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关于南极的3本好书 |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字号:

关于南极的3本好书 |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专题推荐

关于南极的3本好书 |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专题推荐
2017-05-22 09:50:28
来源:商务印书馆 作者: 商务印书馆
关键词:南极洲 点击: 我要评论
南极,人类最后到达的一个大陆,地球最南端的最后一块净土。这里是酷寒的地界,更是每一颗心灵愿意抵达的诗与远方……

   南极,人类最后到达的一个大陆,地球最南端的最后一块净土。这里是酷寒的地界,更是每一颗心灵愿意抵达的诗与远方……

  从今天开始到至6月1日,我国将在北京主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第20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

  一起读一读关于南极的3本好书吧:

  1.《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秦大河院士作序推荐

  2.《南极“忍耐号”历险记》

  3.《库克船长日记》

  

 

  1. 库克船长:

  “我打算不止于比前人走得更远,而是要尽人所能走到最远。”

  

 

  

 

  库克船长,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和制图师,创下首次有欧洲船只环绕新西兰航行的纪录。

  1775年8月,詹姆斯•库克船长带着他的海图和航海日记不无沮丧地拾阶而上,走进伦敦海军部的大楼。这个约克郡农场雇工的儿子,一举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者之一,美中不足的是他没能成就18世纪赋予他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库克在1768——1771年完成了他的首次历史性环球航行。

  

 

  库克在1771年6月回到伦敦。“奋进”号船上装满了奇异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动物,班克斯和索兰德两位学者为科学家们设展参观,向国王讲述了那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岛屿和那里的居民生活的故事。

  1774年12月,库克将穿越太平洋驶向合恩角,他对发现南方大陆还心系一线希望。

  库克此次的发现之旅,要找到以往探险者曾经到过被认为是南方大陆一部分的那些地方。这些海域巨鲸成群,一个官员抱怨道,鲸群“喷水” “不断污染我们所在地方的空气,大气中散发着一种难以忍受的味道”。

  他们登陆后,发现大大小小的海湾河水湾里,到处都挤满毛海豹、海狮、企鹅和各种海鸟。于是他们射杀大个的海獅,将其脂肪炼成食用油;用棍棒击毙个体小的海獅、海豹以及企鹅和羽毛未丰的海鸟,提回船上成了晚宴的盘中餐。

  开普敦在招手,库克不想为这次历史性发现之旅再花费更多的时间。船员们对此兴奋之极,歌声中表达了他们的欣喜之情:

  勇敢的小伙子们,走出寒带我们不再害怕;

  心怀欣喜面对好望角,我们出发。

  感谢上帝,我们成就了环球航行,

  犹如找到了南方大陆令人高兴。

  但是他们说今年已为时太晚,

  我们不再漂泊,不再冒险。

  

 

  《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

  数百年西方大航海的绝佳之作,困扰千年的“南方大陆之谜”的总结算,伟大的库克船长“发现”澳新的精彩航程。十八世纪南太平洋探险的最真记录。

  首个中文版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 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画像

  阿蒙森害怕输给斯科特,于1911年9月8日就出发奔赴南极点。他们出发过早,当时气温尚低至摄氏零下56度,挪威人被严寒击败,被迫返回。10月15日他们再次出发,他们以每天30多公里的速度行进,翻越了罗斯冰障后到达了第一个食品补给点。

  一旦阿蒙森到达了冰区的尽头,他就不得不通过在横断山脉的缺口处找到穿越之路,面对冰裂隙纵横的冰川和近万英尺高的极地高原。当阿蒙森穿越这些地区后,像他预计的那样,那些筋疲力尽的狗都成了残存的18条狗的狗粮。—路上,他以挪威赞助者和他的探险同胞的名字命名了很多地貌显著的地区。

  

 

  阿蒙森使用狗拉雪橇

  阿蒙森和他的四个伙伴冷静而准确地向南极点推进。当他们到达沙克尔顿的“向南最远的点”时,他们用雪杖竖起挪威国旗,插在开路雪橇上,以此表明,他们正代表他们的年轻国家从这里拓出一条通往南极点的新路。

