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几年前,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似乎在经历数十年的衰落后,重新在中东确立了其影响力。他深化了与伊朗、叙利亚这两个长期盟友的关系,同时又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君主国建立了更为友好的联系。这种务实的外交手腕,为许多厌倦了美国“幼稚且不稳定”的民主推广政策的中东国家提供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正是这种策略,让俄罗斯成为了该地区制衡美国的重要力量,并在国内赢得了赞誉。2022年,当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时,中东各国领导人的反应异常平静。即便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以色列,也未曾批评俄罗斯,更不用说加入制裁行列了。
然而,在过去的二十个月里,俄罗斯在中东的地位却急转直下。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直接摧毁了所谓的“抵抗轴心”——一个俄罗斯曾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伊朗支持的组织。而俄罗斯长期以来重要的盟友、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也岌岌可危。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更是严重削弱了俄罗斯最倚重的地区伙伴。其结果是,俄罗斯作为该地区安全支持者和保障者的声誉荡然无存。在这个新兴的中东格局中,莫斯科似乎已不再是必需品。
俄罗斯在中东的失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莫斯科在中东的这一系列失败,其影响将远远超出该地区。无论普京是出于有意不干预,还是克里姆林宫确实无力干预,俄罗斯在关键时刻抛弃其地区伙伴的行为,都应该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共敲响警钟:在危机面前,俄罗斯并非一个可靠的盟友。
对于美国而言,俄罗斯在中东影响力的下降,也促使华盛顿重新反思。多年来,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一直在争论俄中关系的强度,以及试图分化两国关系或鼓励两国相互依赖(同时增加其潜在成本和风险)的策略是否合理。但莫斯科近期在中东的挫折,却清晰地揭示了那些关于“特殊关系”言论背后隐藏的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是一个“酒肉朋友”。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冲突——例如,围绕台湾问题的争端——华盛顿完全有理由预料,莫斯科将像对待其在中东的伙伴一样,选择袖手旁观。
从“被忽视”到“全方位布局”:普京在中东的战略演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退出了国际舞台,中东地区自然也包括在内。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一心致力于将民主化的俄罗斯融入西方,渴望加入七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约等西方组织,因此在中东地区投入的精力和资源微乎其微,与伊朗、叙利亚等美国的对立国家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十年的经济衰退更是加剧了俄罗斯与该地区国家关系的停滞。
2000年,弗拉基米尔·普京上任后,俄罗斯开始逐步结束对中东地区的忽视。9/11袭击后,他迅速响应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发起的“全球反恐战争”。为了协助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俄罗斯甚至在美国认为的势力范围——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开设了军事基地。即便是在2003年,尽管因为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与俄罗斯关系密切,普京在伊拉克问题上与布什产生了分歧,但他仍旧继续与华盛顿在中东地区就共同关切的问题展开合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双方共同努力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2010年,俄美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共同推动通过了第1929号决议,对德黑兰实施了当时最为严厉的多边制裁。五年后,俄罗斯与中、美、英、法、德及欧盟共同签署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在此期间,俄罗斯还与美国联手打击该地区的恐怖组织,其中一些组织甚至与俄罗斯境内的圣战分子有关联。
“阿拉伯之春”的警示与普京的反思
