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卑诗省)因其最大城市温哥华系中国留学生最密集的留学目的地之一而广受关注,因此也常常成为国内争执“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优劣者用来举例的选项。
卑诗省和加拿大绝大多数省份(除说法语的魁北克省)一样,实行0-12年级的义务教育,其中0-7年级为小学(0年级相当于中国学前班,1-6年级和中国相似,7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一,但在加拿大属小学范畴,4-7年级习惯上被称作“高小”),8-9年级为初中,9年级学期结束,学生将面临其生涯中第一次重大选择和分流。
加拿大各省份学制
如果不希望或暂时不希望升学,而想早些就业,许多学生会选择在9年级后转入职业学校(相当于中国中专或职高),而不再升入普通10年级。职业学校侧重职业技能教育,毕业后很容易找到工作,但除非重新补修满10-12年级中学课程,将不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希望升学者将升入10年级,继续完成最后3年的中学学习(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和中国不同,加拿大没有统一的“高考”,而是由各省组织省考;不设统一的“高考分数线”,而是由各大学在暑假前自行宣布本年度新生录取所需达到最低省考分数线标准,而学生修完10-12年级全部必修课程并获得令大学满意的成绩则是硬指标,除此之外,大多数大学还会对学生在10-12年级参加社会活动(比如慈善义工)的时长作出要求。
卑诗省的省考原本有5门,分别为10年级语言艺术、11和12年级核心数学、读写技能、科学和社会学,但今年5月,卑诗省教育厅曾宣布,计划推行“全面教育改革”计划,仅保留核心数学、读写技能两门省考,而另外三门将改为“地区评估”,即主要由学校教师在校内课堂进行评估。
卑诗省(实际上整个加拿大都差不多)高校选拔机制的特点:
一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平时表现,10-12年级共9个学期(加拿大每个学年分3学期)任何一门必修课的成绩低于大学“底线”,进入名牌大学的希望就会十分渺茫,而社会活动等方面倘做不够时间,升学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卑诗省中学生也有“文体加分”或换奖学金,但注重“干货”即是否入选加拿大或省级代表队,是否获得过重大比赛的名次、等级。
二是避免“一考定终身”,省考分三年考完,不达标毕业后也可重考,平时成绩不合大学要求,毕业后也可申请重修,甚至9年级后分流至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反悔”,日后也可申请重修10-12年级课程,重新获得大学入学资格。
相较于中国的高考选拔体制,卑诗省的大学选拔机制减少了偶然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优秀学生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落榜、或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一次考试超水平发挥而“跳龙门”的尴尬发生;9年级末的分流可以确保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有较强的升学意愿,既有助于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又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让大学自主确定分数线和入学门槛,可以让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找到各自理想的学府和生源,而这些不同分数线、门槛却又依照相同的一套参数(省考成绩、最后9个学期平时成绩、社会活动时长、有些大学和专业还需要“有力人士”的推荐信),且事先公示,一目了然,避免了不公平竞争和黑箱操作。
允许“反悔”进一步减少了人才流失,且给一些因经济或其它原因暂时不想升学、但希望保留升学可能性的高中毕业生留下了“方便之门”(事实上工作一段时间、甚至结婚生育后再去大学读书的加拿大人为数不少,一些贫困生借此可以先积累一定经济基础,再去大学提高自己以获得更理想的前途);“文体加分”重“硬指标”既确保特长生可以被择优录取,又避免了中国类似选拔中常见的“注水”、“做手脚”;注重平时成绩和社会活动时长,有助于选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升学,而非一味让“考试机器”得利。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卑诗省)因其最大城市温哥华系中国留学生最密集的留学目的地之一而广受关注,因此也常常成为国内争执“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优劣者用来举例的选项。
卑诗省和加拿大绝大多数省份(除说法语的魁北克省)一样,实行0-12年级的义务教育,其中0-7年级为小学(0年级相当于中国学前班,1-6年级和中国相似,7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一,但在加拿大属小学范畴,4-7年级习惯上被称作“高小”),8-9年级为初中,9年级学期结束,学生将面临其生涯中第一次重大选择和分流。
加拿大各省份学制
如果不希望或暂时不希望升学,而想早些就业,许多学生会选择在9年级后转入职业学校(相当于中国中专或职高),而不再升入普通10年级。职业学校侧重职业技能教育,毕业后很容易找到工作,但除非重新补修满10-12年级中学课程,将不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希望升学者将升入10年级,继续完成最后3年的中学学习(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和中国不同,加拿大没有统一的“高考”,而是由各省组织省考;不设统一的“高考分数线”,而是由各大学在暑假前自行宣布本年度新生录取所需达到最低省考分数线标准,而学生修完10-12年级全部必修课程并获得令大学满意的成绩则是硬指标,除此之外,大多数大学还会对学生在10-12年级参加社会活动(比如慈善义工)的时长作出要求。
