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印度—太平洋(Indo-Pacific)作为一个新的地区概念,可说日益受到关注。从最早由日本提出这个定义,美国将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再到近两年来欧洲国家也纷纷出台印太战略或者指针,日美澳印四国机制首次峰会,以及拜登政府执政后首次日美首脑峰会也突出强调印太。
与此同时,中国则对于印太作为一个可能演变为遏制其发展的潜在反华包围圈战略有所警戒。然而在围绕印太地区的国际争论日益升温过程中,位于这个新定义的地区中心位置的亚细安,对印太究竟是如何思考的,讨论还很少。
亚细安曾经在2019年发表过一份《亚细安的印太展望》的文件,这份文件展示了亚细安对于印太的一些初步回应,但还不是一份战略文件。换言之,亚细安对于印太地区的战略思考共识还在形成和发展中。
亚细安对印太概念的独特逻辑
首先,对亚细安来说,印太地区不是一个巨型地区地缘政治概念,而是三个地区的叠加。在冷战中,美国的战略家常常使用“欧亚大陆”的概念来思考国际战略,而广袤的欧亚大陆作为一个大国政治的棋盘,众多的中小国家的逻辑几乎是被忽视的,因为被视为棋子。
广阔的太平洋加上印度洋组成的印太地区,如果从大国地缘政治大棋盘的角度理解,实际上就如同海洋版本的欧亚概念了。这对于地处两洋中心和重要的入口的亚细安国家来说并不舒服。从亚细安角度来说,印太地区将会更多地被理解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三个地区的叠加。
第二,上述非地缘政治概念的印太概念的理解,是基于亚细安对于加剧中的大国地缘政治和战略竞争,可能引发自身战略自主空间萎缩的担忧的逻辑。随着本地区大国力量对比变化迅速,亚细安最为重要的战略利益就是不能让大国关系重组的巨大能量,渗透到他们国家内部或者国家之间;不干涉内政和不选边是亚细安战略关注的焦点。亚细安发布的“亚细安印太展望”中,可以明显看到对于不断深化的大国之间互不信任、误判和零和思维的担忧。
第三,亚细安对于新地区概念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印太地区这个概念最终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地区合作概念,还须要实践检验。当年亚太概念炙手可热,但是除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外,真正采纳亚太框架的地区机制有多少呢?区域建设仅仅依靠一时的热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历史上有过太多这样的不成功经验,例如东北亚、环日本海等都没有发展起来。
亚细安印太核心利益
亚细安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不仅确保了成员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乱,而且建立了一系列亚细安领导其他地区大国参加的区域合作机制和安排。这种弱小国家带动大国强国的地区主义模式,可说独一无二,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奇迹。
为什么亚细安能够做到这些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亚细安紧紧抓住战略自主权,并且在地区多边主义中坚持“亚细安核心”原则。这个成功经验将是亚细安定义新印太地区核心战略利益的基本。
首先,地区战略自主是亚细安建立和发展的出发点,这也会在印太战略思考中得到延续。1967年,亚细安在越南战争中诞生,这实际上就是东南亚国家对于当时冷战中的大国高度对抗,可能威胁自身利益的一个战略解答。70年代后,亚细安的发展得益于其在柬埔寨危机中所发挥的中心作用。
90年代,亚细安的扩大和东亚合作机制的扩展,也得益于亚细安成功应对缅甸危机,和及时吸纳越南成为成员国,并且将中国和印度等大国邀入亚细安区域论坛。进入2000年代后,亚细安又成功将东亚合作升级为东亚峰会,吸纳了中美俄印参加。
现在印太地区大国出现关系紧张的动态,亚细安只有坚持战略自主和保持“亚细安核心”原则,才能同过去几10年一样克服挑战;一旦失去这些原则,亚细安就会分崩离析,沦为大国政治的角斗场。
第二,从机制建设上来说,亚细安的印太战略必须符合上述两个原则,而不是从事新的印太地区机制或安排。战略自主要求亚细安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这也是为什么亚细安提出建设三个共同体。对亚细安来说,印太战略必须服务于三个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而不是弱化它们。
“亚细安核心”原则意味着在更大的区域主义合作中,以亚细安领导的现有各种机制和安排为核心。印太概念必须有利于亚细安领导的更大的区域多边主义机制的深化,以及为创新提供动能,而非用新的印太地区合作架构来取代。当年,APEC也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合作安排,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政治安全等综合性框架。亚细安对于区域多边主义的态度就是“亚细安核心”作用,不另起炉灶。
第三,从思想基础来说,亚细安的印太战略思考必须是非军事集团化、非意识形态化和具有包容性的。从亚细安自身和亚细安主导的地区合作来看,实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国家包容共处是一条基本主线。如果印太概念被认为加上意识形态色彩,或者以价值观划分出不同的内部小俱乐部,或者以军事集团为基础,就会同亚细安提倡的多样性中团结包容的理念产生冲突。
现在,大国关系竞争性强化,对于亚细安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过去一段时间,东亚区域多边主义的势头稍有减弱,印太概念的出现可以扮演一个积极的外压作用,促使亚细安认真思考如何提高亚细安三个共同体的凝聚力,以及强化更大的地区合作新方法。
亚细安印太战略原则与路线图
