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陈利君:印度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影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兴国家字号:

陈利君:印度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影响

陈利君:印度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影响
2018-03-31 08:26:52
来源:《当代世界》 作者: 陈利君
关键词:中国外交 印度 中印关系 点击: 我要评论
近年来,中印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相互毗邻的大国,都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印度莫迪政府提出了“季风计划”等战略,但中印彼此的战略对接存在严重问题,影响了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特别是2017年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不仅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而且使双边关系出现倒退,并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南亚地区的推进。未来,中印双方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进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获得了世界广泛认同与参与。南亚作为“一带一路”覆盖的重要地区,本可以充分享受机遇,促进共同发展。但中印作为当今世界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共同利益众多,双边关系发展并不顺利,2017年还在洞朗地区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尽管最后以和平收场,但该事件仍然反映了两国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中印之所以出现边境对峙事件,与近年来印度的南亚战略有巨大关系。目前,印度的南亚战略已基本成型,对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中印需要冷静思考,妥善处理相关问题,推动和平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印度的南亚战略

  印度是南亚及北印度洋地区的唯一超级大国,其对外战略历来引人瞩目。总体上看,印度的对外战略是一个立足南亚,全方位开放的以大国为中心的战略。印度的南亚战略从属于其整体外交战略。莫迪执政以来,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对外关系,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协调和集中国家资源打造“新印度”。在南亚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印度的南亚战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以印度为中心。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认为,印度将成为亚洲的中心。现在印度也有不少人认为“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在印度看来,南亚地区攸关自己的核心利益,是自己的“后院”,南亚事务应由自己来定义,以巩固自身在南亚的话语优势,突出自身战略地位。因此,印度历届政府都希望建立完全排他性的区域政策目标。在外交政策中,印度积极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在南亚地区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关系,单边主义色彩浓厚。印度一方面迫使南亚其他国家承认其优势地位,强化其南亚战略主导权;另一方面强烈反对外部势力干预南亚,并积极防范域外大国介入南亚事务。

  第二,实行“邻国优先”战略。尼赫鲁在其所著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但印度在追求“大国梦”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特别是与邻国关系不佳,而邻国关系或周边环境是其成为大国的基础。莫迪上台后,积极调整印度对邻国的关系,不断对南亚其他国家释放善意,马不停蹄开展“邻国优先”外交,希望与邻国形成良性互动。莫迪邀请巴基斯坦总理参加其就职典礼,首选不丹访问,再访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特别是2015年莫迪对孟加拉国进行历史性访问,签署交换150多块“飞地”的领土协议,确认5万多居民的国籍,推进与孟互联互通,增加对孟投资。这使得印度与孟加拉国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但印度实施“邻国优先”外交的霸权色彩较浓,其深层次含义是要对南亚事务全面干预,其他南亚国家要听印度安排,或实行“印度优先”的政策。例如,印度对马尔代夫总统亚明积极开展与中国的合作十分不满。特别是2017年12月马尔代夫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后,印度十分愤怒,其外交部马上提醒马尔代夫要遵守“印度优先”承诺。同时,印度煽动马尔代夫国内反对派攻击现政府“亲华”。在2018年2月马尔代夫国内发生政治风暴期间,印度公开施压,要求马尔代夫释放包括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在内的所有政治犯。

  第三,开展实用主义至上的经济外交。印度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对自己有利的事千方百计争取。在冷战期间,印度坚持不结盟政策,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莫迪执政后,更加实践现实主义外交,充分调动内外各种资源,促进“印度崛起”。莫迪一上台就阐述印度睦邻友好的外交新政策,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印度不仅在与欧、美、日、中等大国发展关系时重视经济外交,而且在南亚地区也突出经济外交。只要对印度有利,其一定会积极争取。例如,即使对其仇敌巴基斯坦,印度也希望建立正常的双边关系。2018年1月,莫迪还呼吁“别打了,一起去对抗贫困、疾病和无知”。针对其他南亚国家,印度更是采取怀柔政策。一是适当考虑邻国诉求,扩大与邻国经济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实现经济复兴。二是增加对邻国援助,以赢得邻国的支持,实现地缘政治崛起。三是增加对邻国投资,在邻国建立经济特区,扩大产能合作。四是推动南亚地区能源、金融、信息等领域合作,扩大对邻国基础设施和产业贷款。五是积极与域外国家争夺邻国项目,并要求邻国在给予域外国家项目时必须给予印度项目。六是在高层互访时把经济合作放在突出位置。

