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朋友从德黑兰捎来了Gaz糖,这是一种由开心果果仁做成,并兑入玫瑰花水的牛轧糖,甜香脆糯,还带着玫瑰花的香气。嚼着Gaz,想起了散落在德黑兰各个角落的大大小小的干果店,店铺里摆满了大筐大筐的开心果、无花果、椰枣、桑葚等。店主们总是非常慷慨,顾客们在店里可随意品尝。伊朗是个物产极丰富的国家,那儿的瓜果蔬菜还没有被现代农业征服,仍带着各自浓郁的味道。不过,我最想念的却是伊朗的馕,在我看来,它才是伊朗的味道。
伊朗人把大饼叫做馕(Naan),馕是当地人的主食。伊朗的馕种类繁多,圆形的、长条形的、外脆内软的、薄如纸片论“捆”卖的……其中Sangiak和Barbari是我和先生的最爱。
Sangiak是一种在小石子儿上烘烤出来的薄薄的馕。波斯语中Sang是石子儿的意思,Sangiak意即小石子儿。我们是在大巴扎里与Sangiak邂逅的。
我们每周去家附近的大巴扎买菜,大巴扎如同一个应有尽有的迷宫,四通八达,似乎永远也逛不完。平时我们就在几家常去的店铺里买菜。那天,我们想买一把修剪花枝的剪刀,于是在大巴扎里逛。忽然飘来一股香味,像极了大饼的味道。我四下里张望,发现从前面巷子里走出来的人都抱着一个包裹。我们决定进去看一看,于是走进巷子,顺势拐个弯,真的找到了一家门口排着长队的馕店。
这显然是一家老店,铺面很小很旧,充满了焦香味。铺子里有个大泥炉,炉膛里红彤彤的。烤炉边上有一张长铝皮桌,上面摆着一小团一小团的面团,平行于铝皮长桌前的长铁丝架上,架着几只已出炉的馕。每只足有七、八十厘米长,一头尖,另一头有二、三十厘米宽。薄薄的馕上面有好多小洞,有点“千疮百孔”的样子。店铺里有两个伙计,年轻的做馕,年长的收钱发货。只见那年轻的伙计飞快地揉搓面团,将其拉长拉薄后贴放到一个长柄大铲子上,再推送到炉膛里,迅速转一下长柄,铲子随即翻了一个身,那摊面就踏踏实实地贴在了炉膛壁上。他快速抽出铲子后,继续做下一只馕。做上五六只后,他又用一把长柄钳给炉膛里的馕翻身,并把已烤熟的馕钳出来,抛到铁丝架上晾凉。这个满头满脸蒙着薄薄一层面粉的小伙计动作如此娴熟,一天估计能做出上千只馕吧!
收钱的老伙计,抑或是这家馕店的老板,不时走到铁丝架前,抓起不再那么烫手的馕,把它们在铁丝架边上轻轻拍一拍。原来,有些馕上面还嵌着几粒小石子儿,这一拍,小石子儿扑扑地从馕上掉到了地上。他数一数馕,再从扎在墙上铁钩上的一叠已对半撕好的报纸中扯下一张,把馕一折二,包起来,塞进马夹袋,递给买家。带着一块大布来买馕的当地人至少买10只,他们摊开大布,放上馕,裹起来,托抱着离开店铺。
这儿卖两种Sangiak,贵一点的带芝麻,每只合人民币七毛钱。我们的馕终于出炉了,长长薄薄的面饼上都是小石子儿的印记,还有好多处被顶穿了。接过馕,我俩就迫不及待地扯了一块塞进嘴里。啊,还很烫,咬下去,咔擦一声,又脆又香,还有嚼劲!这时才发现大伙儿都盯着我们看呢。要知道,作为外国人,我们在当地是很引人注目的。不过,我们也顾不上体面了,就这么一路走,一路掰着馕吃,等找到一家五金店时已消灭了一只半。
从此,我们每周必来这家店买5只馕。那个第一次问我们是否是韩国人的老伙计也跟我们很熟识了,收钱时已不用问我们买几只了。回家后,我们也按当地人的习惯,把馕分装后冷冻起来。每天起床后先将馕从冰箱里拿出,掰成小块,等洗漱完毕,就可以就着蜂蜜、酸奶或奶酪当早点吃了。馕就此成了我们一成不变的早餐,有时再配上一碗绿豆汤或是一盅银耳羹,那就几近完美了!
