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中国形象在非洲为何日渐沉沦?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中国形象在非洲为何日渐沉沦?

中国形象在非洲为何日渐沉沦?
2017-11-13 15:50:53
来源:中南屋 作者: 黄泓翔
关键词:社会万象 点击: 我要评论
“中国人在非洲在形象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很多中国人都很好奇的问题,然后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简单划一的答案:它既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好,也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坏。

   老杨来纳米比亚十年了,他说,最开始当地人怀着好奇,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但是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中国人一心只想着赚钱,并不想融入当地,而且产生了种种问题,所以,一年一年地,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越来越糟。

  今天,潜在的“排华”事件已经是中国外交机构在纳米比亚需要担忧的事情之一了。他们担心,随着各种冲突不断升级而且媒体的“煽风点火”和“西方的嫉妒”,重的话会发生驱逐华人,轻的话纳米比亚会对中国投资设立更多的限制——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既因为作为中国人的感情,也因为这些潜在的问题会变成落在他们肩上的压力。

  笔者一路走来,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问题绝对不是纳米比亚所单独面对的。

  “中国人在非洲在形象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很多中国人都很好奇的问题,然后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简单划一的答案:它既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好,也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坏。“中国是非洲老朋友/老大哥/援助者”肯定是一些人国家宣传看多了的白日梦,而“非洲人视中国为新殖民者”也不是那么回事。具体而言,这取决于各个非洲国家的具体情况。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人在所在国所从事的主要活动:比方说,肯尼亚并不是自然资源的国家,中国在此并没有很多石油矿业之类的采掘业,因而不存在“中国来我们国家掠夺资源”这样的情况;然而在刚果金这样的资源大国,中国投资大量集中在采掘业,这样就算换成你是国民,你也会内心不满外国人攫取你的资源吧?——尽管你可以从中获益。

  第二个因素是所在国自身的治理情况,比方说法规和腐败。法规越不健全,腐败越严重,往往选择“适应环境”的中国投资就越可能带来受注目的问题。客观来讲,笔者认为中国在非洲并非“输出腐败”,但是,即便是中国人配合了腐败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你也无法让别人不对你有所异议。

  最后,中国在所在国形象受一个一个具体事件的影响,比如加纳淘金事件,纳米比亚倒屎事件,赞比亚矿难事件。这些事件透过媒体放大,取决于各方的处理是否得当,逐渐构建了中国人在当地的形象。

  那么,抽去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中国形象在非洲不断沉沦到底是何原因呢?

  许多学国际政治的朋友可能很容易想到一个“西方势力的捣鬼”,但是笔者并非学政治学出身,并不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各个国家政治利益搞来搞去的产物——那些因素尽管存在,但是我认为过度简化了复杂的,包括了大量非政府角色的活动,而且给我们自己找了一个容易下的台阶:名声臭了,你不去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而去想是别人把你搞臭的。这样思维的话,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帮助。

  在笔者看来,中国形象在非洲沉沦有以下原因:

  第一也是根本原因,是内因:来到非洲的中国人目前为止属于中国人中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尽管很想避免这么讲,但是这是一个切实存在的必须面对的情况。

  “如果国内混得下去,谁愿意来非洲这种地方?”已经有无数中国人对我这么讲过了。

  在非洲的中国人分几个主要群体,一个是老侨,即因为作为修铁路的劳工等原因很早就到了非洲的那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南非等地;一个是新侨,即近几十年来到非洲开饭店,商店等的自发移民,多来自中国二三线城市,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外语水平在刚来时基本没有,他们大多数来自福建;另一个是中国公司的外派员工,尤其是国企的外派员工。

  前两者就不必多说了,即便是后者,也是符合开头那句话的。笔者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基层,很少看到毕业于中国前十大学的学生,更不提在比较好的外国学校留过学的学生,甚至是留学生本身——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有非常好的教育,往往是不愿意来非洲工作的,也不愿意给国企工作(除了总部以外)。当然并不是没有例外,笔者见过哈佛耶鲁的毕业生在非洲工作,但是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这种选择偏好下,笔者猜测同级别工作的中国人,在非洲的会比在美国甚至中国的同辈教育水平差一截。

  理解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好理解多了:中国人现在那么多人英语说得跟母语一样好,为什么语言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人在非洲的沟通——因为英语好的不来,别提葡语法语了;为什么出现中国人大量吃非洲野生动物的情况,中国人购买象牙甚至走私象牙的情况——不需要解释了。