  第四,打造印度版“互联互通”。莫迪政府上台后在陆上和海上都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实现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在对外联通方面,印度推出“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等战略,涉及约40个印度洋国家,而且与日本打造“印日自由走廊”,与美国等打造“美日印澳联盟”,同时,在南亚地区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呼吁建设互惠互利伙伴关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举办“环印联盟蓝色经济对话”和“环印联盟蓝色经济部长级会议”,开展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塞舌尔-毛里求斯“蓝色经济”合作;利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峰会主导南亚地区互联互通,通过举办相关会议支持南亚铁路、公路、口岸等建设及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提出建设南亚联合电网,维护南亚能源安全;加强口岸建设,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支持开通加尔各答─达卡─阿加尔塔拉长途大巴客运路线,支持建设连接中亚的交通走廊,支持开通孟加拉国达卡到印度东北部的其他交通路线,支持建设连接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的“印孟尼不”(BBIN)走廊并签署汽车协议(BBINMVA);与日本、伊朗共同开发伊朗恰巴哈尔港并打通其连接阿富汗和中亚的通道,与伊朗等国建设横跨阿曼海和阿拉伯海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土库曼斯坦途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至印度的天然气管道(TAPI)等。

  第五,进行战略威慑。印度在南亚的经济、人口、面积举足轻重,其长期以来的战略就是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政治、军事和战略优势,并进行战略威慑。在战略方面,印度出台各种政策,牢牢掌握南亚战略优势和主动权。在政治方面,印度实施以印为主的地缘战略布局,发展双多边关系,开发南亚合作潜力,不断扩大印度影响力。例如“孤立”巴基斯坦,抵制巴主办的南盟峰会;2015年底经济封锁尼泊尔;修复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周边邻国关系。在经济方面,印度强化商业与文化交流,促进南亚务实合作,积极推进南亚经济一体化,增强其对南亚经济的控制力与辐射力。在军事方面,印度强化装备,保持较大规模的兵力,确保在南亚地区的军事优势,树立“靠得住、惹不起”的大国形象。在外交上,印度体现灵活性,既努力构建更多联通外部的渠道,加入上合组织,主动改善与美国关系等,又对南亚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该打的打(例如巴基斯坦),该控的控(例如不丹、尼泊尔),该稳的稳(例如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该压的压(例如马尔代夫),努力将南亚各国控制在自己手里。

  第六,控制印度洋。印度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控制南亚,主宰印度洋,争当世界大国。印度在陆地上成为南亚地区霸主后,还将目光投向印度洋,希望印度洋成为“印度之洋”。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指出,印度的前途不取决于陆地边境,而是取决于三面环绕印度的广阔海洋。他建议印度把发展重心从陆地转向海洋,成为海权强国。印度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在《印度的防务》一书中指出,“失去对印度洋的控制是印度近代亡国的重要分水岭”,他建议印度重视印度洋,不要容忍另一个大国介入印度洋。其他一些印度专家也认为,印度的安全、民族利益、未来崛起都系于印度洋。于是,南下印度洋、称霸印度洋成为印度历届决策者的海洋战略。无论是瓦杰帕伊、曼莫汉·辛格总理,还是现在的莫迪政府,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希望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内湖。莫迪执政以来,印度不仅积极发展海空力量,兴建海军设施,购买和研制先进武器,发展航母舰队和核潜艇,提升远洋作战能力,加强对印度洋岛屿与航线的控制,而且还积极发展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致力于打造印度洋经济圈,以进一步强化对印度洋的控制。

