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中国外交高层官员此前对美国拜登政府密集喊话,呼吁美方摒弃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敌视和对抗政策,譬如取消贸易关税和高科技制裁等,大力改善和恢复中美的合作互利关系。对此,海内外不少舆论解读为中国方面“着急了”,并暴露出自己对美国关系的软肋。
其实,笔者以为,以中国目前已接近美国的综合发展体量及规模,再简单提中国对美国“单相思”,或暴露软肋弱点,有些言过其实了。中国目前自觉“时与势”均在自己一边,对美国关系何急之有?所谓软肋也是中美彼此相互的,各有短长。
中国对美密集喊话,自然有向美国表态的意思,但更多应是一种对国内和党内的政治交代。中美关系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外交的最大政治,对于中美关系的状态,对内必须有个说法。通过密集喊话,表明中国领导层的态度是善意积极的,现在就看美国如何响应了。总之,球似乎在美国一边。
对美国而言,对华关系策略仍处在大调整和重新定位阶段。这种大调整和重新定位,自特朗普时期就开始了,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加以继承和优化。譬如拜登政府已认定特朗普对华贸易关税有效;对华高科技制裁不仅必要,而且要联手盟国广泛实施;经贸对华“全面脱钩”将优化成“精准脱钩”等等。
美国舆论指出,拜登政府继承优化特朗普的对华策略,并非心甘情愿,而更多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目前中美国家关系虽然勉强维持,但政治基础已重回“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隔离状态。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发生严重动摇,其他层面关系的重大改善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历史来看,邓小平曾通过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的“南巡讲话”,两次突破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对立僵局,开拓出中美全面合作互利的新局面。这反复证明中美政治关系的改善契机,球是在中国一边。
也许有观点认为,现在已时过境迁,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善中美关系该轮到美国有所主动了。这也就是说,美国在政治、价值和信念上,要向中国的模式靠拢兼容。这种可能性有多大,甚至是否存在?从文明潮流、人心向背和发展常识来判断,不难得出结论。
于是,如果中国的立场难以调整,而美国的原则始终如一,两国关系在未来一段时期,难免进入“停滞与冷和”状态。
不过“停滞与冷和”并非新鲜事物,美苏冷战的后25年就大概是类似状态。当年美苏关系之所以被称为“冷战”,就是因为双方不断发生代理人战争,有几次还亲自上阵,譬如美国在朝鲜、越南,苏联在阿富汗,尽管双方从未发生过直接大规模正面交火。
中美关系目前和未来只要不发生直接或间接热战,那就是一种“冷和”局面。冷漠对峙必然导致双边关系发展停滞。
玄机在于“停滞与冷和”状态,对哪一方更为有利?美国对此比较气定神闲,因为当年冷战的最后结果,是苏联不战而败,这就说明了苏联的体制和运作无法自洽。有些人把当年苏联的溃败归因于西方遏制和美国颠覆,应属本末倒置,不负责任的推诿之辞。
不是说民主体制就不会出现危机,而是民主体制可以有效渡过和克服危机,自我调整、矫正和完善,从而达成自洽。譬如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由于他的从政风格比较“矫枉过正”,也就决定了他在美国的政治和国家体制平台上可以风云一时,却难以持续。
激烈时间长了,就会违背美国政治“中和平衡”的总体原则,损害美国体制中“必要的张力”。现在特朗普下野了,反而转变成美国政治中一种有益的监督活力,这凸显出美国的体制文化优势。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原题《中美关系正走向“冷和与停滞”》
中国外交高层官员此前对美国拜登政府密集喊话,呼吁美方摒弃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敌视和对抗政策,譬如取消贸易关税和高科技制裁等,大力改善和恢复中美的合作互利关系。对此,海内外不少舆论解读为中国方面“着急了”,并暴露出自己对美国关系的软肋。
其实,笔者以为,以中国目前已接近美国的综合发展体量及规模,再简单提中国对美国“单相思”,或暴露软肋弱点,有些言过其实了。中国目前自觉“时与势”均在自己一边,对美国关系何急之有?所谓软肋也是中美彼此相互的,各有短长。
中国对美密集喊话,自然有向美国表态的意思,但更多应是一种对国内和党内的政治交代。中美关系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外交的最大政治,对于中美关系的状态,对内必须有个说法。通过密集喊话,表明中国领导层的态度是善意积极的,现在就看美国如何响应了。总之,球似乎在美国一边。
对美国而言,对华关系策略仍处在大调整和重新定位阶段。这种大调整和重新定位,自特朗普时期就开始了,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加以继承和优化。譬如拜登政府已认定特朗普对华贸易关税有效;对华高科技制裁不仅必要,而且要联手盟国广泛实施;经贸对华“全面脱钩”将优化成“精准脱钩”等等。
美国舆论指出,拜登政府继承优化特朗普的对华策略,并非心甘情愿,而更多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目前中美国家关系虽然勉强维持,但政治基础已重回“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隔离状态。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发生严重动摇,其他层面关系的重大改善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历史来看,邓小平曾通过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的“南巡讲话”,两次突破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对立僵局,开拓出中美全面合作互利的新局面。这反复证明中美政治关系的改善契机,球是在中国一边。
也许有观点认为,现在已时过境迁,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善中美关系该轮到美国有所主动了。这也就是说,美国在政治、价值和信念上,要向中国的模式靠拢兼容。这种可能性有多大,甚至是否存在?从文明潮流、人心向背和发展常识来判断,不难得出结论。
于是,如果中国的立场难以调整,而美国的原则始终如一,两国关系在未来一段时期,难免进入“停滞与冷和”状态。
不过“停滞与冷和”并非新鲜事物,美苏冷战的后25年就大概是类似状态。当年美苏关系之所以被称为“冷战”,就是因为双方不断发生代理人战争,有几次还亲自上阵,譬如美国在朝鲜、越南,苏联在阿富汗,尽管双方从未发生过直接大规模正面交火。
中美关系目前和未来只要不发生直接或间接热战,那就是一种“冷和”局面。冷漠对峙必然导致双边关系发展停滞。
玄机在于“停滞与冷和”状态,对哪一方更为有利?美国对此比较气定神闲,因为当年冷战的最后结果,是苏联不战而败,这就说明了苏联的体制和运作无法自洽。有些人把当年苏联的溃败归因于西方遏制和美国颠覆,应属本末倒置,不负责任的推诿之辞。
不是说民主体制就不会出现危机,而是民主体制可以有效渡过和克服危机,自我调整、矫正和完善,从而达成自洽。譬如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由于他的从政风格比较“矫枉过正”,也就决定了他在美国的政治和国家体制平台上可以风云一时,却难以持续。
激烈时间长了,就会违背美国政治“中和平衡”的总体原则,损害美国体制中“必要的张力”。现在特朗普下野了,反而转变成美国政治中一种有益的监督活力,这凸显出美国的体制文化优势。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原题《中美关系正走向“冷和与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