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3、“历史的账应该算清,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 ”该如何做
“历史的账要算清,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 ”作为对待历史的态度,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首先 “历史的账应该算清 ”,这个账应该由谁来算?这个账首先应该由历史学家来算。历史是漫长而复杂的,人类文明历史已有 5000多年,中国历史也有 3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族群、各种文明的冲突、融合、影响极为复杂,只能学有专攻,一个人投入全部精力才能深入了解,进行研究,或专门史,或通史。就是说 “历史的账要算清 ”需要专门的账房先生,这个账房先生就是历史学家。并且不是由一家的账房先生算,而是要各家的账房先生一起算。只有遵循历史学的规范,账房先生们才能彼此交流讨论比对,达成共识。
历史的账要算清就是要历清史实,理清脉络,重建历史。从史料中,从考古发现中历清历史、挖掘史实、鉴别真伪。文字史料不全,并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有很多矛盾的、错误的、虚假的、歪曲的部分,需要甄别考证,事件的纵向横向因果关系需要考察。历史应该以史实为根据,历史学因史实才能存在。只有史实才是中性的,只有尊重史实历史才能成为科学,只有尊重史实历史学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只有尊重史实历史学才有共同的价值,才可能达成共识,达成和解。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史实存在不同的解读才能允许,所谓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才可理解为某些政治家因政治利益而找到的一种说辞,但依然是绝对违背历史学家的职业操守的。
了解对方,尊重对方;认识世界,把握未来。妄自尊大、井底之蛙往往是感觉最好的、最幸福的,但并不能赢得尊重。所以除了看自家的账本外还要看人家的账本,是不是每家有每家精彩也每家有每家的苦难,是不是也曾经有个辉煌又曾经有过失落,了解对方的历史与文化。人们有时惧怕了解,因为害怕改变,害怕引起不确定性而失去安全感。事实上了解是认知,尊重是理智,会带来一种必然的后果 —把握,把握自我,把握对手,把握未来。
算清是一种态度,是努力的方向,是因对史实的尊重因而追寻,是为了尽量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但历史的账并非可以完全算清。
历史的记录不可能是全景式,只能是些片断,只能构成框架,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重建历史是不可能的。也许重要的但却习以为常的没有留下记录,稀奇的但不重要的却留下了记录。有意的记录,如古代的史官,也多少存在偏见、疏漏,会存在权势压力下的偏差。所有的记录都会遭遇后人的篡改、托古改制式的虚构,以及传承过程中的失真。自然耗损、自然灾害、战争都会让历史记录损毁、丢失。这些记录包括文字记录和文物。对文字的记录、文物和考古发现的解读也不存在完全准确、一致的可能。所以历史的账不可能真正算清,但我们依然要努力接近历史的真实。
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油画
对历史太老实,会不会太吃亏?首先对历史学家不应该存在这个问题,这是其职业操守。政治家是从来不惮于撒谎的,但似乎没有哪个民族因撒谎而成为了伟大的民族,正如没有哪个人因诈骗、偷窃而成为伟人一样,特别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社会。作为普通人,当然主要是读历史书,看历史学家做的各种账本。当然每个人都可以自问,你知不知道历史的真实?你承不承认历史的真实?你看不看重历史的真实?你该不该知道历史的真实?你该不该承认历史的真实?你该不该看重历史的真实呢?
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但可补偿。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首先因为技术上历史的账不可能完全算清,第二是因为道德、价值判断上没有客观不变的、统一的标准。它是随时间、随境况、随文化、随种族不同而不断变化的。虽然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但却大致可补偿。这种补偿主要不是追讨而来,而是一种诚心的补偿与和解,不是人财两清的还债。就像我国对各少数民族的政策优惠,以及美国对印第安原居民的优待。
尼古拉斯·吉热斯的画作《历史的寓言》
每当读到或谈起历史上汉民族被外族侵略和统治时心中也常常突然升起一股仇恨,一时血管喷张,一身正气,恨不能回追几百年,杀他个片甲不留,一雪奇耻大辱。这时我们无疑已经作了自我代入,把自我代入了几千年前某个历史情境中了。只是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历史情境中,作为现代人你该代入哪个或者那些历史情境中呢?分别该代入多深呢?你的身份真的那么简单直接以致那么准确,这些代入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吗?如果每个人都作这种代入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是历史的延伸。但如何延伸,往何处延伸,却与我们的历史观念、历史态度密切相关。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如何看待本民族或本族群、本国或本区域与其它民族或族群、国家或区域在历史上的交往以及发生的冲突和战争。这与我们下一步的行为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也决定本民族或国家的命运。而这一观念本身也是随历史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各民族的史观也各有不同。在 21世纪的今天,对各族群、国家间在历史上产生的恩恩怨怨,我们应该持怎样一种观念,抱怎样一种态度,才最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未来,并有利于世界和平,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事情。我们既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被历史所束缚,我想我们是否应该持这样一种态度:历史的账应该算清,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
