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2017年1月10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芝加哥做告别演说,为他的八年任期划上了句号。奥巴马在演说中通过回顾自己执政八年的政绩、阐述他对美国未来的期许,来为自己的“历史遗产”做一个辩护。10天后,他的继任者唐纳德·特朗普就职,将为美国政治开启一个很有可能完全不同、也很难预料的篇章。我们由此可以感知在不同寻常的时间节点退出和登台的总统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产生的深刻影响。
嘱托美国人“保持团结”
奥巴马的八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八年。在此期间,美国和世界都经历了战后少有的动荡和不安,奥巴马本人的总统生涯既是其产物,也是其直接塑造者,他的各项决策及其背后所秉持的价值观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与八年前激情澎湃的就职演说相比,奥巴马的告别演说显得平和了许多,可以说是“语重心长”。除了回顾和肯定自己的政绩外,演说重点敦促国人坚守信仰,维护美国民主自由价值观,捍卫公平、正义和包容。
奥巴马提到三个威胁美国社会团结的方面:一是收入和机会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分裂,二是种族不平等问题,三是社会孤立隔绝造成交流对话的欠缺。秉承他一贯的理想主义风格,奥巴马呼吁美国民众谨记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1796年去职演说中留下的教导——维护自由民主是一个痛苦过程,需要抵抗任何让自己屈服的企图,成为励精图治的守护者,把制造分裂、割裂共同体纽带的任何企图扼杀在襁褓中。
奥巴马接下来发出的告诫应该说是话有所指。他在告别演说中提醒人们留心“失控的政治对话”造成的威胁,指出这种威胁可以将品质优秀的人排斥在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把持不同意见者视为不怀好意,也可以认定一部分美国人比其他美国人更具备自称美国人的资格,还会导致人们认定整个系统的腐败是“不可避免的”故而轻易责怪被选举出来的领导人却不愿自我反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巴马这位在美国历史上可能是仅次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总统将要把权力移交给一个可以说是最功利、最缺乏道德自律、被媒体指责“正在分裂美国”的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将要把权力移交给一个多年来不遗余力用“出生证阴谋论”来诋毁他、用种族歧视作为竞选煽动工具的人。人们无法想象下一任总统就职演说的内容,更无法想象他的离职演说将会是个什么样子,但可以想象到的是,奥巴马很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历史遗产”将在新总统就任伊始就被废除而灰飞烟灭。
奥巴马在演讲中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表现出过多的沉重和忧虑。维护自由民主和美国社会共识的方案,是奥巴马演说中一贯强调的。他希望美国民众“做一个行动者,而不仅仅是批判者”。他劝告美国民众“你的参与不应仅限于选举……如果已经厌倦了同互联网上的陌生人争吵,那就去和现实中的人交谈”。演讲结束时,奥巴马再一次喊出他八年前那句可以说是永载美国史册的竞选口号:“是的,我们能行!”(YES,WE CAN!)同时又加上一句:“是的,我们做到了!”(YES,WE DID!)
“梦想家”的失落
在很多人眼中,奥巴马是个梦想家。八年后,“梦想家”奥巴马让无数当年的拥护者失望,让一直反对他的人斥为“虚伪矫情”。奥巴马的内外政策是他理想主义的充分写照。他试图扭转被前任小布什通过发动错误战争破坏的美国国际形象,同时在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与古巴复交、国内新能源替代、保护婚姻和性别平等、强制实施全民医保等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推进理想主义价值观,有关举措使他在左右两派当中都背上骂名。
上述很多议题牵涉利益和价值冲突,而奥巴马的理想主义“情怀”与他的性格特点把他置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处境当中。一方面,宏大的理想和乐观主义情绪驱使他选择采取跨党派的方式,试图在推行诸多敏感政策前与反对者达成共识——这在他的第一任期内表现尤甚。另一方面,他不具备一名政治家所应有的圆滑技巧来赢得各方认同。批评他的人指出,与其说奥巴马是个总统,不如说他更像个高高在上的教授或牧师;他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乐于围绕事情的善恶真伪进行辩论而不愿利用私交来达成妥协。
美国政界有个说法:“一个好的政治家不一定是个好人;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个好的政治家”。比尔•克林顿就被视为美国政治家的“黄金标准”——即使是痛恨他道德败坏的很多共和党人,也承认他的政治手腕之老练,佩服他能在恶劣政治环境中取得各方认可而顺利推进他的政治纲领。而从人品来讲,奥巴马和他的夫人米歇尔几乎可以说是代表了美国社会“最好的一面”——行为检点,高度自律,言行得体,性格宽容,健康乐观。他们俩居住的白宫成为“历史上最亲民的白宫”,奥巴马政府是美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最干净”“近零丑闻”政府。但他的政策却推进得异常艰难,常常左右不讨好,无力扭转美国“政治极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以至于在第二任期不得不大量使用总统行政命令来绕过国会阻挠强行推进某些政策,被斥为“滥用职权”“挑战法治”,而法治又恰恰是他极为重视的价值。
历史会记住奥巴马
这样的评价尽管不无道理,实际上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
