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钝角网按】:昨晚伊朗前总统、伊朗政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拉夫桑贾尼去世。拉夫桑贾尼1934年8月出生于伊朗克尔曼省,早年追随伊朗伊斯兰革命领导者、最高领袖霍梅尼。1989年至1997年,拉夫桑贾尼担任伊朗总统。许多西方分析人士认为,相比伊朗统治集团的其他权势人物,他寻求与美国达成少一些对抗的关系。比如,外界认为是拉夫桑贾尼提议将“美国灭亡”的口号从德黑兰周五的祈祷文中去除。在内贾德于2005年至2013年担任伊朗总统期间,拉夫桑贾尼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作为一名民粹主义保守派,内贾德在伊朗穷人中有很强的号召力。2013年,拉夫桑贾尼被取消了总统竞选资格,他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转移到老朋友、温和派的哈桑•鲁哈尼身上,后者赢得了大选,继而将拉夫桑贾尼的许多支持者召入自己的内阁,并在2015年与美国达成了核协议。
本文为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的华黎明大使为钝角网赐稿,原文写于2015年7月底。原题:《伊朗核协议:背景、意义及影响》,现在的题目为编者所添加。
在历经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谈判之后,伊朗核问题相关各方于2015年7月14日在维也纳达成了解决伊核问题的最终协议--《全面联合行动计划》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JCPOA)。这场持续了13年之久的重大国际争端最终得到政治解决。这是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大变动的必然结果,其意义和影响也将远远超越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和核不扩散体系。
伊朗核问题获得解决的历史背景
伊朗核问题发端于2003年。2001年911事件爆发,美国攻打阿富汗得手,新保守主义在布什主导的白宫喧嚣尘上。2002年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列为“邪恶轴心”。2003年布什政府几乎在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同时,以核问题为切入点,发起了一场旨在压垮伊朗伊斯兰政权的外交战。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对美国发出的一系列和解信号和英、法、德三国的调停(包括暂停核计划)均被美国拒之门外。2005年伊朗重启核计划,加紧提升核技术,10年内接近核门槛。国际社会遂与伊核问题的解决失之交臂。
小布什第二个任期遭遇了伊拉克战争的困境,在伊核问题上,除了制裁不断加码以外已无计可施。
2009年奥巴马入主白宫时,世界形势已发生了巨变。布什政府发动的两场战争将美国拖得筋疲力尽,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大降低了美国主导和管控全球事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的迅速崛起使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转移至亚太地区。于是奥巴马制订了“战略东移”和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同时为了改善美国在中东的形象和减轻美在中东的负担,奥巴马接受了从中东“退场”的计划: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解决以巴冲突和伊朗问题;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此背景下,2010年美国主导下的5+1与 伊朗的核谈判启动。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的中东政策已走到十字路口。因为,美国冷战后维持中东霸权的代价已经变得十分昂贵。2013年叙利亚“化武换和平”事件是一个标志,表明美已无力在中东使用武力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在伊核问题上,尽管奥巴马入主白宫之初仍坚持“一切选择仍放在桌面上”,但事实上,到那时美只剩下两种选择:制裁和谈判。
2011年爆发的 “阿拉伯之春”以后的中东战略格局的变化使美伊双方发现,他们之间的利益交汇点正在超过矛盾。
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后,美既担心伊朗的崛起,更惧怕逊尼派极端势力的威胁迅速上升,果然2014年“伊斯兰国”异军突起。美之所以对叙发动军事打击踌躇不决就是因为美不想为叙逊尼派极端武装作嫁衣裳,美宁愿让叙各派相互斗争,相互抵消,而不愿让任何一派掌权。美国与沙特的矛盾由此而生。美不能容忍沙特在国内镇压基地组织,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支持瓦哈比派极端组织。随着美能源自给度增加,美依赖沙特石油供应状况已经改变,沙特在中东自相矛盾的政策不再符合美利益。在这里,尤其在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美伊找到了共同点。
“阿拉伯之春”也是美重新考虑对伊关系的重要因素。伊朗革命36年,美国一直在等待伊朗“人民起义”推翻现政权。“阿拉伯之春”发生后,美又一心期待中东会出现一批“自由派政权”,而这未发生。埃及的广场运动以军人政变告终,叙利亚变成一场内战,巴林的街头抗议被沙特镇压,利比亚内战再起。很明显,美国期待的“人民起义”短期内在伊朗不会发生,即使发生,其后果未必对美有利。
推翻伊现政权不可行,大规模军事入侵不可持续,与以色列共同打击伊核设施,美、以并无把握能全部摧毁,唯一可行的就是制裁。在中东局势大变的情况下,美不能只依靠沙特和以色列,在中东必须有更多选择,因为沙特与美利益并不一致,而以色列并没有单独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的能力。这些现实迫使美国重塑对伊朗政策,而此时伊朗也有此需要。
