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朝战和越战纪念碑
在林肯纪念堂南北两侧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坐落着两座战争纪念碑,分别是于1982年落成的越战纪念碑和1995年落成的韩战老兵纪念碑。
我们先来到越战纪念碑附近的三位美国越战士兵的雕像前,这三个美国越战士兵铜雕是由雕塑师弗里德里克•哈特设计,也是越战纪念碑的应征作品,但并不是越战纪念碑的组成部分。附近一座挂美国国旗的旗杆底座上面,有美国各兵种的徽章图案。正面园型图案是美国海军军徽,其余几个园型图案分别是美国空军、美国陆军、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徽。
越南战争纪念碑建在草坪处向下的洼地里,俯瞰之下,是长约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在通向洼地步道两侧,是镌刻着战死者姓名的碑墙。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上全部58000多名从1959年至1975年间战死的军官和士兵的姓名。对于越南战争而言,碑身上下没有一个文字的介绍和评价,此处无字胜有字。正如该碑设计者说的“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越战纪念碑作品名为“大地撕裂的伤口”。纪念碑的设计者是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四年级的学生林璎。她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外甥女。1981年5月6日,她的作品在1441件应征作品中独占鳌头。1982年3月26日工程动工,当年10月纪念碑主体就建成了。后来因媒体发难,又将排名第二的三个衣衫不整互相携扶的疲惫战士的雕塑作品放置其边。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治疗战争的创伤。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也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自己的亲人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面留下供品。或将死者的照片、遗物、国旗等放在碑前以寄托哀思。有人用双手轻抚着死者的姓名,也有人用纸笔拓下了亲人的名字……纪念碑成了思念的载体,这一刻我彷佛发现,逝去的亲人战友好像从未离开,这就是美国人纪念死者的风格。
当我走到那黑色的墙面前停下时,还惊奇地发现,美国越战阵亡士兵在石碑上蚀刻的名字,在光线作用下,因为石材本身材质的反光,会让死者的名字与凭吊者的身影在刹那间融合。有人说,这个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当我沿着地平线从纪念碑一端走向纪念碑中央的最低处时,沿路能看到纪念墙上众多的死难者名字,让我仿佛感觉到陷入到战争的黑暗之中;当从另一端走出时,则寓意人们走向地平线和远方的光明…… 叹为观止的是,林缨这个设计作品不论从建筑学还是从历史意义上都独具匠心。
由于林璎21岁就设计了美国越战纪念碑而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和荣获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亲自为她奖;同时她和希拉里.克林顿在2005年一起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
在越战纪念碑的南边,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韩战纪念碑。这是一个纪念园区,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二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三是一组置于地面的小方座,上面刻有一段英文,中文意为:“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这些真人大小的不锈钢雕塑非常写实。设计者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呈搜索前进状。他们是由14位陆军士兵,3位海军陆战队员,1位海军医护官和1位空军观察员组成。那些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的士兵面部,被渲染出不同的表情──或疲惫,或坚韧、或勇敢、或迷茫,或绝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联合国军部队士兵的心态和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残酷性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摧残。纪念喷泉水池的边上,记载着美军和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人数:美军死亡54246人,联合国军死亡628833人。失踪,美军8177人,联合国军470267人。负伤,美军103284人,联合国军1064453人。韩战被俘人员:美国7140人,联军92970人。
与其他国家的战争纪念碑风格不同,这里表现的不是美军釜山保卫战的英勇,不是仁川登陆的辉煌或第五次战役中追击战的胜利,而是战争给士兵们带来的痛苦与死亡。
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打赢的两场战争。这两场都发生在亚洲和中国相邻的两个国家、这两场由美国主导的战争也都和中国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在别国的领土上,美国与中国发生的战争。也因为这两场战争,中国军人赢得美军的尊重。
一个有众多博物馆的首都
在华盛顿,除了政府机构,纪念堂,就是众多的博物馆。14所国家博物馆,让我们置身于艺术、历史和知识的海洋。我们乘车经过一个巧克力色的方形建筑物时,导游说,这是美国非洲裔人博物馆,是第44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倡导修建的。
