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郭建龙:如何让贱民心服口服?
当前位置:首页 > 周边字号:

郭建龙:如何让贱民心服口服?

郭建龙:如何让贱民心服口服?
2018-10-18 15:56:32
来源:三剑客 作者: 郭建龙
关键词:南亚 点击: 我要评论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一切进阶路线都被断绝了,他的子孙也没有进阶的可能,这种制度不可能长久,因为低种姓的人们会用暴力打破这种桎梏。可是,印度的种姓制度维持了三千年。

   当蒙古铁骑踏遍整个中国的时候,蒙古人感觉到,想以少量的蒙古人统治人数庞大的汉人是不容易的,除非采取种族隔离制度。于是,整个中国社会被划分成了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眼珠非黑色的中亚人)、汉人(北方原辽金辖区内的汉人)以及南人(南宋域内的汉人)。这种划分以血统和体貌为依据,与美国、南非的种族隔离具有很相似的特征。

  这也是一种类似于种姓的制度,社会财富、血统只能在同等的种姓内部流通,不同种姓只能从事特定的工作,特别对于低种姓而言,没有机会从事宗教职业,更没有可能进阶统治阶层,他们在出生的时候,命运就已经注定。为了限制低种姓的后代得到晋升,通婚也只能在同等种姓内部进行。

  这样做,实际上是少数侵略者统治广大被侵略者、保持不被同化必须采用的技巧,否则,不用多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界限被打乱,入侵者所谓特殊的文明形式也就消失了。

  把循规蹈矩纳入信仰体系

  在印度,雅利安人所建立的种姓制度也是一种为了保持统治阶层文化的手段。由于雅利安人数量少,只能建立上层政权,下层供养统治阶层的,仍然是原来的达罗毗荼人。为了保持统治地位,必须设立一定的游戏规则,阻断达罗毗荼人升到高阶的可能性。

  最终形成的四种姓制度显然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在四种姓中,担任宗教和精神领袖的是婆罗门种姓,国王和武士则出身于萨帝利种姓。吠舍种姓则主要从事商业。再接下来则是更底层的首陀罗。

  然而,除了四种姓之外,还有一些没有种姓的人,被称为贱民,这些人可能就是当初的原住民。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及: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一切进阶路线都已经被断绝了,他的子孙也没有进阶的可能,那么这种制度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低阶的人们会通过暴力的手段来打破这种桎梏,完成进阶。

  可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旦建立,就维持了三千年,至今仍然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即便到了后来,婆罗门种姓中已经有人衰落,变得贫穷不堪,但他们仍然带着种姓的骄傲,不与富裕的低种姓通婚,也拒绝接触那些贱民。

  这种制度为什么能够维持如此久长?

  因为虽然制度阻断了贱民们的出路,却给他们开了一扇虚无缥缈的窗,做出了虚假的承诺。

  印度种姓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人们把这种制度融入到了普遍的大众宗教之中,并成为其核心内容,这个宗教在早期我们可以称为原始的婆罗门教,到了后期,发展成为了印度教。

  掌管婆罗门教的,往往是婆罗门阶层,他们与国王们的萨帝利阶层共同组成了统治集团。其核心教义是为了避免贱民们的反抗而制定的,教义强调,人们的灵魂是轮回的,这一世为人,下一世可能成为动物,也有可能升入更高种姓的人类。

  比如,一个循规蹈矩的贱民在下一次轮回中可能升为萨蒂利,成为统治者的一员,而一位不守规矩、充满了野心的贱民则会降格成为动物。

  通过把循规蹈矩纳入到信仰体系,使得人们遵从于现世的社会制度不加反抗。于是,庞大的贱民阶层为了寻求来世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今世和血缘上的子孙,他们更看重的是灵魂。

  伦理型宗教的强大控制力

  我们可以把印度教和中国的儒教做一个对比。

  当一个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时,必须把那些得到最少的人纳入秩序之中,如果他们游离在外,就太危险了。中国的儒教也是为了维持持久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它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样是为了让人们各安其位,不要随便反抗社会。

  不同之处则是,儒教强调的是今世的循规蹈矩和为子孙修得福分,通过血缘关系完成社会进阶,而印度教强调的是灵魂。两者虽然路线图不同,但从实践看,都是成功的。

  甚至,原始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更加成功,印度社会非攻的特征比中国社会还要明显,同时,印度人善待动物、尊重任何生命体的性格,也可以从他们六道轮回的教义中找到根源,毕竟人的下一世可能就是动物,谁能保证,那些动物中没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呢?