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成为普京中东政策的转折点。当欧美领导人沉浸在庆祝地区独裁政权垮台的喜悦中时,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却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与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西方领导人会晤时,他预警称,阿拉伯世界专制制度的崩溃必将引发内战,助长极端分子的势力,并纵容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他甚至公开批评了他的“门生”、时任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原因是梅德韦杰夫在联合国安理会一项授权对利比亚强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军队使用武力的决议中,投了弃权票。该决议随后导致了对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残酷围攻。普京猛烈抨击该决议“存在缺陷和漏洞”,称其“允许一切”并且“像是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
那一年,俄罗斯国内也爆发了另一场反对独裁的民众运动。2011年12月,数十万俄罗斯人走上街头,抗议议会选举的舞弊行为。正如他指责华盛顿煽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和突尼斯等国反对独裁政权的革命一样,普京将国内的抗议活动归咎于美国。普京坚信,奥巴马政府正在支持针对他统治的国内威胁,这一信念促使这位俄罗斯领导人彻底放弃了与美国的合作,这对其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京的“朋友圈”:与中东强人的“稳定”结盟
普京对稳定的担忧,恰恰引起了中东君主国的共鸣,他们一致认为该地区的政权更迭将导致激进圣战分子的上台。沙特阿拉伯甚至对巴林进行了军事干预,以平息反政府抗议活动。普京抓住这一时机,深化了他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君主国的关系,因为当时这些国家因美国支持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革以及与伊朗的和解而与美国关系紧张。2013年,当埃及独裁领导人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通过政变上台后,普京也与他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此外,俄罗斯填补了美国从利比亚撤军后留下的真空,为目前控制该国东部的强大军阀、陆军元帅哈利法·哈夫塔尔提供了言论和财政支持。2018年,沙特批评者、作家贾迈勒·卡舒吉(Jamal Khashoggi)被暗杀,尽管许多西方领导人纷纷谴责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简称 MBS),但普京却公开支持这位沙特统治者。
在此期间,普京还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建立了私人关系。内塔尼亚胡同样担心国家分裂以及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政府和运动的崛起。许多从前苏联移民到以色列的保守派犹太人也同样担心,俄罗斯媒体也对他们施加了直接影响。在他们眼中,普京是一位受人尊敬、务实的领导人,致力于维护周边地区的稳定。
2012年赢得第三届总统任期后,普京对美国作为地区和全球不稳定根源的敌意日益加深,这尤其引起了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的共鸣。自1989年成为最高领袖以来,哈梅内伊有条不紊地将该政权的外交政策转向俄罗斯和中国。随着伊朗代理人真主党与俄罗斯空军并肩作战,在残酷的叙利亚内战中支持独裁者巴沙尔·阿萨德,德黑兰和莫斯科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哈马斯最初对阿萨德政权持批评态度,最终也与伊朗和俄罗斯结盟。普京和克里姆林宫从未将哈马斯列为恐怖组织,而是将其描述为一个民族解放运动,类似于苏联在冷战期间支持过的拉丁美洲、东南亚和南部非洲的组织。普京能够同时与以色列和哈马斯发展关系,这无疑是他当时在中东外交上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独裁者的朋友”:俄罗斯在中东的“稳赚不赔”
普京努力扩大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一努力最初收到了显著成效。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伊朗向俄罗斯提供了数千架致命的“沙赫德”无人机支援。阿拉伯君主国在联合国谴责俄罗斯入侵的投票中投了弃权票,也未加入国际制裁联盟。2022年10月,普京和MBS签署了一项削减石油出口的协议,成功推高了油价,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提供了资金。就连以色列也与大多数民主国家分道扬镳,不仅没有批评俄罗斯的入侵行为,反而在联合国投票反对谴责俄罗斯侵略行为的决议。
2015年,当阿萨德在叙利亚的政权风雨飘摇之际,普京部署了俄罗斯空军支援叙利亚、伊朗和真主党的地面部队,为这位叙利亚独裁者争取了九年的执政时间。作为交换,阿萨德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赫梅米姆空军基地(拉塔基亚附近),这不仅增强了俄罗斯在地中海的海上存在,也成为了俄罗斯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军事存在的持久象征。
普京对叙利亚的军事干预,极大地提升了俄罗斯作为一个果断可靠伙伴的形象。与美国不同,俄罗斯从未用关于民主和人权的言论谴责过该地区的独裁者。莫斯科也持续向其提供武器。在“阿拉伯之春”后的几年里,俄罗斯对中东的武器出口有所增加,其中就包括向塞西领导下的埃及,以及同意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的北约盟友土耳其。
