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伊丽莎白、亨利、乔治等都是国王的名字,而二世、四世和六世则表示他们是英国历史上第几个叫伊丽莎白、亨利、乔治的国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第二个叫伊丽莎白的国王,乔治六世则是第六个叫乔治的国王,这种以名字加序号的方式称呼君主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欧洲人和我们一样是有名字、有姓氏的,绝大部分正式场合欧洲人都用姓来称呼一个人,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作为首相就被叫做丘吉尔而不是温斯顿。
但是君主例外,君主是少数在任何场合都被人用名字称呼的人,拿破仑·波拿巴、也就是伟大的拿破仑皇帝,他作为执政官时被叫做波拿巴将军、或者波拿巴公民,一旦当了法国人的皇帝就成了拿破仑皇帝。而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在作「亲王总统」时是波拿巴总统,一旦根据元老院的法令加冕为法国人的皇帝就成了拿破仑皇帝。
拿破仑的两个面相
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拿破仑一世还是路易·拿破仑,他们有生之年都被叫做拿破仑皇帝的,没有人会对着皇帝大喊「拿破仑一世」或「拿破仑三世」。
即使是鄙视他们的正统派保王党也不会这样做,保王党表示鄙视的方式是根本不用名字来称呼他们:
1804年拿破仑登基以后,流亡在全欧洲的法国保王党和反对拿破仑的人都依然称他为「波拿巴」,或是加上各种污言秽语比如「吃人魔王波拿巴」;1852年路易·拿破仑称帝以后,普鲁士的保王党领袖俾斯麦的后台老板格拉赫,同样也在书信里把路易·拿破仑叫「波拿巴」。
但是只要稍微了解欧洲的历史,就会发现这种用名字来称呼君主的缺点所在:君主的重名率实在是高。1804年到1852年间的48年中,法国就出了两个叫拿破仑的皇帝。
虽然重名率高,但毕竟多数君主在位的时间比较长,拿破仑一世算上百日王朝统治了将近十一年,拿破仑三世统治了将近二十年,十年、二十年里只有一个叫拿破仑的皇帝,所以并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不便。
但是在历史这个以百年、甚至千年为单位衡量的领域里,学者撰写和讨论历史时这个弊端就暴露了出来:用1804年的那个拿破仑皇帝和1852年的那个拿破仑皇帝来称呼他们实在太麻烦了。相比之下给他们加上序号变成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三世就简单、清楚多了。
中世纪对君主重名的问题曾经有过另一个解决方案——给君主起绰号:好人菲利普、长腿爱德华、美男子菲利普、虔诚者罗贝尔等。但君主实在太多,常用的名字却没几个,记外号不如记数字简单,所以靠绰号区分君主的方案最终被序号战胜了。
而且序号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它有基本的逻辑,很多原本可能被历史遗忘的君主,都因此被载入了史册。
又以拿破仑为例,他在1804年加冕为法国人的皇帝,所以是第一个叫拿破仑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路易·拿破仑总统1852年依元老院法令成为法国人的皇帝,却是拿破仑三世,这说明在拿破仑一世和三世之间肯定还有一个拿破仑二世。
这是谁呢?事实上1814年走向穷途末路的拿破仑皇帝为了平息反对的呼声,与他的敌人们谋求和解,曾经宣布退位,让位给他的儿子、同时也奥地利皇帝的外孙的「罗马王」。这位罗马王不用说名字也叫拿破仑,虽然他并没有亲自统治过,但至少在法律意义上曾经是法国人的皇帝,所以他被称为拿破仑二世,当路易·拿破仑登上皇位时就只能是拿破仑三世了。
讽刺漫画:拿破仑三岁的儿子罗马王正在阅兵
理论上这种序号是以国家为界限的。
英格兰的第一个伊丽莎白是都铎王朝的末代国王,她是伊丽莎白一世,所以温莎王朝的这位伊丽莎白继位时就只能是伊丽莎白二世了,但这仅限于英格兰。虽然今天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已经结合在了一起,但两者的国王序号并不相同: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是英格兰第一个叫詹姆斯的国王,但他却是苏格兰第六个叫詹姆斯的国王,作为苏格兰国王叫詹姆斯六世;
伊丽莎白、亨利、乔治等都是国王的名字,而二世、四世和六世则表示他们是英国历史上第几个叫伊丽莎白、亨利、乔治的国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第二个叫伊丽莎白的国王,乔治六世则是第六个叫乔治的国王,这种以名字加序号的方式称呼君主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欧洲人和我们一样是有名字、有姓氏的,绝大部分正式场合欧洲人都用姓来称呼一个人,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作为首相就被叫做丘吉尔而不是温斯顿。
