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核心观点
● 种族歧视是普世现象。你不能要求每个人心里都是种族平等主义者,但你心里怎么想和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也就是文明和野蛮的界限。
● 黑人文化重视音乐、体育、社交,认为对历史的遗忘和麻木就是犯罪,所有这些,就像华裔文化注重成绩、排名、学位、收入、在哪个社区买房子等等一样,成就了丰富多元的文化。
● 种族主义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放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出现,但中国的问题是它们出自知名知识分子之口,不但见诸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大众讲堂,而且竟然没有 人对此提出异议。我想,这至少可以说明种族平等和文化多元的观念在知识分子中远没有成为基本的价值观,所以很多人对这些观点习以为常,读着很自然,听着并不觉得刺耳。
“不要找印度人或非洲人做老婆”
我对儿子的主张向来是:你是自由人,你是社会人,咱俩彼此不干涉,各过各的。你爱谁是你的事,你需要我,我就帮助你,你不需要我躲远些。
谁知,我在新加坡,有一天吃饭。饭店里看到一个优秀的华裔男生,样貌儒雅,教养斯文,举止得体,身边竟然坐了个印度姑娘!要是灯开暗点,我都以为他对着夜空说话一般黑的印度姑娘!
我的心顿时疼了。
我坚定果断地对儿子说:“你记住:你以后不要找印度人或非洲人做老婆,妈妈不能接受自家的孙子看起来像伸手能搓出灰一样的……没洗干净。尤其是满嘴说饶舌的鸟语。”
儿子说:“那白人呢?”
我想了想说:“也不如亚洲女人,最好是中国女人。”
这是一篇题为《身为中国人的子女是件很吓人的事情》文章中的话,作者六六是中国很有名的作家(作品有《蜗居》和《双面胶》等)。这篇文章被广为转载,包括一些影响很大的思想学术类网站。当我看到这些话,尤其是“我的心顿时疼了”的时候,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文章的上下文来看,作者有对自己也干涉儿子找对象,从而还是落入“中国父母”之窠臼的调侃。但文字中对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蔑视极其生动刻薄,加上对“优秀的华裔男生”的那种由衷的赞美,让人很难想象这其实是自我批判,而只会觉得是作者真实想法的表露。
当儿子问如果找个白人媳妇如何的时候,作者的反应是“也不如亚洲女人,最好是中国女人。”这话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印度人已经被从“亚洲人”中排除了出去,从上文看,就是因为肤色,所以作者心中的“亚洲人”是没有深肤色的。第二,白人可以,那是因为肤色不再是问题,但还是比中国女人略逊一筹,我想这是因为文化的隔阂,而不是说你找了一个比我们中国人在种族上低劣的媳妇。
种族歧视是普世现象。人更是生活在不完美的现实中的。你不能要求每个人心里都是种族平等主义者,正像你不能保证每个人心里都没有犯罪念头和肮脏想法一样。但你心里怎么想和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也就是文明和野蛮的界限。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对批评他们对某些种族和族群有偏见的人说:你真虚伪,你心里不还是和我们一样?这确实是一个很难让人做出高姿态来义正词严地反驳的说法,唯一可以反问的是:难道等你把想法付诸行动并受到我的批评后,你也会说:别假装正人君子,你难道也真的不想这么做吗?