尽管亚细安的印太战略尚在讨论之中,但可以设想一些基本的原则将会在继承中得到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具体路线图也会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亚细安的印太战略文件将会是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主要政治文件智慧结晶的延伸,而不会是在知识和思想上推倒重来,或者另起炉灶。历史上,亚细安在处理与地区大国关系上有两份重要的文件,第一份是1976年2月首次亚细安领导人峰会上签署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reaty on Amity and Cooperation,简称TAC);第二份是1995年8月发表的《亚细安区域论坛概念文件》(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 Concept Paper)。
这两个文件为“亚细安核心”的多边主义规定了基本原则和规范。从原则角度来说,它包括了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从规范角度来说,包括了循序渐进、协商外交、共识建构等具体的操作性内容。尽管这些原则和规范,有时候被批评为没有效果,但事实证明,在管理本地区国家关系中信任不足的时候是有效的。
有理由相信,亚细安上述文件的基本精神,也会在印太战略文件中得到体现。亚细安第三份重要的政治文件是2008年1月发表的《亚细安宪章》(ASEAN Charter);其中,第二条写道:亚细安要坚持法治、善治、民主、尊重基本自由、保护发展人权、发展社会公正等。相信这些内容也会在印太战略的起草中加以考量。
第二,就亚细安的印太战略具体实施路线图来说,笔者认为还须观察,但扎实推进互联互通将不只是起点,而是贯穿整个过程。如前所述,亚细安眼中的印太地区不是传统大国战略大棋局中的地缘政治概念,这样的宏大巨型地缘政治概念会成为大国争霸的大舞台。而且由中小国家组成的亚细安,如此广大的地缘政治是无法掌控的,相反处于当中会成为争霸的战场。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出现,亚细安必须把这个在大国眼中的完整地缘政治概念加以分解,成为三个区域的叠加。
亚细安要扮演桥梁作用和中心作用,必须建立以亚细安为中心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只有在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地区相互之间的连接性,而不是印太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地区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有亚细安的桥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细安会继续推进本地区的陆海空,以及人员往来和经济活动的互联互通。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印度—太平洋(Indo-Pacific)作为一个新的地区概念,可说日益受到关注。从最早由日本提出这个定义,美国将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再到近两年来欧洲国家也纷纷出台印太战略或者指针,日美澳印四国机制首次峰会,以及拜登政府执政后首次日美首脑峰会也突出强调印太。
与此同时,中国则对于印太作为一个可能演变为遏制其发展的潜在反华包围圈战略有所警戒。然而在围绕印太地区的国际争论日益升温过程中,位于这个新定义的地区中心位置的亚细安,对印太究竟是如何思考的,讨论还很少。
亚细安曾经在2019年发表过一份《亚细安的印太展望》的文件,这份文件展示了亚细安对于印太的一些初步回应,但还不是一份战略文件。换言之,亚细安对于印太地区的战略思考共识还在形成和发展中。
亚细安对印太概念的独特逻辑
首先,对亚细安来说,印太地区不是一个巨型地区地缘政治概念,而是三个地区的叠加。在冷战中,美国的战略家常常使用“欧亚大陆”的概念来思考国际战略,而广袤的欧亚大陆作为一个大国政治的棋盘,众多的中小国家的逻辑几乎是被忽视的,因为被视为棋子。
广阔的太平洋加上印度洋组成的印太地区,如果从大国地缘政治大棋盘的角度理解,实际上就如同海洋版本的欧亚概念了。这对于地处两洋中心和重要的入口的亚细安国家来说并不舒服。从亚细安角度来说,印太地区将会更多地被理解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三个地区的叠加。
第二,上述非地缘政治概念的印太概念的理解,是基于亚细安对于加剧中的大国地缘政治和战略竞争,可能引发自身战略自主空间萎缩的担忧的逻辑。随着本地区大国力量对比变化迅速,亚细安最为重要的战略利益就是不能让大国关系重组的巨大能量,渗透到他们国家内部或者国家之间;不干涉内政和不选边是亚细安战略关注的焦点。亚细安发布的“亚细安印太展望”中,可以明显看到对于不断深化的大国之间互不信任、误判和零和思维的担忧。
第三,亚细安对于新地区概念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印太地区这个概念最终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地区合作概念,还须要实践检验。当年亚太概念炙手可热,但是除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外,真正采纳亚太框架的地区机制有多少呢?区域建设仅仅依靠一时的热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历史上有过太多这样的不成功经验,例如东北亚、环日本海等都没有发展起来。
亚细安印太核心利益
亚细安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不仅确保了成员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乱,而且建立了一系列亚细安领导其他地区大国参加的区域合作机制和安排。这种弱小国家带动大国强国的地区主义模式,可说独一无二,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奇迹。