  然而,为什么印度教在印度如此成功,却走不出国门,在国外的影响极小呢?

  这也和儒教在中国如此成功,却难以向外扩散是一个道理。

  世界上的所有宗教一般都包括了信仰和伦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信仰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主要关系到个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而伦理是一种社会化的体验,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每一个宗教都有这两方面的特征,但是侧重点并不相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世界上的宗教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更加强调信仰,另一类更加强调伦理。

  基督教、佛教属于第一类,印度教、儒教属于第二类。伊斯兰教则介于两者之间。

  第一类宗教、也就是侧重于信仰的宗教,传播往往更加广泛,因为个人化的体现更容易在不同民族中产生共鸣,而伦理方面却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不同,无法在其他地方复制。

  但是,伦理型宗教一旦在一个社会内部铺开,就会产生强大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甚至可以维持几百年、数千年。这就是印度教长盛不衰的秘密。即便产生过佛教、耆那教的背叛,也终归还是要回到印度教本身。

  带上煤气罐去西藏朝圣

  印度教的神祗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形成了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以及无所不包的各种神仙。从印度的神中,我们不难看出萨满教的影响,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一座山、一条河、一块石头都能成为神,印度教的神更是多如牛毛,每一个神都可以无数次转世,于是又有了无数的化身。

  其中,破坏神湿婆是受到最广泛崇拜的神,湿婆同时也是生殖力的代表,于是,印度有了崇拜生殖,崇拜阴茎的传统。在印度教供奉湿婆的寺庙中,湿婆的化身往往是一根石柱,象征着阴茎和生殖力,叫做林伽(Linga,Lingam),这根石头从磨盘中戳了出来,那个磨盘象征着女性的阴部。

guo1.jpg

湿婆

  由于对湿婆神的崇拜,在遥远西藏的外喜马拉雅山脉中,一座形同男性龟头的山峰也得到了崇拜,这座山在西藏被称为冈仁波齐,在印度则称为凯拉什山,被认为是湿婆的化身。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共同的神山,曾经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许多印度人都把前往冈仁波齐当做朝圣的极致,就像当年西欧的基督徒们朝圣耶路撒冷一样。

  冈仁波齐之所以成为极品,还与它的路途遥远、需要经历艰辛才能达到有关。印度人为了这趟旅程,往往需要花费十几万卢比,折合人民币将近2万元,对于印度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相对而言,我在印度游历了55天,到达了70座城市,加上在尼泊尔还呆了十几天,吃喝住行加门票全包,一共花了5000元人民币。

  签证,对于印度人来说也是一个噩梦,中国政府限制外国人的政策使得许多想朝圣的印度人无法得到签证,与我如此容易拿到印度签证相比,印度人拿中国签证的难度要大得多。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印度人如果想到冈仁波齐朝圣,他必须努力工作积攒一笔巨款,还要忍受签证的不确定性,中国使领馆内一个打牌输了钱的小职员或者就可以决定他们的努力泡汤,如果有幸得以前往,他们还必须忍受高昂的花费,从樟木口岸过境开始,必须包价格不菲的吉普车前往,在车上晃悠两天后才能到达。

  大部分的印度人还不适应西藏的高海拔和寒冷,他们必须忍受高原反应,同时带上大量的装备。由于不习惯西藏的饮食,许多印度人甚至不得不带上硕大的煤气罐。到了冈仁波齐,他们不仅要承担昂贵的门票,还需要雇佣牦牛和马匹,开始三天的转山行程。

  但不管如何艰难,在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仍然可以看见成群结队的印度人骑着马、带着庞大的行李队,或者步行跋涉着。

