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自此以后,“一带一路”逐渐从作为“中国倡议”的“国家版”转变为建立在国际共识基础上的“国际版”。随着“一带一路”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一项需要汇集各方共识的长期任务。清华全球报告第五期:《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从顶层设计到国际共识》就此议题提出一些建议。本期报告的作者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赵可金教授。
本次发布会出席的专家学者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王欣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军教授,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志钦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吴大辉教授,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产能合作处郭建民处长等。
赵可金教授随后就报告的内容作了精彩的汇报。报告首先提出,中国正处于全球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带一路”是一条中国谋求全球共同发展之路,如何推动“一带一路”从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走向全球发展的国际共识,打造“一带一路”的升级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APEC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亚信峰会、G20峰会等双边和多边场合多次阐述“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积极相应,“一带一路”逐渐从作为“中国倡议”的“国家版”转变为建立在国际共识基础上的“国际版”。
报告认为,推动“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首要的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层面的互联互通,构建互利合作网络。“一带一路”必须聚焦重点,牢牢把握重点方向、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通过聚焦这些重点带动“一带一路”连成一条线,带动周围一大片。
报告认为,无论是互联互通,还是聚焦重点,中国最终的意图还是致力于构建互利合作的多边合作平台,特别是推动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以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四个维度为基础,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的互利合作新平台。
报告认为,中国当下面临的问题与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从OECD的经验来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也具有类似的任务,中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创建OECD的经验,创建类似于OECD这样的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OBOR)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项。推动建立OBOR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汇集各方共识。报告提出如下建议: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常态化,并把筹建OBOR合作与发展组织列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核心议题;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的元首会议筹建理事会;建议依托各种议题联盟建立专业委员会;建议筹建中的OBOR秘书处设立在香港;建议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和研究团队;建议依托亚洲大学联盟建立OBOR人才培养基地;建议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的行动型社会联盟。
报告最终认为,未来一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如何在此前双边合作和多元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一带一路”转化为多边合作机制,在制度上设计出一整套国际公共产品的实现形式,共建OBOR合作与发展组织,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方应和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将“一带一路”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到场专家学者对赵可金教授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如何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等问题进行讨论。
吴大辉教授认为,本期报告最大的亮点是建立一个“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OBOR,其借鉴了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模式,具体如何操作可能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三个国家能够决定的,这个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王欣副主任提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今天也发了一个报告,有一点与此报告很吻合,就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一带一路”确实能够推动我们的全球化,并催生全球化向一个新的版本迈进。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国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史志钦教授表示,对于“一带一路”的具体细节,看上去好多国家已经参与进来,但他刚刚从欧洲回来,看到的是民间和官方的“两层皮”:以法国为例,政治家们,从总理到外长,都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但整个社会上来讲还不是太了解,还有一些疑虑。所以,“一带一路”“国际版”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郭建民处长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认为“一带一路”的的确确是一个由中国提出,既符合发展中国家,又符合发达国家的政策。关于本报告里面提到“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组织的建议,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在落实,像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等。清华大学已经在今年校庆期间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也是“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工作。
张胜军教授认为,OBOR相对于OECD来讲也是一个设计,但是这个设计是一个顶层设计,从另一层方面来说又是一个底层设计,是对世界上一些穷国,落后的国家的底层设计。“一带一路”是最大的底层设计。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世界上的一些穷国弱国,在头一轮全球化当中失利的国家打造的一个顶层设计。所以这是一个最伟大的“底层”设计。
翟崑教授表示,“一带一路”就是时代潮流,谁把握住谁就能往前走,这个是挡不住的。但是在往前走的过程中,需要抓住从顶层设计到国际共识,把握住“一带一路”的实质。翟崑教授举了几个东南亚国家的例子,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随后,多家媒体向几位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问题,专家学者一一作出解答。
最后,赵可金教授再次上台,对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并对本次发布会进行总结,并对“一带一路”寄予新的期望。
到场的嘉宾还有总参电子对抗部原副部长、国家创新与发展研究会郝叶力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柯银斌教授,日本赤旗报社北京分局小林拓也局长,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白叶导演,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办公室吕晓荷主任等。
此次报告发布会是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清华全球报告》是该研究院的重要政策产品。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是清华大学、正大集团、天安保险等采取政学企三方合作模式建立的研究机构,旨在整合国内外资源,推进全球发展研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公共产品。研究院秉持开放、包容和共赢的理念,研究院聚焦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主题,依托清华大学,搭建全球平台、组建全球团队,构建全球网络,培养全球人才,推进世界秩序与中国方案、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全球创新网络与共同发展的研究,推动标志性的全球共同发展行动案例,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思想库和行动库。研究院出版《清华全球报告》(Global Report of Tsinghua)、《清华方案》(TsinghuaInitiative)、《清华视点》(Tsinghua Perspective)等出版物,并与哈佛大学、乔治城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共建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研究中心网络,为推动中外思想交流、智慧分享和文明对话服务。