  第七,抗衡中国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在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提升,使印度越来越感受到威胁与挑战。它不仅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其崛起的挑战,而且认为中国进入了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南亚和印度洋,威胁了其国家安全。起初,印度还考虑中国的感受,避免公开和中国爆发冲突,以牵制为主。然而,近年来的莫迪政府已不顾中国的感受,公开与中国进行对抗。一是采取地区霸权主义,谋求排他性霸权,对南亚小国恩威并施,要求其不脱离印度管控,共同制衡、阻挠中国参与南亚及印度洋事务。例如阻止中国加入南盟。二是公开反对“一带一路”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认为其具有战略目的,而不仅是经济合作。三是建立印度主导的地区经济体系,甚至不惜向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施压,以排斥中国的影响力或避免其“倒向”中国。四是与中国不断发生边境争端甚至对峙,特别是2017年6月印度边防人员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在洞朗地区修路。五是不断发起抵制中国产品活动或宣布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防止南亚国家建立所谓的“依附于”中国的经济体系。六是以“中国威胁”或“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企业进入一些领域,例如电力、电信。七是加强边境地区军事设施建设,并叫嚣现在的印度不同于1962年。八是与域外国家一起牵制中国。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与美国签署《后勤保障协议》,与美日开展防务合作,与美、日等国举行“马拉巴尔”联合军演,支持建立“美日印澳联盟”,积极响应美国“印太战略”和“新南亚战略”。

责任编辑:昀舒
陈利君:印度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影响

陈利君:印度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影响

2018-03-31 08:26:52
来源:《当代世界》 作者: 陈利君
近年来,中印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相互毗邻的大国,都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印度莫迪政府提出了“季风计划”等战略,但中印彼此的战略对接存在严重问题,影响了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特别是2017年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不仅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而且使双边关系出现倒退,并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南亚地区的推进。未来,中印双方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进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获得了世界广泛认同与参与。南亚作为“一带一路”覆盖的重要地区,本可以充分享受机遇,促进共同发展。但中印作为当今世界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共同利益众多,双边关系发展并不顺利,2017年还在洞朗地区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尽管最后以和平收场,但该事件仍然反映了两国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中印之所以出现边境对峙事件,与近年来印度的南亚战略有巨大关系。目前,印度的南亚战略已基本成型,对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中印需要冷静思考,妥善处理相关问题,推动和平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印度的南亚战略

  印度是南亚及北印度洋地区的唯一超级大国,其对外战略历来引人瞩目。总体上看,印度的对外战略是一个立足南亚,全方位开放的以大国为中心的战略。印度的南亚战略从属于其整体外交战略。莫迪执政以来,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对外关系,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协调和集中国家资源打造“新印度”。在南亚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印度的南亚战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以印度为中心。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认为,印度将成为亚洲的中心。现在印度也有不少人认为“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在印度看来,南亚地区攸关自己的核心利益,是自己的“后院”,南亚事务应由自己来定义,以巩固自身在南亚的话语优势,突出自身战略地位。因此,印度历届政府都希望建立完全排他性的区域政策目标。在外交政策中,印度积极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在南亚地区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关系,单边主义色彩浓厚。印度一方面迫使南亚其他国家承认其优势地位,强化其南亚战略主导权;另一方面强烈反对外部势力干预南亚,并积极防范域外大国介入南亚事务。

  第二,实行“邻国优先”战略。尼赫鲁在其所著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但印度在追求“大国梦”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特别是与邻国关系不佳,而邻国关系或周边环境是其成为大国的基础。莫迪上台后,积极调整印度对邻国的关系,不断对南亚其他国家释放善意,马不停蹄开展“邻国优先”外交,希望与邻国形成良性互动。莫迪邀请巴基斯坦总理参加其就职典礼,首选不丹访问,再访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特别是2015年莫迪对孟加拉国进行历史性访问,签署交换150多块“飞地”的领土协议,确认5万多居民的国籍,推进与孟互联互通,增加对孟投资。这使得印度与孟加拉国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但印度实施“邻国优先”外交的霸权色彩较浓,其深层次含义是要对南亚事务全面干预,其他南亚国家要听印度安排,或实行“印度优先”的政策。例如,印度对马尔代夫总统亚明积极开展与中国的合作十分不满。特别是2017年12月马尔代夫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后,印度十分愤怒,其外交部马上提醒马尔代夫要遵守“印度优先”承诺。同时,印度煽动马尔代夫国内反对派攻击现政府“亲华”。在2018年2月马尔代夫国内发生政治风暴期间,印度公开施压,要求马尔代夫释放包括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在内的所有政治犯。

