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唐世平:智库热可能导致“一地鸡毛”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唐世平:智库热可能导致“一地鸡毛”

唐世平:智库热可能导致“一地鸡毛”
2017-03-03 09:40:11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唐世平
关键词:智库 点击: 我要评论
在如今的“智库热”中,大家只讲是否获得了批示和批示的数量,而不讲政策建议正确与否。问题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建议如果得到了批示,那岂不是比没有获得批示更加误国误民?到目前为止,大家好像都假装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从2013-14年起,高校的社会科学领域就掀起了“智库热”。一夜间,仿佛整个高校的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都是变成智库,或者至少“编成”智库。

  毫无疑问,面对一个复杂且变化急剧的世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需要智库。因此,智库存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把智库作为高校社会科学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否恰当,当下的做法是否妥当。

  首先,我们许多的社会科学家都没有受过良好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训练,主要靠看看报纸、大参考、弄点真假不分的情报,然后归纳、类比、拍拍脑袋就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如此产生出来的东西的质量实在是不能让人放心。很多时候,政策咨询建议报告不过是大家被逼无奈下凑出来的东西,甚至是一堆“假装是知识”的垃圾。

  其次,在如今的“智库热”中,大家只讲是否获得了批示和批示的数量,而不讲政策建议正确与否。问题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建议如果得到了批示,那岂不是比没有获得批示更加误国误民?到目前为止,大家好像都假装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再者,智库的工作基本不需要公开发表,主要是内部报告或者讨论。如此,一个人可以没有太多依据,只要笔杆子和嘴皮子厉害,脑子活络点,就可以混智库的江湖。“智库热”因此给了许多不想做扎实研究,只想弄个领导批示然后就能够平步青云的人士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如果搞定一个批示就可以升官发财,那谁还会去做扎实的研究?

  这些因素叠加后的结果就是:高校的社会科学不仅不会因为“智库热”而提升,反而会下降。等到“智库热”过后,留下的就只是一地鸡毛。一方面,老师不仅没有精力去静下心来跟踪学科前沿并做好的研究,甚至连仔细坐下来想想研究问题的时间都没有。另一方面,“智库热”中的学生也是悲催的。他们不仅要经常被老师抓差去整理一些所谓的信息和资料,还要被抓差做各种各样的会务、会议记录和整理。真正读书、学习方法和重要文献以及思考的时间则被大大压缩。

  说到底,智库热还是折腾中国的高校,特别是高校的社会科学。我们的政府好像总觉得不折腾高校就不行,因而在不断地加码。中国高校的社会科学本来就是相对落后的。几年“智库热”之后,绝大部分高校的社会科学大致又回到读历史和经典的老套路上。本来可以进行相应的学理训练(研究问题,文献、方法)的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

  绝大部分政策报告和情况汇报根本不会进入领导层的视野。而对绝大部分问题,各级政府需要的也只是几份真正有水平和见地的报告或者建议,而不是一堆水平不够、内容大致重复但却包装精美的垃圾。

  我们的政府要有自信。政府应该相信,每一个中国学者其实都是想关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只要政府给与它们基本的渠道和环境。没有“智库热”,有好的想法或情况汇报,学者们自己照样也会交给政府作参考。而因为学者并没有指望从中得到太多的鉴赏,这样完全自愿的报告应该质量更加可靠一些吧。

责任编辑:昀舒
唐世平:智库热可能导致“一地鸡毛”

唐世平:智库热可能导致“一地鸡毛”

2017-03-03 09:40:11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唐世平
关键词:智库 我要评论
在如今的“智库热”中,大家只讲是否获得了批示和批示的数量,而不讲政策建议正确与否。问题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建议如果得到了批示,那岂不是比没有获得批示更加误国误民?到目前为止,大家好像都假装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从2013-14年起,高校的社会科学领域就掀起了“智库热”。一夜间,仿佛整个高校的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都是变成智库,或者至少“编成”智库。

  毫无疑问,面对一个复杂且变化急剧的世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需要智库。因此,智库存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把智库作为高校社会科学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否恰当,当下的做法是否妥当。

  首先,我们许多的社会科学家都没有受过良好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训练,主要靠看看报纸、大参考、弄点真假不分的情报,然后归纳、类比、拍拍脑袋就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如此产生出来的东西的质量实在是不能让人放心。很多时候,政策咨询建议报告不过是大家被逼无奈下凑出来的东西,甚至是一堆“假装是知识”的垃圾。

  其次,在如今的“智库热”中,大家只讲是否获得了批示和批示的数量,而不讲政策建议正确与否。问题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建议如果得到了批示,那岂不是比没有获得批示更加误国误民?到目前为止,大家好像都假装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再者,智库的工作基本不需要公开发表,主要是内部报告或者讨论。如此,一个人可以没有太多依据,只要笔杆子和嘴皮子厉害,脑子活络点,就可以混智库的江湖。“智库热”因此给了许多不想做扎实研究,只想弄个领导批示然后就能够平步青云的人士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如果搞定一个批示就可以升官发财,那谁还会去做扎实的研究?

  这些因素叠加后的结果就是:高校的社会科学不仅不会因为“智库热”而提升,反而会下降。等到“智库热”过后,留下的就只是一地鸡毛。一方面,老师不仅没有精力去静下心来跟踪学科前沿并做好的研究,甚至连仔细坐下来想想研究问题的时间都没有。另一方面,“智库热”中的学生也是悲催的。他们不仅要经常被老师抓差去整理一些所谓的信息和资料,还要被抓差做各种各样的会务、会议记录和整理。真正读书、学习方法和重要文献以及思考的时间则被大大压缩。

  说到底,智库热还是折腾中国的高校,特别是高校的社会科学。我们的政府好像总觉得不折腾高校就不行,因而在不断地加码。中国高校的社会科学本来就是相对落后的。几年“智库热”之后,绝大部分高校的社会科学大致又回到读历史和经典的老套路上。本来可以进行相应的学理训练(研究问题,文献、方法)的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

  绝大部分政策报告和情况汇报根本不会进入领导层的视野。而对绝大部分问题,各级政府需要的也只是几份真正有水平和见地的报告或者建议,而不是一堆水平不够、内容大致重复但却包装精美的垃圾。

  我们的政府要有自信。政府应该相信,每一个中国学者其实都是想关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只要政府给与它们基本的渠道和环境。没有“智库热”,有好的想法或情况汇报,学者们自己照样也会交给政府作参考。而因为学者并没有指望从中得到太多的鉴赏,这样完全自愿的报告应该质量更加可靠一些吧。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唐世平:智库热可能导致“一地鸡毛”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