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四
早晨起来就发现老天爷又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昨天说好了今天要狂风暴雨,甚至连二战博物馆也可能不开,我们严重怀疑安排好的今天参观种植场和沼泽地的项目也会泡汤,没因为在沼泽地要坐船。
没想到,早晨居然除了有点云彩以外,剩下的都是阳光灿烂。
开玩笑的还不只是老天爷,我们坐在去种植场的大巴上,刚刚走了一会儿,突然咣当一声巨响,大巴的顶窗突然掉了,露出来一小块天。阳光照射下来。我对儿子说,幸亏没有下雨,如果下雨的话,顶窗下面的人都要淋成落汤鸡了。车还是停下了,导游说,要换车。可是差不多等了半个多小时,替换车辆没来,导游又发指示,说暂时不换车了,我们慢一点开,到了种植场转到下一个点时再换车。其实车是慢不下来的,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我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天美国的一架波音737,起飞以后机门居然会掉下来,幸亏掉在一户人家的后院里。这一机型的飞机全部停飞检修。飞机的门掉下来是一件大事,汽车顶窗掉下来,事情还不算大,不过也算是笑话了。
笑话没有结束。从种植场出来,发现果真换车了,一模一样的一辆大巴,很是气派。没想到,刚刚开了十几分钟,又是咣当一声,顶窗又掉下来了,又是一方阳光漏进了车里,这是怎么了也太搞笑了,儿子说,我不是做梦吧!
也许是老天爷照顾美国,门被关上了,一定要留一扇窗。
其实不该笑出来,因为我们看的名为“橡树园”的种植场,是奴隶制度的一份档案。
这个种植场当年是一个奴隶主和一群奴隶劳动和生活的地方,奴隶主是法裔克里奥尔人,奴隶们是分批买来的,大多数来自非洲,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个奴隶,他们主要是种植甘蔗,养牛。奴隶主的豪宅和奴隶们住的小屋相隔不远,想必是便于管理。
我看奴隶住的小屋还不错,木板房,甚至还有壁炉。我说,奴隶住得不错啊!儿子在一旁说,当然,他们就像奴隶主买来的牛,怎么能让牛轻易死去呢?这里甚至还有一个简易的病房,有几张床,而且奴隶主花了300美金请了一个“老军医”给奴隶看病,说明文字上常常说到“截肢”,主要说是最简单常见的治疗就是截肢。因为收割甘蔗的镰刀很威猛,割伤手脚后很容易得破伤风,截肢比较可靠。奴隶主讲人性的重要一个举措是奴隶死后把他们截下来的肢体葬在一起,让他们上天堂时是肢体健全的。
奴隶们能上天堂吗?
奴隶主为奴隶治病或是截肢,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受或者少受损失。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女奴隶比男奴隶还值钱,因为她们本身就是生产资料不说,她们还能生产生产资料。
我纳闷,奴隶主只有一家人,成百名奴隶近在咫尺,奴隶主不怕他们造反吗?儿子英语好,听得懂导游的解说,他告诉我,恰恰相反,奴隶们怕奴隶主死,因为奴隶主死了会有新的主人来管理他们,不知道又把他们转卖到哪里去了,未知因素太多。
这不能简单用奴性两个字来解释。
我不由得想到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主人公汤姆的故事有一段就发生在新奥尔良。
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总统接见作者斯托夫人时,曾说道:“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
故事就是说汤姆被卖掉了,被装上了一艘河船,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在船上时,汤姆认识并救了一位落水的白人女孩伊娃。当伊娃落到河里后,伊娃为了感谢他,央求父亲将汤姆从奴隶贩子的手里买来,并将汤姆带到了他在新奥尔良的家中。后来,汤姆汤姆成为了他们庄园的一名马车夫。
故事是以汤姆之死为结局的,但也是以汤姆之死为开端的,就是对奴隶制提出了强烈的反思与反对。
橡树园中有很多硕大古老的橡树,我站在树旁,有和树对话的冲动,我想问,是哪个奴隶栽下了你,你孤独站立了百年以上,还记得那些黑奴吗?
