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01 国人对印度的“刻板偏见”
一提到印度,我想马上浮现在国人脑海中的可能就是如下景象: 带着“头巾帽”、手持警棍、吹着哨子的“印度阿三”形象;国庆阅兵时的摩托车“杂技”表演;国庆阅兵时的摩托车“杂技”表演;“跳舞+唱歌”模式的印式风格电影;吃饭时不用餐具,而直接用手抓饭;部分男女随地大小便; …… 总之,印度在国人的心中就是与“偷奸取巧、沽名钓誉、脏乱差、势利眼、惯于对白人谄媚”相连,甚至有人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奸懒馋滑“小人”的写实版,等等。
然而,客观地讲,这些认识都具有“刻板偏见”的倾向,如同其他民族一样,印度人确实有他们的不足,但我们这样谩骂的同时,是否想过这样的贴标签也是一种种族歧视?
02 印度的精英教育令人赞叹
其实,印度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精英人才培养上,比我们要强的多。 在美国工作的华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印度人在美国做CEO,而中国人却做底层工作! 2019年12月,谷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双双宣布退休,卸任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CEO和总裁,而接任他们的是印度人——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目前谷歌董事会的13名高层领导中,印度裔就有4位。
近10年来,印裔在美国的表现极度抢眼,越来越多的印度人进入全球顶尖企业担任高管,像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百事可乐、联合利华、万事达、标准普尔等等,这些知名行业巨擘都有过印度裔CEO掌舵的历史,他们或曾经创造过辉煌成就,或正在带领企业奋起转型。 派思咨询(APEX RECRUITER)曾在2015年统计了全美500强企业CEO的国籍分布,发现15%为外籍或外裔CEO。而这75名CEO中印裔就有10人,而华裔无人上榜。
出身羸弱的印度人,攻陷的不止CEO这一职位。
新一届加拿大政府有5位亚裔部长,其中4位是印度裔,另1位是阿富汗裔,同样没有华人。 工程师文化浓郁的美国高科技公司,有1/3的工程师是印度人,中高层管理者中,印度裔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印裔在美国的中位收入是全美平均水平的2倍,超过华裔。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人才输送管道,从基层、中层到高层,有了坚实、稳固的金子塔。
03 从印度留学生身上找到答案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印度人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 这与印度包括留学生制度在内的精英教育体系密不可分。
据统计,目前中国留美学生人数为各国留学生最多,占到31.5%,相当于印度的2倍。不过,近两年印度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幅是中国的3倍,绝对增长也比中国高出近35%。 同时,受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影响,印度学生来中国留学已经形成一种风潮,近年来的人数成指数级暴增。
印度《经济时报》2019年10月8日发表了一篇名为《随着印度赴华留学生激增,中国批准45所院校用英语开展MBBS教学》的文章指出,随着人数创纪录的印度学生赴华学医,中国教育部授权本国200多所医学院中的45所MBBS——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 据统计,2005年在华印度学生仅有765人,2015年印度在华留学生的总人数达到了16694人,这就让印度跻身为中国国际留学生最多的前10个国家之一,并且每年的增长率均超过10%。截至目前,有超过2.3万名印度学生在华攻读各种课程。 随着印度在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中国学生有机会近距离与印度留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 读博期间,通过与学校几名印度留学生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了印度精英人才这样出色的部分原因。
一是有充分的自信,敢于表达自我。
中国学生对印度群体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拥有天然优势”。事实上,80%的印度人母语还是印度语,英语只是第二语言,真正把英语当成第一语言的仅仅只占总人口的2%。 确切地讲,印度人的语言优势更多的来源于自信,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社交,更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我。 即使他们的英语发音总是“搭啦搭啦”的咖喱味十足,一开始别人或许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人家有绝对的自信,依然声音洪亮,表情丰富,完全不会拘泥于口音上的偏颇,只要追求词能达意即可——听不懂是你的听力问题,他们绝对不认为自己发音有毛病。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曾说: “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
反观中国学生,虽然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学前班就开始学习英语,什么李阳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的培训班也没少报,但经过十几年的锤炼,不少本科、硕士甚至是博士毕业都还是“哑巴”英语。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远不如义乌小商品城里的小店老板和大学旁边快递点工作人员。虽然这些人的英语发音有独特的口音,语法错误也不少,但用英语聊天、谈生意却毫不怯场、有说有笑。 说白了,中国学生归根到底还是不够自信,开口说英语有时候太容易难为情,生怕自己开口说错了单词、语法,而招致别人的嘲笑。
二是思维方式更加西方化。
在学习和生活中,这几位印度留学生对不想做的事儿都会委婉并坚定地拒绝,说不做就不做。他们几人平时笑嘻嘻四海一家,而遇到科研、学习等工作中的竞争,对于该争抢的事情,例如奖学金年度考评之类,则绝不手软,马上就各自为政地为了自己的利益冲锋陷阵,根本不在意昨天还一起熬夜看球赛或是同榻而卧。但争抢过后,大家还是一团和气,这一点与西方人很相似。