  阿蒙森写道,“整个行程中没有什么时候令我如此感动”,“热泪夺眶而出,令我难以抑制,是那国旗指向的远方征服了我的心”。

  当他们于1911年12月15日最终接近南极点时,他的一个同伴记录道,“实现了我们期望的目标……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是第一批登陆极点的人,在这取飘扬的不是英国国旗而是我们挪威的三色旗”。

  

 

  阿蒙森的小队,率先抵达南极点

  阿蒙森和他的四个伙伴象征性地握紧临时代用的旗杆,并“高高举起飘扬的旗帜,他们一起第一次把它插在南极点上”。与此同时,阿蒙森宣布:“为此,我们将您——尊敬的国旗,竖立在南极点上,并命名这片冰雪高原为‘国王哈康七址高原’。”这历史件的一幕被摄入了镜头。

  在英国不得不承认阿蒙森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之时,南极高原的属权之争才刚刚开始。

  

 

  3. 斯科特:像绅士一样死去。

  “勇于拼搏,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绝不屈服。”

  

 

  

 

  斯科特,南极竞赛的另一位主角

  “任何想探险的人都应该把那个地方看成归我所有”。

  斯科特认为对绅士探险家来说,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斯科特自己的探险计划在有序地进行并将于1909年9月13日正式公布。虽然他探险的主要目标是“登陆南极点,以确保大英帝国对此的荣誉”,但斯科特对科学格外地关注。最终,有十名科学家与斯科特的第二次南极探险队签约,科学家人数比以往去过南极的科学家总人数还多。

  直到1912年1月16日,阿蒙森都快回到他的基地了,斯科特才发现挪威人留下的一面黑色标记旗,并看见了雪地上他们的竞争对手留下的雪橇、滑雪板和雪橇狗的印迹。英国人还没到南极点,但很明显挪威人已经领先他们了。

  

 

  斯科特与队员拉着雪橇赶往南极点

  斯科特和他的四个同伴挣扎着穿越极地高原,坏血病、冻伤和挫败感折磨着他们疲惫的身躯。

  他们不得不以羸弱的身躯在不断恶化的天气下,拖着增重的雪橇。采集地质样品有助于挽救他们不幸的命运,美化其科学形象,以此表明他们不同于阿蒙森的探险队。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后排中)与队员在南极合影。斯科特和他失意的伙伴们在南极点升起英国国旗。尽管他们输给了阿蒙森,但英国仍然声称对南极高原拥有主权。

  斯科特曾告诉世人,他的探险队可能会有牺牲,但他们不是单纯地为了争先奔赴南极点。如果他们死了,也是为科学事业死,绝不是毫无目的的冒险行为。

  在其中一封信中,斯科特声称,他们的死亡表明“英国人仍能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死亡,并为之奋斗到底”,从而为“未来的英国人树立榜样”。在另一封信中,斯科特写道他们将“像绅士一样死去”,以此彰显 “忍耐所需要的勇气和力量在我们的民族中并没有失传”。

  几个月后,人们终于在他们生前所在的地方找到了他们的遗体,他们身边还屹立着那个锥形雪堆和一些冰体。回到斯科特的基地后,人们在附近的小山丘上立起了一个十字架,上面刻有阿尔弗莱德•坦尼森在《尤利西斯》中的诗句:“勇于拼搏,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绝不屈服。”

  

 

  

 

  斯科特日记

  

 

  4. 莫森:单人跋涉大冰盖

  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的第一位探险家

  

 

  莫森曾去探望过斯科特的妻子凯瑟琳,莫森带(单翼)飞机上船的决定就源于凯瑟琳的建议。她认为飞机可激发公众的兴趣,并可通过在澳大利亚的飞行表演筹集资金。

  

 

  莫森航空探测的计划失败后,他将坠毁的飞机改装成“空中托拉雪橇”,这样仍能吸引公众的关注。

  莫森从来没有把那架飞机带到南极,或者说那还算不上是飞机。它在阿德莱德举行的一次飞行表演中坠毁,以至于无法修复。莫森决定去掉机冀,希望用它组合成机动雪橇。修补后形成的组合物被莫森称为“空中拖拉雪橇”,以此激发公众对南极的兴趣。