离开种植园,我们前往沼泽地,据说是看鳄鱼。
也很搞笑,上船的地方有一个告示,写得很有意思,大意说,这里的鳄鱼,我们从来没有喂过人体部位给它们。但是,在船上,在寒风里我们转了一个小时,根本看不见鳄鱼,连根鳄鱼毛也没看见!啊对了,鳄鱼也没有毛。
直到快失望了,突然导游指给我们看,发现远处的水中卧着一只不大的鳄鱼,它一动也不动,这是旁若无人啊!我们的船来来回回地围着它走,它根本就不动,如果说它就是一个假的石头做的,也没有什么问题,反正我们不敢上去摸它,怕贡献了我们的部位。
知道我们要上岸了,开船兼导游才拿出一个杀手锏来,从我坐的旁边的小木箱里,摸出一只活的鳄鱼,只不过是一个幼年的鳄鱼,全船大概有四五十个人,几乎每个人都拿着这个鳄鱼照了一张相,我们也算是跟鳄鱼亲密接触了,不过我们不怕它,倒是它应该心里嘀咕,怕我们吃了它。
别看长大了的鳄鱼非常凶猛,小时候鳄鱼还挺好看的,身上的鳞也不完全是一个黑的颜色,而是有一点斑驳陆离的样子。
很多动物的幼年都是可爱的,但有些,或者说绝大多数长大了就不那么可爱了,而且还令人害怕。
人大概也是这样。
下午回到新奥尔良城里吃晚饭,走进了一家古老的餐馆,这座楼是1797年建的,而饭馆的开张的时间是1915年。走进饭馆,墙上挂的各种画已经旧得不行了,一看就是有年头。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一个我们看来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走到很多地方,都像是走进了历史,都像是可以和历史对话。
我就不联想了。
一
早晨起来,一看表还是3:20。定的是4:30出发去机场,搭6:00的飞机。这一趟行程都是小儿子安排的,去机场的路上,我对儿子说,今天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他有点懵圈,想了一会儿说,1月6号是什么日子吗?我告诉他,今天是他第一次带我出门。以前到外地去,都是我带。也许,从今天开始,我就进入依靠孩子出门的阶段了。是喜还是悲?
半个多月以前,儿子就计划要利用寒假到新奥尔良去,我表示赞同。
我记得若干年前,在纽约的东西方研究所,这里的负责人告诉我:你不能只在纽约、华盛顿、波士顿、洛杉矶这几个城市转,要真正了解美国,要到美国的中西部去。新奥良虽然不是中西部,但是也是美国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城市。
当然,当时我也回敬了东西方研究所的这位负责人,我说你要真正了解中国,也不能只到北京、上海、广州这几个城市,你也要到中国的中西部去,要去陕西、山西、河南,甚至贵州。
说来惭愧,我从2013年开始,十年的时间到了不下20次美国,但是从从来没有正儿八经的旅游过,所谓的大峡谷大瀑布我都没有去过,这次是我第一次在没有任何工作计划的情况下到新奥尔良。说起来还要感谢儿子,其实,他从读大学本科,一直到现在读研究生,也总是忙于学业,从来没有到外地去旅游过,这在美国呆了五六年的年轻人中,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美国人把旅游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到节假日都是举家出游。
为了省钱,小儿子定了一个需要经停的航班,而且是绕了一大圈,本来应该向南去新奥尔良,结果先向北到了芝加哥,他问我的意见,我说多跑一个城市也没什么不好,芝加哥也是我没有到过的城市,有一次也是转机在这里。我对儿子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五一劳动节是1886年五一芝加哥的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罢工,后来被确定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芝加哥用雨雪交加来迎接我们,航班在这里延误了一个多小时。
好在今天的目的地新奥尔良风和日丽。
说实话,以前对新奥尔良的印象,我停留在新奥尔良鸡翅上,其实鸡翅并不是这里的最有名的东西。下了飞机到酒店放下行李,匆匆地在一个美国人习惯吃的小饭馆里每人吃一份三明治,就开始到法国区。
1718 年,法国人在靠近密西西比河口的仅有高地安了家,最早的新奥尔良老城就是河边的法国区。开埠后的第一批居民组成相当不堪,划桨奴,猎户,淘金士,清洁工,而女性,便是清一色的妓女。尽管后来涌入了大批修女,新奥尔良从一开始就奠定的狂野不羁的性格却已在这土地上扎了根,再加上法国宫廷由上而下的穷奢极欲,新奥尔良成了法国新贵最奢靡腐化的北美殖民地,“大快活”夜夜笙歌,日日糜烂,充耳不闻埠外事,连自己的命运悄悄易手都懵然不知。因为法国有个城市叫奥尔良,所以他们就把这儿命名为新奥尔良。法国人后来把新奥尔良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但是西班牙在这里没留下太多痕迹,因为没几年西班牙人就被赶走了,最终还是英国人占了主导地位。当然,英国也是为后起之秀美国做了嫁衣。
这里面有道理,虽然是小国,但是工业发展科技强大就可以称霸一时。但是,最终还是制度优势势不可挡。
法国人用了很大功夫建设这个地区,留下了很多印记,建于1782年的市场现在还在运行着。今天在这个跳蚤市场走了一圈,可惜没有找到合适的东西。
二百年市场旁边就是爵士乐博物馆。我不懂爵士乐,儿子想看,花了八刀进去,这里原来是一个造币厂,很多机器设备还在,美国信用卡的发达扼杀了造币这个行业。金属的声音和爵士乐倒是绝配。
新奥尔良是爵士乐的发源地。
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而新奥尔良恰恰是非洲裔和欧洲裔的交汇处。
20世纪前十几年爵士乐主要集中在新奥尔良发展,1917年后转向芝加哥,30年代又转移至纽约,爵士乐风靡全球。不过,我在这个博物馆里似乎有点心虚,那么多的爵士乐大咖在墙上盯着我,似乎在问,你懂吗?!
