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如果不是因为翻译小说《火花》〈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许想不到这个视点上。《火花》是搞笑艺人,2015年芥川文学奖得主又吉直树的成名作,至今已经销售了300万册,同时也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和电影,甚至连漫画也跟上了,估计手游也不会示弱。
《火花》作为芥川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据说是有史以来销售册数最多的,至于跟其他媒体的大规模的连动,恐怕是空前的,至少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又吉直树不是一个人,而是接受了日本当红的演艺公司吉本兴业的培训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又吉直树是一位职业的搞笑艺人,从小在大阪长大,深受关西地区搞笑艺术的熏陶,我住日本30年,也住同一地区,所谓“京阪神”指的就是京都、大阪、神户等关西地区的主要城市,有时去花月剧场看“漫才”的舞台表演,从神户开车到大阪的難波,最多不过30分钟就能到,跟串门儿差不多。因此,从很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又吉直树的存在,当然还有他的搭档綾部裕二以及叫“PEACE”的组合。
建投书局举行的中文译本《火花》新书发布会现场,又吉直树和译者毛丹青
我读《火花》是在2015年老牌文学杂志《文学界》发表的时候,除了以前看过又吉直树的漫才表演之外,并没有读过他的文字作品,但《火花》很快就把我吸引住了,尤其是笔力很强大,故事的构成虽然老道,全篇讲了一对漫才师徒的青春与奋斗,但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情景描写都十分对称,也是我很在意的部分。
翻译者不是一般的读者,每回面对一句一句,或者一行一行的时候,需要细读,回味,最终找出中文对应的字句。在日本,拿“搞笑”说事儿的小说本来就不多,加之大阪方言的存在,大约没有比这个更难的汉语转换了。不过,好在我常年的日语感觉包括了大阪,甚至跟我邻居说话时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舞台短剧一样。
喜欢搞笑的日本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说话时的嘴唇蠕动不明显,生怕露出门牙的感觉。二是肢体的动作偏大,容易夸张,就像走在大阪的街头,即便是个当地的生人,只要你对他比划一下枪击的动作,对方立即会做出倒下的姿势一样,为的是配合你搞笑的企图,很热情。
《火花》,又吉直树著,毛丹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杂志书《在日本》第4期刊登了毛丹青对又吉直树的采访
又吉直树的小说似乎有一组对称的思维,这不仅仅是《火花》中随处可见的,包括最近刚刚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剧场》也是如此。这本恋爱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穷愁潦倒的青年剧作家与演剧团的女团员的故事,也是对称的一对。小说的人物线索是一对一的关系,《火花》是师徒,《剧场》是恋人,而全篇所面临的境地都是理想与现实、激情与沉着,乃至于聚集与分手这些写起来可以写活的诸多元素。不过,如此的“对称”何以谈起呢?
这也许跟又吉直树一直刻苦练习漫才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他度过了10多年几乎无人问津的无名时代,刻骨铭心。我在《火花》的翻译中没有采用“相声”的译法对应日语的“漫才”,而是把“漫才”原封不动地搬入了汉语的语境之中,因为“相声”与“漫才”的区别很大。
别的先不说,光看舞台就会发现,相声是两个立式的麦克,而漫才只有一个。所以《火花》才有这样一段描写,说的是两个人争一个麦克拼命地说,结果吐沫星子四溅。这个场面放到相声的情景下,势必产生违和感。
无疑,一个立式的麦克带来的是舞台上的对称,每一句话都是你来我往,漫才师的肢体也是往中央紧靠的感觉,步步跟进,有节奏,也有起伏。如此鲜活的感觉恰恰是我翻译又吉直树小说时所获得的,非常直觉。
杂志书《在日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4期刊登了我对他的采访,昨天我跟他一起到上海参加中文版《火花》首发式,并举行了公开的讲演对话会。这是又吉直树第一次到中国,他告诉我,这个月底他还将在东京听郭德纲说相声,不知会与他的漫才思维创造出何种火花呢?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原标题《又吉直树小说的对称思维》,文中使用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如果不是因为翻译小说《火花》〈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许想不到这个视点上。《火花》是搞笑艺人,2015年芥川文学奖得主又吉直树的成名作,至今已经销售了300万册,同时也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和电影,甚至连漫画也跟上了,估计手游也不会示弱。
