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周志兴:国际教育要与时俱进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交字号:

周志兴:国际教育要与时俱进

周志兴:国际教育要与时俱进
2020-08-04 11:20:15
来源:周论 作者: 周志兴
我认为最重要的全面是做一个完整的人,人格上的全面,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国际教育希望推进的一个目的。

   ——在“全球名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微信图片_20200803114203.jpg

  大家好!诚惶诚恐来参加这个全球名校长论坛。

  我其实没有资格谈教育,更没有资格谈国际教育,但是有时候我也在想,外行没有窠臼,也许会说一些别出心裁的观点,不管对还是错。

  我算是研究历史的,同时我也有孩子在国外留学,所以我从历史和家长的角度来讲国际教育。所以我讲的题目是《国际教育要与时俱进》。

  第一个话题,我想从比较远的历史来看。

  这个比较远的历史主要是讲三个代表。

容闳.jpg

  容闳

  第一个代表是容闳。1847年1月,在美国传教士布朗的资助下,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容闳,是从珠江口的黄埔港乘船出发到美国留学。他先进了中学补习,后来考入了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成为文学学士,成为中国受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人。后来他回国以后,他深深感到了在美国受教育给他带来的好处,所以他就推动中国的官派留学生到美国去留学。1872年,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运动开始,一共有120名幼童赴美国,这是容闳数十年如一日推动而取得的最大的功业,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篇章。

  这里出了很多人才,这里面我们说第二个代表就是詹天佑。为什么说詹天佑呢?因为在北京的八达岭铁路旁边竖着詹天佑的塑像,我小时候经常路过那里,所以对这个名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从科技的角度来看,其实远远不只詹天佑,包括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培源、吴有训、叶企孙,包括有化学家像杨石先、侯德榜,像生物学家钱崇澍,还有建筑学家,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茅以升和梁思成,还有气象学家竺可桢。这样一些人,他们用他们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开创了中国科技新的里程碑,所以他们是非常有功绩的人,也是国际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1872年詹天佑(左)和潘铭钟(右)在到达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后的合影.jpg

  1872年詹天佑(左)和潘铭钟(右)在到达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后的合影

  当然,依我看,那个时候的出国留学,首先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在大清国生活的扎着长辫子的小孩,到美国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装,受到了国际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第一个题目。

  第二个题目我想说看不太远的历史。

  说不太远的历史也有一个代表就是邓小平,其实这个代表也有很多,比如说周恩来、李富春、刘少奇等等。为什么说邓小平呢?因为邓小平在我们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页。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有一个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我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了七年刘少奇,刘少奇当时就是在留法勤工俭学班里,这个村是在河北的高阳县,后来在法国开了豆腐坊的那个李石曾,他在那儿做了留法勤工俭学的预备班,大家在这儿学手艺,刘少奇学的就是木匠。当然邓小平的出国更是有意思的一个事情,邓小平的父亲当时在四川得罪了当地的军阀,到处逃难,逃到重庆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广告,说招收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就想起自己十六岁的儿子,那时候叫邓希贤,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出国去留学,所以邓小平就去了法国。实际上去法国的这批人,当时他们学到了多少文化知识或者科学知识呢?我不好说,但是据我了解,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要改变中国,他们学的更多的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本领。

1921年3月.jpg

  1921年3月,邓小平在法国

  邓小平在法国的时候,主要是干活的,勤工俭学,我记得我编过一本《邓小平画册》,里面有一张照片,是邓小平在雷诺工厂的一张照片,但是这里面没有邓小平,只是说邓小平在这儿工作过,因为有一个打工的证明,证明他在这儿工作过,所以我当时给这个照片写了一个图片说明,我是这么说的,我说这是当年邓小平在这儿工作的地方,但是邓小平在哪个工位上工作我们不知道。