而中国学生则平时任劳任怨,总是爱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无论该不该自己做的工作,都碍于情面,虽然极不情愿也答应下来去做。由此一来,时间长了被其他人抱着不使白不使的心态“当丫头使唤”。但是,一旦涉及科研成果、论文排名、参加学术会议等利益的竞争,中国学生又会受到诸多不好意思的限制,战斗力明显不足。
三是注重“技术+管理”的复合培养。
这几位印度留学生说,如今在印度学生的眼里,不论从文还是从理,学MBA、学管理都是默认的必修课。一些印度家长即使家里不算富裕,也要想办法上孩子去上MBA课程。 印度办学非常重视管理教育,以印度管理学院(IIM)为代表,是其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20世纪50年代,IIM就和麻省理工学院sloan管理学院合作成立了IIM加尔各答分校,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了IIM阿默达巴德分校。IIM现今在国际上的地位,让所有中国的商学院都望尘莫及。 与之相比,中国学生的专业学习上就比较片面,更崇尚“术业有专攻”,大多是等到工作遇到瓶颈才会想要去提高。 事实也证明,当下社会需要的是如“技术+管理”这类的复合型人才,这恰恰为中国学生所忽视。所以,这才造成在美国硅谷,中国工程师只能在基层码代码,而印度精英们却能执掌CEO。
四是同样勤劳肯干。
我们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殊不知其他民族也这样评价自己。看看印度著名的IIT(印度理工)的招生录取率比率—3%(45万人报名,招收1.3万人),远低于哈佛大学13%的录取率!!而印度理工学院学生的人数不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1%。可以想象,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印度学子们学习辛苦程度不亚于中国学生考清华、北大! 难怪网上有这样一则笑话: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在开学时看到一名印度新生,便好奇地问:“你们的印度理工学院也很厉害,你为什么选择麻省理工?”印度学生苦笑说:“因为我没考上印度理工学院,所以才来这里。” 这几位印度留学生在中国也没有停止奋斗,除正常的课程之外,他们还利用周末时间报名参加各种知识类辅导班。他们说,不同于中国家长,印度家长除了支持孩子上各种知识类辅导班,还督促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这也为他们后代更加勇敢、顽强、竞争性奠定了基础。所以,他们都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早晨六点钟起来跑步,遇到不是特别大的雨还是会坚持。
客观地讲,印度的精英教育固然很成功,但也存在尖锐的问题,就是他们无法留住自己培养出来的精英。
有人称,印度这些顶尖名校成了跨国公司挑选精英的菜市场。高等人才的流失,从印度的教育投入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失。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与其关注人家的短板,还不如见贤思齐,也学习一下老印在精英教育上的长处。
01 国人对印度的“刻板偏见”
一提到印度,我想马上浮现在国人脑海中的可能就是如下景象: 带着“头巾帽”、手持警棍、吹着哨子的“印度阿三”形象;国庆阅兵时的摩托车“杂技”表演;国庆阅兵时的摩托车“杂技”表演;“跳舞+唱歌”模式的印式风格电影;吃饭时不用餐具,而直接用手抓饭;部分男女随地大小便; …… 总之,印度在国人的心中就是与“偷奸取巧、沽名钓誉、脏乱差、势利眼、惯于对白人谄媚”相连,甚至有人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奸懒馋滑“小人”的写实版,等等。
然而,客观地讲,这些认识都具有“刻板偏见”的倾向,如同其他民族一样,印度人确实有他们的不足,但我们这样谩骂的同时,是否想过这样的贴标签也是一种种族歧视?
02 印度的精英教育令人赞叹
其实,印度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精英人才培养上,比我们要强的多。 在美国工作的华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印度人在美国做CEO,而中国人却做底层工作! 2019年12月,谷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双双宣布退休,卸任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CEO和总裁,而接任他们的是印度人——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目前谷歌董事会的13名高层领导中,印度裔就有4位。
近10年来,印裔在美国的表现极度抢眼,越来越多的印度人进入全球顶尖企业担任高管,像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百事可乐、联合利华、万事达、标准普尔等等,这些知名行业巨擘都有过印度裔CEO掌舵的历史,他们或曾经创造过辉煌成就,或正在带领企业奋起转型。 派思咨询(APEX RECRUITER)曾在2015年统计了全美500强企业CEO的国籍分布,发现15%为外籍或外裔CEO。而这75名CEO中印裔就有10人,而华裔无人上榜。
出身羸弱的印度人,攻陷的不止CEO这一职位。
新一届加拿大政府有5位亚裔部长,其中4位是印度裔,另1位是阿富汗裔,同样没有华人。 工程师文化浓郁的美国高科技公司,有1/3的工程师是印度人,中高层管理者中,印度裔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印裔在美国的中位收入是全美平均水平的2倍,超过华裔。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人才输送管道,从基层、中层到高层,有了坚实、稳固的金子塔。
03 从印度留学生身上找到答案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印度人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 这与印度包括留学生制度在内的精英教育体系密不可分。
据统计,目前中国留美学生人数为各国留学生最多,占到31.5%,相当于印度的2倍。不过,近两年印度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幅是中国的3倍,绝对增长也比中国高出近35%。 同时,受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影响,印度学生来中国留学已经形成一种风潮,近年来的人数成指数级暴增。