(本新闻通稿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拥有最终解释权)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自此以后,“一带一路”逐渐从作为“中国倡议”的“国家版”转变为建立在国际共识基础上的“国际版”。随着“一带一路”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一项需要汇集各方共识的长期任务。清华全球报告第五期:《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从顶层设计到国际共识》就此议题提出一些建议。本期报告的作者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赵可金教授。
本次发布会出席的专家学者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王欣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军教授,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志钦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吴大辉教授,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产能合作处郭建民处长等。
赵可金教授随后就报告的内容作了精彩的汇报。报告首先提出,中国正处于全球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带一路”是一条中国谋求全球共同发展之路,如何推动“一带一路”从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走向全球发展的国际共识,打造“一带一路”的升级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APEC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亚信峰会、G20峰会等双边和多边场合多次阐述“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积极相应,“一带一路”逐渐从作为“中国倡议”的“国家版”转变为建立在国际共识基础上的“国际版”。
报告认为,推动“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首要的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层面的互联互通,构建互利合作网络。“一带一路”必须聚焦重点,牢牢把握重点方向、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通过聚焦这些重点带动“一带一路”连成一条线,带动周围一大片。
报告认为,无论是互联互通,还是聚焦重点,中国最终的意图还是致力于构建互利合作的多边合作平台,特别是推动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以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四个维度为基础,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的互利合作新平台。
报告认为,中国当下面临的问题与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从OECD的经验来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也具有类似的任务,中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创建OECD的经验,创建类似于OECD这样的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OBOR)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项。推动建立OBOR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汇集各方共识。报告提出如下建议: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常态化,并把筹建OBOR合作与发展组织列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核心议题;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的元首会议筹建理事会;建议依托各种议题联盟建立专业委员会;建议筹建中的OBOR秘书处设立在香港;建议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和研究团队;建议依托亚洲大学联盟建立OBOR人才培养基地;建议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的行动型社会联盟。
报告最终认为,未来一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如何在此前双边合作和多元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一带一路”转化为多边合作机制,在制度上设计出一整套国际公共产品的实现形式,共建OBOR合作与发展组织,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方应和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将“一带一路”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到场专家学者对赵可金教授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如何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等问题进行讨论。
吴大辉教授认为,本期报告最大的亮点是建立一个“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OBOR,其借鉴了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模式,具体如何操作可能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三个国家能够决定的,这个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王欣副主任提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今天也发了一个报告,有一点与此报告很吻合,就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一带一路”确实能够推动我们的全球化,并催生全球化向一个新的版本迈进。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国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史志钦教授表示,对于“一带一路”的具体细节,看上去好多国家已经参与进来,但他刚刚从欧洲回来,看到的是民间和官方的“两层皮”:以法国为例,政治家们,从总理到外长,都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但整个社会上来讲还不是太了解,还有一些疑虑。所以,“一带一路”“国际版”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郭建民处长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认为“一带一路”的的确确是一个由中国提出,既符合发展中国家,又符合发达国家的政策。关于本报告里面提到“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组织的建议,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在落实,像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等。清华大学已经在今年校庆期间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也是“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工作。
张胜军教授认为,OBOR相对于OECD来讲也是一个设计,但是这个设计是一个顶层设计,从另一层方面来说又是一个底层设计,是对世界上一些穷国,落后的国家的底层设计。“一带一路”是最大的底层设计。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世界上的一些穷国弱国,在头一轮全球化当中失利的国家打造的一个顶层设计。所以这是一个最伟大的“底层”设计。
翟崑教授表示,“一带一路”就是时代潮流,谁把握住谁就能往前走,这个是挡不住的。但是在往前走的过程中,需要抓住从顶层设计到国际共识,把握住“一带一路”的实质。翟崑教授举了几个东南亚国家的例子,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随后,多家媒体向几位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问题,专家学者一一作出解答。
最后,赵可金教授再次上台,对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并对本次发布会进行总结,并对“一带一路”寄予新的期望。
到场的嘉宾还有总参电子对抗部原副部长、国家创新与发展研究会郝叶力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柯银斌教授,日本赤旗报社北京分局小林拓也局长,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白叶导演,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办公室吕晓荷主任等。
此次报告发布会是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清华全球报告》是该研究院的重要政策产品。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是清华大学、正大集团、天安保险等采取政学企三方合作模式建立的研究机构,旨在整合国内外资源,推进全球发展研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公共产品。研究院秉持开放、包容和共赢的理念,研究院聚焦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主题,依托清华大学,搭建全球平台、组建全球团队,构建全球网络,培养全球人才,推进世界秩序与中国方案、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全球创新网络与共同发展的研究,推动标志性的全球共同发展行动案例,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思想库和行动库。研究院出版《清华全球报告》(Global Report of Tsinghua)、《清华方案》(TsinghuaInitiative)、《清华视点》(Tsinghua Perspective)等出版物,并与哈佛大学、乔治城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共建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研究中心网络,为推动中外思想交流、智慧分享和文明对话服务。
(本新闻通稿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拥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