新奥尔良最著名的是狂欢节。今天正好是狂欢节的第一天,各色人等,白人黑人棕色人,男人女人老人青年少年儿童,装扮成各种模样,虽然晚上七点开始时天色全黑了,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是阳光。
他们应该也有烦恼吧?但是,也许他们的快乐压过了烦恼。
新奥尔良的座右铭是“自由放任者”,我在这座城市短短半天,就看到和感受到这种感觉。这种混乱的能量可以在法国区的街头喝杯文化中找到,而狂欢节期间的狂欢派对中也可以找到。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精神,它源于数百年来融合在一起的各种文化,并培养了一种独特而独立的生活方式。
走的很累了,但还是抽空到了圣路易斯大教堂。这座大教堂以法国路易九世的名字命名,1720年就已经成为礼拜场所。一场大火在1788年把大教堂夷为平地,1794年又进行了重建,我们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婚礼刚刚结束,数百位嘉宾鱼贯而出,男子都是正装,女子是盛装,他们走出来,在教堂门口载歌载舞。据说这是南方人的一个特点,他们比较奔放。
走累了,找一个咖啡店,点一杯咖啡,在庭院里的火旁边坐下。两个当地的女性在我们旁边坐下,她们居然送给我们一人一块国王蛋糕,我吃了以后感觉非常像中国的蛋糕,尤其这个味道有点像我们老家的放了青丝红丝的那种年糕。据说这种国王蛋糕只有这一两个月的节日期间才制作,这也是口福。
也许这也是当地人的一个特点,热情好客。我们坐的院子里比较冷,所以店家特别安排了桌子上有一的玻璃围挡中,天然气在熊熊燃烧着,带来了温暖。当地的人,何尝不也是一团火呢?
必须说一句,这儿的咖啡水平不高,比不上南翔书苑的咖啡。
二
早上起来,拉开窗帘,发现阳光顽强的穿过云层,刺在大地上,建筑物披上了金装。我第一次看到早晨醒来的新奥尔良,昨天到新奥尔良时已经是下午了。窗外的目光所及,居然有一些高楼,我昨天下午在城里逛的时候,没有看到有这么多高楼。据了解,因为这座城市是海港城市,也是密西西比河的一个入海口,估计是冲击平原的缘故,地质条件比较差,建楼的地基施工难度很大。据说,处理地基要比很多地方也多花一倍的钱,所以这儿没有多少高楼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也这也带来了一个好处,就是这里保存了很多1 8、19 世纪的楼房,所谓楼房,大部分都是两层三层的。在法国人和西班牙人占领的时候,留下来的建筑。今天上午,我和儿子坐大巴游览车几乎还城绕了一圈,我开了个玩笑,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大致相当于中国北方的一个镇,中国南方的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不少镇子已经建设得颇有规模了。当然,新奥尔良地域辽阔,人口相对没那么多,用不着建那么高的楼,实际上,建高楼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
马路宽不宽,大楼是不是漂亮,对市民其实不太重要,他们也不太在意,因为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也不影响他们的快乐。
在这座美国的南方城市,人们用快乐建成的高楼大厦远超过实体的高楼大厦。不然,爵士乐也不会在这里滥觞。
今天的大巴旅游车一共有19站,可以到达19个景点,其中包括像野生动物园、大教堂等等,但是我独独相中了1号公墓。
我喜欢看公墓,那些长眠地下的人有什么故事我关心,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如何关切,我也关心。所以,不少朋友到华盛顿来问我推荐哪些去处,阿灵顿公墓是我一定会推荐的。
我把看公墓看作是和历史对话。
新奥尔良据说有42座很有历史的公墓,最大的圣路易斯1号公墓,这里是伏都教女王玛丽·拉沃(Marie Laveau)著名坟墓和民权运动家荷马·普莱西(Homer Plessy)的所在地。
非常遗憾的是,到1号公墓下车后,居然买不到门票,工作人员很讲原则,说规定每一批人只能进去20个,现在已经卖出了19张票,绝对不能多卖一张。而且导游要讲解,游客必须跟着导游,不能自己行动。他说,因为墓地太古老而格外珍贵,要警惕有人混进墓地“搞破坏”。所以,你们要等下一批,要再等两个小时以后。
美国人好奇怪,公墓成了保护重地,似乎活人也没有得到这样的保护,不断发生的枪击案就是例证。
好在公墓不大,我没办法,只好围着公墓走一圈。这个公墓始建于1789年。在1989年的时候,有一个公墓建立200年的一个碑文,贴在墙上,我把它拍了下来。据说这是美国最早的公墓之一。公墓的围墙足见其古老,我透过门缝拍的照片也见其古老,没能进去,很是遗憾,倒是省了每人五十美元的门票钱。
