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在这个片土地上学习生活工作并且最后创业已经十几年了,从一个好奇懵懂的少年,一个努力融入这个环境的外来者,到此时已近中年,带着观察的习惯和实际努力的融入,我曾经小心翼翼的触摸这里多样的文化,感叹其人文关怀,也一步步融入这里从容的节奏,另一方面随着自己在社会阶层中的迁移,也经历了人文环境和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拖累,甚至最后在如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努力去突破阶层,也一点一点感受这样结构稳定的制度是如何同时固化了阶层的进化,在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的整体框架中,温水煮青蛙一般的把中产们世世代代框定在这个资源分配的群体里,而媒体是如何作为社会的第四大权力成为资本的工具最后反过来强化这个人文上温情脉脉阶层上如钢铁般冷冰冰的双轨社会。
请让我先分享最直接的三点感受。
欧洲是文化和语言上碎片化的欧洲,却是商业版图上统一的欧洲。
相对于美,中国,俄罗斯这样拥有者大纵深,统一语言文化的世界力量,欧洲更像是一些曾经超强,但是已经没落的贵族们组到一起玩耍的俱乐部,从巴黎往北开车两个小时,从图卢兹往西南两个小时或者从尼斯往东一个小时,你突然间就发现你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语言不通了,这是第一个异域的感官,然后人们的生活节奏,举手投足的习惯,行事风格完全不一样。作为一个主要在法国瑞士法语环境中生活的人,虽然一直都有跟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工作,我依然难以习惯如同一个法国人一样安静的聆听的时候,一个意大利人手舞足蹈,情绪激动的描述一件普通的事情,也不太能接受一个德国同事对于早到迟到那么严苛却忽略了生活随性的需求,我也喜欢跟西班牙人一样永远都有着明快的节奏,虽然我完全听不懂,但是我还是觉得要是能回到法国人偶尔严谨的状态才比较平衡。而所有这些文化和语言多样产生的体验,我相信身在其他几个国家的人驱车一两个小时来到法国,怕也是能写成一篇文章。这就是欧洲,语言和文化是碎片的,是多样的,这是在中美俄这样大国旅行几天几夜一种语言和习惯就能吃得开所不同的。你也许可以说几句英语,可是你能感受到,你说英语那一刻,你已经是外人了。
旅行体验上的欧洲掩盖了另外一个事实:欧洲是被商业文明统一的欧洲。
如果你来到欧洲,随便去过几个国家,你会注意到,在所有你去过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一条中心大街,我们暂且称之为一线一条街,你能遇见的品牌,一定是你耳熟能详的那几个奢侈品牌:爱马仕,香奈儿,LV,Prada,劳力士,百达翡丽等等。哪怕没有单独的旗舰店,可能也矗立着不同名字的商贸大厦,可是不会改变的还是有那么一层,叫做一线,品牌依然是上面列举的。然后,你会发现另外邻近的一条街道叫做二三线一条街,你在这里会看到ZARA, HM, MAJE等。在离开了这些一线二线统治的市中心之后你一般会发现整个城市的商业相比国内的繁荣这里稍微显得冷清,除非你到达城市边缘的大卖场聚集区,在这里你又一次的会惊叹,商业文明是如此的统一,依然是全欧洲连锁的卖场统治着衣食住行的所有细节。你在法国能找到一个专门卖鞋子的卖场,你在德国和瑞士也能找到,价钱虽有区别,款式质量甚至陈列几乎一样。连广告的用词都是如此之接近。
而我做了个很简单的搜索,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几乎所有的这些商业,全部属于屈指可数的一些家族,一些长达数百年统治者这片富饶土地的家族。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比如法国你搜索一个叫做MULIEZ的家族,然后你回忆一下你在法国的生活,你发现你日常的生活将近一半的消费都是这个家族提供的。而就是这样的家族,掌控着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商业领域。
文化上多样的欧洲,是一个商业上统一的欧洲,文化上自由的欧洲,是社会所有权高度集中的欧洲。
不转移第一个观察的前提下,也请大家注意到,欧洲国家也曾经努力磨灭多样性,未遂,才有现在的多样性。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区,西南的巴斯克地区,东南的蔚蓝海岸地区都曾经甚至现在还偶尔能发现本地区的文字,语言和少数文化特征,但是法国人用法语磨灭了这些更多样的语言和文化,当然拿破仑也曾想要统一欧洲,只是事与愿违,欧洲迫不得已的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欧洲是人文关怀温情脉脉并且持续发展但是商业结构固化,资本无情从而阶层固化的欧洲。
