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中老年摆脱孤立 日本人可借鉴中国人活法?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中老年摆脱孤立 日本人可借鉴中国人活法?

中老年摆脱孤立 日本人可借鉴中国人活法?
2019-06-18 11:22:50
来源:日经中文网 作者: 张石
关键词:日本 日本文化 社会万象 点击: 我要评论
一般的日本高龄者也是非常孤独的,据内阁府《平成27年(2015 年)第8次有关高龄者的生活和意识的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一般来说没有朋友”的60岁以上的日本人高达29.5%,和相比较的欧美三国,美国、瑞典、德国相比比例最高。

  日本内阁府3月29日发表的一项《有关生活状况的调查》显示:在自己的家里半年以上基本上闭门不出(中国称为“蛰居族”)的40岁-64岁的日本人推算为61万3000人, 其数量超过15岁到39岁的54万1000人, 70.6%是男性,其中60岁到64岁的最多,占25.5%。

  内阁府将广义的“闭门不出群”的范围定义为:几乎不从自己的房间出来;虽然出自己的房间,但是不从家里出来,或者除了仅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去附近的便利店等以外不出门,并且持续6个月以上,而且不包括现在状态的起因为:1、患有记有明确病名的有病的人;2、妊娠的人、看护病人等的人、出产且育儿的人、专业主妇、主夫、帮忙从事家务或者在家的时候经常从事家务、育儿和看护的人,而且最近6个月常与家人以外,或时常与家人以外的人说话的人;3、在家里工作的人及自由职业者和自营业者等。

  这种闭门不出的状态实际是一种孤立和孤独的状态,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发表了两个庞大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用统计的方法,对复数的论文数据进行定量的组合、分析)结果,这个结果显示:孤独可能比肥胖更能造成公用卫生上的深刻威胁,也有可以和抽烟的风险匹敌的研究结果。”

  “该教授元分析中的一个以148个研究和30万人的受检验者为对象,根据这一分析的结果,和社会有交流的人早期死亡率,要减少50%。”(BUSINESSINSIDER JAPAN,2017年8月12日,Chris Weller《早期死亡的风险2倍?不可小视孤独》,原文Loneliness may be a greater public health hazard than obesity — and experts say it's getting worse,本田直子日译)(1)

  一般的日本高龄者也是非常孤独的,据内阁府《平成27年(2015 年)第8次有关高龄者的生活和意识的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一般来说没有朋友”的60岁以上的日本人高达29.5%,和相比较的欧美三国,美国、瑞典、德国相比比例最高。

timg (1).jpg

  在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找到中国有关中老年的相类似的调查,但是和日本相比,中国人摆脱孤立和孤独的环境却可以说胜过日本。

  比如说,中国的公园的机能和日本不同。日本的公园基本上一个休憩和儿童们玩耍的场所,一般没有人们进行广泛交际的功能,尤其是早晨特别安静,如果有人早晨在公园里大声说话或唱歌等,一般会受到周围住户的谴责和制止。

  但是中国的公园一般比日本大,也和住宅区连接得没有那么紧凑,尤其是早晨,是最热闹的时候,有唱歌的,唱京戏的,练武术的,打太极拳的,跳交际舞的……那里是一个不管相识不相识,都能很快融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群体的空间,如果有孤独感和孤立感的人们早晨去公园里,很快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得到某一人群的接受。其实中国所谓的“广场舞”,就是起源于公园中自发的集体舞。广场舞是舞蹈中规模大,人数多的集体舞蹈,因多聚集在广场等广阔的场所而得名,是一种集交际性、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表演性为一体的居民自发性的活动,在中国各地都存在,参加者中老年居多,是可以融入大人数的群体活动,可以消除孤独感,得到一种被接纳的感觉。那么日本是不是也可以自发地或者有组织地展开这样的大型的,无论是谁都可以轻松地加入其中的交际活动呢?

  第二,中国的邻里间的交流比较频繁。记得小时候,我们全家被下放到东北农村,我管房东家的老太太叫“大娘”。过了不久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有一些比我大很多的人管我叫“叔”,还有一次一个比我小得多的小男孩上房东家来玩,房东大娘对我说:“这是你六叔。”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我才渐渐弄明白,这是因为我家搬进了这个村子,而且我“认”了房东为“大娘”,于是我就被排列在这个村庄的亲族序列中,辈份也就按照房东大娘的辈份排列了下去。这种习俗使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消除了孤立感和孤独感,有了一种融入一个庞大的亲族中的温馨感觉。

  后来我家又回到了城里,住进了一个大杂院。我发现这种现象也是大同小异,如我管邻居的一个姓姜的老太太叫“大娘”,她马上对我说:不是大娘,是大姨。这是因为我妈妈搬进来后管她叫“大姐”,于是她就成了我“大姨”。这种“拟亲戚”的意向往往不只是形式上的,有时也深深地渗透到了情感深处,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且还有一种不请自到到别人家“串门”的习惯,没事的人通过“串门”走到一起冲一壶茶,聊家常,互相分享一下快乐,倾诉一下苦恼。当然这种随便的没经过相约的“串门”在日本是绝对不被允许,而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习俗还值得探讨,现在中国这种现象也已经很少了,但是在住宅小区的广场和庭院中,人们坐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聊天、喝茶的现象还是到处可见的。

  加深邻里之间的往来,应该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消人们的孤立感和孤独感。

责任编辑:
中老年摆脱孤立 日本人可借鉴中国人活法?

