在他们的城市更新规划中有几点是目标:创造更多的必须的永久性安居房(英文afforable housing),那是提供给穷人的,让穷人可以留在他们习惯生活的社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增加基础设施配套;保护风貌;让参与者有利可图。他们举的案例中,规划调整刚刚推出就迎来积极的反应,甚至有100%只能用于出租的安居房被很快的开发出来。他们给投资商的开发补偿是:如果你选择做这样的安居房,就可以享受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更低息的贷款。考虑到低收入人群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也会控制整体的比例关系,而这样的经济模型是基于大数据的计算,而非人为的拍脑袋决策。因此所有的城市更新参与者都会保证基本的经济利益,规划出来就会有社会资本跟进,让城市更新按照规划的方向自然推进。
亚马逊最近把第二总部搬到了纽约,这个在我们看来是城市升级最好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却是个问题,他们当然欢迎这样有产业活力的大公司入驻,但也担心这样的公司带来高收入人群会打破原来的人口平衡,让更多的穷人失去就业机会。我们看到这样的平衡考虑让纽约看起来不那么美好,到处都是垃圾,到处都可以有流浪汉。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样的“保护”才让纽约有了多样性,成为各种人都能生活的地方,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里都是世界的焦点,创新的发动地。
我们登上了新世贸中心的顶层俯瞰纽约,看它错落有致明显的城市天际线,看大河汇流入海,看自由女神在海中如灯塔般的淡定。据说因为汽车巨头的倒塌已经衰落的底特律已经开始复苏,大公司倒下把空间留给了中小公司,活力却就此回来。就在繁华的曼哈顿旁,有布鲁克林,那里有老船厂改造成的创新办公区,有代表东海岸科技创新的硅巷,有艺术家来了就不再走的SOHO区,艺术融入了生活,那里现在就是一条特别值得逛的文艺街区。
为什么纽约宁愿保留自己地狱的形象也要让穷人留下?再想到这个问题,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我们有什么权利去给别人划定“保护区”?穷人和富人之间真的只有泾渭分明才是理想城市?城市更新是为了谁?谁才是城市的主人?谁才会让城市生生不息?我来了,我留下,我爱这座城市。“ILOVE NY”,纽约在告诉我们,要怎样才会是一个值得去爱的城市。
我对纽约最早最深刻的认识来自《北京人在纽约》那句“如果你爱他,请送他来纽约,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送他来纽约,因为这里是地狱。”
上次来纽约还是十几年前,我们住在上城,穿过几个街区就是中央公园,寸土寸金之地有大树恣意生长,湖光粼粼野鸭游的悠闲。这次来纽约,住在曼哈顿,走几个街区就是世贸中心的大坑,已经变成了景点,旁边有新晋网红“鱼骨车站”,华尔街上多了一个新奇的街头装置“硕鼠”,据说是金融工会放在那里,已经有好些年。“911”记忆犹新,“次贷危机”阴影仍在,路边的美国国旗半降,老布什的国葬就在明天,华尔街上明显多了许多流浪汉。
“为什么纽约要把穷人留在城里?既然轨道交通已经这么发达,为何不让他们迁移到地价更便宜的周边,而把好地段留给更有支付能力的人?”这是我们在纽约规划局交流城市更新理念时,我们的团员最不解的一个问题。当时他们刚给我们介绍完就在曼哈顿附近哈德逊河边的一个老街区规划调整的理念,那里曾经是著名的黑人居住区,既穷又乱且犯罪率很高,可距市中心很近,隔几个街区就是富人区。对来自中国的我们来说,最不解的是,既然已经有这个机会来重新调整规划,为何不趁此机会彻底改变城市风貌,让纽约更美丽?
我们的问题让讲解的规划专家陷入了几秒钟的沉默,然后他说:“我是非洲裔美国人,我记得美国历史上就有几次你们说的那种大迁移,结果是遭受了极大的抵制,以臭名昭著留在史册。我们的理解是任何人都有权利留在他们生长的地方,除非他们自己想走,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让他们走。”他介绍纽约的城市更新,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发起,还是自下而上的申请,无论是自发组织还是政府牵头组织,都会有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存在,他们不同意的事就做不了,一个地区城市更新规划的推出,审批可能只需要7个月到1年,研究、探讨、公示、谈判就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不是一个规划局就说了算,所有的城市管理部门都需要参与,给予意见。
中国人很好奇:“那么如何界定谁是社区居民?谁有权利来影响政策?”他们说:“有本地纳税一到两年的证明,或者有一到两年长期住房租约的,都算。”我们说:“那岂不是几乎住在这里的所有人?那么怎么选择哪些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应该去除的?”他们说:“对于有价值的文化建筑政府会出资来进行保护,但是本地文化、本地生活方式只能取决于居民自生,他们会变成什么样,他们想变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这引发了我们另外一层思考: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目标,再过几十年回头来看,究竟是这样的城市更新更有效,还是我们习惯的那种高效率的执行更好?
他们反复在强调,在他们的城市更新规划中有几点是目标:创造更多的必须的永久性安居房(英文afforable housing),那是提供给穷人的,让穷人可以留在他们习惯生活的社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增加基础设施配套;保护风貌;让参与者有利可图。他们举的案例中,规划调整刚刚推出就迎来积极的反应,甚至有100%只能用于出租的安居房被很快的开发出来。他们给投资商的开发补偿是:如果你选择做这样的安居房,就可以享受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更低息的贷款。考虑到低收入人群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也会控制整体的比例关系,而这样的经济模型是基于大数据的计算,而非人为的拍脑袋决策。因此所有的城市更新参与者都会保证基本的经济利益,规划出来就会有社会资本跟进,让城市更新按照规划的方向自然推进。
亚马逊最近把第二总部搬到了纽约,这个在我们看来是城市升级最好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却是个问题,他们当然欢迎这样有产业活力的大公司入驻,但也担心这样的公司带来高收入人群会打破原来的人口平衡,让更多的穷人失去就业机会。我们看到这样的平衡考虑让纽约看起来不那么美好,到处都是垃圾,到处都可以有流浪汉。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样的“保护”才让纽约有了多样性,成为各种人都能生活的地方,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里都是世界的焦点,创新的发动地。
我们登上了新世贸中心的顶层俯瞰纽约,看它错落有致明显的城市天际线,看大河汇流入海,看自由女神在海中如灯塔般的淡定。据说因为汽车巨头的倒塌已经衰落的底特律已经开始复苏,大公司倒下把空间留给了中小公司,活力却就此回来。就在繁华的曼哈顿旁,有布鲁克林,那里有老船厂改造成的创新办公区,有代表东海岸科技创新的硅巷,有艺术家来了就不再走的SOHO区,艺术融入了生活,那里现在就是一条特别值得逛的文艺街区。
为什么纽约宁愿保留自己地狱的形象也要让穷人留下?再想到这个问题,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我们有什么权利去给别人划定“保护区”?穷人和富人之间真的只有泾渭分明才是理想城市?城市更新是为了谁?谁才是城市的主人?谁才会让城市生生不息?我来了,我留下,我爱这座城市。“ILOVE NY”,纽约在告诉我们,要怎样才会是一个值得去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