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尽管中美两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最近两国就未来气候合作发出积极信号。美国气候特使克里与中国气候特使谢振华,4月中旬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表明,中美双方希望利用气候政策方面的合作,来防止两国关系彻底恶化。不过,两国未来的合作仍面临许多地缘政治问题。
美国和中国现在都表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原因并不难理解。两国都将气候变化视为国家存亡威胁,非常期待合作解决气候问题。美国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都知道,如果在气候问题上态度强硬或蓄意阻挠,会让他们受到国际舆论的严厉指责。
冷战期间,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将世界一分为二,两大阵营也紧锣密鼓地巩固自身同盟。但在未来10年,中美很难只靠意识形态赢得朋友。
中国政府现在其实没什么真正拿得出手的意识形态,而美国因为政治两极化和特朗普主义,早已光彩不再。在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生存之际,谁领导妥善应对这个问题,谁就能主导新的国际联盟格局。
未来几年,如何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口头承诺,是摆在中美面前一道严峻的考验。近日,拜登参加世界领导人气候峰会后不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暗示,中美能否合作,取决于美国会不会“干涉中国内政”。
虽然中国将西藏、新疆、香港以及最重要的台湾视为“内政”,但克里已明确表示,美国不会为了中美气候合作而在这些问题上让步。除非有一方软化其立场,否则在上述热点问题上,中美的紧张关系只会升级,甚至可能让现有的成果化为泡影。
中美既有双边冲突,又在许多领域有合作的可能性,十分纠缠。此外,两国能在气候问题上开展哪些合作,以及如何开展合作,都尚不明朗。简短的中美联合声明因为种种原因,透露的细节少之又少。由于缺乏信任,两国都不愿做出具有约束力的承诺。
因此,双边气候合作稳定性不高、规模也不大,最好的情况是能循序渐进地展开。美中关系的整体动荡导致稳定性不高,紧张局势加剧难免阻碍气候行动。猜疑和仇视会让双方更激烈地讨价还价,阻碍协商进程。因此,要考验彼此的诚意和善意以维持合作,得从小处着手,这一过程讲究循序渐进。
既然中美缺乏互信,最好的合作方式就不是要一起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当务之急是不把气候合作与人权、贸易和安全等最具争议性的问题挂钩。
相比中国,美国因此受到的约束更多。中国领导人显然认为他们能以气候议题为杠杆,撬动拜登政府其他领域的政策。中国领导人必须认识到,这种影响会适得其反。美国两党反华情绪十分强烈,拜登几乎没有回旋余地。中国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也可能严重损害中国领导人作为气候问题全球领导人的信誉。
在即将举行的多边气候谈判中,中美两国忍住不攻击对方的痛处,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气候行动当中。在减排目标和对发展中经济体能源转型融资的贡献等具体问题上,任何国家的批评意见都应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经济和道德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还要提供有第三方背书的合理、现实且有益的替代方案。
中美两国正在酝酿技术战,此时谈论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积极合作可能并不现实。虽然它们在近期联合声明中同意讨论环保科技合作(并没有完全承诺),但仍可能想方设法将创新与宏观战略竞争隔离开来。具体来说,当美国和中国权衡那些似乎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绿色技术开发应用的政策时,它们应该努力将损害降至最低。
中美气候合作是全球共同的期盼,但我们不应抱有任何幻想,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地缘政治优势时,能够自我约束,不至于危及人类生存。
作者是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府学教授,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原题《中美气候合作的局限性》
尽管中美两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最近两国就未来气候合作发出积极信号。美国气候特使克里与中国气候特使谢振华,4月中旬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表明,中美双方希望利用气候政策方面的合作,来防止两国关系彻底恶化。不过,两国未来的合作仍面临许多地缘政治问题。
美国和中国现在都表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原因并不难理解。两国都将气候变化视为国家存亡威胁,非常期待合作解决气候问题。美国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都知道,如果在气候问题上态度强硬或蓄意阻挠,会让他们受到国际舆论的严厉指责。
冷战期间,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将世界一分为二,两大阵营也紧锣密鼓地巩固自身同盟。但在未来10年,中美很难只靠意识形态赢得朋友。
中国政府现在其实没什么真正拿得出手的意识形态,而美国因为政治两极化和特朗普主义,早已光彩不再。在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生存之际,谁领导妥善应对这个问题,谁就能主导新的国际联盟格局。
未来几年,如何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口头承诺,是摆在中美面前一道严峻的考验。近日,拜登参加世界领导人气候峰会后不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暗示,中美能否合作,取决于美国会不会“干涉中国内政”。
虽然中国将西藏、新疆、香港以及最重要的台湾视为“内政”,但克里已明确表示,美国不会为了中美气候合作而在这些问题上让步。除非有一方软化其立场,否则在上述热点问题上,中美的紧张关系只会升级,甚至可能让现有的成果化为泡影。
中美既有双边冲突,又在许多领域有合作的可能性,十分纠缠。此外,两国能在气候问题上开展哪些合作,以及如何开展合作,都尚不明朗。简短的中美联合声明因为种种原因,透露的细节少之又少。由于缺乏信任,两国都不愿做出具有约束力的承诺。
因此,双边气候合作稳定性不高、规模也不大,最好的情况是能循序渐进地展开。美中关系的整体动荡导致稳定性不高,紧张局势加剧难免阻碍气候行动。猜疑和仇视会让双方更激烈地讨价还价,阻碍协商进程。因此,要考验彼此的诚意和善意以维持合作,得从小处着手,这一过程讲究循序渐进。
既然中美缺乏互信,最好的合作方式就不是要一起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当务之急是不把气候合作与人权、贸易和安全等最具争议性的问题挂钩。
相比中国,美国因此受到的约束更多。中国领导人显然认为他们能以气候议题为杠杆,撬动拜登政府其他领域的政策。中国领导人必须认识到,这种影响会适得其反。美国两党反华情绪十分强烈,拜登几乎没有回旋余地。中国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也可能严重损害中国领导人作为气候问题全球领导人的信誉。
在即将举行的多边气候谈判中,中美两国忍住不攻击对方的痛处,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气候行动当中。在减排目标和对发展中经济体能源转型融资的贡献等具体问题上,任何国家的批评意见都应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经济和道德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还要提供有第三方背书的合理、现实且有益的替代方案。
中美两国正在酝酿技术战,此时谈论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积极合作可能并不现实。虽然它们在近期联合声明中同意讨论环保科技合作(并没有完全承诺),但仍可能想方设法将创新与宏观战略竞争隔离开来。具体来说,当美国和中国权衡那些似乎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绿色技术开发应用的政策时,它们应该努力将损害降至最低。
中美气候合作是全球共同的期盼,但我们不应抱有任何幻想,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地缘政治优势时,能够自我约束,不至于危及人类生存。
作者是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府学教授,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原题《中美气候合作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