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让奈良变得那么温柔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让奈良变得那么温柔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让奈良变得那么温柔
2017-08-25 14:59:46
来源:一览扶桑 作者: 库索
关键词:日本文化 点击: 我要评论
漫天乌云滚滚袭来,成全他一生所追求的一幕:平淡日常中一期一会的瞬间。

  开始觉得奈良拥有慑人心魂的温柔风景,最初来自一张照片。那场景固然是我已经造访过数次的法隆寺,竟不知从远方哪座山头上俯拍而成,五重塔只剩顶端浅浅的轮廓,旁边燃烧着一轮将要沉下的红日,主角却是秋日广阔天空中大片稀疏的鱼鳞状云朵,被晚霞的余晖染为金橘橙黄的层叠减淡——是那种令人笃定需要很多运气才能遭遇的自然神迹一刻。

  后来知道,这张名叫《斑鸠之里的落阳》的照片,几乎是奈良最著名的观光宣传海报。1977年至1981年之间,70岁的入江泰吉日复一日地前往奈良斑鸠地区,毫不厌倦地以同样的角度拍摄着同样的场景,终于在某天从法起寺走向法隆寺的途中,一个完美黄昏从天而降。

  今年秋天刚到,我从大阪搭电车去奈良,铁道两旁掠过碧绿稻田,头顶漂浮着大片云朵,间或有清风吹拂着大片荷叶,花朵已是全部凋零,都是在我居住的城市见不到的乡村景致。这一天,我在奈良市的入江泰吉写真美术馆看了一场展览,展出的摄影作品来自他的三部代表作:1970年的《古色大和路》,1974年的《万叶大和路》和1976年的《花大和》——四十多年前的作品中流淌着静谧的温柔,竟和我在几个小时前的电车上目睹的风大和物并无二致,似乎这就应该是奈良永恒的基调,拥有不受时间侵蚀的内在能量。71岁那年,入江泰吉凭借这样的风景获得了第24回菊池宽赏,人们说他“用卓越的摄影艺术表现了古都奈良的寺社和自然之美。”

  去世25年后,入江泰吉仍被认为是最会表现奈良大和路的摄影师。他的镜头里没有任何标新立异的元素,摄影评论家饭泽耕太郎称之为“伟大的凡庸”:“评论入江泰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尽管他拍摄的并非那些含有复杂元素的难以解读的写真。但是,像入江这样广为人知、沁透于人们记忆深处的写真几乎再无其二。毫无疑问,当提起‘奈良’,或是提起‘大和路’时,无论是谁的脑海里都会首先浮现出好几幅他的作品,因为被入江的写真迷住而专程跑去大和的人也不在少数。”

  出生于奈良的入江泰吉不是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了故乡。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阪经营一家名叫“光芸社”的写真器材店,同一时期他开始拍摄日本传统文乐人形,凭此获得“世界移动写真展”一等奖而作为摄影师出道。转折发生在1945年3月14日,大阪空袭的那一天,店铺和家屋一朝化为灰烬,他几乎以一种逃难的姿态躲回了老家奈良,随身仅带着几台常用的相机,其余一切摄影器材尽失。

  突如其来的战难让这个40岁的男人对未来充满不安,在这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他在二手书店偶然邂逅了龟井胜一郎写的《大和古寺风物志》,其中有一段打动了他的心:“从西之京行往药师寺和唐招提寺的途中初次接触到的春景色,令我感觉到:这可真是有着历史渊源的春天啊。像是这样高大的松树、树木的新叶和麦田,也许在任何地方都能见到,但一草一木却又都渗透着古都奈良独有的余香。那是包含着人类长久思考的风景发出的香味吧?从五重塔和伽蓝中腾起的1200年来的幽气,似乎长久地漂浮在这一带。”

  《大和古寺风物志》慰籍了入江泰吉的心,眼前朝夕相处的大和路风景,似乎果真一草一木都漂浮着古都的余香,以这本书为契机,战争结束后,他没有回到大阪,而是开始了“古寺遍历”之道,持续拍摄着大和古寺风物的日常景象。1958年,东京创元社出版了入江泰吉的写真集《大和路》,收录136枚以风景和佛像为主的写真,并由文学家志贺直哉亲自撰写序言,这本书让他为众人所知,真正成为“大和路的写真家”。

  “我的写真之路以战灾为契机,预想之外拍摄了故乡大和路十余年。六年前,我不可思议地在少年时代生长的街区找到一幢房子,就是现在居住的地方,位于东大寺境内。连我自己也吃惊的是,这长达10多年的岁月里,尽管每天走在同样的地方,却依然感受到大和路玩味不尽的魅力。随着季节变化的美丽自然,其中漂浮着的历史的气息令人怀念。还有,潜藏在佛教美术深处的谜也吸引了我的心。今后,我也想继续将这样的古都风物作为心灵的对象,作为镜头的主体,作为生活的连结点的努力走下去。”在《大和路》的序言中,入江泰吉写下这样的话。

