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若干年前刚来京都时,我也像许多人一样,小心翼翼甚或满怀敬畏地颂扬古都。又过几年,到了“客居京都”的青春期,急于从深情浪漫的唱诗班毕业,模仿那些生于京都、或在京都住了一辈子的人,数落京都的不是——学习与赞美是古都学的入门级别,批评才是进阶,虽然底气不足。
昨日与好友省吾见面,谈到他正在读高一的小女儿大学想去九州,不想在京都。“我非常支持,就应该走远点,一直住在京都不好。”他很肯定地说,并补充道,“京都这个地方最保守,奇怪的规矩最多,我不喜欢。”
京都一幕
一直觉得认识省吾非常神奇。最初只是被他种的花吸引,没想到价值观会如此接近。这在我是低概率事件,多年的生存经验使我对别人的价值观、政治立场高度敏感,轻易不触及影响友情的红线。以我所处的研究环境而言,价值观、政治立场相近的师友也寥寥可数。我去的韩语教室,有四位可爱的姐姐,虽基本不问时政,偶有涉及,也能看出基本都比较保守,也很信任本国媒体的各种报道。
许多话都需要相应的语境,一些激烈的观点并不能孤立引用。比如省吾这番话里的“最”和“不喜欢”,就不能脱离省吾的成长环境及教育背景:他是京都府下南丹市人,高中以来即在京都市内生活,外婆家住在丸太町通附近,既熟知京都的种种好处,又有“乡下人”对市区的距离感与调侃;他大学读英语系,热爱旅行、外国音乐,关注海外媒体,对各国时政、娱乐等都非常熟知,且难得毫无日本常见的“高等亚洲人”视角。因此,他虽在寺庙工作,面对香客也有一套纯熟、矜持、优雅的“京都式”的礼仪,满口京都话,但却没有我们熟悉的、作为京都人的过度的骄傲。
京都一幕
我问他京都有哪些“奇怪的规矩”。他笑:“这还用我说,京都地方小,历史长久,本地人骄傲感最强,当然要安排各种各样奇怪的规矩,与外地人划清界限,也不让外地人听懂他们在说什么。”
“这个话题大家都喜欢,会不会也是‘制造出来的京都问题’?”我问。
他道:“的确是大家热衷的话题,但并不完全是捏造。任何地方的人都难免排外,京都尤甚。比方说,如果我不能讲一口标准的京都话,就没办法跟本地寺院的高级僧侣深谈,本地人香客也会觉得我不够格。”
我说:“之前听便利堂的姐姐说,他们社里专门招了一个京都市区出身、家境优渥、一口标准京都话的男生,主要工作就是让他去跟各处寺庙的人寒暄来往,再就是接电话。拿起电话来,喂,您好,我们是便利堂——一听是京都话,对方若是门第高的本地人,也会心情舒畅,不把咱们看低了去。对方若是外地人,则顿时充满敬畏,呵,到底是京都!”
他笑不停:“对对,完全没错。”他的大女儿今年春天刚去横浜读大学,之前还听小女儿说大学不想像姐姐那样离家太远,如何才过半年就转变观念?
省吾的小女儿初中起就在立命馆中学读书,据说学费很不低,对省吾的家庭来说并不十分轻松。
“那里风气自由,规矩不严,到了高中校服也没有,夏天还有穿浴衣的学生,打算下课后直接去祭典玩。她在那样的环境里非常开心。”省吾说,“将来考大学,她可以比较轻松地直升立命馆大学,也可以去九州大分县的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听说九州那边的学校非常重视外语,留学生也很多,她特别憧憬。”
京都一幕
又听他讲本地孩子的考学琐事:外地初高中以公立学校为佳,唯独东京、京都的私立学校有压倒性优势,公立学校缺乏竞争,大多平平。因为东西二京近代以来就有许多学校,私立学校竞争激烈,自然催生好学校。公立学校的运营管理、教学方式往往照本宣科,因此气氛刻板严肃。从前京都实行学区制,有家长为把孩子送进著名的御所南小学,不惜斥巨资在地价高昂的寓所附近购房。后来逐渐引入择优录取制,学区房魅力消减,学生们压力大增,学校之间的竞争也益发激烈,难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京都的私立初高中有不少属于佛教系统,比如著名的升学大户洛南高中就属于真言宗门下的学校法人真言宗洛南学园,自然学风谨严。又如东山山麓、毗邻永观堂及南禅寺的东山初高中则是佛教教育学园管辖。这些与寺院渊源深厚的学校最大的福利就是参观本宗寺庙并深入体验寺内生活。我有一位师弟毕业于奈良的东大寺学园高中,据说他高二时,学校组织他们登上东大寺正殿内专门设置的梯子,近距离瞻仰大佛,其时并非公开参观期间,没有外客。面对大佛,他深受震撼,提起高中往事,总要复述这段。
京都一幕
省吾常感慨日本大学风气日趋保守,年轻人留学率越来越低,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最近京都出身的医学教授新得了诺贝尔奖,他也没有什么兴奋,认为那是上一辈人的余光,不应陶醉,更应考虑眼下与未来的困境。
我认同他的态度,许多人对集体中旁人获得的荣誉,总觉得仿佛也是自己的光荣;而对集体中诞生的耻辱,却急于掩盖、矫饰。事实上,集体的荣誉往往与你我毫不相干,而集体的耻辱才属于我们——倘若我们也沉默的话。
与省吾告别后,走在夜幕降临、凉风渐起的街中,木樨香气浮动,夜空极澄明。京都当然是好的。我在心里说,我也当然喜欢。但很难有尽情享用的心情,因为知道这一切不属于我,而我也不该在这里安享清闲。非得刻苦自持,才不感觉罪恶。