但是君主例外,君主是少数在任何场合都被人用名字称呼的人,拿破仑·波拿巴、也就是伟大的拿破仑皇帝,他作为执政官时被叫做波拿巴将军、或者波拿巴公民,一旦当了法国人的皇帝就成了拿破仑皇帝。而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在作「亲王总统」时是波拿巴总统,一旦根据元老院的法令加冕为法国人的皇帝就成了拿破仑皇帝。
拿破仑的两个面相
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拿破仑一世还是路易·拿破仑,他们有生之年都被叫做拿破仑皇帝的,没有人会对着皇帝大喊「拿破仑一世」或「拿破仑三世」。
即使是鄙视他们的正统派保王党也不会这样做,保王党表示鄙视的方式是根本不用名字来称呼他们:
1804年拿破仑登基以后,流亡在全欧洲的法国保王党和反对拿破仑的人都依然称他为「波拿巴」,或是加上各种污言秽语比如「吃人魔王波拿巴」;1852年路易·拿破仑称帝以后,普鲁士的保王党领袖俾斯麦的后台老板格拉赫,同样也在书信里把路易·拿破仑叫「波拿巴」。
但是只要稍微了解欧洲的历史,就会发现这种用名字来称呼君主的缺点所在:君主的重名率实在是高。1804年到1852年间的48年中,法国就出了两个叫拿破仑的皇帝。
虽然重名率高,但毕竟多数君主在位的时间比较长,拿破仑一世算上百日王朝统治了将近十一年,拿破仑三世统治了将近二十年,十年、二十年里只有一个叫拿破仑的皇帝,所以并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不便。
但是在历史这个以百年、甚至千年为单位衡量的领域里,学者撰写和讨论历史时这个弊端就暴露了出来:用1804年的那个拿破仑皇帝和1852年的那个拿破仑皇帝来称呼他们实在太麻烦了。相比之下给他们加上序号变成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三世就简单、清楚多了。
中世纪对君主重名的问题曾经有过另一个解决方案——给君主起绰号:好人菲利普、长腿爱德华、美男子菲利普、虔诚者罗贝尔等。但君主实在太多,常用的名字却没几个,记外号不如记数字简单,所以靠绰号区分君主的方案最终被序号战胜了。
而且序号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它有基本的逻辑,很多原本可能被历史遗忘的君主,都因此被载入了史册。
又以拿破仑为例,他在1804年加冕为法国人的皇帝,所以是第一个叫拿破仑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路易·拿破仑总统1852年依元老院法令成为法国人的皇帝,却是拿破仑三世,这说明在拿破仑一世和三世之间肯定还有一个拿破仑二世。
这是谁呢?事实上1814年走向穷途末路的拿破仑皇帝为了平息反对的呼声,与他的敌人们谋求和解,曾经宣布退位,让位给他的儿子、同时也奥地利皇帝的外孙的「罗马王」。这位罗马王不用说名字也叫拿破仑,虽然他并没有亲自统治过,但至少在法律意义上曾经是法国人的皇帝,所以他被称为拿破仑二世,当路易·拿破仑登上皇位时就只能是拿破仑三世了。
讽刺漫画:拿破仑三岁的儿子罗马王正在阅兵
理论上这种序号是以国家为界限的。
英格兰的第一个伊丽莎白是都铎王朝的末代国王,她是伊丽莎白一世,所以温莎王朝的这位伊丽莎白继位时就只能是伊丽莎白二世了,但这仅限于英格兰。虽然今天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已经结合在了一起,但两者的国王序号并不相同: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是英格兰第一个叫詹姆斯的国王,但他却是苏格兰第六个叫詹姆斯的国王,作为苏格兰国王叫詹姆斯六世;
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作为1804年建立的奥地利帝国皇帝是第一个叫卡尔的,所以称卡尔一世,而作为匈牙利国王则是第四个叫卡尔的,卡尔是德语发音,匈牙利语里叫克洛伊,所以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为克洛伊四世;他的叔祖父1848年继位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采取了比较少见的双教名称号,所以在匈牙利也是独一份,只是把教名里的弗兰茨从德语变成了匈牙利语,成了匈牙利国王费伦茨·约瑟夫一世。