  第三,开展实用主义至上的经济外交。印度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对自己有利的事千方百计争取。在冷战期间,印度坚持不结盟政策,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莫迪执政后,更加实践现实主义外交,充分调动内外各种资源,促进“印度崛起”。莫迪一上台就阐述印度睦邻友好的外交新政策,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印度不仅在与欧、美、日、中等大国发展关系时重视经济外交,而且在南亚地区也突出经济外交。只要对印度有利,其一定会积极争取。例如,即使对其仇敌巴基斯坦,印度也希望建立正常的双边关系。2018年1月,莫迪还呼吁“别打了,一起去对抗贫困、疾病和无知”。针对其他南亚国家,印度更是采取怀柔政策。一是适当考虑邻国诉求,扩大与邻国经济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实现经济复兴。二是增加对邻国援助,以赢得邻国的支持,实现地缘政治崛起。三是增加对邻国投资,在邻国建立经济特区,扩大产能合作。四是推动南亚地区能源、金融、信息等领域合作,扩大对邻国基础设施和产业贷款。五是积极与域外国家争夺邻国项目,并要求邻国在给予域外国家项目时必须给予印度项目。六是在高层互访时把经济合作放在突出位置。

  第四,打造印度版“互联互通”。莫迪政府上台后在陆上和海上都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实现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在对外联通方面,印度推出“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等战略,涉及约40个印度洋国家,而且与日本打造“印日自由走廊”,与美国等打造“美日印澳联盟”,同时,在南亚地区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呼吁建设互惠互利伙伴关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举办“环印联盟蓝色经济对话”和“环印联盟蓝色经济部长级会议”,开展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塞舌尔-毛里求斯“蓝色经济”合作;利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峰会主导南亚地区互联互通,通过举办相关会议支持南亚铁路、公路、口岸等建设及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提出建设南亚联合电网,维护南亚能源安全;加强口岸建设,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支持开通加尔各答─达卡─阿加尔塔拉长途大巴客运路线,支持建设连接中亚的交通走廊,支持开通孟加拉国达卡到印度东北部的其他交通路线,支持建设连接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的“印孟尼不”(BBIN)走廊并签署汽车协议(BBINMVA);与日本、伊朗共同开发伊朗恰巴哈尔港并打通其连接阿富汗和中亚的通道,与伊朗等国建设横跨阿曼海和阿拉伯海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土库曼斯坦途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至印度的天然气管道(TAPI)等。

  第五,进行战略威慑。印度在南亚的经济、人口、面积举足轻重,其长期以来的战略就是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政治、军事和战略优势,并进行战略威慑。在战略方面,印度出台各种政策,牢牢掌握南亚战略优势和主动权。在政治方面,印度实施以印为主的地缘战略布局,发展双多边关系,开发南亚合作潜力,不断扩大印度影响力。例如“孤立”巴基斯坦,抵制巴主办的南盟峰会;2015年底经济封锁尼泊尔;修复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周边邻国关系。在经济方面,印度强化商业与文化交流,促进南亚务实合作,积极推进南亚经济一体化,增强其对南亚经济的控制力与辐射力。在军事方面,印度强化装备,保持较大规模的兵力,确保在南亚地区的军事优势,树立“靠得住、惹不起”的大国形象。在外交上,印度体现灵活性,既努力构建更多联通外部的渠道,加入上合组织,主动改善与美国关系等,又对南亚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该打的打(例如巴基斯坦),该控的控(例如不丹、尼泊尔),该稳的稳(例如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该压的压(例如马尔代夫),努力将南亚各国控制在自己手里。

  第六,控制印度洋。印度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控制南亚,主宰印度洋,争当世界大国。印度在陆地上成为南亚地区霸主后,还将目光投向印度洋,希望印度洋成为“印度之洋”。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指出,印度的前途不取决于陆地边境,而是取决于三面环绕印度的广阔海洋。他建议印度把发展重心从陆地转向海洋,成为海权强国。印度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在《印度的防务》一书中指出,“失去对印度洋的控制是印度近代亡国的重要分水岭”,他建议印度重视印度洋,不要容忍另一个大国介入印度洋。其他一些印度专家也认为,印度的安全、民族利益、未来崛起都系于印度洋。于是,南下印度洋、称霸印度洋成为印度历届决策者的海洋战略。无论是瓦杰帕伊、曼莫汉·辛格总理,还是现在的莫迪政府,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希望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内湖。莫迪执政以来,印度不仅积极发展海空力量,兴建海军设施,购买和研制先进武器,发展航母舰队和核潜艇,提升远洋作战能力,加强对印度洋岛屿与航线的控制,而且还积极发展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致力于打造印度洋经济圈,以进一步强化对印度洋的控制。