后来又在家附近发现了另一家馕店,专卖barbari。这是一种厚厚的,有七八十公分长,二十来公分宽的馕,犹如一只巨大的鞋底酥。据说这种馕起源于伊朗东部的Barbar部落,后来成了全国最受欢迎的馕。
每只Barbari正面有十几条平行的“小槽”,槽与槽之间的突起烤得焦黄,外脆里松,焦香四溢,每只折合人民币二元。每周当我托着两只巨大的Barbari从店铺往外走时,总是那么的满心欢喜。我和先生几乎每周都要消耗五只sangiak外加两只barbari。夏天,半只西瓜就半只馕常常是我的午餐。
伊朗的饭店餐饮其实很单调,几乎家家都是烤肉(Kebab)。先生的一位同事来伊朗出差两周,临走时我们请他吃饭。问他想吃什么,他说只要不是烤肉,啥都可以。去其它省份旅游时,我也消受不了烤肉,但饭店里一定有馕。几块馕加上一碗传统的大麦蔬菜汤,对我来说就是美味。
离开伊朗已经十多年了,虽然纽约也能找到各类饼和馕,但它们怎么也比不上Sangiak和Barbari。有一次心血来潮,上网搜索Barbari,竟然真的找到一家专卖伊朗食品的网店。我欣喜若狂,赶紧下单,可是运费竟要三十多美元!原来这是一家在加州的网店,只能作罢。
上周末在车站等车,左等右等不见车的踪影,于是走进车站边的超市闲逛。逛着逛着,一眼瞅见远处货架上挂着一只装在塑料袋里的像Barbari的馕,快速走过去,价牌上真的写着barbari,我差点惊呼起来。当我一路抱着Barbari回家时,竟感觉如此的富足和幸福。
这只产于新泽西的Barbari远没有经典的香味和嚼劲,可是它仍给了我“他乡遇故知”般的惊喜和温暖。这个萦绕心头的伊朗的味道从此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心也踏实了。我嚼着Barbari,嚼出了往昔的甜蜜回忆,我仿佛又看到了盖着积雪的远山,街角那家玲珑的花店,还有那个离家不远的名叫“甜”的传统点心店,耳边似乎又隐约听到了绵柔的波斯语……
2018年5月17日于纽约
朋友从德黑兰捎来了Gaz糖,这是一种由开心果果仁做成,并兑入玫瑰花水的牛轧糖,甜香脆糯,还带着玫瑰花的香气。嚼着Gaz,想起了散落在德黑兰各个角落的大大小小的干果店,店铺里摆满了大筐大筐的开心果、无花果、椰枣、桑葚等。店主们总是非常慷慨,顾客们在店里可随意品尝。伊朗是个物产极丰富的国家,那儿的瓜果蔬菜还没有被现代农业征服,仍带着各自浓郁的味道。不过,我最想念的却是伊朗的馕,在我看来,它才是伊朗的味道。
伊朗人把大饼叫做馕(Naan),馕是当地人的主食。伊朗的馕种类繁多,圆形的、长条形的、外脆内软的、薄如纸片论“捆”卖的……其中Sangiak和Barbari是我和先生的最爱。
Sangiak是一种在小石子儿上烘烤出来的薄薄的馕。波斯语中Sang是石子儿的意思,Sangiak意即小石子儿。我们是在大巴扎里与Sangiak邂逅的。
我们每周去家附近的大巴扎买菜,大巴扎如同一个应有尽有的迷宫,四通八达,似乎永远也逛不完。平时我们就在几家常去的店铺里买菜。那天,我们想买一把修剪花枝的剪刀,于是在大巴扎里逛。忽然飘来一股香味,像极了大饼的味道。我四下里张望,发现从前面巷子里走出来的人都抱着一个包裹。我们决定进去看一看,于是走进巷子,顺势拐个弯,真的找到了一家门口排着长队的馕店。
这显然是一家老店,铺面很小很旧,充满了焦香味。铺子里有个大泥炉,炉膛里红彤彤的。烤炉边上有一张长铝皮桌,上面摆着一小团一小团的面团,平行于铝皮长桌前的长铁丝架上,架着几只已出炉的馕。每只足有七、八十厘米长,一头尖,另一头有二、三十厘米宽。薄薄的馕上面有好多小洞,有点“千疮百孔”的样子。店铺里有两个伙计,年轻的做馕,年长的收钱发货。只见那年轻的伙计飞快地揉搓面团,将其拉长拉薄后贴放到一个长柄大铲子上,再推送到炉膛里,迅速转一下长柄,铲子随即翻了一个身,那摊面就踏踏实实地贴在了炉膛壁上。他快速抽出铲子后,继续做下一只馕。做上五六只后,他又用一把长柄钳给炉膛里的馕翻身,并把已烤熟的馕钳出来,抛到铁丝架上晾凉。这个满头满脸蒙着薄薄一层面粉的小伙计动作如此娴熟,一天估计能做出上千只馕吧!