  这批人出国,我认为他们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中国。

  第三个话题,我们再看很近的历史,所谓很近的历史,我想说从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后,前面进行了很多运动,不管是镇反、土改还是工商业改造还是反右等等,有很多这样的运动。到了1959年,各项东西都已经搞定了以后,那时候的政府决定要更好地融入世界,他们就开始要培养外事人才。当时1959年的时候,在周恩来和陈毅的直接指导下就办了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就是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我就是这个学校的。这个中学从1959年开始办,1962年的时候教育部发了通知,全国要建14所类似的外国语学校,其中包括四川、陕西、吉林、上海、北京等等,一共要办14所。而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也改名成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培养人,小学三年级、初中、高中这样做一个一条龙式的培养外交人才和外语人才的学校。我是1965年进入这个学校的,我记得我们入学的时候,1965年的中国,还是比较穷的,但是请了外教,而且有全国最好的电教室,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派遣了第一流的外语人才到这儿来当教师,外交部的很多重要的干部派到北外附校来做领导。当时外交部的好几个部长,像陈毅、韩念龙、王炳南,他们的孩子都进入了这个学校去读书。到了文革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更是派了很小的上小学的一批“红小兵”到美国去学英语,像洪晃、章启月都是这一批派过去的。

  到了文革以后,因为文革中停了一段时间,文革以后就开始大量地派留学生,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那时候刚刚恢复工作,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以后就说了这样一段话,说我赞成派更多的留学生去,主要是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而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要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

  这时候的留学生,我认为主要的就是为了融入世界,所以我上面讲了,从很远的历史看,是从1847年开始看,从比较远的历史看,是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开始看,看很近的历史是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开始看。这三个阶段我认为国际教育解决了改变自己,为了改变国家,为了融入世界,所以这三个阶段,我认为是我们国际教育上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的三段。

  第四个问题是当下的一些麻烦。国际教育当下其实存在着比较多的麻烦,这个比较多的麻烦,首先是中美关系,大家也都知道中美关系最近比较紧张,紧张表现在各个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国际教育方面。特朗普首先是对中国派在美国学科技的学生下了禁令,很多学校不再收中国去的学习高科技的学生。最近又开始对非高科技的学生也开始了,比如说他们提出来,凡是百分之百上网课的,不能再在美国留,要驱除出境。当然,现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他们都起诉了政府,认为政府这么做是不对的,法院也会临时停止这样一个命令,但是这样一个迹象说明了对国际教育,对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是非常不利的。这个也会有连带作用,会带动其他很多国家起来效仿。

TIM截图20200803114709.jpg

  前不久,我们在网上和美国一些学者做了两次网上论坛,第一次主要是讲经济问题,第二次是讲中美关系和当前中美关系应该解决的问题,请来的都是美国一些比较大的学者,比如说美国法学界的泰斗科恩,比如说奥巴马政府亚洲事务主任麦艾伦、CSIS的葛莱仪、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的易明等等,还有前助理国务卿谢淑丽。这些人除了谢淑丽以外,其他人都是不断地对中国提出意见的人,尤其是科恩和葛莱仪,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在这次论坛上,这些对中国平时意见很多的人,反而表现得很理性,比如说葛莱仪提了这样一个观点,认为美国现在要加强和世界各国的联系,而不是相反,美国要发挥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是要切断和大家的联系,而且她认为中美关系现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不可逆的,是可以逆的,可以改变的,而且他提出来,要增加两国民间的交往。当然也有中国学者提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美国提出来政治上、经济上都要和中国脱钩或者某种程度的脱钩,但是中国学者提出来,无论怎么脱钩,人文交流不能脱钩。如果人文交流脱钩了,两个就真的彻底断了关系,这样对两国的关系是非常不利的。中美两国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都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所以我认为眼下虽然在中美交流方面出现了问题,在国际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时间不会太长,我认为会慢慢恢复,这种恢复的程序应该是人文的交流、人文的教育应该是会慢慢恢复到一定程度,逐渐再来恢复科技的和其他的交流,其他的教育。所以当下的麻烦,我认为虽然是麻烦,但是不是说不可逆的,只要我们都努力。