“有求必应”的破灭:普京在中东的“人设”崩塌
然而,在哈马斯于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后,普京的战略开始全面瓦解。以色列随后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先是针对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然后是黎巴嫩的真主党,直接摧毁了这两个组织的领导层和指挥结构。普京试图避免在冲突中选边站队,并主动提出在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进行调解,但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社会都对此不予理会。更关键的是,他也没有向哈马斯或真主党提供任何实质性援助。
紧接着,2024年12月,阿萨德政权宣告垮台。俄罗斯数十年对独裁政权的支持,在短短几天内化为泡影。普京允许阿萨德及其家人在俄罗斯避难,但在叛军攻占大马士革时却未采取任何措施予以阻止。他未能进行干预,这一举动在中东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真主党的力量进一步被削弱。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结盟的媒体公开抱怨俄罗斯无力拯救他们的共同伙伴。
6月,以色列和美国武装部队轰炸了伊朗核设施,俄罗斯在中东的声誉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打击。在美国袭击福尔多核设施几天后,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奇飞往莫斯科寻求支持。普京以其标志性的强硬言辞谴责了美国,但却未能向俄罗斯在中东最坚定的盟友提供新的军事援助,尽管伊朗一直乐于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提供直接军事援助。在国内,哈梅内伊及其政权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虚弱,但普京几乎未采取任何措施来巩固这位最高领袖的地位。
“被抛弃”的恐惧与怨恨:中东盟友的幻灭
中东地区的领导人和民众已经注意到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不作为和冷漠。伊朗国内的反应尤为强烈。哈梅内伊虽然一直忠于莫斯科,但随着其地位的削弱,对普京拥抱俄罗斯的批评声音也日益高涨。伊朗评论员们曾经小心翼翼地质疑德黑兰与莫斯科的关系,如今却公开抨击普京拒绝在1月份俄罗斯与伊朗签署的《俄罗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中加入共同防御条款(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和朝鲜的类似协议也包含此类条款)。包括伊朗议会前副议长阿里·穆塔哈里在内的一些人,则批评俄罗斯拖延向伊朗提供S-400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原本可以帮助伊朗抵御以色列的袭击。在以色列和美国发动袭击后,几十年前由三位神职人员(包括哈梅内伊)创办的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在头版社论中严厉批评了那些引导伊朗与莫斯科建立更紧密关系的领导人——这无疑是指向哈梅内伊。
甚至连伊朗革命卫队(通常被视为亲俄阵营)内部的一些人也感到极度沮丧,以至于当普京提出在伊朗和美国之间斡旋时,一家与伊朗革命卫队结盟的报纸却暗示,这位俄罗斯总统实际上是想利用伊朗与美国达成更有利的协议,支持限制伊朗核计划,以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让步。如今,伊朗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员们公开讨论沙皇时代和苏联时代俄罗斯在伊朗的殖民野心。长期以来批评深化与专制俄罗斯关系的亲民主反对派成员,如今在伊朗国内和海外都获得了新的共鸣。
以色列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社会似乎都对普京在伊朗问题上的斡旋不感兴趣。当美以关系紧张时,内塔尼亚胡倾向于拉拢莫斯科。但随着特朗普的潜在回归,内塔尼亚胡与普京以及实力日益减弱的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的必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沙特官方对俄罗斯不作为的反应一直很低调。但私下里,MBS很高兴看到伊朗核计划受挫,以及德黑兰的导弹力量(尤其是其导弹库)已被证明无法对以色列或美国在卡塔尔的军事基地造成严重威胁。普京无论是通过外交手段还是军事援助,都未能影响该地区的局势,这应该迫使MBS重新考虑他精心策划的对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平衡外交”。在以色列袭击伊朗目标之前,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就已经在石油增产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利雅得最终取得了胜利,OPEC+决定在8月增产,这既让华盛顿感到高兴,也让莫斯科感到沮丧。
“靠不住的盟友”:俄罗斯对中国的警示