责任编辑: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让奈良变得那么温柔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让奈良变得那么温柔

2017-08-25 14:59:46
来源:一览扶桑 作者: 库索
漫天乌云滚滚袭来,成全他一生所追求的一幕:平淡日常中一期一会的瞬间。

  开始觉得奈良拥有慑人心魂的温柔风景,最初来自一张照片。那场景固然是我已经造访过数次的法隆寺,竟不知从远方哪座山头上俯拍而成,五重塔只剩顶端浅浅的轮廓,旁边燃烧着一轮将要沉下的红日,主角却是秋日广阔天空中大片稀疏的鱼鳞状云朵,被晚霞的余晖染为金橘橙黄的层叠减淡——是那种令人笃定需要很多运气才能遭遇的自然神迹一刻。

  后来知道,这张名叫《斑鸠之里的落阳》的照片,几乎是奈良最著名的观光宣传海报。1977年至1981年之间,70岁的入江泰吉日复一日地前往奈良斑鸠地区,毫不厌倦地以同样的角度拍摄着同样的场景,终于在某天从法起寺走向法隆寺的途中,一个完美黄昏从天而降。

  今年秋天刚到,我从大阪搭电车去奈良,铁道两旁掠过碧绿稻田,头顶漂浮着大片云朵,间或有清风吹拂着大片荷叶,花朵已是全部凋零,都是在我居住的城市见不到的乡村景致。这一天,我在奈良市的入江泰吉写真美术馆看了一场展览,展出的摄影作品来自他的三部代表作:1970年的《古色大和路》,1974年的《万叶大和路》和1976年的《花大和》——四十多年前的作品中流淌着静谧的温柔,竟和我在几个小时前的电车上目睹的风大和物并无二致,似乎这就应该是奈良永恒的基调,拥有不受时间侵蚀的内在能量。71岁那年,入江泰吉凭借这样的风景获得了第24回菊池宽赏,人们说他“用卓越的摄影艺术表现了古都奈良的寺社和自然之美。”

  去世25年后,入江泰吉仍被认为是最会表现奈良大和路的摄影师。他的镜头里没有任何标新立异的元素,摄影评论家饭泽耕太郎称之为“伟大的凡庸”:“评论入江泰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尽管他拍摄的并非那些含有复杂元素的难以解读的写真。但是,像入江这样广为人知、沁透于人们记忆深处的写真几乎再无其二。毫无疑问,当提起‘奈良’,或是提起‘大和路’时,无论是谁的脑海里都会首先浮现出好几幅他的作品,因为被入江的写真迷住而专程跑去大和的人也不在少数。”

  出生于奈良的入江泰吉不是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了故乡。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阪经营一家名叫“光芸社”的写真器材店,同一时期他开始拍摄日本传统文乐人形,凭此获得“世界移动写真展”一等奖而作为摄影师出道。转折发生在1945年3月14日,大阪空袭的那一天,店铺和家屋一朝化为灰烬,他几乎以一种逃难的姿态躲回了老家奈良,随身仅带着几台常用的相机,其余一切摄影器材尽失。

  突如其来的战难让这个40岁的男人对未来充满不安,在这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他在二手书店偶然邂逅了龟井胜一郎写的《大和古寺风物志》,其中有一段打动了他的心:“从西之京行往药师寺和唐招提寺的途中初次接触到的春景色,令我感觉到:这可真是有着历史渊源的春天啊。像是这样高大的松树、树木的新叶和麦田,也许在任何地方都能见到,但一草一木却又都渗透着古都奈良独有的余香。那是包含着人类长久思考的风景发出的香味吧?从五重塔和伽蓝中腾起的1200年来的幽气,似乎长久地漂浮在这一带。”

  《大和古寺风物志》慰籍了入江泰吉的心,眼前朝夕相处的大和路风景,似乎果真一草一木都漂浮着古都的余香,以这本书为契机,战争结束后,他没有回到大阪,而是开始了“古寺遍历”之道,持续拍摄着大和古寺风物的日常景象。1958年,东京创元社出版了入江泰吉的写真集《大和路》,收录136枚以风景和佛像为主的写真,并由文学家志贺直哉亲自撰写序言,这本书让他为众人所知,真正成为“大和路的写真家”。