为什么亚细安能够做到这些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亚细安紧紧抓住战略自主权,并且在地区多边主义中坚持“亚细安核心”原则。这个成功经验将是亚细安定义新印太地区核心战略利益的基本。
首先,地区战略自主是亚细安建立和发展的出发点,这也会在印太战略思考中得到延续。1967年,亚细安在越南战争中诞生,这实际上就是东南亚国家对于当时冷战中的大国高度对抗,可能威胁自身利益的一个战略解答。70年代后,亚细安的发展得益于其在柬埔寨危机中所发挥的中心作用。
90年代,亚细安的扩大和东亚合作机制的扩展,也得益于亚细安成功应对缅甸危机,和及时吸纳越南成为成员国,并且将中国和印度等大国邀入亚细安区域论坛。进入2000年代后,亚细安又成功将东亚合作升级为东亚峰会,吸纳了中美俄印参加。
现在印太地区大国出现关系紧张的动态,亚细安只有坚持战略自主和保持“亚细安核心”原则,才能同过去几10年一样克服挑战;一旦失去这些原则,亚细安就会分崩离析,沦为大国政治的角斗场。
第二,从机制建设上来说,亚细安的印太战略必须符合上述两个原则,而不是从事新的印太地区机制或安排。战略自主要求亚细安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这也是为什么亚细安提出建设三个共同体。对亚细安来说,印太战略必须服务于三个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而不是弱化它们。
“亚细安核心”原则意味着在更大的区域主义合作中,以亚细安领导的现有各种机制和安排为核心。印太概念必须有利于亚细安领导的更大的区域多边主义机制的深化,以及为创新提供动能,而非用新的印太地区合作架构来取代。当年,APEC也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合作安排,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政治安全等综合性框架。亚细安对于区域多边主义的态度就是“亚细安核心”作用,不另起炉灶。
第三,从思想基础来说,亚细安的印太战略思考必须是非军事集团化、非意识形态化和具有包容性的。从亚细安自身和亚细安主导的地区合作来看,实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国家包容共处是一条基本主线。如果印太概念被认为加上意识形态色彩,或者以价值观划分出不同的内部小俱乐部,或者以军事集团为基础,就会同亚细安提倡的多样性中团结包容的理念产生冲突。
现在,大国关系竞争性强化,对于亚细安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过去一段时间,东亚区域多边主义的势头稍有减弱,印太概念的出现可以扮演一个积极的外压作用,促使亚细安认真思考如何提高亚细安三个共同体的凝聚力,以及强化更大的地区合作新方法。
亚细安印太战略原则与路线图
尽管亚细安的印太战略尚在讨论之中,但可以设想一些基本的原则将会在继承中得到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具体路线图也会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亚细安的印太战略文件将会是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主要政治文件智慧结晶的延伸,而不会是在知识和思想上推倒重来,或者另起炉灶。历史上,亚细安在处理与地区大国关系上有两份重要的文件,第一份是1976年2月首次亚细安领导人峰会上签署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reaty on Amity and Cooperation,简称TAC);第二份是1995年8月发表的《亚细安区域论坛概念文件》(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 Concept Paper)。
这两个文件为“亚细安核心”的多边主义规定了基本原则和规范。从原则角度来说,它包括了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从规范角度来说,包括了循序渐进、协商外交、共识建构等具体的操作性内容。尽管这些原则和规范,有时候被批评为没有效果,但事实证明,在管理本地区国家关系中信任不足的时候是有效的。
有理由相信,亚细安上述文件的基本精神,也会在印太战略文件中得到体现。亚细安第三份重要的政治文件是2008年1月发表的《亚细安宪章》(ASEAN Charter);其中,第二条写道:亚细安要坚持法治、善治、民主、尊重基本自由、保护发展人权、发展社会公正等。相信这些内容也会在印太战略的起草中加以考量。
第二,就亚细安的印太战略具体实施路线图来说,笔者认为还须观察,但扎实推进互联互通将不只是起点,而是贯穿整个过程。如前所述,亚细安眼中的印太地区不是传统大国战略大棋局中的地缘政治概念,这样的宏大巨型地缘政治概念会成为大国争霸的大舞台。而且由中小国家组成的亚细安,如此广大的地缘政治是无法掌控的,相反处于当中会成为争霸的战场。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出现,亚细安必须把这个在大国眼中的完整地缘政治概念加以分解,成为三个区域的叠加。
亚细安要扮演桥梁作用和中心作用,必须建立以亚细安为中心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只有在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地区相互之间的连接性,而不是印太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地区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有亚细安的桥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细安会继续推进本地区的陆海空,以及人员往来和经济活动的互联互通。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