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二次大战,第三世界独立运动和西方国家内部的种族平等运动后,世界很多国家内部的公共讨论对和种族有关的政治正确性的观念已经越来越重视和普及。这种政治正确性在多族群的国家尤其敏感。但种族歧视,种族偏见和种族主义仍然在各种社交媒体和网络空间广泛存在。在中国,这样的言论在网络上的泛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内容既涉及中外,也包括汉与非汉。
这种自我与他者和主流族群与少数族群之间的歧视虽然在世界各国都大同小异,但中国在这方面比较特殊的是一些知名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公共言说中也毫不掩饰他们有严重问题的种族观念,他们或者不知道这是种族偏见和种族主义,或者他们知道,但却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认为自己不过说了真话而已。
请看下面这一段:
“种族歧视如果是制度法律上的那确实不应该,马丁·路德·金时代南方各州规定你黑人孕妇上车也得给白人小伙让座,这是肤色决定的。金追求平等。今天美国没有法律制度上的种族歧视,而且政府政策向黑人倾斜就像中国给少数民族加分一样。但人心里的东西是没法……来抚平的。基本上一栋公寓大楼搬进去一个黑人白人就开始往外搬,最后一个楼全黑了……美国的SAT考试,相当于咱的高考,华裔百分之一百通过,亚裔百分之八十五,算上韩国就完蛋了(学生笑),白人百分之六十,拉丁裔百分之二十五, 墨西哥挖地道过来的那帮,黑人百分之七,所以黑人都不上大学,只能满街追(听不清)去。马拉松冠军。只能干这个。要不就打球,要不就像摸着电门似的音乐一来他就转(学生笑)。他只能干这个。你根本没见着他有什么科学家。你那个黑人里边赖斯,奥巴马,奥巴马也不纯黑,半黑,鲍威尔,那都是黑人中的另类,太少见了,他们能念到博士硕士太少见。有的黑人上了小学六年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死不认二十六个字母,没给我遗传这学习基因……所以他通过率很低,所以你看不起他吧,或者表面上很尊重,但人心里的东西你没法来……
“你看非洲国家很明显,大陆给钱和大陆建交台湾给钱和台湾建交,寡廉鲜耻,根本就不懂什么叫道义,有钱就是爹有奶就是娘,翻脸比翻书都快,心比脸都黑(学生笑)……
“所以你在美国这些地方看见黑人躲着走。敢惹他们的就是韩国人,辣椒吃多了脾气火爆,说是小黑崽子在韩国超市偷巧克力吃了,就一块钱,没有钱,老板娘“嘣”一枪把他毙了。”
这是北京知名历史教师袁腾飞在高中历史课上讲课的内容。这里不谈事实问题(例如各个族群SAT的“通过率”——SAT没有一个公认的通过率,只有分数的高低——和美国公寓大楼里黑人一住进去白人就搬走等等),就说评论。有关韩国老板娘杀死黑人小孩一事发生在洛杉矶,被杀者是一个15岁的黑人女孩,她拿了一瓶果汁没有付钱就往外走,被韩国裔的老板娘开枪打死。美国各个族群都有人从店里偷东西,学生犯事的特别多,其处理顶多是把家长叫来并留个记录。为了这事杀人?不要说是在课堂上,就是对黑人再有偏见的人在私下恐怕也难以用这样的口吻——“小黑崽子”和“‘嘣’一枪”——来谈论这样的惨案。
重要的是,这些话把“黑人”的种族特征抽出来,认为这是他们在政治、智力和道德上的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美国的黑人和非洲的黑人都一样。而那些成功的黑人却是黑人中的“另类”,好像不再属于黑人。在全球范围内把黑人如此分类出来另眼相看,这是最“彻底”也是最“古典”的种族主义观点。此外,这些话里还有对韩国人和墨西哥人歧视性的评论,很明显背后有一个基于种族的等级秩序观念。
“不是一般的黑人”
袁先生对美国黑人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北美很多华人对黑人的看法。有意思的是,也有很多华人在谈到身边一些表现突出的黑人时会不经意说:“他/她不像一般的黑人”,正像袁先生把赖斯、鲍威尔和奥巴马等等说成是“黑人”的另类一样。
在美国打拼的经历和角度使得相当一些华人忽视了一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常识:读书成绩好坏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方面,虽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把“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则富”作为人生目标的。黑人文化重视音乐、体育、社交,黑人文化注重生活的即时当下性,并不总是用“将来”来规范和束缚现在,对生活的态度比较放松,黑人对自己的权利非常看重,寸土必争,黑人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能力很强,黑人对自己族群那个悲惨的过去始终不能忘却,对于他们来说,对历史的遗忘和麻木就是犯罪,黑人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突出,等等。所有这些,就像华裔文化注重成绩、排名、学位、收入、在哪个社区买房子等等一样,成就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在一个族群多元的社会里,没有哪一个族群能把所有的长处都给包了。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只是你的理解和追求,别人不一定非要像你一样拼命追求“上进”。更不用说黑人中产阶级也为数不少,黑人知识分子的思维和批判能力和别的族裔知识分子一样敏锐,他们当中既有对整个西方文明从希腊罗马开始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的深刻批判,也有对自己族群存在问题的无情解剖,就像鲁迅和柏杨等人批判“国民性”一样入骨三分痛心疾首,甚至为此遭到自己族群中人的憎恨。