从公墓,我想到了我住的希尔顿酒店的517房间,门口有一块牌子,写着是詹姆斯和凯伦·梅姿送给菲利普·埃德蒙·艾伦的礼物。房间里的墙上有一块精致的铭牌,上面写了缘由:
菲利浦·埃德蒙·艾伦于1924年11月9日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艾特金,1944年7月21日在关岛阵亡。他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彭德尔顿营的第四海军陆战队突袭者队的成员,他获得了紫心勋章,铜星勋章,亚太战役勋章,海军部队勋章一战,胜利勋章和专家级步枪手。1948年,他被埋葬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原来,这是一位年仅20岁的英雄。
这两位纪念英雄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要送上这样一份礼物?这都无从考究,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细微末节处,在各个角落里由普通人自然地纪念英雄,比其他办法要好很多。
真正的墓碑应当是在心里的。
如果说,新奥尔良的建筑没有那么高大雄伟,相比之下,人文色彩就浓厚得多,无论是留下来的这些法式的和美式的建筑,或者是卡特里娜飓风过后当地人用废墟上的材料建成的纪念碑,都在告诉我这一点。
大巴车的导游告诉我们,美国人的房子,一般都刷成是白色,法国人的房子,一般都刷成类似橘红色加紫色有些怪怪的颜色。而我们看到美国人的房子和法国人的房子是和平相处的,因为一两百年过去了,这些房屋和路边古老的大树似乎长在了一起。
从房子可以看到法国人的痕迹,法国人是一个有特点的民族,他们所到之处总会留下浓郁的法国色彩。当然也不都是好的东西留下来,导游说,法国人在这儿的时候,法律上有一条是非常不好的,对女性很不利,女性嫁给男性以后,女性的房产自动归男方所有。放在现在,这是严重的歧视女性,在美国这样讲究政治正确的国家,或者在中国,这条法律一定是会被批倒批臭的。
下午有一点时间,去看了一个别致的展览。
昨晚,我们去看了狂欢节的预演,儿子感兴趣,他搜到了这个所谓“油腻星期二”的诞生地,他们的广告单页有中文的,是这么写的,实际上,这个诞生地的意思是那些大大小小的道具是在这里诞生的,就是制作的。
这个狂欢节的规模有多大呢?非常大!最近的狂欢季包括了54次游行,出现了106辆花车,588支游行乐队,以及超过135,000位参与者。游行路线加起来超过了30英里,而且队伍上街的时间为204个小时。这个狂欢节定于复活节的前47天举行,可以在2月3号到3月9号之间的任何一个星期二举行,所谓“油腻星期二”估计就是这么来的。但是英文的发音就是叫“马尔迪·格拉斯”狂欢节。我儿子英语够好了,他说,似乎这是法语和英语混杂的拼法。
狂欢节当然离不开道具,道具有大有小,小的造型是把每一个人都装扮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大的道具就需要更加认真的制作。我看这里的道具,有的非常大,有四五个人高。最令令人惊叹的还不是高大,而是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各种各样的造型,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二者的混合体,或者让我忍俊不止,或者让我拍案叫绝。我是个看热闹的,当然很简单,但是设计者要有脑洞大开的本领才行。而脑洞大开不是说在房子里冥思苦想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有一个自由思考的环境,能够养成自由思考的习惯,而且要有更多的生活实践,要有头脑风暴,不能有任何窠臼。
晚上儿子建议我去当地的一个最有名气的古老餐厅,建于1905年,他提前十几天就预定好了,而且说餐厅有着装要求,我不以为然,认为夹克衫还不行吗?没想到,果真遇到问题,服务员一定要我们换上西服,他们可以免费借给我们。看着那些衣架上的西服,我还是拒绝了。服务员说,那就不能坐主厅了,只能坐在侧面的副厅。
据说很多重要人物都在主厅吃过饭。我对儿子说,我是来吃饭的,主厅副厅菜一样就行。
我要了一份煎猪排,其规模之大,惊着我了。不过,吃完饭我走在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大声歌唱,还有的站在桌上杂耍,我心里说,当地人确实要多吃点东西,快乐也是要体力的。
三
今天按计划是乘坐游轮在密西西比河上两个小时。没想到天公不作美,早晨开始阴云密布,一会儿就下起了雨,间或还有雪粒夹杂其中。还去不去登船?不去的话影响后面的行程,去的话万一雨大了怎么办?
