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人与人好了,国家和国家就会好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人与人好了,国家和国家就会好

人与人好了,国家和国家就会好
2018-02-28 10:36:35
来源:一览扶桑 作者: 毛丹青
关键词:日本文化 点击: 我要评论
旅居日本三十年后的一点感想。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时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酷似,比如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如果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正好是壮年,无论是思想,还是待人接物,都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说话负责任,不轻易对别人承诺什么,当然也不会轻信别人所说的,自己有独立的见解与主张。

  从这一点上讲,日本与中国比过去成熟了,直接了当,触犯原则的事情,谁都不让步,谁都不服谁。其实,人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时间是不会有什么结论的,至少用一个结论评价一个人远不如"让逝者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句话感人。所谓"活着",就是一个持续,说得更精确些,其意义恰恰是没有结论的一个过程。

  今年是我住日本住了第31个年头,从留学生到做鱼虾生意,从事国际贸易,后来又到商社就职,然后用日语写作,最终到日本的大学获得了教职,所有这些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当然,跟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是并行的。

  2011年初,正当中日关系因为渔船撞击事件而一度紧张的时候,《知日》杂志在北京创刊了,我担任主笔,一直到2015年年底为止。有很多人担心中日关系不好,对我们这样的尝试也持怀疑态度。不过,尽管国家的关系与人的关系是并行的,但一本了解日本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杂志书对一个个人来说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国家那种抽象而空洞的概念。

  2016年春天,上海创刊了杂志书《在日本》,我任主编,编辑人员当中也有日本人,这是一个从个人角度上的进步,同样也是具体的,现实的,与所谓国家的概念不一样。这两本杂志书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同时作为了解日本以及日本文化的前端读物,促生了许多类似的书籍与杂志书的诞生。

  换句话说,这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成熟标志,因为国与国的紧张关系并不代表人与人的关系,尽管两种关系是并行的,但相互的关注点不一样。作为个人,最想了解的事情是靠近自己生活的,能让自己的智慧丰富起来的内容。

640 (5).webp (4).jpg

  在NHK电视节目上:"人与人相遇,人与人相知,人与人相思"

  2002年我作为翻译,陪同诺贝尔学文学作家大江健三郎访问了中国作家莫言山东省的老家,当时大江先生走在一望无际的田埂上十分感慨,他说:"这是我有生第一回看到的地平线",随后他与莫言交流了世界的文学,并告诉莫言如果当年没去东京念大学,一直留在爱媛县的山村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模样了。

  莫言是农民作家,到了大江先生上大学的年龄时,他去当兵了。无疑,当时的大江先生也许看见了另外一个自己的可能性。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学旅行,非常奇妙的是正如大江先生当时预言莫言10年后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2012年莫言作为中国国籍的作家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包括中日两国的媒体在内,很多国家都做出了报道,大江与莫言的个人交往被升华到了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一时间成为了十分暖心的话题。人与人相识,人与人相知,人与人相思,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丽的世界,人与人好了,国家跟国家就会好,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原题《旅居日本三十年后的一点感想》

责任编辑:
人与人好了,国家和国家就会好

人与人好了,国家和国家就会好

2018-02-28 10:36:35
来源:一览扶桑 作者: 毛丹青
旅居日本三十年后的一点感想。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时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酷似,比如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如果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正好是壮年,无论是思想,还是待人接物,都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说话负责任,不轻易对别人承诺什么,当然也不会轻信别人所说的,自己有独立的见解与主张。

  从这一点上讲,日本与中国比过去成熟了,直接了当,触犯原则的事情,谁都不让步,谁都不服谁。其实,人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时间是不会有什么结论的,至少用一个结论评价一个人远不如"让逝者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句话感人。所谓"活着",就是一个持续,说得更精确些,其意义恰恰是没有结论的一个过程。

  今年是我住日本住了第31个年头,从留学生到做鱼虾生意,从事国际贸易,后来又到商社就职,然后用日语写作,最终到日本的大学获得了教职,所有这些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当然,跟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是并行的。

  2011年初,正当中日关系因为渔船撞击事件而一度紧张的时候,《知日》杂志在北京创刊了,我担任主笔,一直到2015年年底为止。有很多人担心中日关系不好,对我们这样的尝试也持怀疑态度。不过,尽管国家的关系与人的关系是并行的,但一本了解日本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杂志书对一个个人来说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国家那种抽象而空洞的概念。

  2016年春天,上海创刊了杂志书《在日本》,我任主编,编辑人员当中也有日本人,这是一个从个人角度上的进步,同样也是具体的,现实的,与所谓国家的概念不一样。这两本杂志书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同时作为了解日本以及日本文化的前端读物,促生了许多类似的书籍与杂志书的诞生。

  换句话说,这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成熟标志,因为国与国的紧张关系并不代表人与人的关系,尽管两种关系是并行的,但相互的关注点不一样。作为个人,最想了解的事情是靠近自己生活的,能让自己的智慧丰富起来的内容。

640 (5).webp (4).jpg

  在NHK电视节目上:"人与人相遇,人与人相知,人与人相思"

  2002年我作为翻译,陪同诺贝尔学文学作家大江健三郎访问了中国作家莫言山东省的老家,当时大江先生走在一望无际的田埂上十分感慨,他说:"这是我有生第一回看到的地平线",随后他与莫言交流了世界的文学,并告诉莫言如果当年没去东京念大学,一直留在爱媛县的山村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模样了。

  莫言是农民作家,到了大江先生上大学的年龄时,他去当兵了。无疑,当时的大江先生也许看见了另外一个自己的可能性。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学旅行,非常奇妙的是正如大江先生当时预言莫言10年后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2012年莫言作为中国国籍的作家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包括中日两国的媒体在内,很多国家都做出了报道,大江与莫言的个人交往被升华到了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一时间成为了十分暖心的话题。人与人相识,人与人相知,人与人相思,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丽的世界,人与人好了,国家跟国家就会好,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原题《旅居日本三十年后的一点感想》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人与人好了,国家和国家就会好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