但是这种理论上以国别为界限的排序方式很多时候也并不绝对。众多的君和国因为共戴一君的缘故已经很少再分开计算了。统治很多个国家的君主往往以自己最引人注目、或者最崇高的那个头衔的序号来称呼自己。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作为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国王就是卡洛斯一世,作为两西西里国王、作为勃艮第公爵,他的名号其实还可以一一区分,毕竟哈布斯堡把这些领地结合于一人之手是从他的统治时期开始的,但他被记入史册还是用的查理五世这个称号。
有些国家结合在一起的历史太长,甚至因为结合在一起那些国家自己的传统都已经消亡了,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下结合在一起的三个王国。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之下结合在一起的不是三个王国而是四个王国,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了这些君合国传统消亡的程度。除了德意志王国和伦巴第王国之外,还有两个勃艮第王国,也就是上下勃艮第王国,或称汝拉山勃艮第王国和勃艮第王国。
德意志和伦巴第的王位因为奥托皇帝的征服而结合在一起,而两个勃艮第先是合二为一,之后又作为统一的勃艮第王国与德意志的王位结合,从而形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冠之下的三顶王冠或者帝国之内的三个王国。
这三个王国的王位结合在一起,德意志诸侯选举出德意志的国王,当选的国王也就自然获得了伦巴第和勃艮第的王位。这些当选的国王有时候会在接受德意志国王加冕之后,来到伦巴第的加冕城米兰,和勃艮第的加冕城阿尔接受这两个王国的王冠,之后再到罗马接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
但多数情况下,德意志国王并不会真的去走这个流程。而且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涣散,这些王国要么被并入外国(比如勃艮第的大部分领土都被并入法国),要么就最终被另一个新国家所取代(例如伦巴第王国一直存在到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随后被并入意大利王国),这些王国的传统本身已经被历史湮没了,皇帝们作为伦巴第国王和勃艮第国王的称号也就无人问津了,序号也就更不了了之了。
所以当德意志的历史学家要给他们的君主排序号时就会遇到很多麻烦。
德意志的君主往往身兼德意志、伦巴第、勃艮第三个王国的国王,因为勃艮第和伦巴第的传统客观上已经所剩无几,倒没有人会跳出来要求按照他们统治者的顺序记数;
但是皇帝就不一样了。911年的选举建立的是一个传统的王国,这个王国的前两代君主康拉德一世和捕鸟者亨利一世都是国王,而不是皇帝。从捕鸟者亨利的儿子奥托一世962年进军意大利并接受教皇的加冕开始,德意志的王位才和罗马帝国的皇位结合在一起。
虽然德意志从奥托一世以后的历代君主都不断重申自己的皇权,而且每一代国王当选之后都会向罗马教皇递交选举通告,告诉罗马准备好为自己举行皇帝加冕。但奥托一世以后的历代君主却并不能保证每个都到罗马接受皇帝加冕礼。
于是到底按照国王记数还是按照皇帝记数就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名存实亡之后才告一段落,经过教皇的批准,每一个德意志君主都可以宣布自己为「当选皇帝」,国王成为皇帝的过程中「罗马加冕」的环节被取消,之后历代德意志君主在当选之后自动成为皇帝。
历史学家终于可以不再回答「你说的这个亨利七世到底是国王亨利七世?还是皇帝亨利七世呢?」这种尴尬而且复杂的问题了。
类似这种「到底是国王还是皇帝」的争论,在其他场合其实也存在,比如说君主并没有改变,但是国家变了、要不要改称谓?显然是应该改的。
还是拿神圣罗马帝国为例,经过1803年的德意志帝国等级会议总决议,帝国诸侯、尤其是选侯等级里,新教和天主教的平衡已经被颠覆,传统的三个教会选侯都被取消,已经没有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哈布斯堡王朝继续当选皇帝了,这时候怎么办?
还是托了拿破仑的福,拿破仑1804年宣布自己为法国人的皇帝,这让哈布斯堡宫廷意识到:原来创造一个帝国是如此简单。作为回应,1804年维也纳宫廷也颁布了一项枢密院令,宣布把哈布斯堡世袭各领地组成一个世袭的奥地利帝国。既没有举行加冕礼、也没有为此铸造一顶新皇冠,只是发布了一纸法令,就宣布了一个新帝国的诞生。
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也就随之成为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他是第二个弗兰茨,所以叫弗兰茨二世,作为奥地利皇帝他是第一个弗兰茨,因为在他以前根本没有这个帝国,所以他的称号也就成了弗兰茨一世。
这是称号随国体更改的例子,那么有没有不随着改的例子呢?其实也有!