  前不久王毅外长在一个网络论坛上提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和美国都不要想改变对方,都要尊重对方。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我想加一句,不是说不要求改变对方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美国也要改变他自己,中国也要改变自己,这样中美关系才能做好,中美之间的国际教育才能继续往前推进。

  第五个话题是需要解决的误区。这点我是作为学生家长来讲的,我有一个儿子,2000年生的,今年20岁,他在国内读的是国际学校,2018年底考大学,他自己觉得考得不好,考上了波士顿大学。最近他转学转到了纽约大学。我有一个体会,家长会有几个误区:

  第一,成绩是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家长往往非常重视SAT成绩,希望他考的分越高越好。但是作为美国的学校来说,他们看成绩,也注重看,或者说更注重看他的实践,比如你参加过什么公益活动,你在公益上有什么建树,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这些非常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常常会忽略这点,我觉得这方面我们也是有教训的。

  第二,家长的鞭长能不能够着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在美国,家长在中国,他的衣食住行你要关心,他的学习你要关心,有的时候其实你是够不着的,鞭长莫及。鞭长莫及怎么办?就是要让孩子有很强的自理能力,我觉得这方面我还是比较自豪地说我儿子的自理能力很好,最近疫情期间我儿子一直住在华盛顿,因为我在华盛顿有家,他就在华盛顿家里自己做饭,自己看书学习,一切都自理得很好,而且学会了很好的厨艺。

  但是家长也会有很多想够着的,比如说找人给自己的孩子写推荐信,希望大家能够帮写推荐信,但是,如果人家不认识你,其实美国人是不愿意给你写推荐信的。

  第三个误区就是全面,什么叫全面?我认为每个人想各方面都全面是不可能的,体育也要好,学习也要好,人品也要好,还要有能力,我觉得是某一方面的全面,比如你哪怕是体育不好,你其他方面很好,也不能说不全面,全面的好是不可能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全面是做一个完整的人,人格上的全面,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国际教育希望推进的一个目的。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昀舒
周志兴:国际教育要与时俱进

周志兴:国际教育要与时俱进

2020-08-04 11:20:15
来源:周论 作者: 周志兴
我认为最重要的全面是做一个完整的人,人格上的全面,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国际教育希望推进的一个目的。

   ——在“全球名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微信图片_20200803114203.jpg

  大家好!诚惶诚恐来参加这个全球名校长论坛。

  我其实没有资格谈教育,更没有资格谈国际教育,但是有时候我也在想,外行没有窠臼,也许会说一些别出心裁的观点,不管对还是错。

  我算是研究历史的,同时我也有孩子在国外留学,所以我从历史和家长的角度来讲国际教育。所以我讲的题目是《国际教育要与时俱进》。

  第一个话题,我想从比较远的历史来看。

  这个比较远的历史主要是讲三个代表。

容闳.jpg

  容闳

  第一个代表是容闳。1847年1月,在美国传教士布朗的资助下,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容闳,是从珠江口的黄埔港乘船出发到美国留学。他先进了中学补习,后来考入了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成为文学学士,成为中国受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人。后来他回国以后,他深深感到了在美国受教育给他带来的好处,所以他就推动中国的官派留学生到美国去留学。1872年,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运动开始,一共有120名幼童赴美国,这是容闳数十年如一日推动而取得的最大的功业,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篇章。

  这里出了很多人才,这里面我们说第二个代表就是詹天佑。为什么说詹天佑呢?因为在北京的八达岭铁路旁边竖着詹天佑的塑像,我小时候经常路过那里,所以对这个名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从科技的角度来看,其实远远不只詹天佑,包括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培源、吴有训、叶企孙,包括有化学家像杨石先、侯德榜,像生物学家钱崇澍,还有建筑学家,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茅以升和梁思成,还有气象学家竺可桢。这样一些人,他们用他们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开创了中国科技新的里程碑,所以他们是非常有功绩的人,也是国际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1872年詹天佑(左)和潘铭钟(右)在到达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后的合影.jpg