罗马时代战争油画
1、什么是历史的账,什么是历史的债
历史的账就是彼此交往的史实及其因果关系与影响,尤其是战争和冲突。这种史实不应该是某个简单的概念,和一个简单的时间年表。而应该是某种程度上的历史情境的重建。这个账其实就是我们记录的历史。历史的账要算清,就要记录历史、研究历史、整理历史,理清历史的脉络和事件的因果关系,让人们能在脑海中重建历史情境,甚至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氛围。
所谓算清就是对基本的史实达成共识,要算清就是主观努力尽量达成共识。而不是模糊历史、忘却历史、混淆历史。历史的账本肯定不是一本,而是有很多版本,而版本间肯定有出入,这种出入有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有的是主观因素引起的。
所谓历史的债就是相互的恩怨,相互的亏欠。这种亏欠有的是对历史的账有共识的情况下互认的亏欠,有的是单方面认定的亏欠。其形式可能是土地、可能是生命财产、可能是尊严面子或其它什么东西。
2为什么说历史的应该算清,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
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不是在战争中就是在准备战争中。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间,世界共发生战争14513次,竟只有329年是和平的。在慢长的人类历史中,各种族、各民族、各国家间的冲突、战争频繁和久远,各方的兴衰消长十分残酷而又自然,所造成的恩怨、仇恨会是多么复杂和深远。有的群体永远消失了。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几千年绵延不断,辉煌灿烂,博大精深,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但当我们回顾近代中国历史,又倍感屈辱,甚至满腔仇恨。
清军剿灭太平天国
相互的杀戮,输了则是仇上加新恨,赢了则可能招来更猛烈的复仇。当然也有可能将仇人赶尽杀绝,但即使这样,你周边也不可能真空。即使你周边真空了,你内部也会分化,地球周边起码至今还未发现人类的敌人,人类内部却相互仇视,你死我活的。当然战争也使人类进步。从另一方面来说,争斗是人的动物本性,由于物资的匮乏,为了生存,不可能不争斗,战争也可以说是人类维持种群存在的方式,通过战争减少了人口。
中国每几百年就要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就要改朝换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的增长,必须通过战争加以控制。所以就古代来说,战争是残酷的,却是合理的。所以尽管人类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出现很多反战思想,但并不能减少战争。但进入现代,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已摆脱物资匮乏而导致的生存危机,战争已不是必然的选择。况且人口也不会像古代一样,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而持续高速增长,反而一些国家现代化后人口持续减少。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历史进入了非战争竞争阶段。尽管,为了避免战争我们得时刻准备战争。
仇恨确实能带来巨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说仇恨本身就意味着力量,仇恨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巨大的力量,而通过煽动仇恨来积聚力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这种力量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往往是不可驾驭,所以往往是破坏性的、毁灭性的,而非建设性。甚至是自我毁灭的。煽动仇恨需要夸大历史中对方存在的不义与残暴,所欠的血债,把已方置于道德的至高点,为已方的残酷和暴力寻求道德根据。中国古代的起义,首先写一付檄文,来积聚力量,就要最大限度地条陈对方的不义与罪恶,说明已方的正义和替天行道。
仇恨确实能带来力量,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从仇恨中寻求力量吗?在人类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从仇恨中,从历史的恩怨中寻求那种盲目的力量,而不能为自己找到理性的、持久的、更富建设性的力量源泉吗?这是每个人都要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但我们对历史又不能选择让其自然遗忘或让其随时间而淹没。一者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正在于他们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历史才会产生共同的价值,才会彼此认同。只有不忘历史才能以史为鉴,才能真正面向未来。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以理性的态度分析原因,寻找差距,找到未来前进的道路。这就在于历史的帐要算清,梳理清历史的脉络,分析清楚事件的因果关系,重建历史情境。重要的是当时的人怎么想、怎么看,当时的情况怎样,然后才有现代人怎么看、怎么想。