普京决定不帮助俄罗斯在中东的合作伙伴,这也向北京领导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如果中美因台湾问题开战,俄罗斯作为盟友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如果俄罗斯在伊朗政权最脆弱的时刻拒绝提供支持,那么一旦北京自身面临困境,俄罗斯几乎不会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同样,莫斯科放弃阿萨德政权也表明,俄罗斯武装部队不会冒险参与与美国的战争。一旦亚洲爆发冲突,普京的支持可能仅限于继续向中国提供石油和天然气。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欧洲领导人会晤时直言不讳地指出的那样,只要俄罗斯继续在乌克兰作战,从而将美国的资源和注意力从亚洲吸引开来,它对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俄罗斯不能指望提供更多帮助。
特朗普政府也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本届政府上任的最初几个月,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需要将俄罗斯从中国分离出去,以遏制北京——这是一种“反向基辛格”政策。然而,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如今则更加糟糕。普京已经用事实证明,即使是对那些与莫斯科长期保持关系的专制政权来说,俄罗斯也是不可靠的。对于华盛顿而言,俄罗斯将是一个更加无效的对抗中国的伙伴。普京将为美国和民主世界提供与他为德黑兰神权统治者提供的资源相同的资源:什么也没有。因此,无论特朗普最终决定如何对待普京,他都应该放弃试图将莫斯科从北京分离出去的策略。
莫斯科在中东战略的初步成功曾表明,俄罗斯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地缘政治伙伴。但最终的彻底失败应该让包括特朗普在内的世界领导人打消与俄罗斯缔结联盟的念头。
作者简介: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是弗里曼·斯波格利研究所所长、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和胡佛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至2014年,他曾担任美国驻俄罗斯大使。他即将出版新书《独裁者与民主党:中国、俄罗斯、美国与新的全球秩序》。阿巴斯·米拉尼(Abbas Milani)是斯坦福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哈米德和克里斯蒂娜·莫加达姆主任,也是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他著有《西莫夫:我心中的肖像》。本文由“钝角网”译自《外交事务》网站。
几年前,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似乎在经历数十年的衰落后,重新在中东确立了其影响力。他深化了与伊朗、叙利亚这两个长期盟友的关系,同时又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君主国建立了更为友好的联系。这种务实的外交手腕,为许多厌倦了美国“幼稚且不稳定”的民主推广政策的中东国家提供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正是这种策略,让俄罗斯成为了该地区制衡美国的重要力量,并在国内赢得了赞誉。2022年,当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时,中东各国领导人的反应异常平静。即便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以色列,也未曾批评俄罗斯,更不用说加入制裁行列了。
然而,在过去的二十个月里,俄罗斯在中东的地位却急转直下。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直接摧毁了所谓的“抵抗轴心”——一个俄罗斯曾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伊朗支持的组织。而俄罗斯长期以来重要的盟友、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也岌岌可危。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更是严重削弱了俄罗斯最倚重的地区伙伴。其结果是,俄罗斯作为该地区安全支持者和保障者的声誉荡然无存。在这个新兴的中东格局中,莫斯科似乎已不再是必需品。
俄罗斯在中东的失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莫斯科在中东的这一系列失败,其影响将远远超出该地区。无论普京是出于有意不干预,还是克里姆林宫确实无力干预,俄罗斯在关键时刻抛弃其地区伙伴的行为,都应该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共敲响警钟:在危机面前,俄罗斯并非一个可靠的盟友。
对于美国而言,俄罗斯在中东影响力的下降,也促使华盛顿重新反思。多年来,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一直在争论俄中关系的强度,以及试图分化两国关系或鼓励两国相互依赖(同时增加其潜在成本和风险)的策略是否合理。但莫斯科近期在中东的挫折,却清晰地揭示了那些关于“特殊关系”言论背后隐藏的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是一个“酒肉朋友”。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冲突——例如,围绕台湾问题的争端——华盛顿完全有理由预料,莫斯科将像对待其在中东的伙伴一样,选择袖手旁观。
