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提到日本女性,很多中国人脑海里会涌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早早起来为一家人准备好精致美味的便当,在家洗衣拖地做各种家务,老公晚上回来时小跑过去接过公文包和外套,一边往衣架上挂外套一边笑眼盈盈地问:“您是先洗澡还是先吃饭呢?”温柔贤惠、专职主妇、毕业就结婚、结婚就辞职等词语似乎也成为了日本女性的固定标签。面对难以兼顾的家庭和事业,日本女性是如何做的呢?日经中文网汇总了《日本经济新闻》等相关报道,介绍现代日本女性对于婚姻和就业的意识变迁。
就业的“M字曲线”
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寿退社”,特指女性就业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结婚就辞职”的现象。在日本的演艺界,也经常能看到“结婚引退”的消息,其中最被中国人所熟知的应该是21岁正值巅峰选择结婚退圈的山口百惠。在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时期,很多日本女性走入职场,成为“OL(和制英语,Office Lady)”。但很多人在婚后和育儿期暂时离开职场,等孩子长大之后再出来工作,因此日本的女性就业率数据出现了明显的“M字曲线”的特征。
从上表可以看出,早年间的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在1948~1952年间(日本第一波婴儿潮,这代人也被称为“团块世代”)出生的女性在25~29岁时的就业率处于M字的谷底,就业率约为45%。这代人现在的年龄大约在67~71岁之间。
为什么这些女性选择了专职在家?当时日本经济景气良好,在终生雇用的制度之下,大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没有失业担忧,工资上涨也很稳定,人们对未来生活信心十足,丈夫一人的工资就可以负担起家庭开支,于是很多女性选择专心照顾家庭。
此外,日本人在性别上“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浓厚。据日本内阁府“关于男女共同参与的舆论调查”的资料显示,昭和62年(1987年)时,认为应该“男性在外工作、女性在内持家”的人达到了43.1%,持相反态度的人只有26.9%。
还有,职场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较为严重。在上述调查中,认为男性在职场上被优待的比例高达60.7%,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日本社会以工作为先、以企业为中心,认为男性支撑着这一体系的意识强烈”。很多女性在职场上难以晋升,还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现象,进一步打击了女性的工作意识。
但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和晚婚化,以及泡沫经济破裂和雷曼危机等导致的公司裁员和倒闭潮,日本女性的就职率在近年不断升高。在“M字曲线”的表中,1968年后出生的女性处于M字谷底的变成30~34岁女性,就业率也提高到了约60%,“M字曲线”在不断放缓。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调查中也可以看出,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日本女性的职场环境变迁
从战后到现在,将日本女性的职场环境用一架飞机来比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助跑期(1970年~)、起飞期(1986年~)、动摇期(2000年~)和巡航期(2011年)。
助跑期:1970年代,很多人都选择了“寿退社”,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成为专业人士。1975年9月11日的《日经流通新闻》在头版刊登了关于“职业女性(Career Woman)”的特辑报道,当时特别指出“职业女性”还是未普及的词语,并预测25岁以后仍活跃在职场上的女性将开创出新的生活方式。
起飞期:1986年实施的《日本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成为了职业女性的起飞推进器。在泡沫经济的景气加持之下,职业女性开始成为时代的主角。1988年创办了女性杂志《Hanako》的椎根和回顾当时说:“被压制的女性欲望随着泡沫时代的到来而迸发”。
即使泡沫崩溃之后,日本女性们对工作的热情也没有减退。在1995年出版的《日本的OL们》一书中,描述了职业女性的生活,“在家读《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在车站买《日经产业新闻》、《日经流通新闻》和商业杂志”。到了1999年,日本又施行了《男女共同参画社会基本法》,进一步加速了女性走向社会。
但是,改变制度容易,改变文化却很难。
动摇期:2000年以后,日本男女平等的后退开始表面化。在日本内阁府2009年实施的“关于男女共同参与的舆论调查”中,40%以上的20多岁女性赞成“男主外女主内”,超过了30多岁的女性。在这一时期,日本产生了3种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一种是以经济评论家胜间和代为目标,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掌握高度自立方法的女性。
还有一种是Ebi酱OL。Ebi酱是日本杂志《CamCam》的专属模特、蛯原友里的昵称,她以蓬松的长卷发、可爱优雅的连衣裙掀起了一股时尚热潮。很多女性模仿她的装扮,热衷参加“婚活(单身联谊)”,希望自己受男性欢迎、被男性喜爱。这在中国被总结为“好嫁风”,意为以嫁个好老公为目标的穿衣风格。
这两种形象均反映了女性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因此也产生了一种在竞争中失败的第三极,日本将这些女性称为“败犬”、“干物女”等。她们不会去过分“战斗”,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工作和生活。2007年热播的日剧《萤之光》就讲述了女主角作为“干物女”的恋爱故事。
巡航期:这一时期发生了3·11日本大地震和雷曼危机等改变人生观的大事,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更倾向于普通地工作,踏实地生活,一切顺其自然。她们喜欢在工作之外寻找个人兴趣,并且开始涉及传统上以男性为主的领域。在兴趣方面出现了喜欢历史的“历女”、喜欢铁道的“铁子”、喜欢登山的“山girl”,在工作方面的“理科女”和“土木女”也引人注目。