  1872年詹天佑(左)和潘铭钟(右)在到达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后的合影

  当然,依我看,那个时候的出国留学,首先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在大清国生活的扎着长辫子的小孩,到美国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装,受到了国际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第一个题目。

  第二个题目我想说看不太远的历史。

  说不太远的历史也有一个代表就是邓小平,其实这个代表也有很多,比如说周恩来、李富春、刘少奇等等。为什么说邓小平呢?因为邓小平在我们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页。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有一个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我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了七年刘少奇,刘少奇当时就是在留法勤工俭学班里,这个村是在河北的高阳县,后来在法国开了豆腐坊的那个李石曾,他在那儿做了留法勤工俭学的预备班,大家在这儿学手艺,刘少奇学的就是木匠。当然邓小平的出国更是有意思的一个事情,邓小平的父亲当时在四川得罪了当地的军阀,到处逃难,逃到重庆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广告,说招收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就想起自己十六岁的儿子,那时候叫邓希贤,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出国去留学,所以邓小平就去了法国。实际上去法国的这批人,当时他们学到了多少文化知识或者科学知识呢?我不好说,但是据我了解,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要改变中国,他们学的更多的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本领。

1921年3月.jpg

  1921年3月,邓小平在法国

  邓小平在法国的时候,主要是干活的,勤工俭学,我记得我编过一本《邓小平画册》,里面有一张照片,是邓小平在雷诺工厂的一张照片,但是这里面没有邓小平,只是说邓小平在这儿工作过,因为有一个打工的证明,证明他在这儿工作过,所以我当时给这个照片写了一个图片说明,我是这么说的,我说这是当年邓小平在这儿工作的地方,但是邓小平在哪个工位上工作我们不知道。

  这批人出国,我认为他们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中国。

  第三个话题,我们再看很近的历史,所谓很近的历史,我想说从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后,前面进行了很多运动,不管是镇反、土改还是工商业改造还是反右等等,有很多这样的运动。到了1959年,各项东西都已经搞定了以后,那时候的政府决定要更好地融入世界,他们就开始要培养外事人才。当时1959年的时候,在周恩来和陈毅的直接指导下就办了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就是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我就是这个学校的。这个中学从1959年开始办,1962年的时候教育部发了通知,全国要建14所类似的外国语学校,其中包括四川、陕西、吉林、上海、北京等等,一共要办14所。而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也改名成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培养人,小学三年级、初中、高中这样做一个一条龙式的培养外交人才和外语人才的学校。我是1965年进入这个学校的,我记得我们入学的时候,1965年的中国,还是比较穷的,但是请了外教,而且有全国最好的电教室,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派遣了第一流的外语人才到这儿来当教师,外交部的很多重要的干部派到北外附校来做领导。当时外交部的好几个部长,像陈毅、韩念龙、王炳南,他们的孩子都进入了这个学校去读书。到了文革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更是派了很小的上小学的一批“红小兵”到美国去学英语,像洪晃、章启月都是这一批派过去的。

  到了文革以后,因为文革中停了一段时间,文革以后就开始大量地派留学生,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那时候刚刚恢复工作,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以后就说了这样一段话,说我赞成派更多的留学生去,主要是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而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要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

  这时候的留学生,我认为主要的就是为了融入世界,所以我上面讲了,从很远的历史看,是从1847年开始看,从比较远的历史看,是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开始看,看很近的历史是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开始看。这三个阶段我认为国际教育解决了改变自己,为了改变国家,为了融入世界,所以这三个阶段,我认为是我们国际教育上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的三段。

  第四个问题是当下的一些麻烦。国际教育当下其实存在着比较多的麻烦,这个比较多的麻烦,首先是中美关系,大家也都知道中美关系最近比较紧张,紧张表现在各个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国际教育方面。特朗普首先是对中国派在美国学科技的学生下了禁令,很多学校不再收中国去的学习高科技的学生。最近又开始对非高科技的学生也开始了,比如说他们提出来,凡是百分之百上网课的,不能再在美国留,要驱除出境。当然,现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他们都起诉了政府,认为政府这么做是不对的,法院也会临时停止这样一个命令,但是这样一个迹象说明了对国际教育,对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是非常不利的。这个也会有连带作用,会带动其他很多国家起来效仿。