首先,忽视了大环境对他的制约。奥巴马的八年是战后美国社会环境最艰难的八年,内外交困,国际形象和国内政治经济陷于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不平等达到历史巅峰。尽管奥巴马上台时雄心勃勃希望成为“左派里根”,但历史进程并不依个人理想而改变。奥巴马接手的美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些挑战既有全球范围内的结构性因素,也来自美国自身长久以来的积弊,同时还有帝国衰落时不可避免的焦躁不安。一定程度上讲,奥巴马过去八年在很多决策上的举棋不定和模棱两可,是美国社会自我矛盾心态的写照。
其次,很多研究指出,奥巴马任期内对竞选承诺的落实率远超以前的大部分总统。他的很多政策和法令可被称作“静悄悄的革命”,具有深远影响。即使是他的一些引起争议的政策和法令,其潜在影响力实际上也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展开,例如他的医疗法案实际上还内含着一项帮助学生在贷款方面摆脱银行欺诈的改革,此问题已困扰美国社会多年。奥巴马常被诟病为“华尔街的傀儡”,但他设立的保护消费者权益局极大限制了金融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他的很多政策改变的不仅是政府和企业行为,也带来社会观念的改变,比如清洁能源、环保、司法改革、性别平等、教育改革、新技术革新等。
“奥巴马遗产”最重要的部分可能不在于他的政策,而是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美国社会的潜在影响。他上台本身在种族平等方面的影响已有足够象征意义。尽管很多民权主义者对他在维护黑人权利方面没有更大作为而深感愤怒,但从历史角度看他在这个极敏感话题上的克制可能就是他的最大贡献,多少年后会得到后人缅怀。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价值原则的恪守,尽管不被他的继任者欣赏,却不大可能会被历史尘埃掩盖。奥巴马离任前,民调支持率回升到可与里根执政末期相媲美的水平,这表明,美国民众将会留恋和怀念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巨大希望和鼓舞的人,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价值风雨飘摇、政客道德情操令人不堪之际。可以说,奥巴马是理想主义一面的美国社会的典型产物,尽管那个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17年1月10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芝加哥做告别演说,为他的八年任期划上了句号。奥巴马在演说中通过回顾自己执政八年的政绩、阐述他对美国未来的期许,来为自己的“历史遗产”做一个辩护。10天后,他的继任者唐纳德·特朗普就职,将为美国政治开启一个很有可能完全不同、也很难预料的篇章。我们由此可以感知在不同寻常的时间节点退出和登台的总统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产生的深刻影响。
嘱托美国人“保持团结”
奥巴马的八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八年。在此期间,美国和世界都经历了战后少有的动荡和不安,奥巴马本人的总统生涯既是其产物,也是其直接塑造者,他的各项决策及其背后所秉持的价值观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与八年前激情澎湃的就职演说相比,奥巴马的告别演说显得平和了许多,可以说是“语重心长”。除了回顾和肯定自己的政绩外,演说重点敦促国人坚守信仰,维护美国民主自由价值观,捍卫公平、正义和包容。
奥巴马提到三个威胁美国社会团结的方面:一是收入和机会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分裂,二是种族不平等问题,三是社会孤立隔绝造成交流对话的欠缺。秉承他一贯的理想主义风格,奥巴马呼吁美国民众谨记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1796年去职演说中留下的教导——维护自由民主是一个痛苦过程,需要抵抗任何让自己屈服的企图,成为励精图治的守护者,把制造分裂、割裂共同体纽带的任何企图扼杀在襁褓中。
奥巴马接下来发出的告诫应该说是话有所指。他在告别演说中提醒人们留心“失控的政治对话”造成的威胁,指出这种威胁可以将品质优秀的人排斥在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把持不同意见者视为不怀好意,也可以认定一部分美国人比其他美国人更具备自称美国人的资格,还会导致人们认定整个系统的腐败是“不可避免的”故而轻易责怪被选举出来的领导人却不愿自我反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巴马这位在美国历史上可能是仅次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总统将要把权力移交给一个可以说是最功利、最缺乏道德自律、被媒体指责“正在分裂美国”的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将要把权力移交给一个多年来不遗余力用“出生证阴谋论”来诋毁他、用种族歧视作为竞选煽动工具的人。人们无法想象下一任总统就职演说的内容,更无法想象他的离职演说将会是个什么样子,但可以想象到的是,奥巴马很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历史遗产”将在新总统就任伊始就被废除而灰飞烟灭。
奥巴马在演讲中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表现出过多的沉重和忧虑。维护自由民主和美国社会共识的方案,是奥巴马演说中一贯强调的。他希望美国民众“做一个行动者,而不仅仅是批判者”。他劝告美国民众“你的参与不应仅限于选举……如果已经厌倦了同互联网上的陌生人争吵,那就去和现实中的人交谈”。演讲结束时,奥巴马再一次喊出他八年前那句可以说是永载美国史册的竞选口号:“是的,我们能行!”(YES,WE CAN!)同时又加上一句:“是的,我们做到了!”(YES,WE DID!)