伊拉克战争后,伊朗苦心经营建造一个从阿富汗到黎巴嫩的势力范围,其关键是维护和控制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但是,叙内战爆发后巴沙尔政权实际上已失去了对叙的绝对控制,对伊朗最具威胁的是“伊斯兰国”武装的崛起。伊朗的势力范围在伊拉克也发生了断裂,“伊斯兰国”成为挑战伊朗安全的心腹之患。
伊朗的核能力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经济制裁的后果已接近其耐受力,收入锐减,国库空虚,迫使哈梅内伊改变主意,容忍鲁哈尼当选。鲁哈尼懂得,为了现政权的稳定,伊朗必须重新设计外交政策。
美伊关系缓和的条件日趋成熟。以2013年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为契机,美国与伊朗关系出现了戏剧性变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大发言时破天荒地宣布,美国“不谋求改变伊朗政权,并尊重伊朗人民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赴纽约出席联大的伊朗总统鲁哈尼也向美国做出了改善关系的姿态。鲁哈尼与奥巴马通了电话,美国与伊朗从对抗走向真正意义的谈判。奥巴马与鲁哈尼借助“国际六方”+1的平台就核问题进行了为时21个月的认真的讨价还价,双方都有所妥协,伊核谈判终于修成正果。
伊核协议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世界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2003年伊核问题浮出水面后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中东上空。当美军占领巴格达时,美国的新保守主义集团就盘算着要“将民主和自由的火炬从巴格达传递到德黑兰”。在伊核问题上,美国设置的底线就是伊朗放弃核计划和核技术,实现“零浓缩”。这无异于要伊朗放弃主权,彻底投降,显然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伊朗政权的更迭。尽管2005年后布什政府对伊朗政策的主线是制裁,但是从未放弃动武的选择,所谓“所有选择都放在桌面上”。美还作了切实的战争准备,研制了专门用来摧毁伊朗地下核设施的钻地炸弹,五角大楼反复做了进攻伊朗的沙盘推演。以色列也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毁灭伊朗的核设施。一旦伊朗的技术跨越核门槛,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不可避免。通过此次核谈判,已经骑在核门槛上的伊朗被逼回核计划的初级阶段,奥巴马也正式宣布“美无意改变伊朗现政权”,战争的引信被拔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东再无爆发第三次大规模战争之忧。
二、创造了通过和平谈判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先例。1968年闻世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遏制了世界上核武器扩散的势头。冷战期间,除了以色列,世界上未出现新增的核国家。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失去平衡,一批中小国家开始对核武器趋之若鹜。印度和巴基斯坦首先获得突破,进行了核试验。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和朝鲜都跃跃欲试加入这个行列。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和NPT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出于一己的私利对上述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于是国际防扩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容忍,如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二是动用武力,如伊拉克和利比亚,其领导人还遭肉体消灭;三是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如朝鲜和伊朗。事实证明,这三种模式均非防止核扩散之道。容忍对核扩散是一种奖励,自然不可取;发动战争本身就违反《联合国宪章》,而且造成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局势长期动乱;制裁适得其反,朝鲜和伊朗都在制裁中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此次伊朗核谈判虽然万分艰难,耗时耗力,最后还是外交智慧战胜了暴力,为和平解决防止核扩散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美伊关系的缓和将改变中东地缘政治地图。美伊结束对抗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美国是超级大国,伊朗是地区大国,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的影响。1979年革命后,伊朗脱离了美国阵营并与其对抗,中东国家出现了新的排列组合。先前与伊朗一起为美国看家护院的盟国以色列、沙特和埃及转变为伊朗的敌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是中东国家重新站队的标志性的转折,多数阿拉伯国家在美国大力支持下在“逊尼派”的大旗蛊惑下帮助伊拉克挡住伊朗这股“什叶派”祸水。中东长达36年之久的所谓“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争实际上是与美伊对抗的衍生物。伊朗的革命政权试图以一己之力挑战美国的霸权将美国逐出中东,美国则不能容忍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中东各国都被卷入其中。911事件和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为伊朗提供了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伊朗利用这个机会发展了核力量并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阿拉伯心脏地带。当美国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噩梦中醒来向亚太调兵遣将时发现在中东ISIS汹涌袭来,而伊朗的崛起已不可逆转。美国奥巴马政府深知美国无力改变伊朗现政权,而延续与伊朗对抗的政策,不仅ISIS、叙利亚、也门乃至以巴问题无解,而且使美国在中东进一步受制于以色列和沙特,延误战略东移。