从“被忽视”到“全方位布局”:普京在中东的战略演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退出了国际舞台,中东地区自然也包括在内。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一心致力于将民主化的俄罗斯融入西方,渴望加入七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约等西方组织,因此在中东地区投入的精力和资源微乎其微,与伊朗、叙利亚等美国的对立国家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十年的经济衰退更是加剧了俄罗斯与该地区国家关系的停滞。
2000年,弗拉基米尔·普京上任后,俄罗斯开始逐步结束对中东地区的忽视。9/11袭击后,他迅速响应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发起的“全球反恐战争”。为了协助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俄罗斯甚至在美国认为的势力范围——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开设了军事基地。即便是在2003年,尽管因为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与俄罗斯关系密切,普京在伊拉克问题上与布什产生了分歧,但他仍旧继续与华盛顿在中东地区就共同关切的问题展开合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双方共同努力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2010年,俄美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共同推动通过了第1929号决议,对德黑兰实施了当时最为严厉的多边制裁。五年后,俄罗斯与中、美、英、法、德及欧盟共同签署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在此期间,俄罗斯还与美国联手打击该地区的恐怖组织,其中一些组织甚至与俄罗斯境内的圣战分子有关联。
“阿拉伯之春”的警示与普京的反思
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成为普京中东政策的转折点。当欧美领导人沉浸在庆祝地区独裁政权垮台的喜悦中时,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却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与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西方领导人会晤时,他预警称,阿拉伯世界专制制度的崩溃必将引发内战,助长极端分子的势力,并纵容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他甚至公开批评了他的“门生”、时任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原因是梅德韦杰夫在联合国安理会一项授权对利比亚强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军队使用武力的决议中,投了弃权票。该决议随后导致了对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残酷围攻。普京猛烈抨击该决议“存在缺陷和漏洞”,称其“允许一切”并且“像是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
那一年,俄罗斯国内也爆发了另一场反对独裁的民众运动。2011年12月,数十万俄罗斯人走上街头,抗议议会选举的舞弊行为。正如他指责华盛顿煽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和突尼斯等国反对独裁政权的革命一样,普京将国内的抗议活动归咎于美国。普京坚信,奥巴马政府正在支持针对他统治的国内威胁,这一信念促使这位俄罗斯领导人彻底放弃了与美国的合作,这对其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京的“朋友圈”:与中东强人的“稳定”结盟
普京对稳定的担忧,恰恰引起了中东君主国的共鸣,他们一致认为该地区的政权更迭将导致激进圣战分子的上台。沙特阿拉伯甚至对巴林进行了军事干预,以平息反政府抗议活动。普京抓住这一时机,深化了他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君主国的关系,因为当时这些国家因美国支持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革以及与伊朗的和解而与美国关系紧张。2013年,当埃及独裁领导人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通过政变上台后,普京也与他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此外,俄罗斯填补了美国从利比亚撤军后留下的真空,为目前控制该国东部的强大军阀、陆军元帅哈利法·哈夫塔尔提供了言论和财政支持。2018年,沙特批评者、作家贾迈勒·卡舒吉(Jamal Khashoggi)被暗杀,尽管许多西方领导人纷纷谴责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简称 MBS),但普京却公开支持这位沙特统治者。