  在印度的南部城市坎奇普拉姆,有一个叫做凯拉沙的神庙,与凯拉什山有着某种联系,到达那儿时,一位印度的妇女告诉我,她很快就要前往冈仁波齐朝圣了,我祝福她,并告诉她如何省钱。

  从她快乐的眼神中,我看出她压根没有听进去,对于她来说,朝圣这件事本身已经超出了经济的范畴。

  与罗摩扯不断的神话、官司、冲突

  这个时期也是印度史诗描述的时期。随着印度最早的梵语经典《吠陀》的成型,印度的传奇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也逐渐流传开来。特别是《罗摩衍那》更是家喻户晓,大神罗摩蓝色的身躯在印度处处可见。

  根据史诗,罗摩是一位贤明的国王,也是湿婆的化身,他的妻子西达被居住在斯里兰卡的魔王劫走后,罗摩借助神猴哈奴曼的帮助前往斯里兰卡救出了妻子。猴子之所以在印度如此受欢迎,与神猴哈奴曼有着密切的关系。2000多年后,哈奴曼找到了中国的化身,变成了孙悟空出现在了《西游记》之中。正是借助于罗摩,人们对湿婆的崇拜也更加广泛。

  虽然罗摩更多是一个神话,但印度人始终在试图寻找那些和罗摩相关的古迹。他们认为罗摩出生在一个叫做阿约迪亚(Ayodhya,古称阿谕陀,拘萨罗的首都)的地方。甚至认定出生地就在一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下面。这座清真寺由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开拓者巴布尔建立,他们相信巴布尔为了建立这座清真寺,曾经毁掉了一个印度教的寺庙,而这个印度教寺庙就是为了纪念罗摩的出生。

  当教派冲突最严重的时候,1992年底,印度教的极端分子甚至将清真寺强行拆除,不仅引起了教派的冲突、导致数千人丧生,还引起了这个长达几千年的地方到底属于谁的争论。

  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一个人持着民国、甚至清代的房产证请求现在的住户搬出去,这样的请求往往是无效的。然而印度由于承认政权的联系性,却把事情搞得无比复杂。

  当印度教徒把寺庙拆除后,考古学家立即进场,从清真寺的废墟下果然发现了一座印度教神庙的废墟。而更加复杂的是,在印度教神庙之下可能还存在一个佛教的废墟。

  于是这个官司层层开打,从地方法院打到了高院,印度的法院将这片地方分成了三份,满足各方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但至今,仍然没有最终结案。阿约迪亚仍然是风声鹤唳,遍地军警,成为了比克什米尔布防都严密的地方。

guo2.jpg

  阿约迪亚的街头小庙。阿约迪亚被认为是罗摩的诞生地,但这里的教派冲突让我们看到印度的宗教矛盾可以激化到什么程度。印度1990年后的宗教冲突,大多和此地有关。

  关于罗摩的另一个地点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中间的海峡,这里,现代人把它称为亚当桥。斯里兰卡如同是印度的一滴眼泪,孤零零地伫立在次大陆东南部的海水之中。

  对于印度次大陆来说,斯里兰卡很像台湾岛对于中国大陆,位置相近,大小合适。但更神奇的是,在远古时期,有一条天然的堤坝把斯里兰卡海岛与大陆连接了起来,仿佛是一座桥,沟通了两岸的交通。

  随着海水的上涨,这条堤坝沉入了海底。如今,在斯里兰卡与印度之间,只有一连串的小岛还在海平面之上,大部分的堤坝只能从卫星图片上海水的颜色区分出来。

  雅利安人到来的时候,这条堤路或许已经不通,但他们却从前面的文明口中听到过这条堤路的传说,于是,在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的妻子被魔王抓到了斯里兰卡的岛上。神猴哈奴曼花了五天建造了一座桥,沟通了斯里兰卡与大陆,救出了她。因此,这里被印度的人们称作罗摩桥。