  第二,中国人来非洲往往没有融入当地——比起那些来非洲的西方人甚至印度人。这种情况下,在中国人便与当地人存在巨大的隔阂。互相之间越不接触沟通,自然越不了解;越不了解,自然越多误会和摩擦,最后彼此妖魔化对方。

  一方面是意愿上,很多中国人来非洲想的都是“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然后回去”。这样想的中国人,不会去很好地和当地人交朋友,做生意也不会去想长远的发展。于是,中国人在非洲开农场使用超标农药,中国人在非洲开矿泉水厂使用低检测标准,中国人卖假冒伪劣产品,这样的事情都陆续发生了,随着曝光就损害了中国投资者整个群体的名声。

  另一方面是能力上,大多数中国人缺乏融入非洲的能力。我们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内视”的状态,当我们说“国际视野”时充其量再看看美国欧洲日韩,因而,我们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了解非常之低。到了西方的中国人,可以去尝试了解并融入流行音乐,去理解白人为何爱喝苦苦的咖啡。然而,到了非洲的中国人,往往筑起高墙,将自己隔离在“蛮荒”与“乱”之外。而语言,中间机构的缺失,也让有心尝试融入当地的中国人面临困境。

  第三,改善中国形象的努力存在方法不对的问题。

  其实,笔者接触到的无论是中资机构还是中方外交机构,很多人都在努力改善自己公司或者是自己国人在非洲的形象。比方说,中资企业会做一些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个体老板会捐全给孤儿院;中方政府机构会倡导一些积极的活动。

  然而,为什么中国形象仍然在下跌呢?除了积极努力的量在总体上可能还不够多,不足以压过负能量的问题,笔者认为还存在方法不当的问题。

  一个中国的个体老板,就算你定期捐钱给孤儿院,如果你给店里工人的工资低到人家不能生活的程度,如果你对店里工人颐指气使毫无尊重,如果你喜欢跟黑人买穿山甲和象牙,那么你怎么能指望你给中国人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呢?

  一个中国企业,虽然你跟国际基金会合作捐钱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虽然你跟当地政府合作帮当地建起了医院,如果当地媒体或者非政府组织联系你谈你存在的问题时你如临大敌甚至干脆不理睬,如果你觉得给了钱自己就是做了善事就应当受到感激而不是真心关心当地去让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切实给力地帮助了当地普通的人民,你可不可以停止抱怨“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怎么名声还不好”?

  一个中国政府外交机构,花了很大力气做大排场的“宣传”,和当地政府有大量的来往,但是却因为来自“官方”体系的天然缺陷,没有成熟的国际沟通技巧,没能够做一些低成本而让普通民众感觉到真诚的事情,没有承认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决意,那么,想改善中国在当地的形象无疑螳臂挡车。

  方法不对本质上是因为观念不对。

  第一个错误观念是“宣传”。“宣传”是我们用惯了的一个词,但是从语言学角度,它背后藏着自己的思维逻辑:要说,说自己的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好。重视宣传的人一定在“听”上不够努力,在理解别人上不够努力,而且不愿意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这种单向的传播,无法构筑沟通。笔者这里下一个武断判断:中国人一天不把“宣传”一词换成“沟通”——不只是语言本身,而是思维上——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问题一天无法好转。很多问题,当你想着“宣传”(propaganda)和想着“沟通”(communication)时,做出来的判断和行为都是不同的。笔者举一个具体例子,一家企业如果想着“宣传”,可能会找一个很大的慈善机构和政府来捐款,再办一个大型招待会,请来各种记者,然而如果它想着“沟通”,那么它会走到贫民窟,了解民众到底缺少什么想要什么,然后去看看根据自己企业的状况如何实现它——最好是双赢。

  第二个错误观念是“援助者心态”。很多中国人在非洲存在一个援助者心态,认为自己的到来帮助当地的发展,帮助创造当地就业等等,往大了去,大家还会搬出中国援助非洲的历史。客观意义上讲,这些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这种心态是不对的。这种心态下,你容易这么想:一.我们帮了你们那么多,我做点这个算什么;二.你们不知道感恩,对你们再好也没用。笔者反对中国人把自己看成非洲的援助者——从大处讲,你来这里援助,自然是有你自己的需求;从小处讲,你来这里办工厂是创造了就业,但是如果你不是得到的更多,你是不会这么干的。此外,如果看得再哲学一些,就如同我们中国的古老故事“浑沌因别人好意开窍而死”,中国的到来,乃至于非洲的现代化真的完全就是对非洲好吗?也不一定。因而,我们应该把自己跟非洲人的关系看做一种平等的交换,而不是高对低的援助。