当然毋庸讳言,黑人族群的弱点和缺陷也很明显,但这种弱点和缺陷和他们的种族特征没有关系。就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说,从非洲和加勒比地区来的黑人新移民的子女,一般要比美国本土的黑人学生用功,他们当中在品行方面发生问题的也要少得多。
袁先生的另外几个有关殖民主义和非西方文明的视频中也有一些说法,让人难以“下咽”。有关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印第安原住民的评价,我听到的是“教材中评价广大印第安人遭受屠杀,但未开发地区被开发。这是什么概念?就像我们前面讲西方扩张,道理是一样的,历史的发展总要有人付出代价。如果印第安人今天还在那个地方呆着的话,那那个地方也许还停留在史前文明时代。但今天印第安人在美国就像咱们的熊猫一样,属于珍稀频危保护动物。他们可以不服兵役不交税,所有写着NO SMOKING的地方可以喷云吐雾的一定是印第安人,你别仗着你黄脸也在那儿喷就完蛋了。”
有一个视频谈到海地。海地是世界上第一个由黑奴起义建立起来的国家,但在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毫无疑问是一个“失败国家”,甚至有传言说海地人只得吃土。讲课人发挥说:海地“原来是法国殖民地,红酒面包不要吃土去吧。联合国列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还有,“这话你得两说啊。我们中国确实受西方入侵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现在客观上承认传来了文明,你说非洲和拉丁美洲在白人入侵前还是史前文明时代呢!”
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地方在白人入侵前绝不是“史前文明”。我想,一个历史教师是完全知道玛雅、阿兹特克、印加和松海、刚果和马里这些名字的,我相信讲课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毫无疑问会说他们都是富有成就的人类文明。但为什么当把它们和“白人”放到一起时就忘掉了这些,它们就从“文明”退到“史前”去了呢?能不能用“历史发展的代价”来评价非西方民族遭受的灾难呢?对今天一些非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落后原因的探讨,能不能延伸到对它们当年反帝反殖争取独立的斗争的重新评价呢?世界上独立后正常发展的非西方国家不是更多吗?
六六女士和袁腾飞先生的这些话让我想起几年前读到的一篇流传很广的谈论为什么中国人在非洲受歧视的网文,作者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社会评论家,在非洲工作过多年。那篇文章在客观陈述中国人在非洲遭受的不公对待时也表现了相当程度的种族主义观点,和六六女士和袁腾飞先生的一些观点甚至说法非常相似,例如也用“鸟语”来形容非洲当地语言,认为非洲在白人到来前没有文明,暗示非洲人的动物性,说“黑人争取独立,那只是政客玩弄的把戏”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对“中国人为什么在非洲受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对他们殖民。” 不过,那位作者后来很快在另外的文章中纠正了自己的说法,对中国人为什么在非洲遭受歧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中国知识分子的种族歧视
我在这里重提旧事,只是为了指出一个事实:上述六六女士和袁腾飞先生对黑人和其他一些非西方民族和文明的说法,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中应该说不是很罕见的,而且这不是一些零碎的看法,而是涉及对整个非西方世界和人类文明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和评价。这些言论在中国的公共言说甚至学校课堂上公开传播,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和批判,甚至连这样的意识都没有。
和这些具有明显种族主义色彩和倾向的言论相比,中国知识界更为常见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种族的自大。而这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这种言说特别反映在很多通俗历史作品和通俗历史讨论中。通俗历史作品和讨论有很多形式,是今天大众文化和文化市场化的产物,从历史讲座到历史小说、影视作品和网络讨论,对当今中国人的历史观有不小的影响。