卑诗省的省考原本有5门,分别为10年级语言艺术、11和12年级核心数学、读写技能、科学和社会学,但今年5月,卑诗省教育厅曾宣布,计划推行“全面教育改革”计划,仅保留核心数学、读写技能两门省考,而另外三门将改为“地区评估”,即主要由学校教师在校内课堂进行评估。
卑诗省(实际上整个加拿大都差不多)高校选拔机制的特点:
一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平时表现,10-12年级共9个学期(加拿大每个学年分3学期)任何一门必修课的成绩低于大学“底线”,进入名牌大学的希望就会十分渺茫,而社会活动等方面倘做不够时间,升学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卑诗省中学生也有“文体加分”或换奖学金,但注重“干货”即是否入选加拿大或省级代表队,是否获得过重大比赛的名次、等级。
二是避免“一考定终身”,省考分三年考完,不达标毕业后也可重考,平时成绩不合大学要求,毕业后也可申请重修,甚至9年级后分流至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反悔”,日后也可申请重修10-12年级课程,重新获得大学入学资格。
相较于中国的高考选拔体制,卑诗省的大学选拔机制减少了偶然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优秀学生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落榜、或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一次考试超水平发挥而“跳龙门”的尴尬发生;9年级末的分流可以确保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有较强的升学意愿,既有助于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又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让大学自主确定分数线和入学门槛,可以让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找到各自理想的学府和生源,而这些不同分数线、门槛却又依照相同的一套参数(省考成绩、最后9个学期平时成绩、社会活动时长、有些大学和专业还需要“有力人士”的推荐信),且事先公示,一目了然,避免了不公平竞争和黑箱操作。
允许“反悔”进一步减少了人才流失,且给一些因经济或其它原因暂时不想升学、但希望保留升学可能性的高中毕业生留下了“方便之门”(事实上工作一段时间、甚至结婚生育后再去大学读书的加拿大人为数不少,一些贫困生借此可以先积累一定经济基础,再去大学提高自己以获得更理想的前途);“文体加分”重“硬指标”既确保特长生可以被择优录取,又避免了中国类似选拔中常见的“注水”、“做手脚”;注重平时成绩和社会活动时长,有助于选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升学,而非一味让“考试机器”得利。
但这套体系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
首先,9年级及以下,卑诗省乃至整个加拿大和北美的公校系统都强调“快乐教育”,课业和课堂要求都很松,成绩的参考价值也有限,这让许多加拿大小学、初中生的学习紧迫感不强,而一旦进入10年级,每个学期、每门必修课的分数都会对升学构成极大影响,一门成绩不理想,名牌大学或许就此和您暂别,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不少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其次,加拿大公校系统的平时成绩并非考试所得,也不是打分制,而是类似“优良中差”的等级制,这不但难以精确衡量学生的学科成绩,而且打分权完全掌握在科任老师手中,许多学校还常常由一位老师兼教多门学科,这样一来老师的爱憎和主观印象就变得十分关键,对一些素质不错但不善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学生,就会不太公平。
最大的争议在于省考。
如前所述,学生在校并没有学期的期中考、期末考,学生平时分由科任老师打出且只有“优良中差”,对大学、尤其名牌大学而言,省考就成为唯一可精确衡量考生各科成绩的标尺,但公立学校和教师工会一直以“不必要的浪费”、“增加学生压力”为由,要求减少高考科目,对此许多业界人士不以为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教育系教授恩格莱德)Charles Ungerleide)就认为,减少省考科目等于减少了确保教育和考试公平的重要参数,因为各校教师并没有完整、独立的评估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表现,以及影响这些成绩和表现的因素,因此考试科目的削减势必影响对学生学习成绩、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
一些家长组织则表示,减少省考科目意味着减少省教育主管部门对12年公校教育的监督、检查窗口,意味着原本就不断抱怨“干得太多赚得太少”的部分公校教师可以无所顾忌地继续减少教学“硬投入”而无需担心过责,最终受损害的,只能是公校学生和家长;不仅如此,省考标尺作用的下降,将迫使许多大学(尤其名牌大学)不得不自行增设“入学考”之类筛选标尺,这将对私立学校和有条件花钱补习的学生更有利,从而使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