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事实往往是你我所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对于特朗普上台以来这两个月的政策,我们仍无法妄下定论。为什么我们对特朗普的政策不了解?可能有如下四个理由:一是特朗普的人格较为复杂,二是特朗普组建政府和出台政策的速度非常缓慢,三是特朗普是颠覆性的领导人,四是美国面临的时代非常复杂。
复杂的多重人格
关于特朗普领袖人格的研究属于心理学范畴,存在一定争议。我们就退而求其次,只分析他的特殊背景。特朗普来自纽约皇后区,来自皇后区的美国人多具有好斗、好争论、爱炫耀、苛刻等性格特点。
特朗普是个商人,但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子承父业。家族企业的组织文化把个人忠诚看得非常重,因此特朗普在选择官员的时候也将忠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同时,特朗普积极参加美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具有娱乐身份,这点和里根很像。
由于特朗普是商人出身,在政界没有班底,他更倾向于在朋友和家人中决定组阁人选。换句话说,其速度之慢仅是因为他不知道要任用谁。同时,受家族企业文化熏陶,特朗普把个人忠诚看得非常重,凡是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就迅速解雇,随即任用符合自己要求且对自己忠诚的人。但是,组建政府不同于管理家族企业,这种任人唯亲的方式造成被任用的政府成员无法明确自身职责。政府工作需要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一群不明职责、不懂合作的人。
特朗普善于使用信息化传播手段为自己造势,比如用推特进行宣传。在信息化背景之下,他也采用一些技术性宣传手段,从而在总统选举中抢得先机。特朗普兼具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特点,他的一系列政策虽然出格,但不逾越底线,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原则是什么。
罗斯福式的颠覆者
目前美国正面临着经济和文化问题冲击,很多人已看不懂自己的国家,也无法理解那些追随特朗普的人。许多美国人崇尚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但这却导致整个社会渐趋分裂和极化。特朗普恰恰利用正在不断分裂的价值观,把自己打造成底层人民的代表。底层人民也相信他能够代表自己,从而打破美国的固化阶层。
特朗普的政策扑朔迷离,无背景可供分析,目前出台的政策也经常自相矛盾。尽管如此,他的政策出发点却是一致的:一是美国优先;二是缩小政府规模;三是争取平等的同盟关系,要求盟友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对于人权,特朗普也持怀疑态度。
某种意义上,特朗普把自己看成一名具有破坏性的士兵。他的政策往往与传统政治理论相违背,仅用政治理论很难解释他的许多政策选择。同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非常特殊,也就是所谓的“推特外交”。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所能了解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不对称的,这使得特定的观点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特朗普利用推特成为意见领袖,从而引领民意,推广其政治立场和政策选择。
贴民粹标签不合适
美国面临着一系列冲击。例如朝鲜问题,就需要不一样的政策主张以改变现状。然而,美国制度中的三权分立和民主分权限制了总统权力。同时两党制的政治现实也为政策实施蒙上不确定性,特朗普政策的取向与实施必然会受到这一因素的限制。
美国人民对于特朗普的反应也是两极化的。一部分人对特朗普的政策和他的上台进行了猛烈批评,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为之雀跃,甚至共和党内部也是分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最近一次较大范围的民意调查中,只有5%的人未表明自己的倾向。由此可见,尽管观点是分裂的,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对特朗普都持有自己的看法。
给特朗普贴标签是错误的。他不是反全球化主义者,只是对自由贸易之于美国的意义表示怀疑。用民粹主义来形容他并不合适。
特朗普是一个后现代的总统,标志着政治学研究走向后实证主义,我们对于模型的过度信任可能是错的,事实并不像模型那样明显。
美国需要特朗普这样的总统,但特朗普目前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团队的组建。目前特朗普的用人原则还有待商榷,他本人的确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总体来说,他是一位非常复杂的总统,我们下结论时必须慎重。
中美会竞争,但形式难测
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将会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但竞争形式还难以预测。经济竞争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中美双方进步,但安全领域的竞争是非常危险的。未来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竞争是有限的、有规则的、可控的。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恢复保守的趋势,但也不能过度解读美国对华政策。中国欢庆春节时,特朗普并没有和以往的美国总统一样致以贺电,但他的女儿和外孙女在中国使馆庆祝了新年,外孙女还表演了中文歌曲。
至于TPP,普通人并没有感受到TPP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只是觉得“自由贸易总是好的”。区域贸易与全球贸易之间的关系目前也存在争议,区域贸易自由化协定并不一定会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可能会产生“意大利面碗”效应,过多的自由贸易协定会形成对外的排他性,同时过于繁琐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会对全球贸易的发展产生阻碍。
新问题只有出现才有机会得到解决。“历史的终结”已被证明是愚蠢的理论,资本主义民主也被证明有一系列缺点。对于特朗普的认识,我们也应该持类似的务实态度。
(作者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整理自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高端系列讲座,终稿未经本人审阅)
