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于洪君: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必须学会尊重提问者,敢于面对质疑者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交字号:

于洪君: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必须学会尊重提问者,敢于面对质疑者

于洪君: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必须学会尊重提问者,敢于面对质疑者
2019-03-19 10:14:50
来源:太和智库 作者: 于洪君
关键词:中国外交 中国 点击: 我要评论
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不应是简单而肤浅的政策解读和诠释。照本宣科,读完就走的对外宣讲方式必须改变;面对质询,不敢答疑,拂袖而去的消极对话范式必须纠正;害怕媒体,回避记者,怒目以怼的官僚习性和大腕作风必须摒弃;不敢开展思想争鸣和观点交锋的研讨活动,不能听取不同声音和意见的对外交流必须废止。即使在我国主场条件下举办的多边论坛与会议,也不应搞成满堂说教的大讲坛,不能办成我说你听的故事会。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曾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中国智库需要担当起提升国家创造力、思想影响力、文化吸引力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对内,要助力启迪国民智慧,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政策建议,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参与塑造国家形象,为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理论贡献。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智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亟待提升,履行对话世界责任与使命的能力亟待加强。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振勇气与信心,二是改进方式与方法。

于洪君.jpg

于洪君

  提振勇气与信心,首先要有大格局意识。中国智库要站在文明对话的历史高位,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和贯通古今的恢宏视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思想沟通。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已形成良性互动,交流对话与沟通合作的渠道是多元、可持续的。但是,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对话远远不够。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本质上是中华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形态互通互鉴的过程,是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与国际上各种政策主张有机对接的过程,是中国发展道路与成就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智库拥有异常广阔的活动空间,能够也应当大有作为。从2017年开始,太和智库创办的太和文明论坛已经连续举行了两届,其中,中外人文交流分论坛的设立令人瞩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与中国同行深入探讨中外人文交流新范式、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议题,为中国智库对话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提振勇气与信心,还要敢于直面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敢于对乱象丛生的外部世界积极发声,敢于参与国际论坛的议题设计和讨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日益增大,“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已成为国际共识,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有些议题直接涉及中国未来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的关系。然而,中国智库专家学者缺位失声问题较为普遍,中国的官员和媒体也存在类似现象。有关中国的研讨和争论,经常出现偏颇言论,甚至形成扭曲的结论和判断。由此产生的错误导向和恶劣影响,不可低估。

  几年前,我曾带团去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一个有关中国问题的分论坛,竟因中方人数太少而临时取消,我们因此失去了发言机会。历年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时,欧美国家对中国问题普遍关注,但中方参会的规模和阵势有时却相形见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挑战和应对”成了美国和北约国家与会者的热门话题,他们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定性为“挑战者”而非“建设者”,随心所欲地议论南海争端、中国软实力等问题,中方因出席者寥寥可数而应对乏力。

  目前,许多国际会议和论坛都存在“言必称中国”与“中国人缺位”的尴尬局面。因此,中国智库不应关起门来坐而论道,自说自话,而应积极主动地走向外部世界,一方面正面诠释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内外政策,另一方面要大胆地同抹黑中国形象、歪曲中国立场的势力展开交锋。只有勇于在国际场合露脸发声,中国智库才能在世界智库之林打出一片天地,赢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才会更加客观和理性。

  改进中国智库对话世界的方式方法,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积累和推广先进经验。有关部门应解放思想,努力为中国智库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论坛,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曾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两办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规划了智库建设任务和目标。有关部门应遵照中央精神,为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给予充分支持。除官方代表团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外,民间社会智库和混合型学术团组对外交流也应得到肯定和支持。为此,相关部门需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指导和外事服务。同时,支持有国际交往经验的退休人员,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加盟民间智库,让他们以学者身份参与国际交流,对话世界,也应成为中国智库建设的重要选项。

