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日本人的冷感从何而来?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日本人的冷感从何而来?

日本人的冷感从何而来?
2017-12-27 16:03:29
来源:一览扶桑 作者: 毛丹青
关键词:日本文化 点击: 我要评论
每天一大早,这些老人并不像中国老人一样打打太极拳或者到公园吊吊嗓子,他们宁愿听别人的讲话,渴望从僧侣那里得到生活的智慧。

  我认识一位日本职员,但没有什么深交,他供职于跨国企业,当得知老爸病死的消息后立即从东京赶到乡下老家出席了葬礼,当所有的仪式结束后,他叫了一家快递公司,而且跟他们说:“我太忙,要从这儿直接飞纽约,请把我老爸的骨灰快递到我东京的家。”听罢,周围很多人都无语了,而且表情显得异常险峻。

  日本社会有“幽灵老人”一说,其内容是发现有些上百岁的老人实际上早已死亡,最慎人的是一位113岁的长者死后30年居然还与其家族同居,尸体早已变成了一堆白骨,但他的儿女却说是“成佛了”。按照日本人的习俗,夏天讲鬼故事是一个套路,尤其是大人讲给孩子听,据说是为了乘凉,因为鬼故事能让人听后一下子凉快下来。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习俗,谁也没想到日本的现实社会能变假为真,人与鬼不分。

  不过,话尽管这么说,但日本老人也有幸福的时刻,因为每天一大早,这些老人并不像中国老人一样打打太极拳或者到公园吊吊嗓子,他们宁愿听别人的讲话,渴望从僧侣那里得到生活的智慧。尤其在乡村,日本人往往把寺院看成当地的门帘儿,如果没有寺院会觉得别扭。寺院代表了生,同时也代表了死,完全是一个终极的两端。寺院既有幼儿园,也有墓地,而且两者几乎没什么距离,看到幼儿园就等于看到了墓地。

640.webp_副本.jpg

  奈良,法隆寺。逛寺庙是日本老人的乐趣之一

  如果你是一位从中国来的游客,日本最大看点也许是各种各样的节日,稀奇古怪,几乎囊括了一般人的想像。比如,所谓“神童”就是夏天打造出来的传说。因为在日本人看来,真神是用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存在,所以只能接近真神的孩子,日语也叫CHIGO,写成汉字是“稚儿”。

  再比如:日本夏天的节日叫“祭”,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瘟疫灾害,当时的民众谁都怕病死,于是每到夏天时,各路人马聚集,列队行进,高呼的口号都是期望把瘟疫吓跑的内容!据说,京都的祗园节延续了1100年,100多年前,京都市的主要干道上还有路轨电车,夏天数十万民众无法推巨大的花车通过,经过与市政的交涉,最后变成了民众在节日期间把路轨全拆,节日结束后再把路轨修复的做法。不过,事情到了后来,京都市政府干脆把路轨电车挪了地方,同时也把市中心马路上的电线全部埋入了地下,以此保全夏天“祗园祭”的顺利进行!

640.webp (1)_副本.jpg

  京都,鞍马火祭

  日本作家无论是眼下最畅销的村上春树,还是最经典的川端康成,甚至包括大江健三郎,他们的小说中时常会出现病人,而且都跟“祭”有关系,看上去并不悲惨,但实际上无法掩饰身心的苦恼与烦闷。记得很多年前,王朔给一位日本女作家写过序,他说:“老实说我不是太爱读日本小说,里边有种语气总像在一唱三叹,看多了非要大声叹口气自个给自个立正鞠个躬才稳得住神儿做回中国人。”

  王朔毕竟是“朔爷”,这个感觉写得十分到位。顺便说下,他写的序言的标题是《日本病人》!日本文学如此柔弱,甚至被人戏称为“病症状”,也许跟“地场”有关,据说公元863年,当时的日本朝廷首次举办“御灵会”。根据京都的地方志记载,满台狂飙歌舞,火光如注,众人齐声高喊杀死恶灵的咒语。

  看起来,日本人的盛大仪式一方面很辉煌,但另一方面,却使内心的恐慌无处不在。这一细腻的感受恰恰被小说家们演绎了出来,一直到今天的日本文学还有类似的冷感觉,经久不衰。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原题《日本文学的冷感觉从哪里来》。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图片均由库索拍摄。)

责任编辑:
日本人的冷感从何而来?

