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伟达:邓小平的“折中务实”与中国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交字号:

伟达:邓小平的“折中务实”与中国发展

伟达:邓小平的“折中务实”与中国发展
2021-02-24 10:21:52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伟达
关键词:中国外交 中国文化 点击: 我要评论
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必然是既折中又务实,能够总览统筹全局,又敢于重点突破传统禁区,敢于在敏感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在当年选择了邓小平。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高考、农村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创经济特区,到一国两制促成香港回归、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邓小平“折中务实”智慧和风格的胜利。

  近些年来,海内外缅怀研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文章和著作,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反而愈发升华向哲学和规律的新境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间和实践是最好的裁判,并充分证明,沿循邓小平所领导开拓的中国发展策略和道路,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中国的事情才能办得比较积极有效,才能与时俱进。

U11647P1488DT20140815144742.jpg

  笔者以为,邓小平成功领导饱经风霜的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其核心智慧与风格乃在于“折中务实”。其中,“折中”主导思维方式,即折冲左右对立,驾驭主义之争,协调中西差异,超越新旧代沟;而“务实”主导行为方式,指果断高效的执行力,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抓大放小,党政分开,自主经营,放手探索。

  邓小平这种独特的“折中务实”素质,与其成长经历结构密不可分。纵观他本人一生学习与实践的历程,可以发现他青年时期曾在法国勤工俭学五年多,在苏联学习一年多;革命战争经历约22年,而和平时期与发展经验约47年。

  可见邓小平本人的知识、思维、经验和历练,就是一个东西不同主义折中,战争与和平交汇,革命和建设互动的有机混合体,也赋予他超越其他同代众多领导者的特质——即所谓“必要的张力”,能够理解统合彼此陌生矛盾的因素。这种张力对传统文明环境和非西方国度的领导者,尤其是难得宝贵,堪称可遇而不可求。

  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后来多有参照自己的留法经历和见闻,而最后20年率领中国改革开放,无疑才是他长期主政经历的华彩乐章。早先在法国寻理探道,后来在中国领导改革开放,这其中表现出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应是显而易见的。

  对传统东亚文明来说,满清和日本曾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向现代化转型的模式。满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是搞“全盘西化”。结果是日本比较成功,而满清模式最后败得灰飞烟灭。这是否明示了中国应当效法日本呢?

  答案又没那么简单。相对于日本传统历史不算太长,民族构成和文化较为单一,国土狭小,大洋岛国的特点,中国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则恰恰相反。这就是说,适合日本的现代化策略和路径,并不见得完全适用于中国。

  这就注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会更加复杂、艰难、特别,非常人可以成功驾驭。像满清那样只搞经济和科技,但在政治和国家体制上顽固不化,绝无前途希望可言;而像日本那样矫枉过正,中国也难以平稳过渡,从容消化。

  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必然是既折中又务实,能够总览统筹全局,又敢于重点突破传统禁区,敢于在敏感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在当年选择了邓小平。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高考、农村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创经济特区,到一国两制促成香港回归、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邓小平“折中务实”智慧和风格的胜利。

  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走过三大阶段:1978年至1984年是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获成功;1985年至1989年,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矛盾日益尖锐,最后导致政改的冲突和停滞;1992年至1996年,大力推进经济改革和社会开放幅度和进程,再上新台阶。

  可以说,邓小平在其“折中务实”允许的框架中,已把中国的成功发展推向最大值,虽有遗憾,但仍属前无古人。这说明传统向现代转型领导者的素质,拥有宝贵“思维和行动必要的张力”,方能成功开拓前进。

  邓小平基本完成了他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他身后的中国当更进一步,无限渐进向现代化目标。无限指冲破各种限制,渐进指耐心、智慧和坚持。拒绝回头倒退,防止功亏一篑,中国才有光明希望的未来。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责任编辑:昀舒
伟达:邓小平的“折中务实”与中国发展

伟达:邓小平的“折中务实”与中国发展

2021-02-24 10:21:52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伟达
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必然是既折中又务实,能够总览统筹全局,又敢于重点突破传统禁区,敢于在敏感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在当年选择了邓小平。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高考、农村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创经济特区,到一国两制促成香港回归、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邓小平“折中务实”智慧和风格的胜利。

  近些年来,海内外缅怀研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文章和著作,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反而愈发升华向哲学和规律的新境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间和实践是最好的裁判,并充分证明,沿循邓小平所领导开拓的中国发展策略和道路,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中国的事情才能办得比较积极有效,才能与时俱进。

U11647P1488DT20140815144742.jpg

  笔者以为,邓小平成功领导饱经风霜的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其核心智慧与风格乃在于“折中务实”。其中,“折中”主导思维方式,即折冲左右对立,驾驭主义之争,协调中西差异,超越新旧代沟;而“务实”主导行为方式,指果断高效的执行力,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抓大放小,党政分开,自主经营,放手探索。

  邓小平这种独特的“折中务实”素质,与其成长经历结构密不可分。纵观他本人一生学习与实践的历程,可以发现他青年时期曾在法国勤工俭学五年多,在苏联学习一年多;革命战争经历约22年,而和平时期与发展经验约47年。

  可见邓小平本人的知识、思维、经验和历练,就是一个东西不同主义折中,战争与和平交汇,革命和建设互动的有机混合体,也赋予他超越其他同代众多领导者的特质——即所谓“必要的张力”,能够理解统合彼此陌生矛盾的因素。这种张力对传统文明环境和非西方国度的领导者,尤其是难得宝贵,堪称可遇而不可求。

  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后来多有参照自己的留法经历和见闻,而最后20年率领中国改革开放,无疑才是他长期主政经历的华彩乐章。早先在法国寻理探道,后来在中国领导改革开放,这其中表现出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应是显而易见的。

  对传统东亚文明来说,满清和日本曾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向现代化转型的模式。满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是搞“全盘西化”。结果是日本比较成功,而满清模式最后败得灰飞烟灭。这是否明示了中国应当效法日本呢?

  答案又没那么简单。相对于日本传统历史不算太长,民族构成和文化较为单一,国土狭小,大洋岛国的特点,中国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则恰恰相反。这就是说,适合日本的现代化策略和路径,并不见得完全适用于中国。

  这就注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会更加复杂、艰难、特别,非常人可以成功驾驭。像满清那样只搞经济和科技,但在政治和国家体制上顽固不化,绝无前途希望可言;而像日本那样矫枉过正,中国也难以平稳过渡,从容消化。

  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必然是既折中又务实,能够总览统筹全局,又敢于重点突破传统禁区,敢于在敏感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在当年选择了邓小平。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高考、农村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创经济特区,到一国两制促成香港回归、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邓小平“折中务实”智慧和风格的胜利。

  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走过三大阶段:1978年至1984年是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获成功;1985年至1989年,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矛盾日益尖锐,最后导致政改的冲突和停滞;1992年至1996年,大力推进经济改革和社会开放幅度和进程,再上新台阶。

  可以说,邓小平在其“折中务实”允许的框架中,已把中国的成功发展推向最大值,虽有遗憾,但仍属前无古人。这说明传统向现代转型领导者的素质,拥有宝贵“思维和行动必要的张力”,方能成功开拓前进。

  邓小平基本完成了他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他身后的中国当更进一步,无限渐进向现代化目标。无限指冲破各种限制,渐进指耐心、智慧和坚持。拒绝回头倒退,防止功亏一篑,中国才有光明希望的未来。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伟达:邓小平的“折中务实”与中国发展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