最后还是下决心去,我说,雨中游密西西比河也很有意境啊!
密西西比河全长为6021千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中国的长江,是整个北美大陆的第一长河。而密西西比河的整个水系流经美国本土48州中的31个州,加拿大的两个州,大大小小的支流数不过来。把这条河说成是美国的母亲河,也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运气好,出发去码头的时候,雨停了风很大,我有点担心,船还能开吗?问的结果是照开不误。看起来船主人有点自信。
码头有些破旧,配得上这条船。船名是“那奇兹号”,船体75年的,明显不豪华,甚至可以说破旧,其实船的“内脏”器官更古老,大都是从别的旧船上拆下来的,有的像现在所谓的器官移植。比如引擎是1925年的,98岁的长者了!船尾是红色的动力浆,木质的,也很古老。这是一艘现在很罕见的蒸汽船,不过不烧煤了,烧的是柴油。船的内脏部分是可以开放给游客参观的,引擎和锅炉房,一看就有岁数了,而且还有说明,是从哪些船上拆下来的。我走近看蒸汽推动活塞的运动,似乎回到了西方工业革命时期。
儿子很感兴趣,先是自己下去看了一圈,然后又拉我下去看。看完他问我,你觉得新鲜吗?
我说,老的也有新鲜的!
实际上,新鲜不新鲜,要看参照物,也要看是不是常见。不常见的东西,总会带来新鲜感。美国人会想,知道大家离蒸汽机越来越远了,所以推到大家面前。
在我看来,美国建国历史很短,我常常调侃到北京我家做客的美国朋友说,我家的大门也比美国历史长,因为那扇门是清朝早期的,三百多年了。当然我心里确实没那么想,历史悠久不见得都是有利因素,也许还是包袱呢!
历史像滔滔的密西西比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新奥尔良是18世纪的最初十几年由法国人统治的,当时这里被看作是“无主土地”。后来,这里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是法国人支持大陆军的一个重要港口,法国人通过新奥尔良走私数目庞大的军火和补给,缓解了大陆军在战争初期的不利局势。
1803年,因为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在对反法同盟的战争中开销巨大,法国不得不抛弃或出售海外资产来弥补开支。为了弥补赤字,同时也为了防止英国夺取殖民地,法国将法属路易斯安那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对于渴望扩张的美国而言,路易斯安那几乎将其国土扩张了一倍。鉴于新奥尔良的地位(新奥尔良到圣路易斯的水路对于美国开发密西西比州、西田纳西、西肯塔基以及伊利诺伊南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将密西西比水系彻底变成美国的内陆水系,从而避免被外国控制),美国政府迅速接纳了路易斯安那州加入联邦的请求,新奥尔良也就成为了美国的城市。
换句话说,这是美国人买来的土地,这笔生意很划算!美国历史上,有不少土地是他们买来的。
美国的历史短,但是很重视历史,他们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我们游河时,看到河边有一座工厂,也是相当破旧了,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座糖厂,建于1905年,导游说是世界第二大,西半球最大的糖厂。日产750万磅。每年有100多万吨的产量。导游的话不好细究,好在我们没有收购计划,用不着去做尽职调查。
从糖厂我倒是想到了新奥尔良的历史。这座城市,在美国建国之前就涌进了大批非洲裔黑人。说涌进是说数量而不是方式,那时候是被买卖的奴隶。他们干什么活计呢?种植,主要是种植甘蔗,这也是糖厂建立在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原因,有原料,运输方便。
美国是糖消耗大国,虽然自己产量也高,但是还需要大量进口,生产出甜的齁人的点心,也生产出不少大胖子,美国南部的胖子格外多,不能否定糖厂的贡献。不过,奴隶制度也是历史,绝大部分美国人不隐晦这段历史,但是他们在言谈话语中会小心翼翼地避开,毕竟“政治正确”有点深入人心。
老船老厂,船上还有一老,就是老人。船上有个乐队,演奏的似乎是爵士乐,这里是爵士乐的发源地,演奏别的乐曲倒有点不正常了,三位演奏者都是长者,三个人的年龄我目测加起来超过两百岁。他们的演奏水准很高,也很敬业,我虽然听不懂,但也有随着乐曲起舞的冲动。
老船、老厂加上老人,行驶在这条历史长远的大河之上,实在是让人心生感慨。
历史用得好,妥妥的为旅游加分。当然,什么是用得好,就见仁见智了。
下船了,老天爷不失时机地下起雨来,我很赞叹运气跟随着我们。
吃了一个汉堡,准备去酒店旁边的“国家二战博物馆”接受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没想到进门后得到的信息是今天下午三点闭馆,因为天气恶劣。这就奇了怪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船只不惧恶劣天气,在坚固的建筑中的二战展览倒是怕了天气!