任何人都可以谈论历史,起码他们都是自身的历史学家。但这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从历史中抽象出某种法则、规律、模式或范型,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做宏观的划分而夸夸其谈。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通俗历史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网络上那些业余历史学家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等等大而化之的讨论比比皆是。但以下言论却不是出于他们之口:
“人类文明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界性的,一种是区域性或者民族性的。也因此不同的文明圈它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也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一点, 我认为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西方现代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二名是伊斯兰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三名中华文明。也就是说西方现代文明、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综合排名是斯拉夫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日本文明、拉美文明。其他的属于第三世界。因此在未来的世界,将是西方现代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唱主角,因为第三世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相当于散户,大鳄是前三甲,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 这就是中华的位置。”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先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题目是“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很多人从不把易先生当作一个值得一提的学者,正如这个演讲的题目所表示的那样。但我觉得单凭他听众的广大,就不能对这些宏大叙事掉以轻心,尤其是在“北大”。我在一篇网文中说:易先生“这里谈的究竟是历史,是文明,还是江湖世界的排座次,是考科举,是奥运会的奖牌数,是GDP,还是股市?排不上第一等级的文明怎么可以统统归入‘综合排名’?第三世界近百个国家又怎么可以被打入‘散户’?‘大鳄’云云,难道意味着其他的都是小鱼小虾吗?所谓‘唱主角’,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是独白权—戏台上的主角不就是这样的吗?”
在一个国家文科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发表演说,用权力话语、江湖话语和股市话语来定义和排列“世界文明”,而所谓“中华文明的位置”就由这三套话语的坐标来界定并据此要求比别人更多的“责任担当”——我很想知道在座的“北大”那些中国学者和学生中有没有人质疑。在座的如有外国学生和学者,尤其是那些来自被易先生归入“综合排名”或者等而下之——“散户”——的又有何感想。
把全人类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观念(当然结合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来分类,自说自话地建立一个优劣高低的等级秩序,据此来给中国定位,把很多被自己看成是等而下之的民族甚至整个地区排除出人类文明的概念或者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这一套货色是从晚清时候在中国知识界就有相当影响的。从康梁严谭陈天华到孙中山都或多或少地在这个话语影响之下,今天汉语中很多对黑人、各地土著和印度人的蔑视性用词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而这个影响在“赶超”、“自强”、“雪耻”、“球籍”尤其是“崛起”等等话语下从未得到认真清算。
中国知识界在痛感被西方看不起的同时,同样看不起那些在某些方面——更不用说整体上——还不如自己“先进”的非西方兄弟,现在甚至连日本和俄国也包括进去了。这种看不起常常表现在谈论国际问题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忽视甚至排斥。
今天中国有关“文明”的讨论越来越多,既有专业学者,也有普罗大众,但很多人都是把这个讨论作为论证中国文化优越性的讲台。很多学者嘴里的世界其实就是西方和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其实就是“中西”的比较而非“中外”的比较。西方几乎是中国唯一的参照系。很久以前中国“领先”,后来被西方赶超,受西方的欺负,现在中国崛起,“大国”几乎成了中国的自称。世界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史就是大国的主宰史。世界除了“西方”就是“东方”,而这个“东方”甚至“亚洲”常常又成了“中国”的代称。