不是以对抗心,而是因为有趣才做,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日本社会的努力
众所周知,目前日本的老龄少子化和人手短缺情况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日本企业将目光投向了作为潜在劳动力的女性。有的企业允许短时间工作等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录用需要育儿的女性,还有的企业对重返职场的育儿期女性采取各种支援对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在2013年2月的施政方针演讲中提出要打造“让女性闪耀光彩的日本”。
日本的女性就业率近年来确实在不断上升。日本总务省2月1日发布的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全部年龄段的女性就业率达到51.3%,时隔50年首次超过50%。女性就业者为2946万人,比上年增加87万人。增加人数是男性(45万人)的近2倍。从不同年龄层女性的就业率来看,25~34岁为77.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35~44岁为75.8%,也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但是,从不同行业来看,女性就业者增加最多的前两名是住宿餐饮服务业以及医疗福祉行业。而护理和餐饮等行业的薪资也比其他行业低,兼职和小时工的比例也更高。国际劳工组织(ILO)3月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管理岗位的女性占比为27.1%。日本职场上管理岗位的女性仅占到12%,在七大工业国(G7)中排名垫底。
也就是说,女性活跃于社会的质量不高。
其原因之一是高学历女性的就业率低下。经合组织2016年的数据显示,日本大学学历女性的就业率为74%,在经合组织35个成员国中排在第29位。在发达国家中也排名靠后。教育投资并未充分回馈到经济活动中,社会性损失巨大。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女性确实在职场上不够活跃,“毕业就结婚、结婚就辞职”的现象在目前仍不少见。2017年2月,日本知名女演员堀北真希在28岁时也宣布结婚退出演艺圈,很多中国粉丝发出了惋惜之情,也有人表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放弃事业回归家庭。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日本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本女性的就业观也曾经出现过变化。中国通过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双职工”成为中国家庭的常态,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近年在中国“全职妈妈”也在不断增多,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选择?其实在当今社会,女性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
提到日本女性,很多中国人脑海里会涌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早早起来为一家人准备好精致美味的便当,在家洗衣拖地做各种家务,老公晚上回来时小跑过去接过公文包和外套,一边往衣架上挂外套一边笑眼盈盈地问:“您是先洗澡还是先吃饭呢?”温柔贤惠、专职主妇、毕业就结婚、结婚就辞职等词语似乎也成为了日本女性的固定标签。面对难以兼顾的家庭和事业,日本女性是如何做的呢?日经中文网汇总了《日本经济新闻》等相关报道,介绍现代日本女性对于婚姻和就业的意识变迁。
就业的“M字曲线”
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寿退社”,特指女性就业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结婚就辞职”的现象。在日本的演艺界,也经常能看到“结婚引退”的消息,其中最被中国人所熟知的应该是21岁正值巅峰选择结婚退圈的山口百惠。在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时期,很多日本女性走入职场,成为“OL(和制英语,Office Lady)”。但很多人在婚后和育儿期暂时离开职场,等孩子长大之后再出来工作,因此日本的女性就业率数据出现了明显的“M字曲线”的特征。
从上表可以看出,早年间的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在1948~1952年间(日本第一波婴儿潮,这代人也被称为“团块世代”)出生的女性在25~29岁时的就业率处于M字的谷底,就业率约为45%。这代人现在的年龄大约在67~71岁之间。
为什么这些女性选择了专职在家?当时日本经济景气良好,在终生雇用的制度之下,大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没有失业担忧,工资上涨也很稳定,人们对未来生活信心十足,丈夫一人的工资就可以负担起家庭开支,于是很多女性选择专心照顾家庭。
此外,日本人在性别上“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浓厚。据日本内阁府“关于男女共同参与的舆论调查”的资料显示,昭和62年(1987年)时,认为应该“男性在外工作、女性在内持家”的人达到了43.1%,持相反态度的人只有26.9%。
还有,职场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较为严重。在上述调查中,认为男性在职场上被优待的比例高达60.7%,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日本社会以工作为先、以企业为中心,认为男性支撑着这一体系的意识强烈”。很多女性在职场上难以晋升,还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现象,进一步打击了女性的工作意识。
但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和晚婚化,以及泡沫经济破裂和雷曼危机等导致的公司裁员和倒闭潮,日本女性的就职率在近年不断升高。在“M字曲线”的表中,1968年后出生的女性处于M字谷底的变成30~34岁女性,就业率也提高到了约60%,“M字曲线”在不断放缓。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调查中也可以看出,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日本女性的职场环境变迁