  虽然莫森失去了可能用来快速探测大面积地域的飞机,但他的探险队中仍有另外两项创新,足以占足报纸版面,使之与斯科特和阿蒙森角逐南极点时的报道堪有一比,尽管莫森探险队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

  为了对漫长的海岸线宣示领土主张,莫森要在这无尽无休的延障中找到一处登陆点,建立基地。虽然他们航行到岸边那一天天气相对平静,但从冰盖上刮下来的暴风呼啸不止,这给莫森计划的实施带来很多困难。

  他在1914年2月回到阿德莱德同记者最初见面时,没有提到跌人冰裂隙的经过。记者们说,他“不愿多说”所经历过的苦难,宁愿向大家报告:

  那30天我孤身一人,经历了一场胜利大逃亡。到最后阶段我已经饿得无法忍受,在深深的积雪中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发现前边有一块黑色的东西。原来是一块食物,是派来搜救我的人员遗落的。这真是意外中的幸运我认为那是我最不愿经历的时刻……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莫森的诸多计划被打乱。令莫森懊恼的是斯科特的失败的阴影,完全覆盖了莫森在探险方面取得的成功,尽管他探险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日本和德国。

  

 

  5. 沙克尔顿:现代骑士,千里孤舟搬救兵

  

 

  

 

  1914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带领的一群经验丰富的探险家首次横穿了南极大陆,成为了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的队伍。

  1908年8月,沙克尔顿开始为挺进南极点而沿途布设食品储存点,此时只剩下四匹矮种马。虽然他带来了一些雪橇狗,由于没有富于经验的驯狗员,因此雪橇狗一直用不上。沙克尔顿不幸的选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只能靠人拉雪橇的结果。

  三个星期后,沙克尔顿和另外三名队员踏上了距离南极点1200公里的征程。

  1908年圣诞节那天,是决定性的一天。沙克尔顿承认靠剩下仅够一个月的食物不可能完成两个月的探险征程。整个团组集聚在帐篷里共进庆祝晚宴,享受着最后的雪茄和薄荷甜酒。

  

 

  曾经,沙克尔顿爵士和队友们的“詹姆斯•凯尔德号”装载的物资将维持6个人一个月的生存,这些物资比如:

  30盒火柴;

  1罐变性酒精;

  10盒火焰喷枪;

  1盒蓝光灯;

  2个普里默斯炉灯,外加备用零件和刺针;

  1个“南森”铝锅;

  6个睡袋;

  几双备用的袜子;

  几根蜡烛和一些装在油袋中的肥油。

  食物包括:

  3箱雪橇口粮= 300份口粮配额;;

  2箱坚果食品=200份配额;

  2箱饼干= 600块饼干;

  1箱方糖;

  30包“真乳”奶粉;;

  1罐浓缩牛肉汁块;

  1罐“食益补”盐;

  36加仑的水;

  250磅冰。

  工具包括:

  六分仪;

  海锚;

  双筒望远镜;

  航海地图;

  棱柱形指南针;

  无液气压计。

  沙克尔顿说服自己要反其道而行之,要继续向前走,向上爬。尽管距极点还有400公里,但他不能接受由他开辟了道路而成就别的探险者最后登上南极点这样的事情发生。

  令沙克尔顿感到满意的是,他们距南极点只有97英里的路程(155公里)。很多作家对他的计算有异议,认为沙克尔顿最后那几天的数字是臆断出来的,由此他可以声称他已到达距离南极点不到100英里的路程。

  

 

  《南极:“忍耐号”历险记》

  极地探险的英雄时代,“世间最伟大的领导者”讲述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南极探险故事。

  本书讲述了沙克尔顿爵士及其探险队在去往南极大陆的科考途中发生的故事。书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并大量引用了队员们的航海日记,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不管真相如何,离极点——不管是南极点还是北极点如此之近的距离,都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成就,误判可能放大了他的成就,无论如何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承担巨大的风险。

  尽管沙克尔顿没有达到南极点,但他仍被誉为英雄。英国政府高度评价其“发现的伟大价值”,授予他两万英镑。他回伦敦后不久就完成并出版了两卷著作——《南极的心脏》,暗示他真正征服了南极大陆。

  

 

  6. 李占生:去过16次南极的“不知疲倦的南极老者”、《南极洲》译者

  