在此期间,普京还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建立了私人关系。内塔尼亚胡同样担心国家分裂以及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政府和运动的崛起。许多从前苏联移民到以色列的保守派犹太人也同样担心,俄罗斯媒体也对他们施加了直接影响。在他们眼中,普京是一位受人尊敬、务实的领导人,致力于维护周边地区的稳定。
2012年赢得第三届总统任期后,普京对美国作为地区和全球不稳定根源的敌意日益加深,这尤其引起了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的共鸣。自1989年成为最高领袖以来,哈梅内伊有条不紊地将该政权的外交政策转向俄罗斯和中国。随着伊朗代理人真主党与俄罗斯空军并肩作战,在残酷的叙利亚内战中支持独裁者巴沙尔·阿萨德,德黑兰和莫斯科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哈马斯最初对阿萨德政权持批评态度,最终也与伊朗和俄罗斯结盟。普京和克里姆林宫从未将哈马斯列为恐怖组织,而是将其描述为一个民族解放运动,类似于苏联在冷战期间支持过的拉丁美洲、东南亚和南部非洲的组织。普京能够同时与以色列和哈马斯发展关系,这无疑是他当时在中东外交上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独裁者的朋友”:俄罗斯在中东的“稳赚不赔”
普京努力扩大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一努力最初收到了显著成效。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伊朗向俄罗斯提供了数千架致命的“沙赫德”无人机支援。阿拉伯君主国在联合国谴责俄罗斯入侵的投票中投了弃权票,也未加入国际制裁联盟。2022年10月,普京和MBS签署了一项削减石油出口的协议,成功推高了油价,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提供了资金。就连以色列也与大多数民主国家分道扬镳,不仅没有批评俄罗斯的入侵行为,反而在联合国投票反对谴责俄罗斯侵略行为的决议。
2015年,当阿萨德在叙利亚的政权风雨飘摇之际,普京部署了俄罗斯空军支援叙利亚、伊朗和真主党的地面部队,为这位叙利亚独裁者争取了九年的执政时间。作为交换,阿萨德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赫梅米姆空军基地(拉塔基亚附近),这不仅增强了俄罗斯在地中海的海上存在,也成为了俄罗斯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军事存在的持久象征。
普京对叙利亚的军事干预,极大地提升了俄罗斯作为一个果断可靠伙伴的形象。与美国不同,俄罗斯从未用关于民主和人权的言论谴责过该地区的独裁者。莫斯科也持续向其提供武器。在“阿拉伯之春”后的几年里,俄罗斯对中东的武器出口有所增加,其中就包括向塞西领导下的埃及,以及同意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的北约盟友土耳其。
“有求必应”的破灭:普京在中东的“人设”崩塌
然而,在哈马斯于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后,普京的战略开始全面瓦解。以色列随后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先是针对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然后是黎巴嫩的真主党,直接摧毁了这两个组织的领导层和指挥结构。普京试图避免在冲突中选边站队,并主动提出在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进行调解,但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社会都对此不予理会。更关键的是,他也没有向哈马斯或真主党提供任何实质性援助。
紧接着,2024年12月,阿萨德政权宣告垮台。俄罗斯数十年对独裁政权的支持,在短短几天内化为泡影。普京允许阿萨德及其家人在俄罗斯避难,但在叛军攻占大马士革时却未采取任何措施予以阻止。他未能进行干预,这一举动在中东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真主党的力量进一步被削弱。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结盟的媒体公开抱怨俄罗斯无力拯救他们的共同伙伴。
6月,以色列和美国武装部队轰炸了伊朗核设施,俄罗斯在中东的声誉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打击。在美国袭击福尔多核设施几天后,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奇飞往莫斯科寻求支持。普京以其标志性的强硬言辞谴责了美国,但却未能向俄罗斯在中东最坚定的盟友提供新的军事援助,尽管伊朗一直乐于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提供直接军事援助。在国内,哈梅内伊及其政权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虚弱,但普京几乎未采取任何措施来巩固这位最高领袖的地位。
“被抛弃”的恐惧与怨恨:中东盟友的幻灭