1870年随着《皇帝宣言》的颁布,在凡尔赛宫里以巴登大公为首的德意志君主们向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三呼万岁,诞生了一个新国家——德意志帝国。好在威廉无论作为这个德意志国家的君主、还是作为普鲁士国王都是第一个叫威廉的,所以他的名号就是威廉一世。
但是1888年当威廉一世逝世,他的王太子继位的时候问题就来了,王太子在作王太子时被叫作腓特烈·威廉,继位之后却决定只用腓特烈作为自己的名号,那么他到底是腓特烈几世呢?
如果作为普鲁士国王,他无疑是腓特烈三世,如果作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就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叫法,而到底按哪个称呼还关系到对德意志国家的性质的不同认识。
一种是把新的帝国看作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那么考虑到斯陶芬王朝的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和世界奇人腓特烈二世,还有哈布斯堡王朝的那个1440年当选为国王1452年由教皇加冕的腓特烈三世,1888年的腓特烈就是第四个叫腓特烈的皇帝,他就应该被叫做腓特烈四世。
但他周围的人却并不愿意承认1870年的德意志国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延续,所以坚持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新国家的角度把腓特烈看作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叫腓特烈的皇帝,而不是德意志历史上第四个,所以主张把他称为腓特烈一世。
但趣的是因为这个皇帝继位时已经身患癌症,所以在位时间非常短,当他死后笑到最后的解决方案,既不是腓特烈一世也不是腓特烈四世,而是依照普鲁士国王的传统,按照普鲁士国王的顺序被叫做腓特烈三世。
1888年威廉一世和腓特烈三世的相继死去之后,继位的威廉二世和他爷爷一样用了一个德意志人很少用的教名威廉,于是无论是作为新帝国的皇帝,还是老帝国的皇帝,还是普鲁士国王他都是威廉二世,这个几乎可以颠覆德意志帝国的国体争论,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从腓特烈皇帝到底应该被叫做腓特烈几世的争论上,可以看出君主的称呼到了近代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学问题,而是皇帝和他身边的权贵们对新生的德意志国家的认识,这完全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说德意志是一个崭新的君主国,所以君主的称呼才会涉及如此重大的问题,那么在其他世袭君主国,君王的称号实际上也出现了方式不同的政治化。
以威廉二世的博尼舅舅为例,从「博尼」这个昵称可以看出他常用的名字和他父亲一样是阿尔伯特。但是1901年继位为英王印度大皇帝的时候,这位阿尔伯特王太子却宣布自己不准备使用「阿尔伯特」这个看起来太过德意志味道的名字,而采用自己名字里比较英国的名字作为称号,也就是「爱德华」,于是时隔348年英国又有了一个叫爱德华的国王,他是英王爱德华七世。
爱德华七世年轻时,日后他将是一个200斤的胖子
但是爱德华七世虽然以自己的风雅生活和宽容态度赢得了英国人民的爱戴,但他有生之年的花边新闻和丑闻实在是层出不穷,和他儿子乔治五世严肃刻板的道德绅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也体现在乔治五世的两个儿子为自己选择的称号上。
1936年继位的威尔士亲王给自己选择了祖父用过的名字爱德华,成了爱德华八世。在重感情、追求个人自由方面,爱德华八世表现的比爱德华七世还要激进,为了跟辛普森夫人结婚最后不得不选择退位。
而随后继位的约克公爵平时用的名字,从爱德华八世用昵称「博尼」来称呼他——就可以知道也是阿尔伯特。但约克公爵选择的名号是「乔治六世」,宣布自己要效法父亲「乔治五世」继续走严肃的道德绅士路线。
君主称号的政治色彩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其实是最特殊的君主,也就是教皇。每一代教皇当选之后都会确认自己的称号,其中很多时候也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味。
1978年当选的约翰·保罗二世,是在前任约翰·保罗一世突然逝世,甚至传出毒杀传闻,很多人都担心教会的改革尝试会因此中断的情况下当选的。他宣布自己为约翰·保罗二世,就是他继续坚持前任在位期间推动的教会改革事业的一种最明确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