印度《经济时报》2019年10月8日发表了一篇名为《随着印度赴华留学生激增,中国批准45所院校用英语开展MBBS教学》的文章指出,随着人数创纪录的印度学生赴华学医,中国教育部授权本国200多所医学院中的45所MBBS——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 据统计,2005年在华印度学生仅有765人,2015年印度在华留学生的总人数达到了16694人,这就让印度跻身为中国国际留学生最多的前10个国家之一,并且每年的增长率均超过10%。截至目前,有超过2.3万名印度学生在华攻读各种课程。 随着印度在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中国学生有机会近距离与印度留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 读博期间,通过与学校几名印度留学生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了印度精英人才这样出色的部分原因。
一是有充分的自信,敢于表达自我。
中国学生对印度群体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拥有天然优势”。事实上,80%的印度人母语还是印度语,英语只是第二语言,真正把英语当成第一语言的仅仅只占总人口的2%。 确切地讲,印度人的语言优势更多的来源于自信,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社交,更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我。 即使他们的英语发音总是“搭啦搭啦”的咖喱味十足,一开始别人或许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人家有绝对的自信,依然声音洪亮,表情丰富,完全不会拘泥于口音上的偏颇,只要追求词能达意即可——听不懂是你的听力问题,他们绝对不认为自己发音有毛病。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曾说: “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
反观中国学生,虽然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学前班就开始学习英语,什么李阳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的培训班也没少报,但经过十几年的锤炼,不少本科、硕士甚至是博士毕业都还是“哑巴”英语。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远不如义乌小商品城里的小店老板和大学旁边快递点工作人员。虽然这些人的英语发音有独特的口音,语法错误也不少,但用英语聊天、谈生意却毫不怯场、有说有笑。 说白了,中国学生归根到底还是不够自信,开口说英语有时候太容易难为情,生怕自己开口说错了单词、语法,而招致别人的嘲笑。
二是思维方式更加西方化。
在学习和生活中,这几位印度留学生对不想做的事儿都会委婉并坚定地拒绝,说不做就不做。他们几人平时笑嘻嘻四海一家,而遇到科研、学习等工作中的竞争,对于该争抢的事情,例如奖学金年度考评之类,则绝不手软,马上就各自为政地为了自己的利益冲锋陷阵,根本不在意昨天还一起熬夜看球赛或是同榻而卧。但争抢过后,大家还是一团和气,这一点与西方人很相似。
而中国学生则平时任劳任怨,总是爱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无论该不该自己做的工作,都碍于情面,虽然极不情愿也答应下来去做。由此一来,时间长了被其他人抱着不使白不使的心态“当丫头使唤”。但是,一旦涉及科研成果、论文排名、参加学术会议等利益的竞争,中国学生又会受到诸多不好意思的限制,战斗力明显不足。
三是注重“技术+管理”的复合培养。
这几位印度留学生说,如今在印度学生的眼里,不论从文还是从理,学MBA、学管理都是默认的必修课。一些印度家长即使家里不算富裕,也要想办法上孩子去上MBA课程。 印度办学非常重视管理教育,以印度管理学院(IIM)为代表,是其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20世纪50年代,IIM就和麻省理工学院sloan管理学院合作成立了IIM加尔各答分校,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了IIM阿默达巴德分校。IIM现今在国际上的地位,让所有中国的商学院都望尘莫及。 与之相比,中国学生的专业学习上就比较片面,更崇尚“术业有专攻”,大多是等到工作遇到瓶颈才会想要去提高。 事实也证明,当下社会需要的是如“技术+管理”这类的复合型人才,这恰恰为中国学生所忽视。所以,这才造成在美国硅谷,中国工程师只能在基层码代码,而印度精英们却能执掌CEO。
四是同样勤劳肯干。
我们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殊不知其他民族也这样评价自己。看看印度著名的IIT(印度理工)的招生录取率比率—3%(45万人报名,招收1.3万人),远低于哈佛大学13%的录取率!!而印度理工学院学生的人数不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1%。可以想象,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印度学子们学习辛苦程度不亚于中国学生考清华、北大! 难怪网上有这样一则笑话: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在开学时看到一名印度新生,便好奇地问:“你们的印度理工学院也很厉害,你为什么选择麻省理工?”印度学生苦笑说:“因为我没考上印度理工学院,所以才来这里。” 这几位印度留学生在中国也没有停止奋斗,除正常的课程之外,他们还利用周末时间报名参加各种知识类辅导班。他们说,不同于中国家长,印度家长除了支持孩子上各种知识类辅导班,还督促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这也为他们后代更加勇敢、顽强、竞争性奠定了基础。所以,他们都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早晨六点钟起来跑步,遇到不是特别大的雨还是会坚持。
客观地讲,印度的精英教育固然很成功,但也存在尖锐的问题,就是他们无法留住自己培养出来的精英。
有人称,印度这些顶尖名校成了跨国公司挑选精英的菜市场。高等人才的流失,从印度的教育投入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失。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与其关注人家的短板,还不如见贤思齐,也学习一下老印在精英教育上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