要是二战的英雄们地下有知,会不会被气醒?
其实被气死的也应当有人。
纪念品销售商店贴了一纸告示,参加过二战的老兵购买纪念品享受20%的折扣。就算二战结束1945年参战者15岁,现在也快100岁了!
有点搞笑。
四
早晨起来就发现老天爷又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昨天说好了今天要狂风暴雨,甚至连二战博物馆也可能不开,我们严重怀疑安排好的今天参观种植场和沼泽地的项目也会泡汤,没因为在沼泽地要坐船。
没想到,早晨居然除了有点云彩以外,剩下的都是阳光灿烂。
开玩笑的还不只是老天爷,我们坐在去种植场的大巴上,刚刚走了一会儿,突然咣当一声巨响,大巴的顶窗突然掉了,露出来一小块天。阳光照射下来。我对儿子说,幸亏没有下雨,如果下雨的话,顶窗下面的人都要淋成落汤鸡了。车还是停下了,导游说,要换车。可是差不多等了半个多小时,替换车辆没来,导游又发指示,说暂时不换车了,我们慢一点开,到了种植场转到下一个点时再换车。其实车是慢不下来的,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我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天美国的一架波音737,起飞以后机门居然会掉下来,幸亏掉在一户人家的后院里。这一机型的飞机全部停飞检修。飞机的门掉下来是一件大事,汽车顶窗掉下来,事情还不算大,不过也算是笑话了。
笑话没有结束。从种植场出来,发现果真换车了,一模一样的一辆大巴,很是气派。没想到,刚刚开了十几分钟,又是咣当一声,顶窗又掉下来了,又是一方阳光漏进了车里,这是怎么了也太搞笑了,儿子说,我不是做梦吧!
也许是老天爷照顾美国,门被关上了,一定要留一扇窗。
其实不该笑出来,因为我们看的名为“橡树园”的种植场,是奴隶制度的一份档案。
这个种植场当年是一个奴隶主和一群奴隶劳动和生活的地方,奴隶主是法裔克里奥尔人,奴隶们是分批买来的,大多数来自非洲,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个奴隶,他们主要是种植甘蔗,养牛。奴隶主的豪宅和奴隶们住的小屋相隔不远,想必是便于管理。
我看奴隶住的小屋还不错,木板房,甚至还有壁炉。我说,奴隶住得不错啊!儿子在一旁说,当然,他们就像奴隶主买来的牛,怎么能让牛轻易死去呢?这里甚至还有一个简易的病房,有几张床,而且奴隶主花了300美金请了一个“老军医”给奴隶看病,说明文字上常常说到“截肢”,主要说是最简单常见的治疗就是截肢。因为收割甘蔗的镰刀很威猛,割伤手脚后很容易得破伤风,截肢比较可靠。奴隶主讲人性的重要一个举措是奴隶死后把他们截下来的肢体葬在一起,让他们上天堂时是肢体健全的。
奴隶们能上天堂吗?
奴隶主为奴隶治病或是截肢,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受或者少受损失。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女奴隶比男奴隶还值钱,因为她们本身就是生产资料不说,她们还能生产生产资料。
我纳闷,奴隶主只有一家人,成百名奴隶近在咫尺,奴隶主不怕他们造反吗?儿子英语好,听得懂导游的解说,他告诉我,恰恰相反,奴隶们怕奴隶主死,因为奴隶主死了会有新的主人来管理他们,不知道又把他们转卖到哪里去了,未知因素太多。
这不能简单用奴性两个字来解释。
我不由得想到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主人公汤姆的故事有一段就发生在新奥尔良。
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总统接见作者斯托夫人时,曾说道:“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
故事就是说汤姆被卖掉了,被装上了一艘河船,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在船上时,汤姆认识并救了一位落水的白人女孩伊娃。当伊娃落到河里后,伊娃为了感谢他,央求父亲将汤姆从奴隶贩子的手里买来,并将汤姆带到了他在新奥尔良的家中。后来,汤姆汤姆成为了他们庄园的一名马车夫。
故事是以汤姆之死为结局的,但也是以汤姆之死为开端的,就是对奴隶制提出了强烈的反思与反对。
橡树园中有很多硕大古老的橡树,我站在树旁,有和树对话的冲动,我想问,是哪个奴隶栽下了你,你孤独站立了百年以上,还记得那些黑奴吗?