众所周知的欧洲福利社会除了国家财政不堪其累之外,其实际给民众带来的安全感和从容是毫无争议的。可是这伴随着另外一个事实:中产们世代中产,资本大鳄们世代传承。如果说教育是从底层到中产的直通车,是给绝大部分人群公平的工具,那么工商业才是真正财富公平的工具。几次工业革命造就的新贵为先锋人物们提供了跨越财富阶层的公平,这个在欧洲,美国,中国都有比比皆是的范例,可是当社会进入稳定状态之后,工商业在欧洲却不断的固化在一个特定阶层的手里,资本发挥它的长处,不断修正小规则,最后给了这些手拿着选票的民众一个无话可说的稳定阶层分类。
我曾经无数次跟这里本土的朋友如同在国内一样,安利各种创业的机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首先在这里看到太多的机会,我也需要一个本土的伙伴一起更高效的在这里发展市场。可是最后我发现,这里的民众有着天然的抗体,他们首先强烈意识的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这和祖国人人都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一度的认为他们是因为选择了从容的生活而不愿介入到一个可能吞噬生活质量的财富追求过程。在经历了这十多年的努力之后我明白了,他们不是不愿,任何得到财富的成功案例也一样可以点亮他们眼里的艳羡和希望,但是,他们习惯性的认为他们不能。
在他们的位置我也理解了这种不能,如上文说到的一样,城市商业文明的所有接口都掌握在少数家族手里,这是难以突破的鸿沟。一个大卖场和一个旗舰店动辄千万的投资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想象的。那你也许会说,你可以先开一个小的啊。我来告诉你一个绝望的事实,货源太少。欧洲社会日常消费品除了必须要本地生产的如农业产品,绝大部分的工业产品来自中国,而日常消费品被大品牌们垄断。也就是你若是要开一个饭店,你进口日常的用品的渠道可能只有去大家族卖场里的大家族们生产的品牌,或者由他们从中国压榨价格之后在这里按照高利润价格卖给你。十年前我曾经沿街到每个服装店洽谈为我妹妹在福建的加工厂寻找客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小买家没有能力来代工,大买家就是那些家族控制的渠道,他们利用自己对渠道的控制,一边压榨中国的生产商,一边挤压本地小卖家的利润。一件6美元成本的衬衫,他们会8美元从中国买进,然后或者20美元卖给本地的小卖家,或者自己120美元在自己控制的城市中心的旗舰店以品牌出售。除了这些工业产品,比如饮料食品这一类,居然有一个理直气壮的法律,规定食品卖场要么就很小,50平米以下,销售给街区客户,要么要5000平米一样,因为只有卖场面积达到这个程度,才能形成流水的质量控制程序,从而保证必要的质量安全。这是多么堂而皇之的一条法律,从此在50到5000平米之间的卖场也就不存在,或者存在也是大卖场的分店,这样一来,培养中等规模商业的突然就此铲掉了。小店和大卖场成为整个欧洲商业的主流。你来到的欧洲不如你想象的繁华,是因为大市场力压小政府,固化了商业结构,人们在无数次的尝试失望之后,经历了几代人的绝望之后,坚决的回到了自己温情,从容的生活质量上来了,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真的很难定论。
欧洲是老态龙钟难以高速进取,却稳定中缓步发展的欧洲。
说到一个固化的欧洲,仿佛这里一切都不再发展。这可能是另外一个极端的认知。欧洲虽有老态,但是从未停止发展。在欧洲经济经历多年的低速发展的时候,欧洲电商大概已经经历了连续五年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成长,相对于GDP百分之二的速度,这是很惊人的。所以欧洲人虽然慢,却始终也在拥抱新的模式。这里说到的电商磨平了国界也磨平了资本建立起来的重资产的壁垒,给了小资本一些机会。所以中国企业进入这个固化的欧洲并不是没有工具的,只是要习惯一个稍微慢一点的节奏。
商业在慢节奏的发展,基础建设也从来没有停止。巴黎在过去的十年间修了很多轻轨,虽然在北京还只有两条地铁的时候,巴黎就已经有了14条地铁。十年前法国南部的工业园区还有山羊在吃草,十年后马路边的自行车道也在一点点成型,一条铁路也在规划之中。虽然老城的青石板还依然篆刻着千百年的历史印记,那条规划了八年的地铁线也终于开工了,马赛的体育场也一直在建设,虽然看不到尘土飞扬,也没有一年间日新月异的场景,可是这片土地并不是个老人,这是一个中年的欧洲,没有那么匆忙,有了自己的节奏,稳稳的在向前走。
这个视角的欧洲不知道是否是您所理解的欧洲,但是希望是您愿意接受的欧洲。