难怪有人站在崛起的中国放眼四望,除了西方,一片散户。
上文所引的那些种族主义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放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出现,但中国的问题是它们出自知名知识分子之口,不但见诸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大众讲堂,而且竟然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我想,这至少可以说明种族平等和文化多元的观念在知识分子中远没有成为基本的价值观,所以很多人对这些观点习以为常,读着很自然,听着并不觉得刺耳。
更进一步说,这种受众文化和今天中国从主流舆论到大众媒体中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优越论,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如何突出等等话语的熏陶分不开的。总之是“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这些文字放在中文语境下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如果按照它们的原意翻译成外文,其骨子里的自我优越恐怕会让别人感到又回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纪,是古典形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甚至种族主义的再版。
(本文作者程映虹系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核心观点
● 种族歧视是普世现象。你不能要求每个人心里都是种族平等主义者,但你心里怎么想和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也就是文明和野蛮的界限。
● 黑人文化重视音乐、体育、社交,认为对历史的遗忘和麻木就是犯罪,所有这些,就像华裔文化注重成绩、排名、学位、收入、在哪个社区买房子等等一样,成就了丰富多元的文化。
● 种族主义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放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出现,但中国的问题是它们出自知名知识分子之口,不但见诸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大众讲堂,而且竟然没有 人对此提出异议。我想,这至少可以说明种族平等和文化多元的观念在知识分子中远没有成为基本的价值观,所以很多人对这些观点习以为常,读着很自然,听着并不觉得刺耳。
“不要找印度人或非洲人做老婆”
我对儿子的主张向来是:你是自由人,你是社会人,咱俩彼此不干涉,各过各的。你爱谁是你的事,你需要我,我就帮助你,你不需要我躲远些。
谁知,我在新加坡,有一天吃饭。饭店里看到一个优秀的华裔男生,样貌儒雅,教养斯文,举止得体,身边竟然坐了个印度姑娘!要是灯开暗点,我都以为他对着夜空说话一般黑的印度姑娘!
我的心顿时疼了。
我坚定果断地对儿子说:“你记住:你以后不要找印度人或非洲人做老婆,妈妈不能接受自家的孙子看起来像伸手能搓出灰一样的……没洗干净。尤其是满嘴说饶舌的鸟语。”
儿子说:“那白人呢?”
我想了想说:“也不如亚洲女人,最好是中国女人。”
这是一篇题为《身为中国人的子女是件很吓人的事情》文章中的话,作者六六是中国很有名的作家(作品有《蜗居》和《双面胶》等)。这篇文章被广为转载,包括一些影响很大的思想学术类网站。当我看到这些话,尤其是“我的心顿时疼了”的时候,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文章的上下文来看,作者有对自己也干涉儿子找对象,从而还是落入“中国父母”之窠臼的调侃。但文字中对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蔑视极其生动刻薄,加上对“优秀的华裔男生”的那种由衷的赞美,让人很难想象这其实是自我批判,而只会觉得是作者真实想法的表露。
当儿子问如果找个白人媳妇如何的时候,作者的反应是“也不如亚洲女人,最好是中国女人。”这话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印度人已经被从“亚洲人”中排除了出去,从上文看,就是因为肤色,所以作者心中的“亚洲人”是没有深肤色的。第二,白人可以,那是因为肤色不再是问题,但还是比中国女人略逊一筹,我想这是因为文化的隔阂,而不是说你找了一个比我们中国人在种族上低劣的媳妇。
种族歧视是普世现象。人更是生活在不完美的现实中的。你不能要求每个人心里都是种族平等主义者,正像你不能保证每个人心里都没有犯罪念头和肮脏想法一样。但你心里怎么想和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也就是文明和野蛮的界限。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对批评他们对某些种族和族群有偏见的人说:你真虚伪,你心里不还是和我们一样?这确实是一个很难让人做出高姿态来义正词严地反驳的说法,唯一可以反问的是:难道等你把想法付诸行动并受到我的批评后,你也会说:别假装正人君子,你难道也真的不想这么做吗?