中老年摆脱孤立 日本人可借鉴中国人活法?

2019-06-18 11:22:50
来源:日经中文网 作者: 张石
一般的日本高龄者也是非常孤独的,据内阁府《平成27年(2015 年)第8次有关高龄者的生活和意识的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一般来说没有朋友”的60岁以上的日本人高达29.5%,和相比较的欧美三国,美国、瑞典、德国相比比例最高。

  日本内阁府3月29日发表的一项《有关生活状况的调查》显示:在自己的家里半年以上基本上闭门不出(中国称为“蛰居族”)的40岁-64岁的日本人推算为61万3000人, 其数量超过15岁到39岁的54万1000人, 70.6%是男性,其中60岁到64岁的最多,占25.5%。

  内阁府将广义的“闭门不出群”的范围定义为:几乎不从自己的房间出来;虽然出自己的房间,但是不从家里出来,或者除了仅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去附近的便利店等以外不出门,并且持续6个月以上,而且不包括现在状态的起因为:1、患有记有明确病名的有病的人;2、妊娠的人、看护病人等的人、出产且育儿的人、专业主妇、主夫、帮忙从事家务或者在家的时候经常从事家务、育儿和看护的人,而且最近6个月常与家人以外,或时常与家人以外的人说话的人;3、在家里工作的人及自由职业者和自营业者等。

  这种闭门不出的状态实际是一种孤立和孤独的状态,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发表了两个庞大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用统计的方法,对复数的论文数据进行定量的组合、分析)结果,这个结果显示:孤独可能比肥胖更能造成公用卫生上的深刻威胁,也有可以和抽烟的风险匹敌的研究结果。”

  “该教授元分析中的一个以148个研究和30万人的受检验者为对象,根据这一分析的结果,和社会有交流的人早期死亡率,要减少50%。”(BUSINESSINSIDER JAPAN,2017年8月12日,Chris Weller《早期死亡的风险2倍?不可小视孤独》,原文Loneliness may be a greater public health hazard than obesity — and experts say it's getting worse,本田直子日译)(1)

  一般的日本高龄者也是非常孤独的,据内阁府《平成27年(2015 年)第8次有关高龄者的生活和意识的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一般来说没有朋友”的60岁以上的日本人高达29.5%,和相比较的欧美三国,美国、瑞典、德国相比比例最高。

timg (1).jpg

  在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找到中国有关中老年的相类似的调查,但是和日本相比,中国人摆脱孤立和孤独的环境却可以说胜过日本。

  比如说,中国的公园的机能和日本不同。日本的公园基本上一个休憩和儿童们玩耍的场所,一般没有人们进行广泛交际的功能,尤其是早晨特别安静,如果有人早晨在公园里大声说话或唱歌等,一般会受到周围住户的谴责和制止。

  但是中国的公园一般比日本大,也和住宅区连接得没有那么紧凑,尤其是早晨,是最热闹的时候,有唱歌的,唱京戏的,练武术的,打太极拳的,跳交际舞的……那里是一个不管相识不相识,都能很快融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群体的空间,如果有孤独感和孤立感的人们早晨去公园里,很快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得到某一人群的接受。其实中国所谓的“广场舞”,就是起源于公园中自发的集体舞。广场舞是舞蹈中规模大,人数多的集体舞蹈,因多聚集在广场等广阔的场所而得名,是一种集交际性、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表演性为一体的居民自发性的活动,在中国各地都存在,参加者中老年居多,是可以融入大人数的群体活动,可以消除孤独感,得到一种被接纳的感觉。那么日本是不是也可以自发地或者有组织地展开这样的大型的,无论是谁都可以轻松地加入其中的交际活动呢?

  第二,中国的邻里间的交流比较频繁。记得小时候,我们全家被下放到东北农村,我管房东家的老太太叫“大娘”。过了不久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有一些比我大很多的人管我叫“叔”,还有一次一个比我小得多的小男孩上房东家来玩,房东大娘对我说:“这是你六叔。”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我才渐渐弄明白,这是因为我家搬进了这个村子,而且我“认”了房东为“大娘”,于是我就被排列在这个村庄的亲族序列中,辈份也就按照房东大娘的辈份排列了下去。这种习俗使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消除了孤立感和孤独感,有了一种融入一个庞大的亲族中的温馨感觉。

  后来我家又回到了城里,住进了一个大杂院。我发现这种现象也是大同小异,如我管邻居的一个姓姜的老太太叫“大娘”,她马上对我说:不是大娘,是大姨。这是因为我妈妈搬进来后管她叫“大姐”,于是她就成了我“大姨”。这种“拟亲戚”的意向往往不只是形式上的,有时也深深地渗透到了情感深处,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且还有一种不请自到到别人家“串门”的习惯,没事的人通过“串门”走到一起冲一壶茶,聊家常,互相分享一下快乐,倾诉一下苦恼。当然这种随便的没经过相约的“串门”在日本是绝对不被允许,而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习俗还值得探讨,现在中国这种现象也已经很少了,但是在住宅小区的广场和庭院中,人们坐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聊天、喝茶的现象还是到处可见的。

  加深邻里之间的往来,应该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消人们的孤立感和孤独感。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中老年摆脱孤立 日本人可借鉴中国人活法?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