  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怎么解决问题呢?简单而言,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移民管理局”,统计并管理前往非洲的中国人。首先,对于前往非洲的中国人,尤其是自发小移民,应该有一定的门槛,比方说培训制度;其次,对于已经前往非洲的中国人,应该实行注册和管理,如果出现不端行为,至少应该限制再次前往。此举在于提高在非洲的中国人群的总体素质。

  第二,转变中国大使馆职能——从“服务”到“管理”,积极消除中国人在非洲的不当行为。中国大使馆不应该是“消防员”,而应该是良性体系的有力建构者。如果中国企业(无论大小)出现不当行为,中国大使馆应该首先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处理。面对中国人在非洲的不当做法,中国大使馆应该根据当地法律,主动让违法的中国人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惩罚和教育,而不应该有着“中国人帮中国人,哪怕中国人做了错事”的心态。笔者旅行中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及商人都有此呼吁——他们希望有人来去除他们中的害群之马,有人来堵住体系的漏洞让他们整个群体转向,而这样的角色在目前只能由大使馆承担。

  第三,实行非洲人才计划,采取激励措施,让更多素质更高的中国人前往非洲;

  第四,更多设立中国人主导的非政府组织,让他们在中非沟通中发挥更多活力。

  第五,中方媒体与非洲媒体进行合作,实行人才交换,让更多的中国人与当地媒体紧密共事,让非洲关于中国人的报道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客观,也让中国对非洲的报道如是。

  第六,举办中国在非人员培训活动。尤其是进行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方面的培训。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如果发展良性的话应该是互利的,目前,中国在非洲形象的下滑其实体现了中国投资在非洲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我们应该勇于面对问题,并用最大努力去解决那些问题,同时辅以有效的沟通,这样,一个表面上消极的情况便可以成为积极改变的契机。

  笔者在非洲时间尚短,以上仅为初步见解,愿意和大家讨论并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中国形象在非洲为何日渐沉沦?

中国形象在非洲为何日渐沉沦?

2017-11-13 15:50:53
来源:中南屋 作者: 黄泓翔
“中国人在非洲在形象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很多中国人都很好奇的问题,然后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简单划一的答案:它既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好,也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坏。

   老杨来纳米比亚十年了,他说,最开始当地人怀着好奇,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但是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中国人一心只想着赚钱,并不想融入当地,而且产生了种种问题,所以,一年一年地,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越来越糟。

  今天,潜在的“排华”事件已经是中国外交机构在纳米比亚需要担忧的事情之一了。他们担心,随着各种冲突不断升级而且媒体的“煽风点火”和“西方的嫉妒”,重的话会发生驱逐华人,轻的话纳米比亚会对中国投资设立更多的限制——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既因为作为中国人的感情,也因为这些潜在的问题会变成落在他们肩上的压力。

  笔者一路走来,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问题绝对不是纳米比亚所单独面对的。

  “中国人在非洲在形象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很多中国人都很好奇的问题,然后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简单划一的答案:它既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好,也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坏。“中国是非洲老朋友/老大哥/援助者”肯定是一些人国家宣传看多了的白日梦,而“非洲人视中国为新殖民者”也不是那么回事。具体而言,这取决于各个非洲国家的具体情况。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人在所在国所从事的主要活动:比方说,肯尼亚并不是自然资源的国家,中国在此并没有很多石油矿业之类的采掘业,因而不存在“中国来我们国家掠夺资源”这样的情况;然而在刚果金这样的资源大国,中国投资大量集中在采掘业,这样就算换成你是国民,你也会内心不满外国人攫取你的资源吧?——尽管你可以从中获益。

  第二个因素是所在国自身的治理情况,比方说法规和腐败。法规越不健全,腐败越严重,往往选择“适应环境”的中国投资就越可能带来受注目的问题。客观来讲,笔者认为中国在非洲并非“输出腐败”,但是,即便是中国人配合了腐败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你也无法让别人不对你有所异议。

  最后,中国在所在国形象受一个一个具体事件的影响,比如加纳淘金事件,纳米比亚倒屎事件,赞比亚矿难事件。这些事件透过媒体放大,取决于各方的处理是否得当,逐渐构建了中国人在当地的形象。

  那么,抽去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中国形象在非洲不断沉沦到底是何原因呢?