《火花》作为芥川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据说是有史以来销售册数最多的,至于跟其他媒体的大规模的连动,恐怕是空前的,至少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又吉直树不是一个人,而是接受了日本当红的演艺公司吉本兴业的培训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又吉直树是一位职业的搞笑艺人,从小在大阪长大,深受关西地区搞笑艺术的熏陶,我住日本30年,也住同一地区,所谓“京阪神”指的就是京都、大阪、神户等关西地区的主要城市,有时去花月剧场看“漫才”的舞台表演,从神户开车到大阪的難波,最多不过30分钟就能到,跟串门儿差不多。因此,从很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又吉直树的存在,当然还有他的搭档綾部裕二以及叫“PEACE”的组合。
建投书局举行的中文译本《火花》新书发布会现场,又吉直树和译者毛丹青
我读《火花》是在2015年老牌文学杂志《文学界》发表的时候,除了以前看过又吉直树的漫才表演之外,并没有读过他的文字作品,但《火花》很快就把我吸引住了,尤其是笔力很强大,故事的构成虽然老道,全篇讲了一对漫才师徒的青春与奋斗,但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情景描写都十分对称,也是我很在意的部分。
翻译者不是一般的读者,每回面对一句一句,或者一行一行的时候,需要细读,回味,最终找出中文对应的字句。在日本,拿“搞笑”说事儿的小说本来就不多,加之大阪方言的存在,大约没有比这个更难的汉语转换了。不过,好在我常年的日语感觉包括了大阪,甚至跟我邻居说话时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舞台短剧一样。
喜欢搞笑的日本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说话时的嘴唇蠕动不明显,生怕露出门牙的感觉。二是肢体的动作偏大,容易夸张,就像走在大阪的街头,即便是个当地的生人,只要你对他比划一下枪击的动作,对方立即会做出倒下的姿势一样,为的是配合你搞笑的企图,很热情。
《火花》,又吉直树著,毛丹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杂志书《在日本》第4期刊登了毛丹青对又吉直树的采访
又吉直树的小说似乎有一组对称的思维,这不仅仅是《火花》中随处可见的,包括最近刚刚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剧场》也是如此。这本恋爱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穷愁潦倒的青年剧作家与演剧团的女团员的故事,也是对称的一对。小说的人物线索是一对一的关系,《火花》是师徒,《剧场》是恋人,而全篇所面临的境地都是理想与现实、激情与沉着,乃至于聚集与分手这些写起来可以写活的诸多元素。不过,如此的“对称”何以谈起呢?
这也许跟又吉直树一直刻苦练习漫才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他度过了10多年几乎无人问津的无名时代,刻骨铭心。我在《火花》的翻译中没有采用“相声”的译法对应日语的“漫才”,而是把“漫才”原封不动地搬入了汉语的语境之中,因为“相声”与“漫才”的区别很大。
别的先不说,光看舞台就会发现,相声是两个立式的麦克,而漫才只有一个。所以《火花》才有这样一段描写,说的是两个人争一个麦克拼命地说,结果吐沫星子四溅。这个场面放到相声的情景下,势必产生违和感。
无疑,一个立式的麦克带来的是舞台上的对称,每一句话都是你来我往,漫才师的肢体也是往中央紧靠的感觉,步步跟进,有节奏,也有起伏。如此鲜活的感觉恰恰是我翻译又吉直树小说时所获得的,非常直觉。
杂志书《在日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4期刊登了我对他的采访,昨天我跟他一起到上海参加中文版《火花》首发式,并举行了公开的讲演对话会。这是又吉直树第一次到中国,他告诉我,这个月底他还将在东京听郭德纲说相声,不知会与他的漫才思维创造出何种火花呢?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原标题《又吉直树小说的对称思维》,文中使用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