 

  

 

  1988年10月至1989年2月,为建“中山站”选址,在半年之内我两次下南极,三闯南大洋“西风带”。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撼天动地的大浪摇得人心里七上八下,好像五脏六腑全错了位,胃腔直接连着口腔似的。我感到腹腔内时时有东西上涌,于是抄起呕吐袋直奔洗手间,刚趔趄了两步,在胃腔液压动力的反作用下,胃液和半消化物喷涌而出。

  “极地号”冲出了冰山的包围圈,但运输艇又必须经过这些冰山,才能将建站物资运上岸。我们不得不将物资从大船吊到驳船上,再用小艇拖着驳船进入满是冰山的海湾。湾内浮冰涌动,险情时有发生,但大家深知,冰区犹如战场,建站活动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兑现对国人的承诺:当年选址,当年建站,当年越冬。

  二十七年过去了,当年那些一起建站的朋友都已步入了古稀之年。但我的脑海中,至今还常常浮动着一艘与冰山极不成比例的小艇,在满是浮冰的海湾内左突右进,苦苦探寻航线的画面;我的眼前还常常闪现科考队员手执电焊枪,在钢架座上电焊时,火花四溅的场面。

  那是一个艰苦而不知苦的年代,那是一群以苦为乐的人们;他们是一群普通劳动者,却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事迹;他们谁都不是英雄,却成就了一番英雄伟业。

  

 

  7. 秦大河: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第一人,为《南极洲》做序

  

 

  

 

  在八九十年代时候秦大河院士徒步6000公里横穿南极大陆,这在当时是轰动全世界的一个事情,鼓舞了很多年轻人,是很励志的一件事情。

  事情发生在将近30年之前,有一支南极探险队,它分别由美国、法国、前苏联、英国、日本、中国6国成员组成的探险队,其中探险队中秦大河院士是唯一坚持到底的科学家。

  整个行程是5890多公里,历时220天,全程是徒步和滑雪,6个人当中,跟随其他5位探险家,我们的体力不如人家。像美国人和法国人是职业探险家,搞了一辈子,经验很丰富。对秦院士来说的最低要求是不能掉队,第二,一定要完成科学任务,第三,活着回来。如果能够保证这三点就是最大的成功。

  秦院士的体重减轻了30公斤,他现在的体重是95公斤,横穿南极时体重计只有59公斤,不到120斤,体力消耗非常大。

  在大南极州沿着最长路线走过去的,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徒步横穿唯一的记录,最长路线是在一个野外获得了全程1米深度的雪深,覆盖的年代大概30-50年,发表了非常好的成果。

  这些成绩和现在的科学相比非常有限,现在中国南极冰冻学研究非常精彩,但是也是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以上部分文字内容选自《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部分内容依据图书发布会嘉宾发言整理。

  

 

  《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

  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两百余年的南极洲历史

  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极探险史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做序

  在个人故事背后,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间对土地和资源控制的竞争。这本书带我们进入紧张的氛围,遥远的南极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 《自然》

  大卫·戴是澳大利亚的国宝,这本巨著涉及的主题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

  —— 《文学评论》

  自1770 年到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本书讲述了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探险、科考及地缘政治史。作者遍查欧洲、美洲和澳洲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梳理史实,细致考证,使得南极洲两百余年的历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

  译者李占生,多年随外交部组建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海洋、南极的国际会议,参加过南极矿产资源和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1988年曾亲手将“中山”旗帜插在南极拉斯曼丘陵之上,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

  前后环衬遥相呼应,完成南极洲从18世纪至今,从无主之地、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一次宏大呈现。

  

 

  1929年12月挪威探险队到达恩德比地,芬恩·霍尔姆登陆后升起了挪威国王和王后送给他的丝质国旗。他回国后宣布“恩德比(地)属于挪威所有”。(挪威极地研究所)

  

 

  麦克默多基地的保龄球馆将填充后的企鹅尸体用作保龄球瓶。(美国南极署图书馆)

  

 

  澳大利亚在赫德岛上开设的邮局,很多国家利用邮局作为对所占领的地域形式主权的一种方式。(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A1200 L10025)

  

 

  猜你喜欢:

责任编辑:
关于南极的3本好书 |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专题推荐

关于南极的3本好书 |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专题推荐

2017-05-22 09:50:28
来源:商务印书馆 作者: 商务印书馆
关键词:南极洲 我要评论
南极,人类最后到达的一个大陆,地球最南端的最后一块净土。这里是酷寒的地界,更是每一颗心灵愿意抵达的诗与远方……

   南极,人类最后到达的一个大陆,地球最南端的最后一块净土。这里是酷寒的地界,更是每一颗心灵愿意抵达的诗与远方……

  从今天开始到至6月1日,我国将在北京主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第20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

  一起读一读关于南极的3本好书吧:

  1.《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秦大河院士作序推荐

  2.《南极“忍耐号”历险记》

  3.《库克船长日记》

  

 

  1. 库克船长:

  “我打算不止于比前人走得更远,而是要尽人所能走到最远。”

  

 

  

 

  库克船长,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和制图师,创下首次有欧洲船只环绕新西兰航行的纪录。

  1775年8月,詹姆斯•库克船长带着他的海图和航海日记不无沮丧地拾阶而上,走进伦敦海军部的大楼。这个约克郡农场雇工的儿子,一举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者之一,美中不足的是他没能成就18世纪赋予他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库克在1768——1771年完成了他的首次历史性环球航行。

  

 

  库克在1771年6月回到伦敦。“奋进”号船上装满了奇异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动物,班克斯和索兰德两位学者为科学家们设展参观,向国王讲述了那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岛屿和那里的居民生活的故事。

  1774年12月,库克将穿越太平洋驶向合恩角,他对发现南方大陆还心系一线希望。

  库克此次的发现之旅,要找到以往探险者曾经到过被认为是南方大陆一部分的那些地方。这些海域巨鲸成群,一个官员抱怨道,鲸群“喷水” “不断污染我们所在地方的空气,大气中散发着一种难以忍受的味道”。

  他们登陆后,发现大大小小的海湾河水湾里,到处都挤满毛海豹、海狮、企鹅和各种海鸟。于是他们射杀大个的海獅,将其脂肪炼成食用油;用棍棒击毙个体小的海獅、海豹以及企鹅和羽毛未丰的海鸟,提回船上成了晚宴的盘中餐。

  开普敦在招手,库克不想为这次历史性发现之旅再花费更多的时间。船员们对此兴奋之极,歌声中表达了他们的欣喜之情:

  勇敢的小伙子们,走出寒带我们不再害怕;

  心怀欣喜面对好望角,我们出发。

  感谢上帝,我们成就了环球航行,

  犹如找到了南方大陆令人高兴。

  但是他们说今年已为时太晚,

  我们不再漂泊,不再冒险。

  

 

  《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

  数百年西方大航海的绝佳之作,困扰千年的“南方大陆之谜”的总结算,伟大的库克船长“发现”澳新的精彩航程。十八世纪南太平洋探险的最真记录。

  首个中文版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 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画像

  阿蒙森害怕输给斯科特,于1911年9月8日就出发奔赴南极点。他们出发过早,当时气温尚低至摄氏零下56度,挪威人被严寒击败,被迫返回。10月15日他们再次出发,他们以每天30多公里的速度行进,翻越了罗斯冰障后到达了第一个食品补给点。

  一旦阿蒙森到达了冰区的尽头,他就不得不通过在横断山脉的缺口处找到穿越之路,面对冰裂隙纵横的冰川和近万英尺高的极地高原。当阿蒙森穿越这些地区后,像他预计的那样,那些筋疲力尽的狗都成了残存的18条狗的狗粮。—路上,他以挪威赞助者和他的探险同胞的名字命名了很多地貌显著的地区。

  

 

  阿蒙森使用狗拉雪橇

  阿蒙森和他的四个伙伴冷静而准确地向南极点推进。当他们到达沙克尔顿的“向南最远的点”时,他们用雪杖竖起挪威国旗,插在开路雪橇上,以此表明,他们正代表他们的年轻国家从这里拓出一条通往南极点的新路。