同时我们又要明白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一个国家才能成为一个国家,中华民族才能成为一个民族大家庭,世界才可能享有和平。一个国家一般都不是单一民族构成的,组成同一国家的各民族在历史上肯定有很多冲突、战争、恩怨。即使是单一性民族国家,在历史上肯定也有地域、宗族、利益集团间的冲突。而战争的历史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与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竞争的残酷性相关,因果久远的绵延和事件巨细的纷繁,很难用正义或非正义来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战争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但总体上战争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如果仍以仇恨的心态看待历史,抱着一种清算追偿的态度看以往的恩怨,那一定是国亦将不国,只有内战和分裂。
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民族间的战争与融合极其久远,也曾经残酷无情。如北方民族对中原民族的侵犯甚至统治,中原民族对南方民族的欺压和驱赶。历史上的五胡乱华,靖康之耻,满族的屠城与统治,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完全释怀,胸中仍然可以燃起复仇的怒火,尽管已不知道一腔怒火该向谁燃烧。但我们是否清楚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欺凌也是非常残酷的。国家之间历史上的冤债无疑更深,如果只寻求复仇,甚至排除其它形式的清偿方式,只强调血债只能用血来还,那只有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战争。
在历史的帐要算清的过程中,会更加明白了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的原因。在理性、全面学习,梳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步理解,多数历史的债是不能追讨的,是没办法追讨的,是无法量化、无法衡量比较的。没有单位可以换算的,更像阴间和阳间的一样无法通兑的。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可以感觉到,但无法具体化。当我们要将其具体化时,它突然变得无限大,大到可以淹没一切,可以吞噬一切。这种时候只能尽其所能,给予补偿,达成谅解,而不是偿债,因为历史的债是偿不清的。
在现实中,对历史我们有两种极端的态度:彻底忘掉和牢记血债。对不愉快的历史,倾向于彻底忘掉,尽量不去提它,更不要说去研究总结它,进而了结它。这样好像就不存在了。但事实上在某些人心中是强烈存在的,起码在今天是这样。确实会随时间逐渐淡忘,但作为一种历史逻辑和思维惯性还是强烈存在的,一有机会仇恨就从一丝记忆和线索开始进行挖掘、放大、重塑,因而常常造成历史重演,造成一次次新的伤害和破坏。而另一个极端是作为仇恨牢记,并有意识地强化、提醒,时刻等待和寻求时机报仇雪恨,很多情况是作为一种自我激励的手段。一有机会,或觉得自我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进行复仇行动,讨还血债,置之死地而后快,甚至实行种族灭绝。但这种长期维持的记忆和情感行为模式往往是双方一样的,只是彼此互为对象而已。而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让祖上的冤魂安宁,会时不时撩拔现代人的心。而只有对历史进行理性的梳理,认真仔细、真诚的和平主义梳理,不遮不掩的公开自由的梳理,才能平复现代人的心,让历代的冤魂真正安息,让历史的裂缝弥合,让过去的恩怨了结,而开创新的历史。就像身上一个伤口,要么不将里面的异物取出,只让其表面愈合,要么让口子开着,以便时时提醒自己。
西班牙内战中,格尔尼卡的废墟,西班牙内战是欧洲最血腥的内战之一
人类学考古似乎表明,我们未开化的祖先可能是残酷无情和嗜血成性的。开化后的古代战争中,也常表现出非人性一面。这也是族群生存危机的一种表现,具有某种必然性。即使当代人类社会也还存在非人性的战争与仇杀,如宗教极端主义“伊斯兰国”,非洲的一些部落冲突。因为他们的文化还处在古代或非进化状态,从中正可以看到现代化之前的状态。
可以说地球上任何一块肥沃的土地上,都发生过无数的战争,一群群人前前后后在这里生存过,征服或被征服,驱逐或被驱逐,虐杀或被虐杀,一层尸骨覆盖另一层尸骨,然后植被覆盖。就像一块肥美的草地曾被无数狮群占领过。
常说 “冤有头,债有主 ”,又何处去寻冤头与债主!也许现代人不管从遗传上还是文化上很多已经是过去无数敌我的共同体了。但是如果从情感意愿上,寻找一个敌人还是相当容易的。只是并未向正义公平接近半点。越南的历史书认为,越南的历史就是被汉民族的侵略和他们抵抗的历史。民族的关系和演进应该要研究,历史的账要算清,目的是以史为鉴,为了彼此谅解与和解,但历史的债是无法追讨的,是无从追讨的。这包括中原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当然也包括中原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历史的债的追讨从情感需求来说,一个主要方面是作为重建民族自信和自尊的手段,如果对历史的恩怨以和解的态度对之,又怎么找回民族的自信和自尊呢?我想现代社会中,民族、国家的竞争主要是经济、文化、科学的竞争,和以对人类的贡献赢得尊重,而战争并不能达到目的,起码当代社会是这样的,未来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即使重又出现战争文化主导,也必须有经济、科技的领先才能取胜。
中华是蕴含巨大力量的,是极富进取精神的民族,并不需要从仇恨中寻求力量。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力量,需要的是掌控好我们的力量。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尽管以血债、复仇的名义,是最能聚集力量的,最具动员性的,尽管复仇是最能集中各方向力量成为一个方向力量的方法。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我想我们不需要从仇恨中寻求力量,不需要一种片面、盲目,短暂而强烈的情绪或冲动,我们会以科学、理性、智慧的态度和方式,建设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在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挺秀于世界民族之林。