伊核协议签订后,美国虽然试图大力安抚以色列和沙特等中东盟国,但是美国缓和与伊朗关系的势头已不可阻挡,欧盟将大举进军伊朗市场,伊朗将作为一个平衡器被注入中东,以色列和沙特的战略地位将会下降,伊朗将会配合美国成为这一地区反恐的主力。
四、伊朗伊斯兰政权在中东站稳了脚跟。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大对伊朗的“双承诺”历史性地改变了伊朗36年来被制裁和被孤立的地位,伊朗现政权的生存权得到美国的承认,象征伊朗主权的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伊朗的外长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德国外长同桌谈判,并与美国国务卿进行长达数十小时的面对面对话。这是伊朗正在崛起的象征,谈判本身不仅彻底改变了伊朗“国际弃儿”的形象,也大大提高了伊朗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决议取消了对伊朗的制裁,一旦核协议在美国会获得通过,伊朗不仅可获得一千多亿美元的资金,恢复石油的正常出口,而且伊朗将迅速成为世界上投资热门的市场。拥有特殊战略地位、世界第三石油资源和人口人才优势的伊朗一旦融入全球化体系,经济起飞指日可待。
福兮何所依。核协议达成后,伊朗的大门将不可避免地向西方打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颜色革命的思潮将随资金技术如潮水般涌入伊朗,占人口75%的伊朗年轻一代对民主和开放的诉求可能激增,这对伊朗现政权将是严峻的考验。
后伊核时期
伊核协议已经签字,但是协议的命运仍面临不少不确定因素。在美国,被奥巴马政府视为外交 “杰作”的伊核协议事实上尚未被美国公众和国会认同,民调结果55%的美公众对伊核协议持否定态度,纽约时代广场万人集会抗议奥巴马政府与伊朗签订核协议。占据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多数席位的共和党正在竭力推动60天内否决伊核协议。两年后美国政府换届,新当选的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笔外交遗产尚在未知。协议在伊朗国内也遭到强硬派的反对,他们指责鲁哈尼政府签字的协议“丧权辱国”。伊朗议会决定对协议审议80天。以色列和沙特公开联手,指责美国放纵伊朗的“核野心”。因此,伊朗核协议的执行出现反复乃至逆转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然而,世界大势已变。美国不会放弃中东,但在中东发动战争的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对美国来说,解决伊朗核问题妥协、谈判是唯一的明智选择,无论美共和党,还是以色列和沙特都不可能将美国在拉回中东的战场,为核问题与伊朗打一仗。
美伊关系缓和以及伊核协议的签订是中东地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历史事件,在后伊核时期,美国将以为最低的代价维系它对中东局势的主导权,减少以色列和沙特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掣肘,将伊朗推上反恐战争的第一线。以、沙退潮,伊朗涨潮是必然的趋势。
美伊经过艰难的谈判达成了核协议,这只解决了美伊长期积累的敌对关系的冰山一角,美伊关系完全正常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奥巴马所言,美伊目前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信任,而是核查的基础上”。核心问题是双方需让渡自己部分的最关切的利益,伊朗承认美国的主导权,并承诺不将美国赶出中东。美国确保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美伊关系处于非敌非友的后伊核时期为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伊朗和中东施展影响和博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作者华黎明简介:
1939年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和北京大学东语系。1963年入外交部,先后在驻阿富汗、伊朗使馆和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工作,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1988年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
1991年-2001年先后出任中国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兼中国常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代表。
1998年被阿联酋总统扎耶德授予“一级独立勋章”。
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
本文为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的华黎明大使为钝角网赐稿,原文写于2015年7月底。