在这个片土地上学习生活工作并且最后创业已经十几年了,从一个好奇懵懂的少年,一个努力融入这个环境的外来者,到此时已近中年,带着观察的习惯和实际努力的融入,我曾经小心翼翼的触摸这里多样的文化,感叹其人文关怀,也一步步融入这里从容的节奏,另一方面随着自己在社会阶层中的迁移,也经历了人文环境和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拖累,甚至最后在如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努力去突破阶层,也一点一点感受这样结构稳定的制度是如何同时固化了阶层的进化,在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的整体框架中,温水煮青蛙一般的把中产们世世代代框定在这个资源分配的群体里,而媒体是如何作为社会的第四大权力成为资本的工具最后反过来强化这个人文上温情脉脉阶层上如钢铁般冷冰冰的双轨社会。
请让我先分享最直接的三点感受。
欧洲是文化和语言上碎片化的欧洲,却是商业版图上统一的欧洲。
相对于美,中国,俄罗斯这样拥有者大纵深,统一语言文化的世界力量,欧洲更像是一些曾经超强,但是已经没落的贵族们组到一起玩耍的俱乐部,从巴黎往北开车两个小时,从图卢兹往西南两个小时或者从尼斯往东一个小时,你突然间就发现你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语言不通了,这是第一个异域的感官,然后人们的生活节奏,举手投足的习惯,行事风格完全不一样。作为一个主要在法国瑞士法语环境中生活的人,虽然一直都有跟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工作,我依然难以习惯如同一个法国人一样安静的聆听的时候,一个意大利人手舞足蹈,情绪激动的描述一件普通的事情,也不太能接受一个德国同事对于早到迟到那么严苛却忽略了生活随性的需求,我也喜欢跟西班牙人一样永远都有着明快的节奏,虽然我完全听不懂,但是我还是觉得要是能回到法国人偶尔严谨的状态才比较平衡。而所有这些文化和语言多样产生的体验,我相信身在其他几个国家的人驱车一两个小时来到法国,怕也是能写成一篇文章。这就是欧洲,语言和文化是碎片的,是多样的,这是在中美俄这样大国旅行几天几夜一种语言和习惯就能吃得开所不同的。你也许可以说几句英语,可是你能感受到,你说英语那一刻,你已经是外人了。
旅行体验上的欧洲掩盖了另外一个事实:欧洲是被商业文明统一的欧洲。
如果你来到欧洲,随便去过几个国家,你会注意到,在所有你去过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一条中心大街,我们暂且称之为一线一条街,你能遇见的品牌,一定是你耳熟能详的那几个奢侈品牌:爱马仕,香奈儿,LV,Prada,劳力士,百达翡丽等等。哪怕没有单独的旗舰店,可能也矗立着不同名字的商贸大厦,可是不会改变的还是有那么一层,叫做一线,品牌依然是上面列举的。然后,你会发现另外邻近的一条街道叫做二三线一条街,你在这里会看到ZARA, HM, MAJE等。在离开了这些一线二线统治的市中心之后你一般会发现整个城市的商业相比国内的繁荣这里稍微显得冷清,除非你到达城市边缘的大卖场聚集区,在这里你又一次的会惊叹,商业文明是如此的统一,依然是全欧洲连锁的卖场统治着衣食住行的所有细节。你在法国能找到一个专门卖鞋子的卖场,你在德国和瑞士也能找到,价钱虽有区别,款式质量甚至陈列几乎一样。连广告的用词都是如此之接近。
而我做了个很简单的搜索,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几乎所有的这些商业,全部属于屈指可数的一些家族,一些长达数百年统治者这片富饶土地的家族。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比如法国你搜索一个叫做MULIEZ的家族,然后你回忆一下你在法国的生活,你发现你日常的生活将近一半的消费都是这个家族提供的。而就是这样的家族,掌控着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商业领域。
文化上多样的欧洲,是一个商业上统一的欧洲,文化上自由的欧洲,是社会所有权高度集中的欧洲。
不转移第一个观察的前提下,也请大家注意到,欧洲国家也曾经努力磨灭多样性,未遂,才有现在的多样性。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区,西南的巴斯克地区,东南的蔚蓝海岸地区都曾经甚至现在还偶尔能发现本地区的文字,语言和少数文化特征,但是法国人用法语磨灭了这些更多样的语言和文化,当然拿破仑也曾想要统一欧洲,只是事与愿违,欧洲迫不得已的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欧洲是人文关怀温情脉脉并且持续发展但是商业结构固化,资本无情从而阶层固化的欧洲。