  其次,中国智库参与国际交流对话的机制、方式以及能力和技巧也有待改进提高。智库本身要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对外交往能力和水平。要学习并善于运用国际上通行的交流方式和对话伙伴可以接受的沟通语言。要尽快改变某些智库,特别是民间社会智库走向世界各行其是,开展对话准备不充分,参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知识储备和相关信息掌握不足等突出问题。有些智库派出的人员只能简单地重复官方立场和说法,不会运用分析、演绎、举证、辩论等手段进行深层次对话,无法达到高质高效的交流目的。

  另外,我们也看到,有些智库习惯于“关起门来做研究”,热衷于“争取课题拿经费”,满足于“学术圈里发成果”,以闭门造车的方式维持智库运转,对外交往的议题设计和话语体系过于自我,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有些智库人士不敢面对国外提问者和质疑者,不会听取不同意见和声音,不能以坦诚相待的姿态、以理服人的方式、机智幽默的语言,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批驳于己不利的观点。与世界对话,必须学会尊重提问者,敢于面对质疑者

  总之,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不应是简单而肤浅的政策解读和诠释。照本宣科,读完就走的对外宣讲方式必须改变;面对质询,不敢答疑,拂袖而去的消极对话范式必须纠正;害怕媒体,回避记者,怒目以怼的官僚习性和大腕作风必须摒弃;不敢开展思想争鸣和观点交锋的研讨活动,不能听取不同声音和意见的对外交流必须废止。即使在我国主场条件下举办的多边论坛与会议,也不应搞成满堂说教的大讲坛,不能办成我说你听的故事会。

  《诗经》有言:“揉此万邦,闻于四国”。不断推进和加强中国智库与世界的对话,就是要变缺位为到位,变无为为有为,变被动为主动。中国与世界互动,智库与世界对话,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不断提升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再接再厉,才能全面提高中国智库的国际交往能力。也只有这样,中国智库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国家重托,伴随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铿锵步伐,不断发出彰显时代风采的中国好声音。

  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原题《中国智库应站在文明对话的历史高位与世界对话》

责任编辑:昀舒
于洪君: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必须学会尊重提问者,敢于面对质疑者

于洪君: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必须学会尊重提问者,敢于面对质疑者

2019-03-19 10:14:50
来源:太和智库 作者: 于洪君
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不应是简单而肤浅的政策解读和诠释。照本宣科,读完就走的对外宣讲方式必须改变;面对质询,不敢答疑,拂袖而去的消极对话范式必须纠正;害怕媒体,回避记者,怒目以怼的官僚习性和大腕作风必须摒弃;不敢开展思想争鸣和观点交锋的研讨活动,不能听取不同声音和意见的对外交流必须废止。即使在我国主场条件下举办的多边论坛与会议,也不应搞成满堂说教的大讲坛,不能办成我说你听的故事会。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曾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中国智库需要担当起提升国家创造力、思想影响力、文化吸引力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对内,要助力启迪国民智慧,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政策建议,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参与塑造国家形象,为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理论贡献。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智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亟待提升,履行对话世界责任与使命的能力亟待加强。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振勇气与信心,二是改进方式与方法。

于洪君.jpg

于洪君

  提振勇气与信心,首先要有大格局意识。中国智库要站在文明对话的历史高位,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和贯通古今的恢宏视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思想沟通。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已形成良性互动,交流对话与沟通合作的渠道是多元、可持续的。但是,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对话远远不够。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本质上是中华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形态互通互鉴的过程,是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与国际上各种政策主张有机对接的过程,是中国发展道路与成就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智库拥有异常广阔的活动空间,能够也应当大有作为。从2017年开始,太和智库创办的太和文明论坛已经连续举行了两届,其中,中外人文交流分论坛的设立令人瞩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与中国同行深入探讨中外人文交流新范式、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议题,为中国智库对话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提振勇气与信心,还要敢于直面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敢于对乱象丛生的外部世界积极发声,敢于参与国际论坛的议题设计和讨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日益增大,“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已成为国际共识,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有些议题直接涉及中国未来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的关系。然而,中国智库专家学者缺位失声问题较为普遍,中国的官员和媒体也存在类似现象。有关中国的研讨和争论,经常出现偏颇言论,甚至形成扭曲的结论和判断。由此产生的错误导向和恶劣影响,不可低估。