【钝角网按】:昨晚伊朗前总统、伊朗政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拉夫桑贾尼去世。拉夫桑贾尼1934年8月出生于伊朗克尔曼省,早年追随伊朗伊斯兰革命领导者、最高领袖霍梅尼。1989年至1997年,拉夫桑贾尼担任伊朗总统。许多西方分析人士认为,相比伊朗统治集团的其他权势人物,他寻求与美国达成少一些对抗的关系。比如,外界认为是拉夫桑贾尼提议将“美国灭亡”的口号从德黑兰周五的祈祷文中去除。在内贾德于2005年至2013年担任伊朗总统期间,拉夫桑贾尼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作为一名民粹主义保守派,内贾德在伊朗穷人中有很强的号召力。2013年,拉夫桑贾尼被取消了总统竞选资格,他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转移到老朋友、温和派的哈桑•鲁哈尼身上,后者赢得了大选,继而将拉夫桑贾尼的许多支持者召入自己的内阁,并在2015年与美国达成了核协议。
本文为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的华黎明大使为钝角网赐稿,原文写于2015年7月底。原题:《伊朗核协议:背景、意义及影响》,现在的题目为编者所添加。
在历经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谈判之后,伊朗核问题相关各方于2015年7月14日在维也纳达成了解决伊核问题的最终协议--《全面联合行动计划》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JCPOA)。这场持续了13年之久的重大国际争端最终得到政治解决。这是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大变动的必然结果,其意义和影响也将远远超越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和核不扩散体系。
伊朗核问题获得解决的历史背景
伊朗核问题发端于2003年。2001年911事件爆发,美国攻打阿富汗得手,新保守主义在布什主导的白宫喧嚣尘上。2002年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列为“邪恶轴心”。2003年布什政府几乎在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同时,以核问题为切入点,发起了一场旨在压垮伊朗伊斯兰政权的外交战。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对美国发出的一系列和解信号和英、法、德三国的调停(包括暂停核计划)均被美国拒之门外。2005年伊朗重启核计划,加紧提升核技术,10年内接近核门槛。国际社会遂与伊核问题的解决失之交臂。
小布什第二个任期遭遇了伊拉克战争的困境,在伊核问题上,除了制裁不断加码以外已无计可施。
2009年奥巴马入主白宫时,世界形势已发生了巨变。布什政府发动的两场战争将美国拖得筋疲力尽,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大降低了美国主导和管控全球事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的迅速崛起使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转移至亚太地区。于是奥巴马制订了“战略东移”和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同时为了改善美国在中东的形象和减轻美在中东的负担,奥巴马接受了从中东“退场”的计划: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解决以巴冲突和伊朗问题;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此背景下,2010年美国主导下的5+1与 伊朗的核谈判启动。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的中东政策已走到十字路口。因为,美国冷战后维持中东霸权的代价已经变得十分昂贵。2013年叙利亚“化武换和平”事件是一个标志,表明美已无力在中东使用武力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在伊核问题上,尽管奥巴马入主白宫之初仍坚持“一切选择仍放在桌面上”,但事实上,到那时美只剩下两种选择:制裁和谈判。
2011年爆发的 “阿拉伯之春”以后的中东战略格局的变化使美伊双方发现,他们之间的利益交汇点正在超过矛盾。
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后,美既担心伊朗的崛起,更惧怕逊尼派极端势力的威胁迅速上升,果然2014年“伊斯兰国”异军突起。美之所以对叙发动军事打击踌躇不决就是因为美不想为叙逊尼派极端武装作嫁衣裳,美宁愿让叙各派相互斗争,相互抵消,而不愿让任何一派掌权。美国与沙特的矛盾由此而生。美不能容忍沙特在国内镇压基地组织,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支持瓦哈比派极端组织。随着美能源自给度增加,美依赖沙特石油供应状况已经改变,沙特在中东自相矛盾的政策不再符合美利益。在这里,尤其在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美伊找到了共同点。
“阿拉伯之春”也是美重新考虑对伊关系的重要因素。伊朗革命36年,美国一直在等待伊朗“人民起义”推翻现政权。“阿拉伯之春”发生后,美又一心期待中东会出现一批“自由派政权”,而这未发生。埃及的广场运动以军人政变告终,叙利亚变成一场内战,巴林的街头抗议被沙特镇压,利比亚内战再起。很明显,美国期待的“人民起义”短期内在伊朗不会发生,即使发生,其后果未必对美有利。
推翻伊现政权不可行,大规模军事入侵不可持续,与以色列共同打击伊核设施,美、以并无把握能全部摧毁,唯一可行的就是制裁。在中东局势大变的情况下,美不能只依靠沙特和以色列,在中东必须有更多选择,因为沙特与美利益并不一致,而以色列并没有单独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的能力。这些现实迫使美国重塑对伊朗政策,而此时伊朗也有此需要。