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二次大战,第三世界独立运动和西方国家内部的种族平等运动后,世界很多国家内部的公共讨论对和种族有关的政治正确性的观念已经越来越重视和普及。这种政治正确性在多族群的国家尤其敏感。但种族歧视,种族偏见和种族主义仍然在各种社交媒体和网络空间广泛存在。在中国,这样的言论在网络上的泛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内容既涉及中外,也包括汉与非汉。
这种自我与他者和主流族群与少数族群之间的歧视虽然在世界各国都大同小异,但中国在这方面比较特殊的是一些知名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公共言说中也毫不掩饰他们有严重问题的种族观念,他们或者不知道这是种族偏见和种族主义,或者他们知道,但却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认为自己不过说了真话而已。
请看下面这一段:
“种族歧视如果是制度法律上的那确实不应该,马丁·路德·金时代南方各州规定你黑人孕妇上车也得给白人小伙让座,这是肤色决定的。金追求平等。今天美国没有法律制度上的种族歧视,而且政府政策向黑人倾斜就像中国给少数民族加分一样。但人心里的东西是没法……来抚平的。基本上一栋公寓大楼搬进去一个黑人白人就开始往外搬,最后一个楼全黑了……美国的SAT考试,相当于咱的高考,华裔百分之一百通过,亚裔百分之八十五,算上韩国就完蛋了(学生笑),白人百分之六十,拉丁裔百分之二十五, 墨西哥挖地道过来的那帮,黑人百分之七,所以黑人都不上大学,只能满街追(听不清)去。马拉松冠军。只能干这个。要不就打球,要不就像摸着电门似的音乐一来他就转(学生笑)。他只能干这个。你根本没见着他有什么科学家。你那个黑人里边赖斯,奥巴马,奥巴马也不纯黑,半黑,鲍威尔,那都是黑人中的另类,太少见了,他们能念到博士硕士太少见。有的黑人上了小学六年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死不认二十六个字母,没给我遗传这学习基因……所以他通过率很低,所以你看不起他吧,或者表面上很尊重,但人心里的东西你没法来……
“你看非洲国家很明显,大陆给钱和大陆建交台湾给钱和台湾建交,寡廉鲜耻,根本就不懂什么叫道义,有钱就是爹有奶就是娘,翻脸比翻书都快,心比脸都黑(学生笑)……
“所以你在美国这些地方看见黑人躲着走。敢惹他们的就是韩国人,辣椒吃多了脾气火爆,说是小黑崽子在韩国超市偷巧克力吃了,就一块钱,没有钱,老板娘“嘣”一枪把他毙了。”
这是北京知名历史教师袁腾飞在高中历史课上讲课的内容。这里不谈事实问题(例如各个族群SAT的“通过率”——SAT没有一个公认的通过率,只有分数的高低——和美国公寓大楼里黑人一住进去白人就搬走等等),就说评论。有关韩国老板娘杀死黑人小孩一事发生在洛杉矶,被杀者是一个15岁的黑人女孩,她拿了一瓶果汁没有付钱就往外走,被韩国裔的老板娘开枪打死。美国各个族群都有人从店里偷东西,学生犯事的特别多,其处理顶多是把家长叫来并留个记录。为了这事杀人?不要说是在课堂上,就是对黑人再有偏见的人在私下恐怕也难以用这样的口吻——“小黑崽子”和“‘嘣’一枪”——来谈论这样的惨案。
重要的是,这些话把“黑人”的种族特征抽出来,认为这是他们在政治、智力和道德上的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美国的黑人和非洲的黑人都一样。而那些成功的黑人却是黑人中的“另类”,好像不再属于黑人。在全球范围内把黑人如此分类出来另眼相看,这是最“彻底”也是最“古典”的种族主义观点。此外,这些话里还有对韩国人和墨西哥人歧视性的评论,很明显背后有一个基于种族的等级秩序观念。
“不是一般的黑人”
袁先生对美国黑人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北美很多华人对黑人的看法。有意思的是,也有很多华人在谈到身边一些表现突出的黑人时会不经意说:“他/她不像一般的黑人”,正像袁先生把赖斯、鲍威尔和奥巴马等等说成是“黑人”的另类一样。
在美国打拼的经历和角度使得相当一些华人忽视了一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常识:读书成绩好坏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方面,虽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把“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则富”作为人生目标的。黑人文化重视音乐、体育、社交,黑人文化注重生活的即时当下性,并不总是用“将来”来规范和束缚现在,对生活的态度比较放松,黑人对自己的权利非常看重,寸土必争,黑人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能力很强,黑人对自己族群那个悲惨的过去始终不能忘却,对于他们来说,对历史的遗忘和麻木就是犯罪,黑人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突出,等等。所有这些,就像华裔文化注重成绩、排名、学位、收入、在哪个社区买房子等等一样,成就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在一个族群多元的社会里,没有哪一个族群能把所有的长处都给包了。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只是你的理解和追求,别人不一定非要像你一样拼命追求“上进”。更不用说黑人中产阶级也为数不少,黑人知识分子的思维和批判能力和别的族裔知识分子一样敏锐,他们当中既有对整个西方文明从希腊罗马开始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的深刻批判,也有对自己族群存在问题的无情解剖,就像鲁迅和柏杨等人批判“国民性”一样入骨三分痛心疾首,甚至为此遭到自己族群中人的憎恨。