收钱的老伙计,抑或是这家馕店的老板,不时走到铁丝架前,抓起不再那么烫手的馕,把它们在铁丝架边上轻轻拍一拍。原来,有些馕上面还嵌着几粒小石子儿,这一拍,小石子儿扑扑地从馕上掉到了地上。他数一数馕,再从扎在墙上铁钩上的一叠已对半撕好的报纸中扯下一张,把馕一折二,包起来,塞进马夹袋,递给买家。带着一块大布来买馕的当地人至少买10只,他们摊开大布,放上馕,裹起来,托抱着离开店铺。
这儿卖两种Sangiak,贵一点的带芝麻,每只合人民币七毛钱。我们的馕终于出炉了,长长薄薄的面饼上都是小石子儿的印记,还有好多处被顶穿了。接过馕,我俩就迫不及待地扯了一块塞进嘴里。啊,还很烫,咬下去,咔擦一声,又脆又香,还有嚼劲!这时才发现大伙儿都盯着我们看呢。要知道,作为外国人,我们在当地是很引人注目的。不过,我们也顾不上体面了,就这么一路走,一路掰着馕吃,等找到一家五金店时已消灭了一只半。
从此,我们每周必来这家店买5只馕。那个第一次问我们是否是韩国人的老伙计也跟我们很熟识了,收钱时已不用问我们买几只了。回家后,我们也按当地人的习惯,把馕分装后冷冻起来。每天起床后先将馕从冰箱里拿出,掰成小块,等洗漱完毕,就可以就着蜂蜜、酸奶或奶酪当早点吃了。馕就此成了我们一成不变的早餐,有时再配上一碗绿豆汤或是一盅银耳羹,那就几近完美了!
后来又在家附近发现了另一家馕店,专卖barbari。这是一种厚厚的,有七八十公分长,二十来公分宽的馕,犹如一只巨大的鞋底酥。据说这种馕起源于伊朗东部的Barbar部落,后来成了全国最受欢迎的馕。
每只Barbari正面有十几条平行的“小槽”,槽与槽之间的突起烤得焦黄,外脆里松,焦香四溢,每只折合人民币二元。每周当我托着两只巨大的Barbari从店铺往外走时,总是那么的满心欢喜。我和先生几乎每周都要消耗五只sangiak外加两只barbari。夏天,半只西瓜就半只馕常常是我的午餐。
伊朗的饭店餐饮其实很单调,几乎家家都是烤肉(Kebab)。先生的一位同事来伊朗出差两周,临走时我们请他吃饭。问他想吃什么,他说只要不是烤肉,啥都可以。去其它省份旅游时,我也消受不了烤肉,但饭店里一定有馕。几块馕加上一碗传统的大麦蔬菜汤,对我来说就是美味。
离开伊朗已经十多年了,虽然纽约也能找到各类饼和馕,但它们怎么也比不上Sangiak和Barbari。有一次心血来潮,上网搜索Barbari,竟然真的找到一家专卖伊朗食品的网店。我欣喜若狂,赶紧下单,可是运费竟要三十多美元!原来这是一家在加州的网店,只能作罢。
上周末在车站等车,左等右等不见车的踪影,于是走进车站边的超市闲逛。逛着逛着,一眼瞅见远处货架上挂着一只装在塑料袋里的像Barbari的馕,快速走过去,价牌上真的写着barbari,我差点惊呼起来。当我一路抱着Barbari回家时,竟感觉如此的富足和幸福。
这只产于新泽西的Barbari远没有经典的香味和嚼劲,可是它仍给了我“他乡遇故知”般的惊喜和温暖。这个萦绕心头的伊朗的味道从此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心也踏实了。我嚼着Barbari,嚼出了往昔的甜蜜回忆,我仿佛又看到了盖着积雪的远山,街角那家玲珑的花店,还有那个离家不远的名叫“甜”的传统点心店,耳边似乎又隐约听到了绵柔的波斯语……
2018年5月17日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