伊拉克战争后,伊朗苦心经营建造一个从阿富汗到黎巴嫩的势力范围,其关键是维护和控制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但是,叙内战爆发后巴沙尔政权实际上已失去了对叙的绝对控制,对伊朗最具威胁的是“伊斯兰国”武装的崛起。伊朗的势力范围在伊拉克也发生了断裂,“伊斯兰国”成为挑战伊朗安全的心腹之患。
伊朗的核能力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经济制裁的后果已接近其耐受力,收入锐减,国库空虚,迫使哈梅内伊改变主意,容忍鲁哈尼当选。鲁哈尼懂得,为了现政权的稳定,伊朗必须重新设计外交政策。
美伊关系缓和的条件日趋成熟。以2013年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为契机,美国与伊朗关系出现了戏剧性变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大发言时破天荒地宣布,美国“不谋求改变伊朗政权,并尊重伊朗人民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赴纽约出席联大的伊朗总统鲁哈尼也向美国做出了改善关系的姿态。鲁哈尼与奥巴马通了电话,美国与伊朗从对抗走向真正意义的谈判。奥巴马与鲁哈尼借助“国际六方”+1的平台就核问题进行了为时21个月的认真的讨价还价,双方都有所妥协,伊核谈判终于修成正果。
伊核协议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世界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2003年伊核问题浮出水面后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中东上空。当美军占领巴格达时,美国的新保守主义集团就盘算着要“将民主和自由的火炬从巴格达传递到德黑兰”。在伊核问题上,美国设置的底线就是伊朗放弃核计划和核技术,实现“零浓缩”。这无异于要伊朗放弃主权,彻底投降,显然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伊朗政权的更迭。尽管2005年后布什政府对伊朗政策的主线是制裁,但是从未放弃动武的选择,所谓“所有选择都放在桌面上”。美还作了切实的战争准备,研制了专门用来摧毁伊朗地下核设施的钻地炸弹,五角大楼反复做了进攻伊朗的沙盘推演。以色列也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毁灭伊朗的核设施。一旦伊朗的技术跨越核门槛,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不可避免。通过此次核谈判,已经骑在核门槛上的伊朗被逼回核计划的初级阶段,奥巴马也正式宣布“美无意改变伊朗现政权”,战争的引信被拔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东再无爆发第三次大规模战争之忧。
二、创造了通过和平谈判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先例。1968年闻世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遏制了世界上核武器扩散的势头。冷战期间,除了以色列,世界上未出现新增的核国家。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失去平衡,一批中小国家开始对核武器趋之若鹜。印度和巴基斯坦首先获得突破,进行了核试验。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和朝鲜都跃跃欲试加入这个行列。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和NPT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出于一己的私利对上述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于是国际防扩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容忍,如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二是动用武力,如伊拉克和利比亚,其领导人还遭肉体消灭;三是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如朝鲜和伊朗。事实证明,这三种模式均非防止核扩散之道。容忍对核扩散是一种奖励,自然不可取;发动战争本身就违反《联合国宪章》,而且造成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局势长期动乱;制裁适得其反,朝鲜和伊朗都在制裁中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此次伊朗核谈判虽然万分艰难,耗时耗力,最后还是外交智慧战胜了暴力,为和平解决防止核扩散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美伊关系的缓和将改变中东地缘政治地图。美伊结束对抗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美国是超级大国,伊朗是地区大国,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的影响。1979年革命后,伊朗脱离了美国阵营并与其对抗,中东国家出现了新的排列组合。先前与伊朗一起为美国看家护院的盟国以色列、沙特和埃及转变为伊朗的敌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是中东国家重新站队的标志性的转折,多数阿拉伯国家在美国大力支持下在“逊尼派”的大旗蛊惑下帮助伊拉克挡住伊朗这股“什叶派”祸水。中东长达36年之久的所谓“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争实际上是与美伊对抗的衍生物。伊朗的革命政权试图以一己之力挑战美国的霸权将美国逐出中东,美国则不能容忍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中东各国都被卷入其中。911事件和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为伊朗提供了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伊朗利用这个机会发展了核力量并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阿拉伯心脏地带。当美国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噩梦中醒来向亚太调兵遣将时发现在中东ISIS汹涌袭来,而伊朗的崛起已不可逆转。美国奥巴马政府深知美国无力改变伊朗现政权,而延续与伊朗对抗的政策,不仅ISIS、叙利亚、也门乃至以巴问题无解,而且使美国在中东进一步受制于以色列和沙特,延误战略东移。