“梦想家”的失落
在很多人眼中,奥巴马是个梦想家。八年后,“梦想家”奥巴马让无数当年的拥护者失望,让一直反对他的人斥为“虚伪矫情”。奥巴马的内外政策是他理想主义的充分写照。他试图扭转被前任小布什通过发动错误战争破坏的美国国际形象,同时在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与古巴复交、国内新能源替代、保护婚姻和性别平等、强制实施全民医保等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推进理想主义价值观,有关举措使他在左右两派当中都背上骂名。
上述很多议题牵涉利益和价值冲突,而奥巴马的理想主义“情怀”与他的性格特点把他置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处境当中。一方面,宏大的理想和乐观主义情绪驱使他选择采取跨党派的方式,试图在推行诸多敏感政策前与反对者达成共识——这在他的第一任期内表现尤甚。另一方面,他不具备一名政治家所应有的圆滑技巧来赢得各方认同。批评他的人指出,与其说奥巴马是个总统,不如说他更像个高高在上的教授或牧师;他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乐于围绕事情的善恶真伪进行辩论而不愿利用私交来达成妥协。
美国政界有个说法:“一个好的政治家不一定是个好人;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个好的政治家”。比尔•克林顿就被视为美国政治家的“黄金标准”——即使是痛恨他道德败坏的很多共和党人,也承认他的政治手腕之老练,佩服他能在恶劣政治环境中取得各方认可而顺利推进他的政治纲领。而从人品来讲,奥巴马和他的夫人米歇尔几乎可以说是代表了美国社会“最好的一面”——行为检点,高度自律,言行得体,性格宽容,健康乐观。他们俩居住的白宫成为“历史上最亲民的白宫”,奥巴马政府是美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最干净”“近零丑闻”政府。但他的政策却推进得异常艰难,常常左右不讨好,无力扭转美国“政治极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以至于在第二任期不得不大量使用总统行政命令来绕过国会阻挠强行推进某些政策,被斥为“滥用职权”“挑战法治”,而法治又恰恰是他极为重视的价值。
历史会记住奥巴马
这样的评价尽管不无道理,实际上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
首先,忽视了大环境对他的制约。奥巴马的八年是战后美国社会环境最艰难的八年,内外交困,国际形象和国内政治经济陷于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不平等达到历史巅峰。尽管奥巴马上台时雄心勃勃希望成为“左派里根”,但历史进程并不依个人理想而改变。奥巴马接手的美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些挑战既有全球范围内的结构性因素,也来自美国自身长久以来的积弊,同时还有帝国衰落时不可避免的焦躁不安。一定程度上讲,奥巴马过去八年在很多决策上的举棋不定和模棱两可,是美国社会自我矛盾心态的写照。
其次,很多研究指出,奥巴马任期内对竞选承诺的落实率远超以前的大部分总统。他的很多政策和法令可被称作“静悄悄的革命”,具有深远影响。即使是他的一些引起争议的政策和法令,其潜在影响力实际上也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展开,例如他的医疗法案实际上还内含着一项帮助学生在贷款方面摆脱银行欺诈的改革,此问题已困扰美国社会多年。奥巴马常被诟病为“华尔街的傀儡”,但他设立的保护消费者权益局极大限制了金融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他的很多政策改变的不仅是政府和企业行为,也带来社会观念的改变,比如清洁能源、环保、司法改革、性别平等、教育改革、新技术革新等。
“奥巴马遗产”最重要的部分可能不在于他的政策,而是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美国社会的潜在影响。他上台本身在种族平等方面的影响已有足够象征意义。尽管很多民权主义者对他在维护黑人权利方面没有更大作为而深感愤怒,但从历史角度看他在这个极敏感话题上的克制可能就是他的最大贡献,多少年后会得到后人缅怀。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价值原则的恪守,尽管不被他的继任者欣赏,却不大可能会被历史尘埃掩盖。奥巴马离任前,民调支持率回升到可与里根执政末期相媲美的水平,这表明,美国民众将会留恋和怀念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巨大希望和鼓舞的人,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价值风雨飘摇、政客道德情操令人不堪之际。可以说,奥巴马是理想主义一面的美国社会的典型产物,尽管那个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