  “我的写真之路以战灾为契机,预想之外拍摄了故乡大和路十余年。六年前,我不可思议地在少年时代生长的街区找到一幢房子,就是现在居住的地方,位于东大寺境内。连我自己也吃惊的是,这长达10多年的岁月里,尽管每天走在同样的地方,却依然感受到大和路玩味不尽的魅力。随着季节变化的美丽自然,其中漂浮着的历史的气息令人怀念。还有,潜藏在佛教美术深处的谜也吸引了我的心。今后,我也想继续将这样的古都风物作为心灵的对象,作为镜头的主体,作为生活的连结点的努力走下去。”在《大和路》的序言中,入江泰吉写下这样的话。

  当初在他看来漫长到不可思议的10年,却只是一个开始。同样的风景,他反复来往了40年,在不变场所以不变的角度持续拍摄着风景和寺社。如同今天我们在照片中看见的那样:飞鸟和室生地区的山道,是他最爱漫步之地,到死也没拍腻;他也喜欢东大寺的戒坛院一带,距离住所只需步行1、2分钟,从戒坛院走向讲堂和二月堂的一段,是他固定的散步路线;在新若草山上拍摄东大寺的大佛殿和兴福寺的五重塔,是他拍摄得最久的角度:樱花满开时、新绿时节下、漫山红叶里、大雪纷飞中……因为过多地融入了主观感情,一样的寺社,又被赋予了春之欢悦,夏之激烈,秋之寂寞和冬之肃杀。

  正是因为这些枯燥的重复,我们在入江泰吉的作品中看到的那些奇迹时刻,就并非偶然,而是绝对的必然了。有一枚名叫《二上山暮色》的代表作,因此地流传着大津皇子的悲剧传说,仅用美丽夕阳无法呈现入江泰吉的诉求,为了拍摄出二上山悲剧一幕的落日光景,他连续10天蹲守在同一地点,终于在第11天收拾器材准备离开时,漫天乌云滚滚袭来,成全他一生所追求的一幕:平淡日常中一期一会的瞬间。

  作家白洲正子回忆起入江泰吉时,谈及自己某次造访奈良,在入江家得到了入江太太的美味家宴款待,入江本人起初也热情活络,却在太阳开始落山、天色逐渐变化之时,突然变得坐立不安,最后说了句‘失礼了’,慌慌张张拿着相机夺门而出。原来入江又去了东大寺的讲堂和戒坛院一带,彼时正值红叶季,此前他已经连续数日前去确认红叶的染色程度和光线状态,这一天正好是他等待已久的最佳拍摄瞬间。

  这些一期一会的瞬间通常发生在自然变化之中,除了夕阳,雾、雨、雪、朝阳和泥泞,都是他镜头里常出现的元素。入江去世后,夫人光枝证实了这一点:主人非常喜欢雨和雾的风景,就算有客人在家里,一旦下起雨来,就会因为想要出门拍照而变得焦躁不安。不知道这个喜好的人也许会想:今天下雨了,入江应该会在家吧?于是便上门拜访。然而和普通人正相反,下雨的时候,主人多数不在家。

  在入江泰吉走过的大和路上,一期一会的瞬间通常是指这样的时刻:倒映在水洼中的药师寺西塔,矗立在绽放芍药中的室生寺五重塔,唐昭提寺讲堂的一尊佛像和它的影子掩藏在青叶之后,八钓之里的水田中一轮太阳落在稻苗间,薄雾笼罩下的三轮山下鳞次栉比的奈良民家……这样的时刻,被后人称为“能够唤起日本人乡愁之心的大和路风景”。

  如果试图按照年代顺序追溯这些相片,会发现那些秀丽的大和风景正随着都市化进程中的自然破坏而逐渐消失。入江本人在1960年出版的《大和路》第二辑中就预测到这一点:“所谓‘大和路’这个名字,回响着令人怀念的古寺和遗迹,回响着乡村风情的情趣,正徐徐地消失不见。”已经被战争毁坏的、即将被现代埋没的,必须竭尽全力用日常记录下来——这也许正是他不厌倦反复和枯燥,必死地用相机来确认大和“不变风物”的原因。

  “入江的作品与其说是写真本身,不如说是想要留下大和路的心情。‘想要拍摄能让人感觉到历史和历史中登场人物的写真’,这是入江常说的话。在他的风景中,能看见像亡灵一样的历史存在”,白洲正子说,“我们不应该把入江的作品当成写真来鉴赏,而是某种一起散步的心情。对没有造访过大和的人来说,能够体会入江作为导游的情绪,正因为他本人也深深迷恋着大和路的缘故,才能够把这份美妙传达给读者……我年轻的时候,对于入江这些溢满了迷恋之情的写真,会有种‘是不是稍有些天真了’的疑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开始体会到一心迷恋的好处。迷恋于这样的大和路风景、寺社、佛像,长眠于此的人们真的拥有过幸福的一生啊。”