伊核协议签订后,美国虽然试图大力安抚以色列和沙特等中东盟国,但是美国缓和与伊朗关系的势头已不可阻挡,欧盟将大举进军伊朗市场,伊朗将作为一个平衡器被注入中东,以色列和沙特的战略地位将会下降,伊朗将会配合美国成为这一地区反恐的主力。
四、伊朗伊斯兰政权在中东站稳了脚跟。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大对伊朗的“双承诺”历史性地改变了伊朗36年来被制裁和被孤立的地位,伊朗现政权的生存权得到美国的承认,象征伊朗主权的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伊朗的外长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德国外长同桌谈判,并与美国国务卿进行长达数十小时的面对面对话。这是伊朗正在崛起的象征,谈判本身不仅彻底改变了伊朗“国际弃儿”的形象,也大大提高了伊朗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决议取消了对伊朗的制裁,一旦核协议在美国会获得通过,伊朗不仅可获得一千多亿美元的资金,恢复石油的正常出口,而且伊朗将迅速成为世界上投资热门的市场。拥有特殊战略地位、世界第三石油资源和人口人才优势的伊朗一旦融入全球化体系,经济起飞指日可待。
福兮何所依。核协议达成后,伊朗的大门将不可避免地向西方打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颜色革命的思潮将随资金技术如潮水般涌入伊朗,占人口75%的伊朗年轻一代对民主和开放的诉求可能激增,这对伊朗现政权将是严峻的考验。
后伊核时期
伊核协议已经签字,但是协议的命运仍面临不少不确定因素。在美国,被奥巴马政府视为外交 “杰作”的伊核协议事实上尚未被美国公众和国会认同,民调结果55%的美公众对伊核协议持否定态度,纽约时代广场万人集会抗议奥巴马政府与伊朗签订核协议。占据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多数席位的共和党正在竭力推动60天内否决伊核协议。两年后美国政府换届,新当选的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笔外交遗产尚在未知。协议在伊朗国内也遭到强硬派的反对,他们指责鲁哈尼政府签字的协议“丧权辱国”。伊朗议会决定对协议审议80天。以色列和沙特公开联手,指责美国放纵伊朗的“核野心”。因此,伊朗核协议的执行出现反复乃至逆转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然而,世界大势已变。美国不会放弃中东,但在中东发动战争的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对美国来说,解决伊朗核问题妥协、谈判是唯一的明智选择,无论美共和党,还是以色列和沙特都不可能将美国在拉回中东的战场,为核问题与伊朗打一仗。
美伊关系缓和以及伊核协议的签订是中东地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历史事件,在后伊核时期,美国将以为最低的代价维系它对中东局势的主导权,减少以色列和沙特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掣肘,将伊朗推上反恐战争的第一线。以、沙退潮,伊朗涨潮是必然的趋势。
美伊经过艰难的谈判达成了核协议,这只解决了美伊长期积累的敌对关系的冰山一角,美伊关系完全正常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奥巴马所言,美伊目前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信任,而是核查的基础上”。核心问题是双方需让渡自己部分的最关切的利益,伊朗承认美国的主导权,并承诺不将美国赶出中东。美国确保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美伊关系处于非敌非友的后伊核时期为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伊朗和中东施展影响和博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作者华黎明简介:
1939年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和北京大学东语系。1963年入外交部,先后在驻阿富汗、伊朗使馆和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工作,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1988年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
1991年-2001年先后出任中国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兼中国常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代表。
1998年被阿联酋总统扎耶德授予“一级独立勋章”。
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
本文为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的华黎明大使为钝角网赐稿,原文写于2015年7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