  许多学国际政治的朋友可能很容易想到一个“西方势力的捣鬼”,但是笔者并非学政治学出身,并不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各个国家政治利益搞来搞去的产物——那些因素尽管存在,但是我认为过度简化了复杂的,包括了大量非政府角色的活动,而且给我们自己找了一个容易下的台阶:名声臭了,你不去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而去想是别人把你搞臭的。这样思维的话,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帮助。

  在笔者看来,中国形象在非洲沉沦有以下原因:

  第一也是根本原因,是内因:来到非洲的中国人目前为止属于中国人中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尽管很想避免这么讲,但是这是一个切实存在的必须面对的情况。

  “如果国内混得下去,谁愿意来非洲这种地方?”已经有无数中国人对我这么讲过了。

  在非洲的中国人分几个主要群体,一个是老侨,即因为作为修铁路的劳工等原因很早就到了非洲的那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南非等地;一个是新侨,即近几十年来到非洲开饭店,商店等的自发移民,多来自中国二三线城市,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外语水平在刚来时基本没有,他们大多数来自福建;另一个是中国公司的外派员工,尤其是国企的外派员工。

  前两者就不必多说了,即便是后者,也是符合开头那句话的。笔者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基层,很少看到毕业于中国前十大学的学生,更不提在比较好的外国学校留过学的学生,甚至是留学生本身——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有非常好的教育,往往是不愿意来非洲工作的,也不愿意给国企工作(除了总部以外)。当然并不是没有例外,笔者见过哈佛耶鲁的毕业生在非洲工作,但是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这种选择偏好下,笔者猜测同级别工作的中国人,在非洲的会比在美国甚至中国的同辈教育水平差一截。

  理解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好理解多了:中国人现在那么多人英语说得跟母语一样好,为什么语言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人在非洲的沟通——因为英语好的不来,别提葡语法语了;为什么出现中国人大量吃非洲野生动物的情况,中国人购买象牙甚至走私象牙的情况——不需要解释了。

  第二,中国人来非洲往往没有融入当地——比起那些来非洲的西方人甚至印度人。这种情况下,在中国人便与当地人存在巨大的隔阂。互相之间越不接触沟通,自然越不了解;越不了解,自然越多误会和摩擦,最后彼此妖魔化对方。

  一方面是意愿上,很多中国人来非洲想的都是“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然后回去”。这样想的中国人,不会去很好地和当地人交朋友,做生意也不会去想长远的发展。于是,中国人在非洲开农场使用超标农药,中国人在非洲开矿泉水厂使用低检测标准,中国人卖假冒伪劣产品,这样的事情都陆续发生了,随着曝光就损害了中国投资者整个群体的名声。

  另一方面是能力上,大多数中国人缺乏融入非洲的能力。我们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内视”的状态,当我们说“国际视野”时充其量再看看美国欧洲日韩,因而,我们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了解非常之低。到了西方的中国人,可以去尝试了解并融入流行音乐,去理解白人为何爱喝苦苦的咖啡。然而,到了非洲的中国人,往往筑起高墙,将自己隔离在“蛮荒”与“乱”之外。而语言,中间机构的缺失,也让有心尝试融入当地的中国人面临困境。

  第三,改善中国形象的努力存在方法不对的问题。

  其实,笔者接触到的无论是中资机构还是中方外交机构,很多人都在努力改善自己公司或者是自己国人在非洲的形象。比方说,中资企业会做一些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个体老板会捐全给孤儿院;中方政府机构会倡导一些积极的活动。

  然而,为什么中国形象仍然在下跌呢?除了积极努力的量在总体上可能还不够多,不足以压过负能量的问题,笔者认为还存在方法不当的问题。

  一个中国的个体老板,就算你定期捐钱给孤儿院,如果你给店里工人的工资低到人家不能生活的程度,如果你对店里工人颐指气使毫无尊重,如果你喜欢跟黑人买穿山甲和象牙,那么你怎么能指望你给中国人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呢?