  阿蒙森写道,“整个行程中没有什么时候令我如此感动”,“热泪夺眶而出,令我难以抑制,是那国旗指向的远方征服了我的心”。

  当他们于1911年12月15日最终接近南极点时,他的一个同伴记录道,“实现了我们期望的目标……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是第一批登陆极点的人,在这取飘扬的不是英国国旗而是我们挪威的三色旗”。

  

 

  阿蒙森的小队,率先抵达南极点

  阿蒙森和他的四个伙伴象征性地握紧临时代用的旗杆,并“高高举起飘扬的旗帜,他们一起第一次把它插在南极点上”。与此同时,阿蒙森宣布:“为此,我们将您——尊敬的国旗,竖立在南极点上,并命名这片冰雪高原为‘国王哈康七址高原’。”这历史件的一幕被摄入了镜头。

  在英国不得不承认阿蒙森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之时,南极高原的属权之争才刚刚开始。

  

 

  3. 斯科特:像绅士一样死去。

  “勇于拼搏,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绝不屈服。”

  

 

  

 

  斯科特,南极竞赛的另一位主角

  “任何想探险的人都应该把那个地方看成归我所有”。

  斯科特认为对绅士探险家来说,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斯科特自己的探险计划在有序地进行并将于1909年9月13日正式公布。虽然他探险的主要目标是“登陆南极点,以确保大英帝国对此的荣誉”,但斯科特对科学格外地关注。最终,有十名科学家与斯科特的第二次南极探险队签约,科学家人数比以往去过南极的科学家总人数还多。

  直到1912年1月16日,阿蒙森都快回到他的基地了,斯科特才发现挪威人留下的一面黑色标记旗,并看见了雪地上他们的竞争对手留下的雪橇、滑雪板和雪橇狗的印迹。英国人还没到南极点,但很明显挪威人已经领先他们了。

  

 

  斯科特与队员拉着雪橇赶往南极点

  斯科特和他的四个同伴挣扎着穿越极地高原,坏血病、冻伤和挫败感折磨着他们疲惫的身躯。

  他们不得不以羸弱的身躯在不断恶化的天气下,拖着增重的雪橇。采集地质样品有助于挽救他们不幸的命运,美化其科学形象,以此表明他们不同于阿蒙森的探险队。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后排中)与队员在南极合影。斯科特和他失意的伙伴们在南极点升起英国国旗。尽管他们输给了阿蒙森,但英国仍然声称对南极高原拥有主权。

  斯科特曾告诉世人,他的探险队可能会有牺牲,但他们不是单纯地为了争先奔赴南极点。如果他们死了,也是为科学事业死,绝不是毫无目的的冒险行为。

  在其中一封信中,斯科特声称,他们的死亡表明“英国人仍能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死亡,并为之奋斗到底”,从而为“未来的英国人树立榜样”。在另一封信中,斯科特写道他们将“像绅士一样死去”,以此彰显 “忍耐所需要的勇气和力量在我们的民族中并没有失传”。

  几个月后,人们终于在他们生前所在的地方找到了他们的遗体,他们身边还屹立着那个锥形雪堆和一些冰体。回到斯科特的基地后,人们在附近的小山丘上立起了一个十字架,上面刻有阿尔弗莱德•坦尼森在《尤利西斯》中的诗句:“勇于拼搏,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绝不屈服。”

  

 

  

 

  斯科特日记

  

 

  4. 莫森:单人跋涉大冰盖

  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的第一位探险家

  

 

  莫森曾去探望过斯科特的妻子凯瑟琳,莫森带(单翼)飞机上船的决定就源于凯瑟琳的建议。她认为飞机可激发公众的兴趣,并可通过在澳大利亚的飞行表演筹集资金。

  

 

  莫森航空探测的计划失败后,他将坠毁的飞机改装成“空中托拉雪橇”,这样仍能吸引公众的关注。

  莫森从来没有把那架飞机带到南极,或者说那还算不上是飞机。它在阿德莱德举行的一次飞行表演中坠毁,以至于无法修复。莫森决定去掉机冀,希望用它组合成机动雪橇。修补后形成的组合物被莫森称为“空中拖拉雪橇”,以此激发公众对南极的兴趣。

  虽然莫森失去了可能用来快速探测大面积地域的飞机,但他的探险队中仍有另外两项创新,足以占足报纸版面,使之与斯科特和阿蒙森角逐南极点时的报道堪有一比,尽管莫森探险队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