若干年前刚来京都时,我也像许多人一样,小心翼翼甚或满怀敬畏地颂扬古都。又过几年,到了“客居京都”的青春期,急于从深情浪漫的唱诗班毕业,模仿那些生于京都、或在京都住了一辈子的人,数落京都的不是——学习与赞美是古都学的入门级别,批评才是进阶,虽然底气不足。
昨日与好友省吾见面,谈到他正在读高一的小女儿大学想去九州,不想在京都。“我非常支持,就应该走远点,一直住在京都不好。”他很肯定地说,并补充道,“京都这个地方最保守,奇怪的规矩最多,我不喜欢。”
京都一幕
一直觉得认识省吾非常神奇。最初只是被他种的花吸引,没想到价值观会如此接近。这在我是低概率事件,多年的生存经验使我对别人的价值观、政治立场高度敏感,轻易不触及影响友情的红线。以我所处的研究环境而言,价值观、政治立场相近的师友也寥寥可数。我去的韩语教室,有四位可爱的姐姐,虽基本不问时政,偶有涉及,也能看出基本都比较保守,也很信任本国媒体的各种报道。
许多话都需要相应的语境,一些激烈的观点并不能孤立引用。比如省吾这番话里的“最”和“不喜欢”,就不能脱离省吾的成长环境及教育背景:他是京都府下南丹市人,高中以来即在京都市内生活,外婆家住在丸太町通附近,既熟知京都的种种好处,又有“乡下人”对市区的距离感与调侃;他大学读英语系,热爱旅行、外国音乐,关注海外媒体,对各国时政、娱乐等都非常熟知,且难得毫无日本常见的“高等亚洲人”视角。因此,他虽在寺庙工作,面对香客也有一套纯熟、矜持、优雅的“京都式”的礼仪,满口京都话,但却没有我们熟悉的、作为京都人的过度的骄傲。
京都一幕
我问他京都有哪些“奇怪的规矩”。他笑:“这还用我说,京都地方小,历史长久,本地人骄傲感最强,当然要安排各种各样奇怪的规矩,与外地人划清界限,也不让外地人听懂他们在说什么。”
“这个话题大家都喜欢,会不会也是‘制造出来的京都问题’?”我问。
他道:“的确是大家热衷的话题,但并不完全是捏造。任何地方的人都难免排外,京都尤甚。比方说,如果我不能讲一口标准的京都话,就没办法跟本地寺院的高级僧侣深谈,本地人香客也会觉得我不够格。”
我说:“之前听便利堂的姐姐说,他们社里专门招了一个京都市区出身、家境优渥、一口标准京都话的男生,主要工作就是让他去跟各处寺庙的人寒暄来往,再就是接电话。拿起电话来,喂,您好,我们是便利堂——一听是京都话,对方若是门第高的本地人,也会心情舒畅,不把咱们看低了去。对方若是外地人,则顿时充满敬畏,呵,到底是京都!”
他笑不停:“对对,完全没错。”他的大女儿今年春天刚去横浜读大学,之前还听小女儿说大学不想像姐姐那样离家太远,如何才过半年就转变观念?
省吾的小女儿初中起就在立命馆中学读书,据说学费很不低,对省吾的家庭来说并不十分轻松。
“那里风气自由,规矩不严,到了高中校服也没有,夏天还有穿浴衣的学生,打算下课后直接去祭典玩。她在那样的环境里非常开心。”省吾说,“将来考大学,她可以比较轻松地直升立命馆大学,也可以去九州大分县的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听说九州那边的学校非常重视外语,留学生也很多,她特别憧憬。”
京都一幕
又听他讲本地孩子的考学琐事:外地初高中以公立学校为佳,唯独东京、京都的私立学校有压倒性优势,公立学校缺乏竞争,大多平平。因为东西二京近代以来就有许多学校,私立学校竞争激烈,自然催生好学校。公立学校的运营管理、教学方式往往照本宣科,因此气氛刻板严肃。从前京都实行学区制,有家长为把孩子送进著名的御所南小学,不惜斥巨资在地价高昂的寓所附近购房。后来逐渐引入择优录取制,学区房魅力消减,学生们压力大增,学校之间的竞争也益发激烈,难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京都的私立初高中有不少属于佛教系统,比如著名的升学大户洛南高中就属于真言宗门下的学校法人真言宗洛南学园,自然学风谨严。又如东山山麓、毗邻永观堂及南禅寺的东山初高中则是佛教教育学园管辖。这些与寺院渊源深厚的学校最大的福利就是参观本宗寺庙并深入体验寺内生活。我有一位师弟毕业于奈良的东大寺学园高中,据说他高二时,学校组织他们登上东大寺正殿内专门设置的梯子,近距离瞻仰大佛,其时并非公开参观期间,没有外客。面对大佛,他深受震撼,提起高中往事,总要复述这段。
京都一幕
省吾常感慨日本大学风气日趋保守,年轻人留学率越来越低,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最近京都出身的医学教授新得了诺贝尔奖,他也没有什么兴奋,认为那是上一辈人的余光,不应陶醉,更应考虑眼下与未来的困境。
我认同他的态度,许多人对集体中旁人获得的荣誉,总觉得仿佛也是自己的光荣;而对集体中诞生的耻辱,却急于掩盖、矫饰。事实上,集体的荣誉往往与你我毫不相干,而集体的耻辱才属于我们——倘若我们也沉默的话。
与省吾告别后,走在夜幕降临、凉风渐起的街中,木樨香气浮动,夜空极澄明。京都当然是好的。我在心里说,我也当然喜欢。但很难有尽情享用的心情,因为知道这一切不属于我,而我也不该在这里安享清闲。非得刻苦自持,才不感觉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