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我家附近原来有一家照相馆,专门给小孩儿拍照片,但没过几年就关门了,当时甚觉日本少子化的影响之大,小孩儿少了,去照相馆的人家自然也就少了。不过,大约没过几个月,一块醒目的大牌子在原处拔地而起,上面写的是“千风馆”,黑底白字,从老远就能看出这是一家殡仪馆,因为“千风之歌”是一首著名的歌曲,歌词作者不详,201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一名11岁的少女为了表达对在此事件中遇难的父亲的深切怀念,在追悼会上朗读了这首歌词,轰动全美。2006年日本NHK红白歌对战,男高音秋川雅史再唱这首歌,引发众人瞩目。尤其是歌词的最后部分已经变成了经典金句:“将来当你们唱起这首歌时,化作千风,我已化身为千缕劲风,翱翔在无限宽广的天空。”
“千风馆”是原来的照相馆,一直到今天都没变,路过时,偶尔能看见出殡的车队,但很少看见家人大哭的场面,更多的情况是那种含泪忍痛的表情。
作者手绘
2012年,我参加过一位日本故人的通夜。故人百岁,大往生,被称之为“明治老人”,因为明治年号的终止年是1912年,这么算下来,当时的明治老人必须是百岁寿星才行。 其实,在我周围上百岁的日本老人并非一个,要不是2012年赶巧与明治年号整齐挂钩的话,我也许不会那么在意。当然,在意的事情主要与彼岸相关,亲历了一场日本人对明治老人的终极关怀。那天是明治老人的儿子给我打的电话,简单地说了下情况;“我父亲今天去世了,晚上正常时间睡觉,一觉睡下去,第二天就没起来,是无痛死亡。他生前希望毛先生参加他的葬礼,他让我转告给你。”
明治老人生前是开点心店的,浑身有一股十足的工匠气质。我曾经在拙著《狂走日本》里面详细地描写过他的表情,因为在一次品尝会上,主办人介绍他的业绩,说他为日本传统的点心工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最令人吃惊的是,据说他每天晚上都要抱着面口袋睡觉,目的是为了让体温能感知面团儿,这样能把面和到传神的地步!
有人说,生者对死者的记忆往往是走向现实的,哪怕生前的他多少有些荒诞,可等到他离开了我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日常是相当细致的,甚至也是十分精巧的。
时间很不凑巧,明治老人的葬礼跟我回国的时间冲突上了,于是我打电话给他儿子,告诉他葬礼不能参加了,但通夜我一定去!一般来说,日本人死后至少要经过两个隆重的仪式,一个是“通夜”,另一个是“葬礼”。“通夜”要请亲戚好友一起为死者守尸。有的人到寺院的大殿去办,也有的人只在家里装扮一些黑白色的布就给操办了,理由是让死者在最熟悉的地方度过最后一夜。
日本人葬礼一幕(图|维基百科)
明治老人的“通夜”是在寺院举办的,当天深夜,我从神户赶到他所在的名古屋,就跟不久前找老人去荣町一带吃饭喝酒一样,没有特别意识到他已经变成了彼岸的人。据说,明治时代的男人比现在强壮得多。“通夜”是在一片肃静的气氛中开始的,起先没有听见一丝声响,哪怕是众人的呼吸我也没听见。老人横躺在棺材里面,从中泛出一股郁金香的味道,做点心店时的工作服白白的,领口一点儿褶子都没打。他的面孔从棺材上端的一个窗口里面露出来,脸显然涂上了厚厚的胭脂,红红的,但没有光泽,有些像寺院墙壁上的灰瓦浸透在阳光里的色彩一样。
我家附近原来有一家照相馆,专门给小孩儿拍照片,但没过几年就关门了,当时甚觉日本少子化的影响之大,小孩儿少了,去照相馆的人家自然也就少了。不过,大约没过几个月,一块醒目的大牌子在原处拔地而起,上面写的是“千风馆”,黑底白字,从老远就能看出这是一家殡仪馆,因为“千风之歌”是一首著名的歌曲,歌词作者不详,201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一名11岁的少女为了表达对在此事件中遇难的父亲的深切怀念,在追悼会上朗读了这首歌词,轰动全美。2006年日本NHK红白歌对战,男高音秋川雅史再唱这首歌,引发众人瞩目。尤其是歌词的最后部分已经变成了经典金句:“将来当你们唱起这首歌时,化作千风,我已化身为千缕劲风,翱翔在无限宽广的天空。”
“千风馆”是原来的照相馆,一直到今天都没变,路过时,偶尔能看见出殡的车队,但很少看见家人大哭的场面,更多的情况是那种含泪忍痛的表情。
作者手绘
2012年,我参加过一位日本故人的通夜。故人百岁,大往生,被称之为“明治老人”,因为明治年号的终止年是1912年,这么算下来,当时的明治老人必须是百岁寿星才行。 其实,在我周围上百岁的日本老人并非一个,要不是2012年赶巧与明治年号整齐挂钩的话,我也许不会那么在意。当然,在意的事情主要与彼岸相关,亲历了一场日本人对明治老人的终极关怀。那天是明治老人的儿子给我打的电话,简单地说了下情况;“我父亲今天去世了,晚上正常时间睡觉,一觉睡下去,第二天就没起来,是无痛死亡。他生前希望毛先生参加他的葬礼,他让我转告给你。”
明治老人生前是开点心店的,浑身有一股十足的工匠气质。我曾经在拙著《狂走日本》里面详细地描写过他的表情,因为在一次品尝会上,主办人介绍他的业绩,说他为日本传统的点心工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最令人吃惊的是,据说他每天晚上都要抱着面口袋睡觉,目的是为了让体温能感知面团儿,这样能把面和到传神的地步!