美国M1战车入侵伊拉克的战斗过程
就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 ,仇恨似乎也不能带来好结果。并不能使某个民族真正强大,特别是在和平年代。也许在古代的战争中,在全靠人力的冷兵器时代,仇恨所激发的力量有时是决定性的,特别在一场具体的战斗中。但在长时期的竞争中,其作用有限。因为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它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其决策是不切实际的,其目标是飘忽易变的。
3、“历史的账应该算清,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 ”该如何做
“历史的账要算清,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 ”作为对待历史的态度,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首先 “历史的账应该算清 ”,这个账应该由谁来算?这个账首先应该由历史学家来算。历史是漫长而复杂的,人类文明历史已有 5000多年,中国历史也有 3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族群、各种文明的冲突、融合、影响极为复杂,只能学有专攻,一个人投入全部精力才能深入了解,进行研究,或专门史,或通史。就是说 “历史的账要算清 ”需要专门的账房先生,这个账房先生就是历史学家。并且不是由一家的账房先生算,而是要各家的账房先生一起算。只有遵循历史学的规范,账房先生们才能彼此交流讨论比对,达成共识。
历史的账要算清就是要历清史实,理清脉络,重建历史。从史料中,从考古发现中历清历史、挖掘史实、鉴别真伪。文字史料不全,并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有很多矛盾的、错误的、虚假的、歪曲的部分,需要甄别考证,事件的纵向横向因果关系需要考察。历史应该以史实为根据,历史学因史实才能存在。只有史实才是中性的,只有尊重史实历史才能成为科学,只有尊重史实历史学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只有尊重史实历史学才有共同的价值,才可能达成共识,达成和解。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史实存在不同的解读才能允许,所谓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才可理解为某些政治家因政治利益而找到的一种说辞,但依然是绝对违背历史学家的职业操守的。
了解对方,尊重对方;认识世界,把握未来。妄自尊大、井底之蛙往往是感觉最好的、最幸福的,但并不能赢得尊重。所以除了看自家的账本外还要看人家的账本,是不是每家有每家精彩也每家有每家的苦难,是不是也曾经有个辉煌又曾经有过失落,了解对方的历史与文化。人们有时惧怕了解,因为害怕改变,害怕引起不确定性而失去安全感。事实上了解是认知,尊重是理智,会带来一种必然的后果 —把握,把握自我,把握对手,把握未来。
算清是一种态度,是努力的方向,是因对史实的尊重因而追寻,是为了尽量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但历史的账并非可以完全算清。
历史的记录不可能是全景式,只能是些片断,只能构成框架,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重建历史是不可能的。也许重要的但却习以为常的没有留下记录,稀奇的但不重要的却留下了记录。有意的记录,如古代的史官,也多少存在偏见、疏漏,会存在权势压力下的偏差。所有的记录都会遭遇后人的篡改、托古改制式的虚构,以及传承过程中的失真。自然耗损、自然灾害、战争都会让历史记录损毁、丢失。这些记录包括文字记录和文物。对文字的记录、文物和考古发现的解读也不存在完全准确、一致的可能。所以历史的账不可能真正算清,但我们依然要努力接近历史的真实。
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油画
对历史太老实,会不会太吃亏?首先对历史学家不应该存在这个问题,这是其职业操守。政治家是从来不惮于撒谎的,但似乎没有哪个民族因撒谎而成为了伟大的民族,正如没有哪个人因诈骗、偷窃而成为伟人一样,特别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社会。作为普通人,当然主要是读历史书,看历史学家做的各种账本。当然每个人都可以自问,你知不知道历史的真实?你承不承认历史的真实?你看不看重历史的真实?你该不该知道历史的真实?你该不该承认历史的真实?你该不该看重历史的真实呢?
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但可补偿。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首先因为技术上历史的账不可能完全算清,第二是因为道德、价值判断上没有客观不变的、统一的标准。它是随时间、随境况、随文化、随种族不同而不断变化的。虽然历史的债未必能追讨,但却大致可补偿。这种补偿主要不是追讨而来,而是一种诚心的补偿与和解,不是人财两清的还债。就像我国对各少数民族的政策优惠,以及美国对印第安原居民的优待。
尼古拉斯·吉热斯的画作《历史的寓言》
每当读到或谈起历史上汉民族被外族侵略和统治时心中也常常突然升起一股仇恨,一时血管喷张,一身正气,恨不能回追几百年,杀他个片甲不留,一雪奇耻大辱。这时我们无疑已经作了自我代入,把自我代入了几千年前某个历史情境中了。只是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历史情境中,作为现代人你该代入哪个或者那些历史情境中呢?分别该代入多深呢?你的身份真的那么简单直接以致那么准确,这些代入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吗?如果每个人都作这种代入是怎样一种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