日本人的冷感从何而来?

2017-12-27 16:03:29
来源:一览扶桑 作者: 毛丹青
每天一大早,这些老人并不像中国老人一样打打太极拳或者到公园吊吊嗓子,他们宁愿听别人的讲话,渴望从僧侣那里得到生活的智慧。

  我认识一位日本职员,但没有什么深交,他供职于跨国企业,当得知老爸病死的消息后立即从东京赶到乡下老家出席了葬礼,当所有的仪式结束后,他叫了一家快递公司,而且跟他们说:“我太忙,要从这儿直接飞纽约,请把我老爸的骨灰快递到我东京的家。”听罢,周围很多人都无语了,而且表情显得异常险峻。

  日本社会有“幽灵老人”一说,其内容是发现有些上百岁的老人实际上早已死亡,最慎人的是一位113岁的长者死后30年居然还与其家族同居,尸体早已变成了一堆白骨,但他的儿女却说是“成佛了”。按照日本人的习俗,夏天讲鬼故事是一个套路,尤其是大人讲给孩子听,据说是为了乘凉,因为鬼故事能让人听后一下子凉快下来。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习俗,谁也没想到日本的现实社会能变假为真,人与鬼不分。

  不过,话尽管这么说,但日本老人也有幸福的时刻,因为每天一大早,这些老人并不像中国老人一样打打太极拳或者到公园吊吊嗓子,他们宁愿听别人的讲话,渴望从僧侣那里得到生活的智慧。尤其在乡村,日本人往往把寺院看成当地的门帘儿,如果没有寺院会觉得别扭。寺院代表了生,同时也代表了死,完全是一个终极的两端。寺院既有幼儿园,也有墓地,而且两者几乎没什么距离,看到幼儿园就等于看到了墓地。

640.webp_副本.jpg

  奈良,法隆寺。逛寺庙是日本老人的乐趣之一

  如果你是一位从中国来的游客,日本最大看点也许是各种各样的节日,稀奇古怪,几乎囊括了一般人的想像。比如,所谓“神童”就是夏天打造出来的传说。因为在日本人看来,真神是用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存在,所以只能接近真神的孩子,日语也叫CHIGO,写成汉字是“稚儿”。

  再比如:日本夏天的节日叫“祭”,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瘟疫灾害,当时的民众谁都怕病死,于是每到夏天时,各路人马聚集,列队行进,高呼的口号都是期望把瘟疫吓跑的内容!据说,京都的祗园节延续了1100年,100多年前,京都市的主要干道上还有路轨电车,夏天数十万民众无法推巨大的花车通过,经过与市政的交涉,最后变成了民众在节日期间把路轨全拆,节日结束后再把路轨修复的做法。不过,事情到了后来,京都市政府干脆把路轨电车挪了地方,同时也把市中心马路上的电线全部埋入了地下,以此保全夏天“祗园祭”的顺利进行!

640.webp (1)_副本.jpg

  京都,鞍马火祭

  日本作家无论是眼下最畅销的村上春树,还是最经典的川端康成,甚至包括大江健三郎,他们的小说中时常会出现病人,而且都跟“祭”有关系,看上去并不悲惨,但实际上无法掩饰身心的苦恼与烦闷。记得很多年前,王朔给一位日本女作家写过序,他说:“老实说我不是太爱读日本小说,里边有种语气总像在一唱三叹,看多了非要大声叹口气自个给自个立正鞠个躬才稳得住神儿做回中国人。”

  王朔毕竟是“朔爷”,这个感觉写得十分到位。顺便说下,他写的序言的标题是《日本病人》!日本文学如此柔弱,甚至被人戏称为“病症状”,也许跟“地场”有关,据说公元863年,当时的日本朝廷首次举办“御灵会”。根据京都的地方志记载,满台狂飙歌舞,火光如注,众人齐声高喊杀死恶灵的咒语。

  看起来,日本人的盛大仪式一方面很辉煌,但另一方面,却使内心的恐慌无处不在。这一细腻的感受恰恰被小说家们演绎了出来,一直到今天的日本文学还有类似的冷感觉,经久不衰。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原题《日本文学的冷感觉从哪里来》。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图片均由库索拍摄。)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日本人的冷感从何而来?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