  为了对漫长的海岸线宣示领土主张,莫森要在这无尽无休的延障中找到一处登陆点,建立基地。虽然他们航行到岸边那一天天气相对平静,但从冰盖上刮下来的暴风呼啸不止,这给莫森计划的实施带来很多困难。

  他在1914年2月回到阿德莱德同记者最初见面时,没有提到跌人冰裂隙的经过。记者们说,他“不愿多说”所经历过的苦难,宁愿向大家报告:

  那30天我孤身一人,经历了一场胜利大逃亡。到最后阶段我已经饿得无法忍受,在深深的积雪中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发现前边有一块黑色的东西。原来是一块食物,是派来搜救我的人员遗落的。这真是意外中的幸运我认为那是我最不愿经历的时刻……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莫森的诸多计划被打乱。令莫森懊恼的是斯科特的失败的阴影,完全覆盖了莫森在探险方面取得的成功,尽管他探险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日本和德国。

  

 

  5. 沙克尔顿:现代骑士,千里孤舟搬救兵

  

 

  

 

  1914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带领的一群经验丰富的探险家首次横穿了南极大陆,成为了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的队伍。

  1908年8月,沙克尔顿开始为挺进南极点而沿途布设食品储存点,此时只剩下四匹矮种马。虽然他带来了一些雪橇狗,由于没有富于经验的驯狗员,因此雪橇狗一直用不上。沙克尔顿不幸的选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只能靠人拉雪橇的结果。

  三个星期后,沙克尔顿和另外三名队员踏上了距离南极点1200公里的征程。

  1908年圣诞节那天,是决定性的一天。沙克尔顿承认靠剩下仅够一个月的食物不可能完成两个月的探险征程。整个团组集聚在帐篷里共进庆祝晚宴,享受着最后的雪茄和薄荷甜酒。

  

 

  曾经,沙克尔顿爵士和队友们的“詹姆斯•凯尔德号”装载的物资将维持6个人一个月的生存,这些物资比如:

  30盒火柴;

  1罐变性酒精;

  10盒火焰喷枪;

  1盒蓝光灯;

  2个普里默斯炉灯,外加备用零件和刺针;

  1个“南森”铝锅;

  6个睡袋;

  几双备用的袜子;

  几根蜡烛和一些装在油袋中的肥油。

  食物包括:

  3箱雪橇口粮= 300份口粮配额;;

  2箱坚果食品=200份配额;

  2箱饼干= 600块饼干;

  1箱方糖;

  30包“真乳”奶粉;;

  1罐浓缩牛肉汁块;

  1罐“食益补”盐;

  36加仑的水;

  250磅冰。

  工具包括:

  六分仪;

  海锚;

  双筒望远镜;

  航海地图;

  棱柱形指南针;

  无液气压计。

  沙克尔顿说服自己要反其道而行之,要继续向前走,向上爬。尽管距极点还有400公里,但他不能接受由他开辟了道路而成就别的探险者最后登上南极点这样的事情发生。

  令沙克尔顿感到满意的是,他们距南极点只有97英里的路程(155公里)。很多作家对他的计算有异议,认为沙克尔顿最后那几天的数字是臆断出来的,由此他可以声称他已到达距离南极点不到100英里的路程。

  

 

  《南极:“忍耐号”历险记》

  极地探险的英雄时代,“世间最伟大的领导者”讲述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南极探险故事。

  本书讲述了沙克尔顿爵士及其探险队在去往南极大陆的科考途中发生的故事。书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并大量引用了队员们的航海日记,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不管真相如何,离极点——不管是南极点还是北极点如此之近的距离,都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成就,误判可能放大了他的成就,无论如何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承担巨大的风险。

  尽管沙克尔顿没有达到南极点,但他仍被誉为英雄。英国政府高度评价其“发现的伟大价值”,授予他两万英镑。他回伦敦后不久就完成并出版了两卷著作——《南极的心脏》,暗示他真正征服了南极大陆。

  

 

  6. 李占生:去过16次南极的“不知疲倦的南极老者”、《南极洲》译者

  

 

  

 