众所周知的欧洲福利社会除了国家财政不堪其累之外,其实际给民众带来的安全感和从容是毫无争议的。可是这伴随着另外一个事实:中产们世代中产,资本大鳄们世代传承。如果说教育是从底层到中产的直通车,是给绝大部分人群公平的工具,那么工商业才是真正财富公平的工具。几次工业革命造就的新贵为先锋人物们提供了跨越财富阶层的公平,这个在欧洲,美国,中国都有比比皆是的范例,可是当社会进入稳定状态之后,工商业在欧洲却不断的固化在一个特定阶层的手里,资本发挥它的长处,不断修正小规则,最后给了这些手拿着选票的民众一个无话可说的稳定阶层分类。
我曾经无数次跟这里本土的朋友如同在国内一样,安利各种创业的机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首先在这里看到太多的机会,我也需要一个本土的伙伴一起更高效的在这里发展市场。可是最后我发现,这里的民众有着天然的抗体,他们首先强烈意识的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这和祖国人人都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一度的认为他们是因为选择了从容的生活而不愿介入到一个可能吞噬生活质量的财富追求过程。在经历了这十多年的努力之后我明白了,他们不是不愿,任何得到财富的成功案例也一样可以点亮他们眼里的艳羡和希望,但是,他们习惯性的认为他们不能。
在他们的位置我也理解了这种不能,如上文说到的一样,城市商业文明的所有接口都掌握在少数家族手里,这是难以突破的鸿沟。一个大卖场和一个旗舰店动辄千万的投资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想象的。那你也许会说,你可以先开一个小的啊。我来告诉你一个绝望的事实,货源太少。欧洲社会日常消费品除了必须要本地生产的如农业产品,绝大部分的工业产品来自中国,而日常消费品被大品牌们垄断。也就是你若是要开一个饭店,你进口日常的用品的渠道可能只有去大家族卖场里的大家族们生产的品牌,或者由他们从中国压榨价格之后在这里按照高利润价格卖给你。十年前我曾经沿街到每个服装店洽谈为我妹妹在福建的加工厂寻找客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小买家没有能力来代工,大买家就是那些家族控制的渠道,他们利用自己对渠道的控制,一边压榨中国的生产商,一边挤压本地小卖家的利润。一件6美元成本的衬衫,他们会8美元从中国买进,然后或者20美元卖给本地的小卖家,或者自己120美元在自己控制的城市中心的旗舰店以品牌出售。除了这些工业产品,比如饮料食品这一类,居然有一个理直气壮的法律,规定食品卖场要么就很小,50平米以下,销售给街区客户,要么要5000平米一样,因为只有卖场面积达到这个程度,才能形成流水的质量控制程序,从而保证必要的质量安全。这是多么堂而皇之的一条法律,从此在50到5000平米之间的卖场也就不存在,或者存在也是大卖场的分店,这样一来,培养中等规模商业的突然就此铲掉了。小店和大卖场成为整个欧洲商业的主流。你来到的欧洲不如你想象的繁华,是因为大市场力压小政府,固化了商业结构,人们在无数次的尝试失望之后,经历了几代人的绝望之后,坚决的回到了自己温情,从容的生活质量上来了,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真的很难定论。
欧洲是老态龙钟难以高速进取,却稳定中缓步发展的欧洲。
说到一个固化的欧洲,仿佛这里一切都不再发展。这可能是另外一个极端的认知。欧洲虽有老态,但是从未停止发展。在欧洲经济经历多年的低速发展的时候,欧洲电商大概已经经历了连续五年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成长,相对于GDP百分之二的速度,这是很惊人的。所以欧洲人虽然慢,却始终也在拥抱新的模式。这里说到的电商磨平了国界也磨平了资本建立起来的重资产的壁垒,给了小资本一些机会。所以中国企业进入这个固化的欧洲并不是没有工具的,只是要习惯一个稍微慢一点的节奏。
商业在慢节奏的发展,基础建设也从来没有停止。巴黎在过去的十年间修了很多轻轨,虽然在北京还只有两条地铁的时候,巴黎就已经有了14条地铁。十年前法国南部的工业园区还有山羊在吃草,十年后马路边的自行车道也在一点点成型,一条铁路也在规划之中。虽然老城的青石板还依然篆刻着千百年的历史印记,那条规划了八年的地铁线也终于开工了,马赛的体育场也一直在建设,虽然看不到尘土飞扬,也没有一年间日新月异的场景,可是这片土地并不是个老人,这是一个中年的欧洲,没有那么匆忙,有了自己的节奏,稳稳的在向前走。
这个视角的欧洲不知道是否是您所理解的欧洲,但是希望是您愿意接受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