事实往往是你我所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对于特朗普上台以来这两个月的政策,我们仍无法妄下定论。为什么我们对特朗普的政策不了解?可能有如下四个理由:一是特朗普的人格较为复杂,二是特朗普组建政府和出台政策的速度非常缓慢,三是特朗普是颠覆性的领导人,四是美国面临的时代非常复杂。
复杂的多重人格
关于特朗普领袖人格的研究属于心理学范畴,存在一定争议。我们就退而求其次,只分析他的特殊背景。特朗普来自纽约皇后区,来自皇后区的美国人多具有好斗、好争论、爱炫耀、苛刻等性格特点。
特朗普是个商人,但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子承父业。家族企业的组织文化把个人忠诚看得非常重,因此特朗普在选择官员的时候也将忠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同时,特朗普积极参加美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具有娱乐身份,这点和里根很像。
由于特朗普是商人出身,在政界没有班底,他更倾向于在朋友和家人中决定组阁人选。换句话说,其速度之慢仅是因为他不知道要任用谁。同时,受家族企业文化熏陶,特朗普把个人忠诚看得非常重,凡是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就迅速解雇,随即任用符合自己要求且对自己忠诚的人。但是,组建政府不同于管理家族企业,这种任人唯亲的方式造成被任用的政府成员无法明确自身职责。政府工作需要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一群不明职责、不懂合作的人。
特朗普善于使用信息化传播手段为自己造势,比如用推特进行宣传。在信息化背景之下,他也采用一些技术性宣传手段,从而在总统选举中抢得先机。特朗普兼具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特点,他的一系列政策虽然出格,但不逾越底线,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原则是什么。
罗斯福式的颠覆者
目前美国正面临着经济和文化问题冲击,很多人已看不懂自己的国家,也无法理解那些追随特朗普的人。许多美国人崇尚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但这却导致整个社会渐趋分裂和极化。特朗普恰恰利用正在不断分裂的价值观,把自己打造成底层人民的代表。底层人民也相信他能够代表自己,从而打破美国的固化阶层。
特朗普的政策扑朔迷离,无背景可供分析,目前出台的政策也经常自相矛盾。尽管如此,他的政策出发点却是一致的:一是美国优先;二是缩小政府规模;三是争取平等的同盟关系,要求盟友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对于人权,特朗普也持怀疑态度。
某种意义上,特朗普把自己看成一名具有破坏性的士兵。他的政策往往与传统政治理论相违背,仅用政治理论很难解释他的许多政策选择。同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非常特殊,也就是所谓的“推特外交”。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所能了解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不对称的,这使得特定的观点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特朗普利用推特成为意见领袖,从而引领民意,推广其政治立场和政策选择。
贴民粹标签不合适
美国面临着一系列冲击。例如朝鲜问题,就需要不一样的政策主张以改变现状。然而,美国制度中的三权分立和民主分权限制了总统权力。同时两党制的政治现实也为政策实施蒙上不确定性,特朗普政策的取向与实施必然会受到这一因素的限制。
美国人民对于特朗普的反应也是两极化的。一部分人对特朗普的政策和他的上台进行了猛烈批评,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为之雀跃,甚至共和党内部也是分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最近一次较大范围的民意调查中,只有5%的人未表明自己的倾向。由此可见,尽管观点是分裂的,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对特朗普都持有自己的看法。
给特朗普贴标签是错误的。他不是反全球化主义者,只是对自由贸易之于美国的意义表示怀疑。用民粹主义来形容他并不合适。
特朗普是一个后现代的总统,标志着政治学研究走向后实证主义,我们对于模型的过度信任可能是错的,事实并不像模型那样明显。
美国需要特朗普这样的总统,但特朗普目前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团队的组建。目前特朗普的用人原则还有待商榷,他本人的确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总体来说,他是一位非常复杂的总统,我们下结论时必须慎重。
中美会竞争,但形式难测
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将会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但竞争形式还难以预测。经济竞争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中美双方进步,但安全领域的竞争是非常危险的。未来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竞争是有限的、有规则的、可控的。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恢复保守的趋势,但也不能过度解读美国对华政策。中国欢庆春节时,特朗普并没有和以往的美国总统一样致以贺电,但他的女儿和外孙女在中国使馆庆祝了新年,外孙女还表演了中文歌曲。
至于TPP,普通人并没有感受到TPP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只是觉得“自由贸易总是好的”。区域贸易与全球贸易之间的关系目前也存在争议,区域贸易自由化协定并不一定会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可能会产生“意大利面碗”效应,过多的自由贸易协定会形成对外的排他性,同时过于繁琐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会对全球贸易的发展产生阻碍。
新问题只有出现才有机会得到解决。“历史的终结”已被证明是愚蠢的理论,资本主义民主也被证明有一系列缺点。对于特朗普的认识,我们也应该持类似的务实态度。
(作者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整理自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高端系列讲座,终稿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