  从神话走向真实的最后一步

  如同施里曼在荷马史诗的启发下,发现了特洛伊和迈锡尼,如今的印度人仍然热心将现实比对史诗。所谓史诗,或许就是人们把现实映射进了传说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到这时,印度的历史已经距离现实只有一部之遥了。

  印度的历史从神话走向真实的最后一步,是由佛教和耆那教来完成的。在这两个宗教的经典中,他们谈到了印度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以及国家分布。使我们知道,在佛陀和大雄出现之前,印度的雅利安人已经从部落变成了国家,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无数国家,其中最大的包括了十六个,这就是十六国时代,也是印度的春秋战国时代。

  关于十六国,不同的典籍也有不同的记载,目前能够较为确定的国家包括:

  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甘蒲耆(Kamboja)和键陀罗(Gandhara);

  位于恒河和亚穆纳河河间平原西部的俱卢(Kuru)、苏罗萨(Surasena,首都在马图拉)和般庶(Panchala);

  位于恒河和亚穆纳河河间平原东部的跋差(Vatsa,或者Vamsa,首都在俱赏弥Kausambi);

  伽尸(Kashi,首都瓦拉纳西)及其北面的拘萨罗(Kosala);

  现在的帕特纳城(Patna)南面的摩揭陀(Magadha)、北面的末罗(Malla)和跋耆(Vrijis,这是一个部落组成的共和国);

  比哈尔和孟加拉交界地带的鸯伽(Anga);

  印度中部的阿槃提(Avanti,首都在乌贾因Ujjain)和车提亚(Chedi)。

  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如Videha、Machcha(或Matsya)、Assaka(或Asmaka)等。

  这些国家中,对接下来的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四个国家,它们分别是摩揭陀、拘萨罗、跋差和跋耆。这四个国家互相毗邻、互相争战,逐渐变成了恒河平原上最强大的政权。

  而摩揭陀又是四大强国中最强大的,它扮演了中国战国时代的秦的角色,通过征伐逐渐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实力,并最终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帝国。

  于是,佛陀和阿育王登上了历史舞台,印度进入了史实时期。

责任编辑:
郭建龙:如何让贱民心服口服?

郭建龙:如何让贱民心服口服?

2018-10-18 15:56:32
来源:三剑客 作者: 郭建龙
关键词:南亚 我要评论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一切进阶路线都被断绝了,他的子孙也没有进阶的可能,这种制度不可能长久,因为低种姓的人们会用暴力打破这种桎梏。可是,印度的种姓制度维持了三千年。

   当蒙古铁骑踏遍整个中国的时候,蒙古人感觉到,想以少量的蒙古人统治人数庞大的汉人是不容易的,除非采取种族隔离制度。于是,整个中国社会被划分成了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眼珠非黑色的中亚人)、汉人(北方原辽金辖区内的汉人)以及南人(南宋域内的汉人)。这种划分以血统和体貌为依据,与美国、南非的种族隔离具有很相似的特征。

  这也是一种类似于种姓的制度,社会财富、血统只能在同等的种姓内部流通,不同种姓只能从事特定的工作,特别对于低种姓而言,没有机会从事宗教职业,更没有可能进阶统治阶层,他们在出生的时候,命运就已经注定。为了限制低种姓的后代得到晋升,通婚也只能在同等种姓内部进行。

  这样做,实际上是少数侵略者统治广大被侵略者、保持不被同化必须采用的技巧,否则,不用多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界限被打乱,入侵者所谓特殊的文明形式也就消失了。

  把循规蹈矩纳入信仰体系

  在印度,雅利安人所建立的种姓制度也是一种为了保持统治阶层文化的手段。由于雅利安人数量少,只能建立上层政权,下层供养统治阶层的,仍然是原来的达罗毗荼人。为了保持统治地位,必须设立一定的游戏规则,阻断达罗毗荼人升到高阶的可能性。

  最终形成的四种姓制度显然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在四种姓中,担任宗教和精神领袖的是婆罗门种姓,国王和武士则出身于萨帝利种姓。吠舍种姓则主要从事商业。再接下来则是更底层的首陀罗。

  然而,除了四种姓之外,还有一些没有种姓的人,被称为贱民,这些人可能就是当初的原住民。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及: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一切进阶路线都已经被断绝了,他的子孙也没有进阶的可能,那么这种制度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低阶的人们会通过暴力的手段来打破这种桎梏,完成进阶。

  可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旦建立,就维持了三千年,至今仍然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即便到了后来,婆罗门种姓中已经有人衰落,变得贫穷不堪,但他们仍然带着种姓的骄傲,不与富裕的低种姓通婚,也拒绝接触那些贱民。

  这种制度为什么能够维持如此久长?