我们的导游真不错,将我们行程上的参观巧克力加工厂(购物点)更换为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博物馆,使大家长了见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博览馆规模宏大,展厅分上下两层,内设很多展室。进门的大厅里,你首先看到的,是阿波罗一号登月舱,还有宇航员采自月球的岩石。我们每个人都用双手抚摩这块来自天外的石头,据说可以带来好运。我们特意在阿波罗登月舱前合影留念。主厅的空中悬展着美国的飞机发明者怀特兄弟首次研制的飞机,飞机离地不高,只飞了三十多分钟就落地了,但从此实现了人类像鸟儿一样在蓝天翱翔。我们还看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超三倍音速的飞机、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等,每一件都不是模型,而是实物。
美国自然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藏品,展品多达1.2亿件,是研究人类及其自然环境的资料宝库。从恐龙化石、各种矿物到海洋生物等,还有大量的珍稀矿物、火星陨石、宝石。但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宝石馆。这里有一颗全世界最大的钻石,名叫“希望之星”,实为厄运之石,据介绍,这颗钻石原产于印度,重一百克拉以上。后来辗转到了法国,被法王制作成一颗王冠钻石,制作后重70多克拉。法国有两位国王先后戴过镶有这颗钻石的王冠,但一个死于霍乱,一个被送上了断头台。后这颗钻石落入英国王室之手,又总是给王室带来厄运。再后来,这颗钻石被一位法国人寄给美国政府。从此在自然博物馆安身。
下午6点,我们结束了以上景点的参观。旅游大巴绕过美国国家公墓,跨过美国内战时曾为南北分界线的波略马克河,经过美国战争机器中枢的五角大楼,来到南岸维杰利亚州的阿灵顿小镇一家中餐馆吃自助餐。饭后,汽车又驶往哈里斯堡,入住安德鲁空军基地附近的宾馆。导游说,这个机场是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的专用机场,周围戒备森严。
对华盛顿的整体印象是:作为美国首都,却只有60万人,大部分还是美国政府的雇员。由于城市人口不多,首都显得空旷宁静,但城市布局得体,街道宽阔整洁,两旁林荫蔽天。宏伟的建筑,宽阔的河流,平静的湖泊,浓绿的树荫,加上随处可见的花草、绿地、喷泉和雕塑,整个城市就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
到美国旅游,行程安排上都会有首都华盛顿,这也是每位游客到美国的心愿之一。来到华盛顿,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这里,既没有曼哈顿岛摩天大厦的华丽,也没有拉斯维加斯赌城车水马龙的喧嚣,除了总统府、国会山和美国各大政府机构,便是众多的纪念堂和博物馆,为首都平添了几多庄重和沉稳。
高耸入云的方尖碑
华盛顿的全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为了纪念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华盛顿特区在行政上由联邦政府直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管理,就像北京直辖市一样。
建都前的华盛顿,原是一片灌木沼泽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间。位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之间的波托马克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汇流处。据史料载,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当新组建的国会在纽约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建都选址议题引起激烈争吵,经历过南北战争的南北两方的议员们,都想把首都设在己方境内。几经回合,国会最后达成妥协,由总统华盛顿选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公里的地区为首都地址,并请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夏尔·朗方主持首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华盛顿于1799年12月14日去世,没有看到首都的落成。为了纪念他,这座新都在翌年建成时被命名为华盛顿。
进入华盛顿,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高耸入云的方尖碑,远看像一只竖立的铅笔。在华盛顿,不管你站在什么地方,只要抬头向市中心眺望,就可以看到它。纪念碑不但是这座城市的象征,更寄托了美国人对乔治·华盛顿无限的敬仰。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逝世后,为其建造纪念碑的呼声日渐高涨。183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纪念碑筹建协会”,在全国广泛筹款。1848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波尔克亲临开工典礼,还用华盛顿在国会大厦奠基仪式所用的泥刀,为华盛顿纪念碑砌下了第一块奠基石。纪念碑开工后,由于资金困扰和南北对立,建设进度缓慢。1854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华盛顿纪念碑被迫停建。后来以林肯为首的北方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象征国家统一富强的华盛顿纪念碑续建工程再度提上日程。1884年12月16日,这座耗时36年的纪念碑竣工。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华盛顿纪念碑约50米以上部分的白色大理石石色略深于下方,是两段相隔22年的建造过程留下的痕迹。