  1988年10月至1989年2月,为建“中山站”选址,在半年之内我两次下南极,三闯南大洋“西风带”。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撼天动地的大浪摇得人心里七上八下,好像五脏六腑全错了位,胃腔直接连着口腔似的。我感到腹腔内时时有东西上涌,于是抄起呕吐袋直奔洗手间,刚趔趄了两步,在胃腔液压动力的反作用下,胃液和半消化物喷涌而出。

  “极地号”冲出了冰山的包围圈,但运输艇又必须经过这些冰山,才能将建站物资运上岸。我们不得不将物资从大船吊到驳船上,再用小艇拖着驳船进入满是冰山的海湾。湾内浮冰涌动,险情时有发生,但大家深知,冰区犹如战场,建站活动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兑现对国人的承诺:当年选址,当年建站,当年越冬。

  二十七年过去了,当年那些一起建站的朋友都已步入了古稀之年。但我的脑海中,至今还常常浮动着一艘与冰山极不成比例的小艇,在满是浮冰的海湾内左突右进,苦苦探寻航线的画面;我的眼前还常常闪现科考队员手执电焊枪,在钢架座上电焊时,火花四溅的场面。

  那是一个艰苦而不知苦的年代,那是一群以苦为乐的人们;他们是一群普通劳动者,却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事迹;他们谁都不是英雄,却成就了一番英雄伟业。

  

 

  7. 秦大河: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第一人,为《南极洲》做序

  

 

  

 

  在八九十年代时候秦大河院士徒步6000公里横穿南极大陆,这在当时是轰动全世界的一个事情,鼓舞了很多年轻人,是很励志的一件事情。

  事情发生在将近30年之前,有一支南极探险队,它分别由美国、法国、前苏联、英国、日本、中国6国成员组成的探险队,其中探险队中秦大河院士是唯一坚持到底的科学家。

  整个行程是5890多公里,历时220天,全程是徒步和滑雪,6个人当中,跟随其他5位探险家,我们的体力不如人家。像美国人和法国人是职业探险家,搞了一辈子,经验很丰富。对秦院士来说的最低要求是不能掉队,第二,一定要完成科学任务,第三,活着回来。如果能够保证这三点就是最大的成功。

  秦院士的体重减轻了30公斤,他现在的体重是95公斤,横穿南极时体重计只有59公斤,不到120斤,体力消耗非常大。

  在大南极州沿着最长路线走过去的,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徒步横穿唯一的记录,最长路线是在一个野外获得了全程1米深度的雪深,覆盖的年代大概30-50年,发表了非常好的成果。

  这些成绩和现在的科学相比非常有限,现在中国南极冰冻学研究非常精彩,但是也是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以上部分文字内容选自《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部分内容依据图书发布会嘉宾发言整理。

  

 

  《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

  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两百余年的南极洲历史

  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极探险史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做序

  在个人故事背后,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间对土地和资源控制的竞争。这本书带我们进入紧张的氛围,遥远的南极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 《自然》

  大卫·戴是澳大利亚的国宝,这本巨著涉及的主题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

  —— 《文学评论》

  自1770 年到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本书讲述了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探险、科考及地缘政治史。作者遍查欧洲、美洲和澳洲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梳理史实,细致考证,使得南极洲两百余年的历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

  译者李占生,多年随外交部组建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海洋、南极的国际会议,参加过南极矿产资源和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1988年曾亲手将“中山”旗帜插在南极拉斯曼丘陵之上,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

  前后环衬遥相呼应,完成南极洲从18世纪至今,从无主之地、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一次宏大呈现。

  

 

  1929年12月挪威探险队到达恩德比地,芬恩·霍尔姆登陆后升起了挪威国王和王后送给他的丝质国旗。他回国后宣布“恩德比(地)属于挪威所有”。(挪威极地研究所)

  

 

  麦克默多基地的保龄球馆将填充后的企鹅尸体用作保龄球瓶。(美国南极署图书馆)

  

 

  澳大利亚在赫德岛上开设的邮局,很多国家利用邮局作为对所占领的地域形式主权的一种方式。(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A1200 L10025)

  

 

  猜你喜欢: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关于南极的3本好书 |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专题推荐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