从战后到现在,将日本女性的职场环境用一架飞机来比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助跑期(1970年~)、起飞期(1986年~)、动摇期(2000年~)和巡航期(2011年)。
助跑期:1970年代,很多人都选择了“寿退社”,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成为专业人士。1975年9月11日的《日经流通新闻》在头版刊登了关于“职业女性(Career Woman)”的特辑报道,当时特别指出“职业女性”还是未普及的词语,并预测25岁以后仍活跃在职场上的女性将开创出新的生活方式。
起飞期:1986年实施的《日本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成为了职业女性的起飞推进器。在泡沫经济的景气加持之下,职业女性开始成为时代的主角。1988年创办了女性杂志《Hanako》的椎根和回顾当时说:“被压制的女性欲望随着泡沫时代的到来而迸发”。
即使泡沫崩溃之后,日本女性们对工作的热情也没有减退。在1995年出版的《日本的OL们》一书中,描述了职业女性的生活,“在家读《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在车站买《日经产业新闻》、《日经流通新闻》和商业杂志”。到了1999年,日本又施行了《男女共同参画社会基本法》,进一步加速了女性走向社会。
但是,改变制度容易,改变文化却很难。
动摇期:2000年以后,日本男女平等的后退开始表面化。在日本内阁府2009年实施的“关于男女共同参与的舆论调查”中,40%以上的20多岁女性赞成“男主外女主内”,超过了30多岁的女性。在这一时期,日本产生了3种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一种是以经济评论家胜间和代为目标,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掌握高度自立方法的女性。
还有一种是Ebi酱OL。Ebi酱是日本杂志《CamCam》的专属模特、蛯原友里的昵称,她以蓬松的长卷发、可爱优雅的连衣裙掀起了一股时尚热潮。很多女性模仿她的装扮,热衷参加“婚活(单身联谊)”,希望自己受男性欢迎、被男性喜爱。这在中国被总结为“好嫁风”,意为以嫁个好老公为目标的穿衣风格。
这两种形象均反映了女性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因此也产生了一种在竞争中失败的第三极,日本将这些女性称为“败犬”、“干物女”等。她们不会去过分“战斗”,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工作和生活。2007年热播的日剧《萤之光》就讲述了女主角作为“干物女”的恋爱故事。
巡航期:这一时期发生了3·11日本大地震和雷曼危机等改变人生观的大事,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更倾向于普通地工作,踏实地生活,一切顺其自然。她们喜欢在工作之外寻找个人兴趣,并且开始涉及传统上以男性为主的领域。在兴趣方面出现了喜欢历史的“历女”、喜欢铁道的“铁子”、喜欢登山的“山girl”,在工作方面的“理科女”和“土木女”也引人注目。
不是以对抗心,而是因为有趣才做,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日本社会的努力
众所周知,目前日本的老龄少子化和人手短缺情况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日本企业将目光投向了作为潜在劳动力的女性。有的企业允许短时间工作等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录用需要育儿的女性,还有的企业对重返职场的育儿期女性采取各种支援对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在2013年2月的施政方针演讲中提出要打造“让女性闪耀光彩的日本”。
日本的女性就业率近年来确实在不断上升。日本总务省2月1日发布的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全部年龄段的女性就业率达到51.3%,时隔50年首次超过50%。女性就业者为2946万人,比上年增加87万人。增加人数是男性(45万人)的近2倍。从不同年龄层女性的就业率来看,25~34岁为77.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35~44岁为75.8%,也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但是,从不同行业来看,女性就业者增加最多的前两名是住宿餐饮服务业以及医疗福祉行业。而护理和餐饮等行业的薪资也比其他行业低,兼职和小时工的比例也更高。国际劳工组织(ILO)3月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管理岗位的女性占比为27.1%。日本职场上管理岗位的女性仅占到12%,在七大工业国(G7)中排名垫底。
也就是说,女性活跃于社会的质量不高。
其原因之一是高学历女性的就业率低下。经合组织2016年的数据显示,日本大学学历女性的就业率为74%,在经合组织35个成员国中排在第29位。在发达国家中也排名靠后。教育投资并未充分回馈到经济活动中,社会性损失巨大。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女性确实在职场上不够活跃,“毕业就结婚、结婚就辞职”的现象在目前仍不少见。2017年2月,日本知名女演员堀北真希在28岁时也宣布结婚退出演艺圈,很多中国粉丝发出了惋惜之情,也有人表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放弃事业回归家庭。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日本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本女性的就业观也曾经出现过变化。中国通过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双职工”成为中国家庭的常态,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近年在中国“全职妈妈”也在不断增多,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选择?其实在当今社会,女性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