建成后的华盛顿纪念碑高169米,是当时最高的建筑。华盛顿特区政府为此还作出规定,今后该地区不得建造高度超过此碑的建筑。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一块非常大的草坪,环绕基座的是50面迎风飘扬的国旗,意为美国由50个州组成。
据方尖碑资料介绍: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来自中国的石碑有两块,一块系居住在福建省福州府的美国传教士所赠;另一块系浙江宁波府镌刻,后者也是华盛顿纪念塔上唯一一块中文石碑。
据了解,这是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浙江宁波府代表清政府向美国政府赠送的一块花岗石碑,上面镌刻的是晚清名臣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介绍华盛顿的两段按语。徐继畬,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公元1826)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并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
中文石碑呈长方形,高1.6米,宽1.2米,书法工整挺秀,碑文为:钦命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畬所著《瀛寰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868年3月29日,《纽约时报》以“美国在中国的影响”为题报道了这一赠接仪式,这块方尖碑内的中国石碑鲜为人知,还是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访华时披露的。1998年6月2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重提了这一历史事件,以之作为“150年前美中两国关系沟通的见证”。
克林顿说:“从我在华盛顿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内有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勒石为碑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它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拥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不受国家干预的言论、异议、结社和信仰等自由。这些就是我们美国220年前赖以立国的核心理想。这些就是引导我们横跨美洲大陆登上世界舞台的理想。这些就是美国人今天仍然珍惜的理想。”
国会大厦以及白宫
华盛顿,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政治中心,表明看貌不惊人。呈现出陈旧的灰白之色。但包子有肉不在摺上。千万不可小嘘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建筑物,这里可是呼风唤雨随时都能搅动世界风云变幻的的中枢神经。
我们第一个要去的景点是国会大厦。它坐落于华盛顿市中心一处25米高的高地上,亦称国会山。美国人把它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权的最高象征。1793年9月18日,国会大厦由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亲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被英国人焚烧,部分建筑损毁。后来增建了参众两院会议室、圆形屋顶和圆形大厅,并多次改建和扩建。
这座乳白色的建筑有一个圆顶主楼和相互连接的东、西两翼大楼,其外墙全部使用白色大理石,通体洁白,建筑设计师力图使它给人一种神圣纯洁的美感,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都在国会大楼里面办公。因行程太紧,我们在这里仅有一个小时的参观时间,国会也不开放,只能以国会大厦为背景拍照留念。
我们的带团导游就居住在华盛顿,他曾多次入内参观。导游在车上介绍说:国会大厦不仅从外观看恢宏,入内更是壮观。圆顶之下的圆柱式门廊气势宏伟,门廊内的3座铜质“哥伦布门”,质地厚重,其上雕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浮雕,大门内即为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在圆形大厅,可以看到美国政治的缩影。圆形大厅四壁挂有8幅记录美国历史的油画,而55米高的穹顶上,则是19世纪意大利画家布伦米迪及其学生所绘的大型画作,画面中心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华盛顿身侧分别为胜利女神和自由女神,画面中的其他13位女神则代表美国初立的13州。大厅所立的杰出总统石雕,每一尊都是一个时代。圆形大厅南侧还设有专门的雕像厅,其内为美国50州的名人像,合立一堂,是美国凝聚力的象征。可惜我们没有这眼福。
国会山不远处是总统府,因其建筑外墙呈白色,人们通常称其为白宫或白屋。1812年,英国和美国发生战争,英国军队占领了华盛顿城后,放火烧了包括美国国会大厦和总统府之类的建筑物。过后,为了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1814年,总统住宅棕红色的石头墙被涂上了白色。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为"白宫"。