离开种植园,我们前往沼泽地,据说是看鳄鱼。
也很搞笑,上船的地方有一个告示,写得很有意思,大意说,这里的鳄鱼,我们从来没有喂过人体部位给它们。但是,在船上,在寒风里我们转了一个小时,根本看不见鳄鱼,连根鳄鱼毛也没看见!啊对了,鳄鱼也没有毛。
直到快失望了,突然导游指给我们看,发现远处的水中卧着一只不大的鳄鱼,它一动也不动,这是旁若无人啊!我们的船来来回回地围着它走,它根本就不动,如果说它就是一个假的石头做的,也没有什么问题,反正我们不敢上去摸它,怕贡献了我们的部位。
知道我们要上岸了,开船兼导游才拿出一个杀手锏来,从我坐的旁边的小木箱里,摸出一只活的鳄鱼,只不过是一个幼年的鳄鱼,全船大概有四五十个人,几乎每个人都拿着这个鳄鱼照了一张相,我们也算是跟鳄鱼亲密接触了,不过我们不怕它,倒是它应该心里嘀咕,怕我们吃了它。
别看长大了的鳄鱼非常凶猛,小时候鳄鱼还挺好看的,身上的鳞也不完全是一个黑的颜色,而是有一点斑驳陆离的样子。
很多动物的幼年都是可爱的,但有些,或者说绝大多数长大了就不那么可爱了,而且还令人害怕。
人大概也是这样。
下午回到新奥尔良城里吃晚饭,走进了一家古老的餐馆,这座楼是1797年建的,而饭馆的开张的时间是1915年。走进饭馆,墙上挂的各种画已经旧得不行了,一看就是有年头。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一个我们看来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走到很多地方,都像是走进了历史,都像是可以和历史对话。
我就不联想了。
五
在新奥尔良,我们住的酒店隔壁就是美国的国家二战博物馆。两天前,就想去看这个博物馆,但是那天奥尔良天气不好,博物馆居然提前关门了。
今天下午的飞机回华盛顿,上午有一点时间,还是要去看一看。
二战时,美国虽然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全面参与的,但是他们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没有美国的参与,战胜轴心国恐怕没那么容易。特别是二战时,美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贡献很大,大名鼎鼎的陈纳德的飞虎队就是一个例证。
那个时候,中美两国是盟国,并肩战斗。深圳有一个公司叫越众集团,老板应宪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他做的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救助抗战老兵,和整理中美两国合作抗日的资料,做了很多展览,我在美国的五角大楼就看到过他们的展览,“国家记忆”,他们还出版了一本画册,也是《国家记忆》。这本书中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我印象很深,一个中国农民和一个美国大兵凑在一起点烟,虽然不是共同在战场上,但是那种亲密无间,让我印象深刻。所以,有一次我在美国的传统基金会,谈到中日和中美关系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二战时期中美两国是盟国,而日本是敌国。我的意思是说,中美两国理应更近。但是传统基金会的人非常麻利地回答我:现在我们是盟国,他说的我们,就是美国和日本。
其实,我看美国的展览,当然也有和他们的接触,我知道,美国人不会忘记历史,但是更注重将来。
战争的硝烟很难散去但是前方的路更重要。
说起敌对国,博物馆中的资料告诉我们,在二战期间,美国对有日本血统的人是非常苛刻的,无论是侨民还是加入了美国国籍的,规定他们要在指定的时间里搬到指定的地方,而且不许带走他们的财产,只能带走部分的生活用品。资料显示,有60%的日本血统的人已经是美国公民了。
我不知道,如果中美真的有一战的话,在美国的中国人会不会也受到这样的对待。
不只是日本人,我在华盛顿DC住的房子不远处有一个米歇尔公园,就是没收了德国人的地产建成的。真有战争的话,普通人是经不住战争灰尘降落头上的。
这个博物馆让我感受非常深切的,是二战中留下的大量的影像资料,无论是美国的士兵冲锋,还是飞机升空,或者说是军舰出航,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战役等等,都有影像资料,一方面说明那时的美国就很发达了,再就是他们对资料的重视。
另外还有数字资料的积累,数字说明美国的军工生产,美国的人民对战争的参与程度。包括生产了多少发炸弹,多少艘船只,多少辆坦克,多少架飞机等等。美国的这些军工企业的负责人也作为战争的英雄,他们的照片也挂在墙上。
人民被动员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博物馆里多张表格说明了美国政府对于民意的尊重。美国的参战是经过了很多次的民意投票。二战爆发的时候,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所以美国人的投票是大部分人反对介入战争。他们乐得隔岸观火,顺便卖点军火和钢铁、能源,发一笔战争财。
但是利欲熏心不知好歹的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这一下美国人被激怒了,也激发出了他们的斗志和团结,政府进行了若干次的投票,主张参战成为主流民意。可以说,参与二战是人民的决定,因此,人民的力量被调动起来。
当然,这个展览除了宏大叙事以外,还有个体,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战士,有些战士留下一个钢盔,一块手表,或者是一面烧毁的星条旗,一支枪,都被展览出来,从大名鼎鼎的总统和四星上将,到最底层的战士,是美国人取得战争的势不可当的力量。