  一个中国企业,虽然你跟国际基金会合作捐钱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虽然你跟当地政府合作帮当地建起了医院,如果当地媒体或者非政府组织联系你谈你存在的问题时你如临大敌甚至干脆不理睬,如果你觉得给了钱自己就是做了善事就应当受到感激而不是真心关心当地去让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切实给力地帮助了当地普通的人民,你可不可以停止抱怨“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怎么名声还不好”?

  一个中国政府外交机构,花了很大力气做大排场的“宣传”,和当地政府有大量的来往,但是却因为来自“官方”体系的天然缺陷,没有成熟的国际沟通技巧,没能够做一些低成本而让普通民众感觉到真诚的事情,没有承认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决意,那么,想改善中国在当地的形象无疑螳臂挡车。

  方法不对本质上是因为观念不对。

  第一个错误观念是“宣传”。“宣传”是我们用惯了的一个词,但是从语言学角度,它背后藏着自己的思维逻辑:要说,说自己的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好。重视宣传的人一定在“听”上不够努力,在理解别人上不够努力,而且不愿意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这种单向的传播,无法构筑沟通。笔者这里下一个武断判断:中国人一天不把“宣传”一词换成“沟通”——不只是语言本身,而是思维上——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问题一天无法好转。很多问题,当你想着“宣传”(propaganda)和想着“沟通”(communication)时,做出来的判断和行为都是不同的。笔者举一个具体例子,一家企业如果想着“宣传”,可能会找一个很大的慈善机构和政府来捐款,再办一个大型招待会,请来各种记者,然而如果它想着“沟通”,那么它会走到贫民窟,了解民众到底缺少什么想要什么,然后去看看根据自己企业的状况如何实现它——最好是双赢。

  第二个错误观念是“援助者心态”。很多中国人在非洲存在一个援助者心态,认为自己的到来帮助当地的发展,帮助创造当地就业等等,往大了去,大家还会搬出中国援助非洲的历史。客观意义上讲,这些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这种心态是不对的。这种心态下,你容易这么想:一.我们帮了你们那么多,我做点这个算什么;二.你们不知道感恩,对你们再好也没用。笔者反对中国人把自己看成非洲的援助者——从大处讲,你来这里援助,自然是有你自己的需求;从小处讲,你来这里办工厂是创造了就业,但是如果你不是得到的更多,你是不会这么干的。此外,如果看得再哲学一些,就如同我们中国的古老故事“浑沌因别人好意开窍而死”,中国的到来,乃至于非洲的现代化真的完全就是对非洲好吗?也不一定。因而,我们应该把自己跟非洲人的关系看做一种平等的交换,而不是高对低的援助。

  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怎么解决问题呢?简单而言,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移民管理局”,统计并管理前往非洲的中国人。首先,对于前往非洲的中国人,尤其是自发小移民,应该有一定的门槛,比方说培训制度;其次,对于已经前往非洲的中国人,应该实行注册和管理,如果出现不端行为,至少应该限制再次前往。此举在于提高在非洲的中国人群的总体素质。

  第二,转变中国大使馆职能——从“服务”到“管理”,积极消除中国人在非洲的不当行为。中国大使馆不应该是“消防员”,而应该是良性体系的有力建构者。如果中国企业(无论大小)出现不当行为,中国大使馆应该首先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处理。面对中国人在非洲的不当做法,中国大使馆应该根据当地法律,主动让违法的中国人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惩罚和教育,而不应该有着“中国人帮中国人,哪怕中国人做了错事”的心态。笔者旅行中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及商人都有此呼吁——他们希望有人来去除他们中的害群之马,有人来堵住体系的漏洞让他们整个群体转向,而这样的角色在目前只能由大使馆承担。

  第三,实行非洲人才计划,采取激励措施,让更多素质更高的中国人前往非洲;

  第四,更多设立中国人主导的非政府组织,让他们在中非沟通中发挥更多活力。

  第五,中方媒体与非洲媒体进行合作,实行人才交换,让更多的中国人与当地媒体紧密共事,让非洲关于中国人的报道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客观,也让中国对非洲的报道如是。

  第六,举办中国在非人员培训活动。尤其是进行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方面的培训。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如果发展良性的话应该是互利的,目前,中国在非洲形象的下滑其实体现了中国投资在非洲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我们应该勇于面对问题,并用最大努力去解决那些问题,同时辅以有效的沟通,这样,一个表面上消极的情况便可以成为积极改变的契机。

  笔者在非洲时间尚短,以上仅为初步见解,愿意和大家讨论并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中国形象在非洲为何日渐沉沦?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