  拍摄大和路风景的同时,入江泰吉每年都会拍摄东大寺著名的水取行事,从世人还不知道这项活动的时候起,便开始每年都按时签到,宛如供奉大和的土地神一般,一味地持续对焦着。入江也沉迷于拍摄奈良的佛像:东大寺的月光菩萨、法隆寺的释迦三尊像、圣林寺的十一面观音像、药师寺的三尊像、唐招提寺的千手观音、法隆寺的百济观音……据说他最喜欢兴福寺的三面阿修罗,去世前躺在病床上,直至呼吸停止前5分钟仍在为作品书写图片说明,最后写下的一个字,正是阿修罗的“罗”字。

  入江泰吉拍摄的药师寺,时常会出现在大阪和东京的机场里的观光海报上,是奈良最有代表性的风景之一。我读过一篇药师寺的官方回忆录,说是战争刚结束,几乎还没有游客前往药师寺参拜的之时起,入江泰吉就经常前来拍照了。1950年代,药师寺副住职高田好胤意识到:比起前往日本各地做演讲,跟那些专程到寺里参拜的人们讲话更加重要,尤其对背负着日本的明天希望的修学旅行的学生们,在历史现场讲解日本文化的精髓和佛教说法的意义重大——于是他亲自担任游客向导,并向他们讲解通俗易懂的法话。在法话的最后,高田一定会拿出入江拍摄的药师寺照片:“这枚写真来自拍摄大和路第一人的入江先生,如果把这样美丽的风景装饰在自己房间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旅行回忆,也会怀念起日本的历史吧?”然后话锋一转,手指远处:“你们看,那边正在拍照的就是入江先生。”据说当时这套写真四枚一组,学生们无不争相购买,每天平均能卖出一千套以上,是药师寺仅次于门票的最大收入来源。

  1982年,药师寺的伽蓝重建之后,又拜托入江泰吉拍摄了一枚新的写真,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宵月药师寺伽蓝》。隔着寺外的胜间田池望过去,对岸的西塔和金堂静静矗立在春日山之下,正值落日之际,一轮满月已早早高悬挂于青空之上。“真希望入江先生能将药师寺的变化继续拍摄下去啊,因为这样的心愿无法达成,感到十分悲伤。”入江去世若干年后,药师寺的工作人员充满了感伤。

  入江泰吉抢在时代之前举起了相机,这亦是大和古寺的幸运。才是战后不久,几乎没什么观光客,使他得以记录无数那些如今已经无法拍摄的建筑和佛像。常年的大和路巡礼,也使他得到了奈良的寺庙和神社的深深的信赖——吉野山上的水分神社供奉着一尊名为“玉依姬命座像”的女神像,是镰仓时期难得的色彩艳丽之杰作,这座神像绝不向众人公开,从前秩父宫王妃造访吉野时,也想见此座神像而未能如愿,世上唯一拍摄了这座神像的人,正是入江泰吉。

  造访入江泰吉写真美术馆的那天,正值日本最热闹的盂兰盆节期间。长假日的奈良熙熙攘攘,却仍有最后一个安静之地:位于东大寺境内的入江泰吉故居。静静地隐藏在居民区中,入口不易宜察觉,庭院里众多山茶花树长势喜人,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都是入江泰吉亲手栽下的:“先生是一个坚持手作之人,拍摄照片回家后,必然要首先给庭院除草,然后立刻躲进书房里,或雕刻或书法,或制作玻璃画,总之要让双手动起来。”

  在入江泰吉的工作室里,如预料一般有高大的书架,多是关于大和历史和工艺,意料之外的是,房间里摆满了很多他亲手雕刻的木头佛像,甚至连佛龛都是他自己打造的。唯一的书法作品,写着“山色清净身”几个字,是他从苏东坡那里借来的句子,站在窗前转身一看,和门栏上一个佛头互相照应,果真是入江风格。在那个秋日的午后,因为有微风,树影悠悠地晃动在障子上,树干把影子投射在墙壁上,让枝叶在榻榻米上绘制出一幅画,以窗为画框,不断流动着。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阴翳礼赞”的真实存在,是自然万物于寂静中的动人之处。

  “入江的工作是寂静的。喧哗之处半点儿也没有,全都是寂静的。拍摄大和风景也好,拍摄佛像也好,拍摄水取也好,皆在寂静之中。扭曲拍摄对象、强调拍摄对象之类的喧闹,半点儿也没有。只是坦率直白地呈现拍摄对象原本存在的姿态,入江本人就坐在那寂静之中。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如实呈现对象的真实之姿,在对象真实姿态中投入自己这件事,除了和对象朝夕相处、对内部的拥有深刻理解之外别无他法。住在奈良的漫长岁月里,入江对大和的风景和古老的文物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爱情,同时亦有作为写真家对自己使命的认知,这是藏在寂静写真中的强烈能量。”如果我没记错,这话是井上靖说的。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让奈良变得那么温柔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