按照美国的传统,他们一般不会夸耀战争的英雄主义,而是突出战争的残酷性,主要还是反对战争。展览中,有不少美军士兵狼狈不堪,甚至倒地死亡的照片。这都让我想起了,当年我在华盛顿的越战和韩战纪念雕塑中看到的,那些美国的士兵们都是疲惫不堪的,都不是做高大英勇状。
这里插个花絮,越战的纪念碑居然是一个中国的年轻女子设计的。
2016年某天,儿子和女儿上午冒雨去了越战纪念碑,午餐时,布鲁金斯的李成告诉他们,这个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出自一个华人女子,她设计这个纪念碑时,还在上大学三年级。
设计招标时,投标者只写编号不写名字,所以直到中标,招标委员会才知道,从1421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位华人女子林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设计这个纪念碑时,她仅仅21岁。值得一提的是,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其实这个身份可以不提,因为她的成就也许足以比肩她的名人姑姑,她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和“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她的设计,像大地开裂接纳逝者,也像大地的一道伤痕。
有些美国人不干了,他们说,越战纪念碑,不应当由一个华人来设计。还有人说,把越战比作是一道伤疤,是“政治不正确”。但是,最终美国人还是接受了这样一个由华人设计的方案。
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个塑像,就是矗立在华盛顿纪念碑、杰弗逊纪念碑和林肯纪念碑之间的马丁·路德·金像,这也是来自中国人的设计。据说,开始也受到抵制,不少人认为,一个美国伟人的塑像,为什么要由一个中国人设计呢?但是,最后还是由中国人而且是湖南人完成了这个塑像,尽管有人诟病说,这个像有些毛泽东的影子,但是,他还是面向潮汐湖,眼睛专注地看着杰弗逊纪念堂。实际上,设计者确实设计制作过毛泽东的雕像。
两个例子,说明了美国的包容性。
包容的美国,换来的是人民对这个国家的包容。二战博物馆中,有不少人民群众为这场战争而勇于奉献的展示,无论是招贴画还是新闻媒体,平时看起来有些自由散漫的这样一个民族,真的到了关键的时候,他们能够上战场去流血牺牲。
也许,这是这个博物馆有不少参观者的因素。
看完这个展览,强烈的愿望是再也不要战争了。正像二战名将麦克阿瑟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航空母舰上说的,我真诚地希望,实际上也是全人类的希望,从这个庄严的时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将从过去的鲜血和大屠杀中出现。
这就是战争给人类的教训。
参观二战博物馆是要钱的,票价好像还不低,四十多刀。但是住我们这个酒店,凭房卡可以打一个折扣。我想这样一个问题,美国的博物馆都是收费的,我们这次来新奥尔良看了几个,比如说爵士乐博物馆、狂欢节博物馆等,都是要收钱的。而在中国,类似的博物馆很多都是免费的。这点上显示出美国的商业化程度之高。可是美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有的地方很商业化,比如无论是餐馆吃饭,还是享用酒店的服务,或者是打车,都要给小费,小费文化深入骨髓,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商业化又很不强。前天晚上我跟儿子想找一个地方吃饭,因为天气不好,刮风下雨,几乎所有的饭店都关门了,其实即便是不下雨不刮风,路边上也很少有商业,无论是餐馆还是商店,也没有什么霓虹灯,灯红酒绿这个词在这儿,起码灯红是用不上的。这方面好像又没有什么商业化。也许美国人过了以挣钱为第一要务的阶段,挣钱和家庭生活比,和健康比,是退而求其次的事情。
再比如说,美国的科技非常发达,说是全世界第一科技强国也不为过,但是美国的很多地方,很多设施又很粗糙,昨天我们坐的旅游大巴接连两辆车的汽车顶盖掉下来也是一个例证。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人崇尚自由,公民持枪哪怕恶性事件很多也不会禁枪。但是,前两天我们想去瞻仰一下著名的一号公墓,限制很严,每次只能进去20人,多一个人也不行,而且不能离开导游的视线,原因是有一个情人节,有人跳墙进去把一个坟墓涂成了粉红色。于是就严加管理了!
矛盾啊,处处都有。总不能看到一点就轻易下判断,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如此。
下午要离开新奥尔良。儿子建议中午去吃一顿哥伦比亚饭吧,其实也不算地道哥伦比亚饭,而是南美的饭,有点像中国陕西的肉夹馍,味道还不错。
这次到新奥尔良来,因为离开了家里的厨房,我们吃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西方饭,也是一种体验。
其实,吃是各色人等的最大公约数,全世界各国的人都离不开吃,而且对美食的判断标准应该都差不多,除了极个别的我们不能接受。因此,和世界接轨,要在食物上下一点功夫。大家能吃到一起,就具备了说到一起的前提条件。
初游新奥尔良,五篇日记结束了。没带电脑,用手机写得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