  第七,抗衡中国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在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提升,使印度越来越感受到威胁与挑战。它不仅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其崛起的挑战,而且认为中国进入了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南亚和印度洋,威胁了其国家安全。起初,印度还考虑中国的感受,避免公开和中国爆发冲突,以牵制为主。然而,近年来的莫迪政府已不顾中国的感受,公开与中国进行对抗。一是采取地区霸权主义,谋求排他性霸权,对南亚小国恩威并施,要求其不脱离印度管控,共同制衡、阻挠中国参与南亚及印度洋事务。例如阻止中国加入南盟。二是公开反对“一带一路”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认为其具有战略目的,而不仅是经济合作。三是建立印度主导的地区经济体系,甚至不惜向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施压,以排斥中国的影响力或避免其“倒向”中国。四是与中国不断发生边境争端甚至对峙,特别是2017年6月印度边防人员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在洞朗地区修路。五是不断发起抵制中国产品活动或宣布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防止南亚国家建立所谓的“依附于”中国的经济体系。六是以“中国威胁”或“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企业进入一些领域,例如电力、电信。七是加强边境地区军事设施建设,并叫嚣现在的印度不同于1962年。八是与域外国家一起牵制中国。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与美国签署《后勤保障协议》,与美日开展防务合作,与美、日等国举行“马拉巴尔”联合军演,支持建立“美日印澳联盟”,积极响应美国“印太战略”和“新南亚战略”。

  印度南亚战略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目前,莫迪政府的内政外交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国内莫迪本人获得了极高的支持,其所在的人民党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在国外印度也获得了西方及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甚至有人认为现在是印度崛起的机遇期,是下一个中国。印度的南亚战略对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延缓了“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推进速度。印度是南亚最重要的国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在南亚没有一个国家可比,印度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使中国失去了南亚最大的市场,而印度加强对南亚中小国家的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这些南亚国家与中国加强合作的信念,迫使其放缓与中国的合作步伐。例如,斯里兰卡在给中国项目时,同时为满足印度的要求给其项目,但印度的实力与执行力远远不能与中国相比,往往中国的项目已完成而印度的项目还在建(如斯里兰卡给中国的汉班托特港项目早已完成,而给印度的亭可马里港项目还在建设中)或中国的项目已完成而印度的项目还未开展(如中国香格里拉项目已完成并开始出售,而在中国项目旁边的印度项目还杂草丛生),使得斯里兰卡不得不放缓给中国项目的速度。印度反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和南亚中小国家的这些做法必然会打击中国对南亚国家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地区的推进速度。

  二是使一些项目出现了反复。目前,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其干预南亚周边国家的政策和阻挠中国与南亚国家发展关系的做法会影响这些国家国内政局及其对外政策走向,使南亚国家纷纷实行平衡战略,希望从中印间获得更多实惠。其中,一些南亚国家在印度巨大的压力下对中国政策出现摇摆,从而导致一些项目出现反复。例如,2015年1月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大选失败后,新政府马上停建了中国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又如尼泊尔,2017年11月取消了其与中国葛洲坝集团合作的布达甘达基(Budhi Gandaki)水电站建设项目。同月,巴基斯坦也拒绝了中国对迪阿莫—巴沙大坝工程的资助。这些项目的停建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原因。今后,中国在南亚中小国家的项目还有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停建的风险。

  三是对中国形成了较大的牵制。印度实力有限,要阻止中国“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推进不太容易,但牵制中国却比较容易做到。例如,洞朗对峙事件对中国的牵制,看似印度没有实力挑战中国,其非法越界有莫迪“果敢”“鲁莽”的一面,而实际体现了其精心设计、外交“成熟”的一面。又如目前印度积极响应“美日印澳联盟”“印日自由走廊”“印太战略”等,也将对中国形成牵制。再如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但由于印度推行防范、牵制战略,加强与中国对抗,提出印度版“季风计划”与中国抗衡,使得双方“对接”可能性降低。