白宫始建于1792年,基本完工于1800年。它是在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任期(1789年—1797年)内修建的,但由于修建的工期太长,等到它建好的时候,华盛顿总统已经卸任了。所以,入住白宫的第一个主人是美国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其总统官邸——白宫,并不显得多么豪华气派,甚至有点矮小,与美国向来追求高大气派的风格完全不符。那是因为,在它的营建之初,华盛顿对未来的美国总统官邸就定下了基调:它决不能是一座宫殿,决不能豪华,因为在这里工作的主人是国家的仆人。有40多任美国总统生活在这里,曾经有多少个影响世界的决策诞生在这里,因此被外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然白宫不大,但随着200多年的风云变幻,随着世界目光的长久关注,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建筑的本身。如今的白宫戒备森严,依稀观望,在屋顶有人影晃动,导游说那是狙击手,白宫四周是坚固的栅栏围护,还有障碍物阻挡,游客不得靠近,只能远眺。
从正门进入白宫,共有5个主要房间,由西至东依序是:国宴室、红室、蓝室、绿室和东室。东室是白宫最大的一个房间可容纳三百位宾客,主要用作大型招待会、舞会和各种纪念性仪式的庆典。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在此发生:这里曾经停放过7位总统遗体,这里也曾举行过许多位总统女儿们的婚礼,罗斯福在此观赏过日本相扑表演,肯尼迪则在此欣赏优美演奏。总统办公的椭圆办公室应该是最让人好奇的,可能是因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那里治理国家大事而使人感到神秘吧!椭圆办公室位于西厢的旁边位置,对面是总统专属的玫瑰花园。历史上,亚当斯总统夫人、罗斯福总统夫人、威尔逊总统夫人和奥巴马总统夫人为了融入平民生活和寻求绿色健康理念,都曾在花园里开辟菜地种菜和养羊。
国会大厦和白宫都以白色为主调,一些国内媒体常闹张冠李戴的笑话。把美国总统官邸的白宫图片用国会大厦的圆顶图片来代替。
林肯纪念堂位于波托马克河的东岸,是一座通体洁白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它与其东端的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大厦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轴线。在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倒影池,使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纪念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林肯是美国的第16任总统,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带领北方人民与南方分裂势力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内战,最终战胜南方的叛乱,使美国重归统一。1865年,南方势力不甘心于失败,派人刺杀了林肯。后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林肯纪念堂。整座建筑呈长方形,长约58 米,宽约36米,高约25米。外廊四周有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圆形廊柱环绕着纪念堂,象征林肯任总统时所拥有的36个州。纪念堂顶部护墙上有48朵下垂的花饰,代表纪念堂落成时美国的48个州。
进入纪念堂,映入眼帘的是林肯总统的坐像。坐在椅子上的林肯,目光炯炯地看着远方。雕像后的墙壁铭刻着5行大字,译成中文是:“在这座殿堂内,正如在人民心中,为了人民,他拯救了联邦。亚伯拉罕·林肯,永垂不朽!”
1963年8月23日,20万人在林肯纪念堂东阶外举行和平集会,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在纪念堂东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说。如今,台阶处专门标明马丁·路德金当时站立演讲的位置。
朝战和越战纪念碑
在林肯纪念堂南北两侧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坐落着两座战争纪念碑,分别是于1982年落成的越战纪念碑和1995年落成的韩战老兵纪念碑。
我们先来到越战纪念碑附近的三位美国越战士兵的雕像前,这三个美国越战士兵铜雕是由雕塑师弗里德里克•哈特设计,也是越战纪念碑的应征作品,但并不是越战纪念碑的组成部分。附近一座挂美国国旗的旗杆底座上面,有美国各兵种的徽章图案。正面园型图案是美国海军军徽,其余几个园型图案分别是美国空军、美国陆军、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徽。
越南战争纪念碑建在草坪处向下的洼地里,俯瞰之下,是长约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在通向洼地步道两侧,是镌刻着战死者姓名的碑墙。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上全部58000多名从1959年至1975年间战死的军官和士兵的姓名。对于越南战争而言,碑身上下没有一个文字的介绍和评价,此处无字胜有字。正如该碑设计者说的“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越战纪念碑作品名为“大地撕裂的伤口”。纪念碑的设计者是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四年级的学生林璎。她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外甥女。1981年5月6日,她的作品在1441件应征作品中独占鳌头。1982年3月26日工程动工,当年10月纪念碑主体就建成了。后来因媒体发难,又将排名第二的三个衣衫不整互相携扶的疲惫战士的雕塑作品放置其边。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治疗战争的创伤。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也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自己的亲人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面留下供品。或将死者的照片、遗物、国旗等放在碑前以寄托哀思。有人用双手轻抚着死者的姓名,也有人用纸笔拓下了亲人的名字……纪念碑成了思念的载体,这一刻我彷佛发现,逝去的亲人战友好像从未离开,这就是美国人纪念死者的风格。