中东地区的领导人和民众已经注意到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不作为和冷漠。伊朗国内的反应尤为强烈。哈梅内伊虽然一直忠于莫斯科,但随着其地位的削弱,对普京拥抱俄罗斯的批评声音也日益高涨。伊朗评论员们曾经小心翼翼地质疑德黑兰与莫斯科的关系,如今却公开抨击普京拒绝在1月份俄罗斯与伊朗签署的《俄罗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中加入共同防御条款(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和朝鲜的类似协议也包含此类条款)。包括伊朗议会前副议长阿里·穆塔哈里在内的一些人,则批评俄罗斯拖延向伊朗提供S-400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原本可以帮助伊朗抵御以色列的袭击。在以色列和美国发动袭击后,几十年前由三位神职人员(包括哈梅内伊)创办的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在头版社论中严厉批评了那些引导伊朗与莫斯科建立更紧密关系的领导人——这无疑是指向哈梅内伊。
甚至连伊朗革命卫队(通常被视为亲俄阵营)内部的一些人也感到极度沮丧,以至于当普京提出在伊朗和美国之间斡旋时,一家与伊朗革命卫队结盟的报纸却暗示,这位俄罗斯总统实际上是想利用伊朗与美国达成更有利的协议,支持限制伊朗核计划,以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让步。如今,伊朗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员们公开讨论沙皇时代和苏联时代俄罗斯在伊朗的殖民野心。长期以来批评深化与专制俄罗斯关系的亲民主反对派成员,如今在伊朗国内和海外都获得了新的共鸣。
以色列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社会似乎都对普京在伊朗问题上的斡旋不感兴趣。当美以关系紧张时,内塔尼亚胡倾向于拉拢莫斯科。但随着特朗普的潜在回归,内塔尼亚胡与普京以及实力日益减弱的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的必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沙特官方对俄罗斯不作为的反应一直很低调。但私下里,MBS很高兴看到伊朗核计划受挫,以及德黑兰的导弹力量(尤其是其导弹库)已被证明无法对以色列或美国在卡塔尔的军事基地造成严重威胁。普京无论是通过外交手段还是军事援助,都未能影响该地区的局势,这应该迫使MBS重新考虑他精心策划的对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平衡外交”。在以色列袭击伊朗目标之前,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就已经在石油增产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利雅得最终取得了胜利,OPEC+决定在8月增产,这既让华盛顿感到高兴,也让莫斯科感到沮丧。
“靠不住的盟友”:俄罗斯对中国的警示
普京决定不帮助俄罗斯在中东的合作伙伴,这也向北京领导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如果中美因台湾问题开战,俄罗斯作为盟友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如果俄罗斯在伊朗政权最脆弱的时刻拒绝提供支持,那么一旦北京自身面临困境,俄罗斯几乎不会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同样,莫斯科放弃阿萨德政权也表明,俄罗斯武装部队不会冒险参与与美国的战争。一旦亚洲爆发冲突,普京的支持可能仅限于继续向中国提供石油和天然气。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欧洲领导人会晤时直言不讳地指出的那样,只要俄罗斯继续在乌克兰作战,从而将美国的资源和注意力从亚洲吸引开来,它对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俄罗斯不能指望提供更多帮助。
特朗普政府也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本届政府上任的最初几个月,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需要将俄罗斯从中国分离出去,以遏制北京——这是一种“反向基辛格”政策。然而,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如今则更加糟糕。普京已经用事实证明,即使是对那些与莫斯科长期保持关系的专制政权来说,俄罗斯也是不可靠的。对于华盛顿而言,俄罗斯将是一个更加无效的对抗中国的伙伴。普京将为美国和民主世界提供与他为德黑兰神权统治者提供的资源相同的资源:什么也没有。因此,无论特朗普最终决定如何对待普京,他都应该放弃试图将莫斯科从北京分离出去的策略。
莫斯科在中东战略的初步成功曾表明,俄罗斯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地缘政治伙伴。但最终的彻底失败应该让包括特朗普在内的世界领导人打消与俄罗斯缔结联盟的念头。
作者简介: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是弗里曼·斯波格利研究所所长、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和胡佛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至2014年,他曾担任美国驻俄罗斯大使。他即将出版新书《独裁者与民主党:中国、俄罗斯、美国与新的全球秩序》。阿巴斯·米拉尼(Abbas Milani)是斯坦福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哈米德和克里斯蒂娜·莫加达姆主任,也是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他著有《西莫夫:我心中的肖像》。本文由“钝角网”译自《外交事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