  四是增加了推进成本。目前,印度事事与中国攀比,与中国在南亚及其他区域不断展开恶性竞争,导致经常出现“两败俱伤、渔翁得利”的情况。尽管有时印度没有这样的实力与中国争项目,但由于其“捣乱”,也会大大增加中国的竞争成本。另外,印度实行“邻国优先”战略,加大对南亚其他国家的拉拢,也成为这些国家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理由。所以,印度的不合作必然会增加中国在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成本。

  五是增大了中国维稳南亚的压力。南亚形势错综复杂,印巴关系短期难以缓和,而印度的强势政策使得南亚国家间关系被破坏,彼此之间的矛盾更难以调和,导致地区安全环境进一步复杂甚至恶化。这使中国积极化解南亚内部矛盾与冲突、维护边界安全的成本大大增加。另外,印度与域外国家联合牵制中国,增大了其与中国博弈的筹码,对中国维护南亚稳定及边疆安全也形成了更大压力。

  中国的应对策略

  尽管当前中印之间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应掩盖双方存在的共同利益。中印两国具有相似的发展理念,互补的发展优势,双方在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国际议题上具有相似的战略目标,这些共同利益构成中印合作的基础。总体看,中印两国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方需妥善管控分歧和矛盾,进一步加强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防止中印关系走向对抗。中印是相互毗邻的大国,两个邻国同时崛起是一个新问题,难免会产生矛盾与摩擦,但需要理性思考,从大局出发,共同制定“维稳”策略,将矛盾与分歧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以不发生正面直接冲突为益。无论是中方还是印方都要视对方为重要合作伙伴而不是战略对手,都要秉持友好合作态度,管控好矛盾与分歧,维护好边界地区的和平安宁,更加灵活务实推进合作,以重塑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二,强化与南亚中小国家的经济联系。尽管印度在南亚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其在南亚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行为早已引起一些国家的不满。但由于自身实力所限而敢怒不敢言,多数国家都不敢挑战印度,都选择在中印之间搞平衡。在目前印度不参与“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要将更多精力放在与南亚中小国家的合作上。另外,“一带一路”建设是长期工程,在南亚地区有先有后开展非常正常,先与南亚中小国家开展合作,做出示范效应,也可以吸引印度参与。

  第三,推动“一带一路”与印度“季风计划”等战略进行对接。中印互为不可替代的邻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发展需求相同,战略需求共同点多,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印度的“季风计划”“印度制造”等契合点多,存在较大合作空间。当前,印度国内社会对是否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看法不同,中国也不能将“一带一路”与政治、安全、领土等问题挂钩,以开放性的心态,平等地开展合作。在目前印度不支持“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印之间仍然存在合作的可能,因为印度许多人都看到其参与“一带一路”会获得巨额利益,还将产生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效果,即共同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因此,目前中印可以通过具体的项目开展合作,既可以在印度先行先试合作一些项目,也可以在南亚其他国家共同实施一些项目。

  第四,努力做大积极面。印度是中国不能忽视的邻国与正在崛起的大国,也是推进“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重视与印度的合作天经地义。而且目前中印之间共同利益众多,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加强合作可产生巨大红利,世界也将更加重视和尊重中印两国。所以,中印双方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努力寻求利益汇合点,加快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共同做大积极面,不断积累两国交往的正能量,以更好推进合作,为“一带一路”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环境。对中国来说,要主动向印方释放善意,给印度更多尊重,照顾印方关切,促进包容性发展。

  第五,促进民心相通。尽管中印地理临近,但双方互不了解,相互误解、猜疑多,心理距离遥远。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双方需要扎实推进人文交流,积极扩大双方政党、地方、智库、民间组织等方面的交流,加强民心相通,以弥补认知鸿沟、互信鸿沟。特别在双方矛盾较多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管控双方民间舆论,防止相互唇枪舌战,激化矛盾。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陈利君:印度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影响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