有人说,生者对死者的记忆往往是走向现实的,哪怕生前的他多少有些荒诞,可等到他离开了我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日常是相当细致的,甚至也是十分精巧的。
时间很不凑巧,明治老人的葬礼跟我回国的时间冲突上了,于是我打电话给他儿子,告诉他葬礼不能参加了,但通夜我一定去!一般来说,日本人死后至少要经过两个隆重的仪式,一个是“通夜”,另一个是“葬礼”。“通夜”要请亲戚好友一起为死者守尸。有的人到寺院的大殿去办,也有的人只在家里装扮一些黑白色的布就给操办了,理由是让死者在最熟悉的地方度过最后一夜。
日本人葬礼一幕(图|维基百科)
明治老人的“通夜”是在寺院举办的,当天深夜,我从神户赶到他所在的名古屋,就跟不久前找老人去荣町一带吃饭喝酒一样,没有特别意识到他已经变成了彼岸的人。据说,明治时代的男人比现在强壮得多。“通夜”是在一片肃静的气氛中开始的,起先没有听见一丝声响,哪怕是众人的呼吸我也没听见。老人横躺在棺材里面,从中泛出一股郁金香的味道,做点心店时的工作服白白的,领口一点儿褶子都没打。他的面孔从棺材上端的一个窗口里面露出来,脸显然涂上了厚厚的胭脂,红红的,但没有光泽,有些像寺院墙壁上的灰瓦浸透在阳光里的色彩一样。
老人是安祥的、有时看上去甚至是快乐的,就像他的幽灵已经跟我们一起痛饮一样,别的我无话可说。众人围绕在他的棺材周围,说笑的、聊天的,就连一个父亲一直在一旁为他的女儿复习功课的情景都跟死者的这道风景相互呼应,以至于叫我分辨不出死者与生者的界线。当晚的一个通宵,所有到场的人都没有因为见到死者而悲伤,他或者她都没有流泪。“通夜”仿佛是一座为死者与生者而架起来的桥梁。我算准了时间,跟明治老人,还有到场的大家呆了六个小时就告辞离开了。因为日文“六”的发音是“ROKU”,按日本地方话的意思是说;“正二巴经”。我信这个说法, 而且,老人生前动不动就喜欢用这个词儿。 另外再补充一点;日本人把“死尸”称为“死体”。跟“死尸”一模一样的汉字排列似乎很难找到。
寺院里的墓地风景(图|库索)
现在重新写到我家附近的“千风馆”,也许是受少子化的影响,这家殡仪馆的“生前葬”最近越来越吸引人,路过时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参加这一新葬礼的年轻人变多了。所谓“生前葬”,指的是感觉自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不想死后麻烦别人办葬礼,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己完成人对人的终极关怀,“生前葬”有很多场合都是由夫妻两人同时举办的,届时召集众多的亲朋好友,犹如举办新婚宴席一样是快乐的。当然,是否举办这样的新型葬礼完全是由当事人决定的,一个人能够把控自己的临终也是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日本著名的女演员树木希林前不久因患绝症逝去,她在临终前50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时,我就开始清仓了,把不要的行李和东西都处理掉,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另外,作为一个马上要去彼岸的人,现在能说的是遇到怎么也过不去的事情时,不要太用力,不要窜牛角尖,凡事退后一步看一下,让愉快多一些就好,事情就能过得去。”
树木希林(1943~2018)(图|维基百科)
目前,日本人的“生前葬”正在流行,树木希林的病逝也成为了被关注的热点。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但我对爱猫阿熊过世时的悲伤至今都没能消除。
因为猫与人不一样,它是无法自我把控生命的,也不会像人一样意识到临终时会让自己门前清。所以,也恰恰如此,我与妻子为爱猫阿熊举办葬礼时,真心感受到了一个光辉生命的终结。它留给我们的思念其实也是治愈我们的开始,由此可想,具体到我自己将来是不是也举办生前葬呢?
这个答案还是先不拿出来为好,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