当我走到那黑色的墙面前停下时,还惊奇地发现,美国越战阵亡士兵在石碑上蚀刻的名字,在光线作用下,因为石材本身材质的反光,会让死者的名字与凭吊者的身影在刹那间融合。有人说,这个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当我沿着地平线从纪念碑一端走向纪念碑中央的最低处时,沿路能看到纪念墙上众多的死难者名字,让我仿佛感觉到陷入到战争的黑暗之中;当从另一端走出时,则寓意人们走向地平线和远方的光明…… 叹为观止的是,林缨这个设计作品不论从建筑学还是从历史意义上都独具匠心。
由于林璎21岁就设计了美国越战纪念碑而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和荣获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亲自为她奖;同时她和希拉里.克林顿在2005年一起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
在越战纪念碑的南边,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韩战纪念碑。这是一个纪念园区,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二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三是一组置于地面的小方座,上面刻有一段英文,中文意为:“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这些真人大小的不锈钢雕塑非常写实。设计者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呈搜索前进状。他们是由14位陆军士兵,3位海军陆战队员,1位海军医护官和1位空军观察员组成。那些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的士兵面部,被渲染出不同的表情──或疲惫,或坚韧、或勇敢、或迷茫,或绝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联合国军部队士兵的心态和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残酷性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摧残。纪念喷泉水池的边上,记载着美军和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人数:美军死亡54246人,联合国军死亡628833人。失踪,美军8177人,联合国军470267人。负伤,美军103284人,联合国军1064453人。韩战被俘人员:美国7140人,联军92970人。
与其他国家的战争纪念碑风格不同,这里表现的不是美军釜山保卫战的英勇,不是仁川登陆的辉煌或第五次战役中追击战的胜利,而是战争给士兵们带来的痛苦与死亡。
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打赢的两场战争。这两场都发生在亚洲和中国相邻的两个国家、这两场由美国主导的战争也都和中国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在别国的领土上,美国与中国发生的战争。也因为这两场战争,中国军人赢得美军的尊重。
一个有众多博物馆的首都
在华盛顿,除了政府机构,纪念堂,就是众多的博物馆。14所国家博物馆,让我们置身于艺术、历史和知识的海洋。我们乘车经过一个巧克力色的方形建筑物时,导游说,这是美国非洲裔人博物馆,是第44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倡导修建的。
我们的导游真不错,将我们行程上的参观巧克力加工厂(购物点)更换为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博物馆,使大家长了见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博览馆规模宏大,展厅分上下两层,内设很多展室。进门的大厅里,你首先看到的,是阿波罗一号登月舱,还有宇航员采自月球的岩石。我们每个人都用双手抚摩这块来自天外的石头,据说可以带来好运。我们特意在阿波罗登月舱前合影留念。主厅的空中悬展着美国的飞机发明者怀特兄弟首次研制的飞机,飞机离地不高,只飞了三十多分钟就落地了,但从此实现了人类像鸟儿一样在蓝天翱翔。我们还看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超三倍音速的飞机、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等,每一件都不是模型,而是实物。
美国自然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藏品,展品多达1.2亿件,是研究人类及其自然环境的资料宝库。从恐龙化石、各种矿物到海洋生物等,还有大量的珍稀矿物、火星陨石、宝石。但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宝石馆。这里有一颗全世界最大的钻石,名叫“希望之星”,实为厄运之石,据介绍,这颗钻石原产于印度,重一百克拉以上。后来辗转到了法国,被法王制作成一颗王冠钻石,制作后重70多克拉。法国有两位国王先后戴过镶有这颗钻石的王冠,但一个死于霍乱,一个被送上了断头台。后这颗钻石落入英国王室之手,又总是给王室带来厄运。再后来,这颗钻石被一位法国人寄给美国政府。从此在自然博物馆安身。
下午6点,我们结束了以上景点的参观。旅游大巴绕过美国国家公墓,跨过美国内战时曾为南北分界线的波略马克河,经过美国战争机器中枢的五角大楼,来到南岸维杰利亚州的阿灵顿小镇一家中餐馆吃自助餐。饭后,汽车又驶往哈里斯堡,入住安德鲁空军基地附近的宾馆。导游说,这个机场是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的专用机场,周围戒备森严。
对华盛顿的整体印象是:作为美国首都,却只有60万人,大部分还是美国政府的雇员。由于城市人口不多,首都显得空旷宁静,但城市布局得体,街道宽阔整洁,两旁林荫蔽天。宏伟的建筑,宽阔的河流,平静的湖泊,浓绿的树荫,加上随处可见的花草、绿地、喷泉和雕塑,整个城市就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