  几年前,我曾带团去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一个有关中国问题的分论坛,竟因中方人数太少而临时取消,我们因此失去了发言机会。历年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时,欧美国家对中国问题普遍关注,但中方参会的规模和阵势有时却相形见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挑战和应对”成了美国和北约国家与会者的热门话题,他们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定性为“挑战者”而非“建设者”,随心所欲地议论南海争端、中国软实力等问题,中方因出席者寥寥可数而应对乏力。

  目前,许多国际会议和论坛都存在“言必称中国”与“中国人缺位”的尴尬局面。因此,中国智库不应关起门来坐而论道,自说自话,而应积极主动地走向外部世界,一方面正面诠释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内外政策,另一方面要大胆地同抹黑中国形象、歪曲中国立场的势力展开交锋。只有勇于在国际场合露脸发声,中国智库才能在世界智库之林打出一片天地,赢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才会更加客观和理性。

  改进中国智库对话世界的方式方法,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积累和推广先进经验。有关部门应解放思想,努力为中国智库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论坛,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曾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两办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规划了智库建设任务和目标。有关部门应遵照中央精神,为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给予充分支持。除官方代表团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外,民间社会智库和混合型学术团组对外交流也应得到肯定和支持。为此,相关部门需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指导和外事服务。同时,支持有国际交往经验的退休人员,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加盟民间智库,让他们以学者身份参与国际交流,对话世界,也应成为中国智库建设的重要选项。

  其次,中国智库参与国际交流对话的机制、方式以及能力和技巧也有待改进提高。智库本身要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对外交往能力和水平。要学习并善于运用国际上通行的交流方式和对话伙伴可以接受的沟通语言。要尽快改变某些智库,特别是民间社会智库走向世界各行其是,开展对话准备不充分,参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知识储备和相关信息掌握不足等突出问题。有些智库派出的人员只能简单地重复官方立场和说法,不会运用分析、演绎、举证、辩论等手段进行深层次对话,无法达到高质高效的交流目的。

  另外,我们也看到,有些智库习惯于“关起门来做研究”,热衷于“争取课题拿经费”,满足于“学术圈里发成果”,以闭门造车的方式维持智库运转,对外交往的议题设计和话语体系过于自我,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有些智库人士不敢面对国外提问者和质疑者,不会听取不同意见和声音,不能以坦诚相待的姿态、以理服人的方式、机智幽默的语言,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批驳于己不利的观点。与世界对话,必须学会尊重提问者,敢于面对质疑者

  总之,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不应是简单而肤浅的政策解读和诠释。照本宣科,读完就走的对外宣讲方式必须改变;面对质询,不敢答疑,拂袖而去的消极对话范式必须纠正;害怕媒体,回避记者,怒目以怼的官僚习性和大腕作风必须摒弃;不敢开展思想争鸣和观点交锋的研讨活动,不能听取不同声音和意见的对外交流必须废止。即使在我国主场条件下举办的多边论坛与会议,也不应搞成满堂说教的大讲坛,不能办成我说你听的故事会。

  《诗经》有言:“揉此万邦,闻于四国”。不断推进和加强中国智库与世界的对话,就是要变缺位为到位,变无为为有为,变被动为主动。中国与世界互动,智库与世界对话,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不断提升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再接再厉,才能全面提高中国智库的国际交往能力。也只有这样,中国智库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国家重托,伴随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铿锵步伐,不断发出彰显时代风采的中国好声音。

  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原题《中国智库应站在文明对话的历史高位与世界对话》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于洪君:中国智库与世界对话,必须学会尊重提问者,敢于面对质疑者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