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文化纵横沙龙讲座现场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字号:

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文化纵横沙龙讲座现场

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文化纵横沙龙讲座现场
2017-07-10 10:43:42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 文化纵横
关键词: 点击: 我要评论
7月8日下午两点,由《文化纵横》杂志、南都观察主办的文化纵横沙龙在北京COYARD金融空间举办,此次沙龙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荀丽丽副研究员,以“贫困走向‘终结’,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为题展开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参与人数众多,不仅有《文化纵横》的忠实读者,也有关注中国扶贫及乡村建设的各行业人士。

1.jpg

  ▍活动回顾

  活动现场三位老师分别就各自的研究体会分享对“贫困是否终结”这一问题的思考。李小云老师首先就“贫困和扶贫结构性的关系”指出扶贫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应是“深度性的贫困地区和群体”,而非“深度性的贫困个体”。就前者来说,这一群体的判定主要依据其与现代社会伦理、思想观念上的落差,即无法把握市场基本原则,生活状态处于社会尊严之下;后者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病态”现象,并不是一种扶贫状态。

2.jpg

  沙龙嘉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

  李小云老师进一步指出,目前的扶贫措施大多处在泛化的扶贫,未来应针对解决上类“深度性的贫困地区和群体”的精准扶贫问题,这需要考虑三个问题:其一,优先解决、阻断发生于母亲、儿童群体间的代际贫困,因此规范化的学前儿童教育和营养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使孩童逐渐建立起与现代伦理相适应的观念、概念;其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教育建设,鉴于美国、加拿大以及澳洲地区的原住民问题教训,基础设施的匮乏事实上在消耗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际效益已经远远高于建设本身。其三,帮助居民提高收入,这也是目前扶贫工作着力最多的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面对深度性贫困地区和群体,只有加大投入具有极大盈利空间的产业才能平衡这一贫困地区与现代社会的落差。

  李实老师的发言对李小云老师提出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李实老师从统计数据出发,指出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减贫的显著成就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但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贫困问题仍面对巨大压力。目前中国对贫困的评估和判断很大程度建立于收入贫困的统计上,当下的贫困问题主要在于地区和群体贫困的分布不均。实施精准扶贫,关键是要对贫困人群进行精准识别。因此李实老师非常赞同李小云老师“对贫困进行分类”的建议,进而可以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和制度设计。

3.jpg

  沙龙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

  荀丽丽老师认为基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长期存在,在“新贫困”时代,贫困治理的基本问题应该不是简单的“收入贫困”或者“提高收入”的问题,而应该是一个如何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来提高各个群体的适应性和弹性的问题。同时,新时代的贫困治理也必须直面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我国乡村面源污染导致的土壤和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的恶化给乡村经济发展包括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已经构成引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4.jpg

  沙龙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荀丽丽副研究员

  “在地性”是荀丽丽老师发言的另一个重点。基于“在地性”考量的“反贫困干预”,旨在通过理解贫困乡村的“在地范畴”来实现内外的沟通、转化与更新。扶贫一定要和乡村复兴的制度化设计联系在一起,美国科罗拉多州以农业大学为主体的农业推广系统致力于乡村更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值得参考。超越“在地性”盲点的贫困治理,需要政府和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更需要将反贫困纳入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范畴,激发乡村社区的内生动力。

  ▍提问交流环节

5.jpg

  现场互动环节

  在三位老师分享各自研究经验后,主持人及现场观众分别就其中涉及的群体文化、河边村建设、代际贫困、扶贫群体特征变化、社会组织角色对三位嘉宾提问并展开交流,进一步深化了本次沙龙内容。

  在此也感谢到场听众们的支持,保证了活动的圆满进行。

  更详细的活动报道,请关注“文化纵横”公众号(id:whzh_21bcr)以及“南都观察”公众号(id:nandugongyiguancha)的后续报道。

责任编辑:昀舒
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文化纵横沙龙讲座现场

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文化纵横沙龙讲座现场

2017-07-10 10:43:42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 文化纵横
关键词: 我要评论
7月8日下午两点,由《文化纵横》杂志、南都观察主办的文化纵横沙龙在北京COYARD金融空间举办,此次沙龙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荀丽丽副研究员,以“贫困走向‘终结’,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为题展开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参与人数众多,不仅有《文化纵横》的忠实读者,也有关注中国扶贫及乡村建设的各行业人士。

1.jpg

  ▍活动回顾

  活动现场三位老师分别就各自的研究体会分享对“贫困是否终结”这一问题的思考。李小云老师首先就“贫困和扶贫结构性的关系”指出扶贫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应是“深度性的贫困地区和群体”,而非“深度性的贫困个体”。就前者来说,这一群体的判定主要依据其与现代社会伦理、思想观念上的落差,即无法把握市场基本原则,生活状态处于社会尊严之下;后者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病态”现象,并不是一种扶贫状态。

2.jpg

  沙龙嘉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

  李小云老师进一步指出,目前的扶贫措施大多处在泛化的扶贫,未来应针对解决上类“深度性的贫困地区和群体”的精准扶贫问题,这需要考虑三个问题:其一,优先解决、阻断发生于母亲、儿童群体间的代际贫困,因此规范化的学前儿童教育和营养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使孩童逐渐建立起与现代伦理相适应的观念、概念;其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教育建设,鉴于美国、加拿大以及澳洲地区的原住民问题教训,基础设施的匮乏事实上在消耗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际效益已经远远高于建设本身。其三,帮助居民提高收入,这也是目前扶贫工作着力最多的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面对深度性贫困地区和群体,只有加大投入具有极大盈利空间的产业才能平衡这一贫困地区与现代社会的落差。

  李实老师的发言对李小云老师提出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李实老师从统计数据出发,指出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减贫的显著成就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但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贫困问题仍面对巨大压力。目前中国对贫困的评估和判断很大程度建立于收入贫困的统计上,当下的贫困问题主要在于地区和群体贫困的分布不均。实施精准扶贫,关键是要对贫困人群进行精准识别。因此李实老师非常赞同李小云老师“对贫困进行分类”的建议,进而可以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和制度设计。

3.jpg

  沙龙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

  荀丽丽老师认为基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长期存在,在“新贫困”时代,贫困治理的基本问题应该不是简单的“收入贫困”或者“提高收入”的问题,而应该是一个如何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来提高各个群体的适应性和弹性的问题。同时,新时代的贫困治理也必须直面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我国乡村面源污染导致的土壤和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的恶化给乡村经济发展包括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已经构成引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4.jpg

  沙龙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荀丽丽副研究员

  “在地性”是荀丽丽老师发言的另一个重点。基于“在地性”考量的“反贫困干预”,旨在通过理解贫困乡村的“在地范畴”来实现内外的沟通、转化与更新。扶贫一定要和乡村复兴的制度化设计联系在一起,美国科罗拉多州以农业大学为主体的农业推广系统致力于乡村更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值得参考。超越“在地性”盲点的贫困治理,需要政府和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更需要将反贫困纳入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范畴,激发乡村社区的内生动力。

  ▍提问交流环节

5.jpg

  现场互动环节

  在三位老师分享各自研究经验后,主持人及现场观众分别就其中涉及的群体文化、河边村建设、代际贫困、扶贫群体特征变化、社会组织角色对三位嘉宾提问并展开交流,进一步深化了本次沙龙内容。

  在此也感谢到场听众们的支持,保证了活动的圆满进行。

  更详细的活动报道,请关注“文化纵横”公众号(id:whzh_21bcr)以及“南都观察”公众号(id:nandugongyiguancha)的后续报道。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文化纵横沙龙讲座现场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