当然毋庸讳言,黑人族群的弱点和缺陷也很明显,但这种弱点和缺陷和他们的种族特征没有关系。就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说,从非洲和加勒比地区来的黑人新移民的子女,一般要比美国本土的黑人学生用功,他们当中在品行方面发生问题的也要少得多。
袁先生的另外几个有关殖民主义和非西方文明的视频中也有一些说法,让人难以“下咽”。有关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印第安原住民的评价,我听到的是“教材中评价广大印第安人遭受屠杀,但未开发地区被开发。这是什么概念?就像我们前面讲西方扩张,道理是一样的,历史的发展总要有人付出代价。如果印第安人今天还在那个地方呆着的话,那那个地方也许还停留在史前文明时代。但今天印第安人在美国就像咱们的熊猫一样,属于珍稀频危保护动物。他们可以不服兵役不交税,所有写着NO SMOKING的地方可以喷云吐雾的一定是印第安人,你别仗着你黄脸也在那儿喷就完蛋了。”
有一个视频谈到海地。海地是世界上第一个由黑奴起义建立起来的国家,但在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毫无疑问是一个“失败国家”,甚至有传言说海地人只得吃土。讲课人发挥说:海地“原来是法国殖民地,红酒面包不要吃土去吧。联合国列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还有,“这话你得两说啊。我们中国确实受西方入侵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现在客观上承认传来了文明,你说非洲和拉丁美洲在白人入侵前还是史前文明时代呢!”
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地方在白人入侵前绝不是“史前文明”。我想,一个历史教师是完全知道玛雅、阿兹特克、印加和松海、刚果和马里这些名字的,我相信讲课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毫无疑问会说他们都是富有成就的人类文明。但为什么当把它们和“白人”放到一起时就忘掉了这些,它们就从“文明”退到“史前”去了呢?能不能用“历史发展的代价”来评价非西方民族遭受的灾难呢?对今天一些非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落后原因的探讨,能不能延伸到对它们当年反帝反殖争取独立的斗争的重新评价呢?世界上独立后正常发展的非西方国家不是更多吗?
六六女士和袁腾飞先生的这些话让我想起几年前读到的一篇流传很广的谈论为什么中国人在非洲受歧视的网文,作者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社会评论家,在非洲工作过多年。那篇文章在客观陈述中国人在非洲遭受的不公对待时也表现了相当程度的种族主义观点,和六六女士和袁腾飞先生的一些观点甚至说法非常相似,例如也用“鸟语”来形容非洲当地语言,认为非洲在白人到来前没有文明,暗示非洲人的动物性,说“黑人争取独立,那只是政客玩弄的把戏”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对“中国人为什么在非洲受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对他们殖民。” 不过,那位作者后来很快在另外的文章中纠正了自己的说法,对中国人为什么在非洲遭受歧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中国知识分子的种族歧视
我在这里重提旧事,只是为了指出一个事实:上述六六女士和袁腾飞先生对黑人和其他一些非西方民族和文明的说法,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中应该说不是很罕见的,而且这不是一些零碎的看法,而是涉及对整个非西方世界和人类文明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和评价。这些言论在中国的公共言说甚至学校课堂上公开传播,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和批判,甚至连这样的意识都没有。
和这些具有明显种族主义色彩和倾向的言论相比,中国知识界更为常见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种族的自大。而这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这种言说特别反映在很多通俗历史作品和通俗历史讨论中。通俗历史作品和讨论有很多形式,是今天大众文化和文化市场化的产物,从历史讲座到历史小说、影视作品和网络讨论,对当今中国人的历史观有不小的影响。
任何人都可以谈论历史,起码他们都是自身的历史学家。但这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从历史中抽象出某种法则、规律、模式或范型,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做宏观的划分而夸夸其谈。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通俗历史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网络上那些业余历史学家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等等大而化之的讨论比比皆是。但以下言论却不是出于他们之口:
“人类文明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界性的,一种是区域性或者民族性的。也因此不同的文明圈它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也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一点, 我认为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西方现代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二名是伊斯兰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三名中华文明。也就是说西方现代文明、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综合排名是斯拉夫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日本文明、拉美文明。其他的属于第三世界。因此在未来的世界,将是西方现代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唱主角,因为第三世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相当于散户,大鳄是前三甲,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 这就是中华的位置。”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先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题目是“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很多人从不把易先生当作一个值得一提的学者,正如这个演讲的题目所表示的那样。但我觉得单凭他听众的广大,就不能对这些宏大叙事掉以轻心,尤其是在“北大”。我在一篇网文中说:易先生“这里谈的究竟是历史,是文明,还是江湖世界的排座次,是考科举,是奥运会的奖牌数,是GDP,还是股市?排不上第一等级的文明怎么可以统统归入‘综合排名’?第三世界近百个国家又怎么可以被打入‘散户’?‘大鳄’云云,难道意味着其他的都是小鱼小虾吗?所谓‘唱主角’,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是独白权—戏台上的主角不就是这样的吗?”
在一个国家文科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发表演说,用权力话语、江湖话语和股市话语来定义和排列“世界文明”,而所谓“中华文明的位置”就由这三套话语的坐标来界定并据此要求比别人更多的“责任担当”——我很想知道在座的“北大”那些中国学者和学生中有没有人质疑。在座的如有外国学生和学者,尤其是那些来自被易先生归入“综合排名”或者等而下之——“散户”——的又有何感想。
把全人类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观念(当然结合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来分类,自说自话地建立一个优劣高低的等级秩序,据此来给中国定位,把很多被自己看成是等而下之的民族甚至整个地区排除出人类文明的概念或者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这一套货色是从晚清时候在中国知识界就有相当影响的。从康梁严谭陈天华到孙中山都或多或少地在这个话语影响之下,今天汉语中很多对黑人、各地土著和印度人的蔑视性用词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而这个影响在“赶超”、“自强”、“雪耻”、“球籍”尤其是“崛起”等等话语下从未得到认真清算。
中国知识界在痛感被西方看不起的同时,同样看不起那些在某些方面——更不用说整体上——还不如自己“先进”的非西方兄弟,现在甚至连日本和俄国也包括进去了。这种看不起常常表现在谈论国际问题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忽视甚至排斥。
今天中国有关“文明”的讨论越来越多,既有专业学者,也有普罗大众,但很多人都是把这个讨论作为论证中国文化优越性的讲台。很多学者嘴里的世界其实就是西方和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其实就是“中西”的比较而非“中外”的比较。西方几乎是中国唯一的参照系。很久以前中国“领先”,后来被西方赶超,受西方的欺负,现在中国崛起,“大国”几乎成了中国的自称。世界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史就是大国的主宰史。世界除了“西方”就是“东方”,而这个“东方”甚至“亚洲”常常又成了“中国”的代称。
难怪有人站在崛起的中国放眼四望,除了西方,一片散户。
上文所引的那些种族主义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放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出现,但中国的问题是它们出自知名知识分子之口,不但见诸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大众讲堂,而且竟然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我想,这至少可以说明种族平等和文化多元的观念在知识分子中远没有成为基本的价值观,所以很多人对这些观点习以为常,读着很自然,听着并不觉得刺耳。
更进一步说,这种受众文化和今天中国从主流舆论到大众媒体中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优越论,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如何突出等等话语的熏陶分不开的。总之是“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这些文字放在中文语境下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如果按照它们的原意翻译成外文,其骨子里的自我优越恐怕会让别人感到又回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纪,是古典形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甚至种族主义的再版。
(本文作者程映虹系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