TIM截图20200803114709.jpg

  前不久,我们在网上和美国一些学者做了两次网上论坛,第一次主要是讲经济问题,第二次是讲中美关系和当前中美关系应该解决的问题,请来的都是美国一些比较大的学者,比如说美国法学界的泰斗科恩,比如说奥巴马政府亚洲事务主任麦艾伦、CSIS的葛莱仪、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的易明等等,还有前助理国务卿谢淑丽。这些人除了谢淑丽以外,其他人都是不断地对中国提出意见的人,尤其是科恩和葛莱仪,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在这次论坛上,这些对中国平时意见很多的人,反而表现得很理性,比如说葛莱仪提了这样一个观点,认为美国现在要加强和世界各国的联系,而不是相反,美国要发挥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是要切断和大家的联系,而且她认为中美关系现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不可逆的,是可以逆的,可以改变的,而且他提出来,要增加两国民间的交往。当然也有中国学者提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美国提出来政治上、经济上都要和中国脱钩或者某种程度的脱钩,但是中国学者提出来,无论怎么脱钩,人文交流不能脱钩。如果人文交流脱钩了,两个就真的彻底断了关系,这样对两国的关系是非常不利的。中美两国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都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所以我认为眼下虽然在中美交流方面出现了问题,在国际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时间不会太长,我认为会慢慢恢复,这种恢复的程序应该是人文的交流、人文的教育应该是会慢慢恢复到一定程度,逐渐再来恢复科技的和其他的交流,其他的教育。所以当下的麻烦,我认为虽然是麻烦,但是不是说不可逆的,只要我们都努力。

  前不久王毅外长在一个网络论坛上提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和美国都不要想改变对方,都要尊重对方。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我想加一句,不是说不要求改变对方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美国也要改变他自己,中国也要改变自己,这样中美关系才能做好,中美之间的国际教育才能继续往前推进。

  第五个话题是需要解决的误区。这点我是作为学生家长来讲的,我有一个儿子,2000年生的,今年20岁,他在国内读的是国际学校,2018年底考大学,他自己觉得考得不好,考上了波士顿大学。最近他转学转到了纽约大学。我有一个体会,家长会有几个误区:

  第一,成绩是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家长往往非常重视SAT成绩,希望他考的分越高越好。但是作为美国的学校来说,他们看成绩,也注重看,或者说更注重看他的实践,比如你参加过什么公益活动,你在公益上有什么建树,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这些非常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常常会忽略这点,我觉得这方面我们也是有教训的。

  第二,家长的鞭长能不能够着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在美国,家长在中国,他的衣食住行你要关心,他的学习你要关心,有的时候其实你是够不着的,鞭长莫及。鞭长莫及怎么办?就是要让孩子有很强的自理能力,我觉得这方面我还是比较自豪地说我儿子的自理能力很好,最近疫情期间我儿子一直住在华盛顿,因为我在华盛顿有家,他就在华盛顿家里自己做饭,自己看书学习,一切都自理得很好,而且学会了很好的厨艺。

  但是家长也会有很多想够着的,比如说找人给自己的孩子写推荐信,希望大家能够帮写推荐信,但是,如果人家不认识你,其实美国人是不愿意给你写推荐信的。

  第三个误区就是全面,什么叫全面?我认为每个人想各方面都全面是不可能的,体育也要好,学习也要好,人品也要好,还要有能力,我觉得是某一方面的全面,比如你哪怕是体育不好,你其他方面很好,也不能说不全面,全面的好是不可能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全面是做一个完整的人,人格上的全面,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国际教育希望推进的一个目的。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周志兴:国际教育要与时俱进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