  因为虽然制度阻断了贱民们的出路,却给他们开了一扇虚无缥缈的窗,做出了虚假的承诺。

  印度种姓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人们把这种制度融入到了普遍的大众宗教之中,并成为其核心内容,这个宗教在早期我们可以称为原始的婆罗门教,到了后期,发展成为了印度教。

  掌管婆罗门教的,往往是婆罗门阶层,他们与国王们的萨帝利阶层共同组成了统治集团。其核心教义是为了避免贱民们的反抗而制定的,教义强调,人们的灵魂是轮回的,这一世为人,下一世可能成为动物,也有可能升入更高种姓的人类。

  比如,一个循规蹈矩的贱民在下一次轮回中可能升为萨蒂利,成为统治者的一员,而一位不守规矩、充满了野心的贱民则会降格成为动物。

  通过把循规蹈矩纳入到信仰体系,使得人们遵从于现世的社会制度不加反抗。于是,庞大的贱民阶层为了寻求来世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今世和血缘上的子孙,他们更看重的是灵魂。

  伦理型宗教的强大控制力

  我们可以把印度教和中国的儒教做一个对比。

  当一个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时,必须把那些得到最少的人纳入秩序之中,如果他们游离在外,就太危险了。中国的儒教也是为了维持持久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它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样是为了让人们各安其位,不要随便反抗社会。

  不同之处则是,儒教强调的是今世的循规蹈矩和为子孙修得福分,通过血缘关系完成社会进阶,而印度教强调的是灵魂。两者虽然路线图不同,但从实践看,都是成功的。

  甚至,原始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更加成功,印度社会非攻的特征比中国社会还要明显,同时,印度人善待动物、尊重任何生命体的性格,也可以从他们六道轮回的教义中找到根源,毕竟人的下一世可能就是动物,谁能保证,那些动物中没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呢?

  然而,为什么印度教在印度如此成功,却走不出国门,在国外的影响极小呢?

  这也和儒教在中国如此成功,却难以向外扩散是一个道理。

  世界上的所有宗教一般都包括了信仰和伦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信仰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主要关系到个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而伦理是一种社会化的体验,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每一个宗教都有这两方面的特征,但是侧重点并不相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世界上的宗教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更加强调信仰,另一类更加强调伦理。

  基督教、佛教属于第一类,印度教、儒教属于第二类。伊斯兰教则介于两者之间。

  第一类宗教、也就是侧重于信仰的宗教,传播往往更加广泛,因为个人化的体现更容易在不同民族中产生共鸣,而伦理方面却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不同,无法在其他地方复制。

  但是,伦理型宗教一旦在一个社会内部铺开,就会产生强大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甚至可以维持几百年、数千年。这就是印度教长盛不衰的秘密。即便产生过佛教、耆那教的背叛,也终归还是要回到印度教本身。

  带上煤气罐去西藏朝圣

  印度教的神祗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形成了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以及无所不包的各种神仙。从印度的神中,我们不难看出萨满教的影响,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一座山、一条河、一块石头都能成为神,印度教的神更是多如牛毛,每一个神都可以无数次转世,于是又有了无数的化身。

  其中,破坏神湿婆是受到最广泛崇拜的神,湿婆同时也是生殖力的代表,于是,印度有了崇拜生殖,崇拜阴茎的传统。在印度教供奉湿婆的寺庙中,湿婆的化身往往是一根石柱,象征着阴茎和生殖力,叫做林伽(Linga,Lingam),这根石头从磨盘中戳了出来,那个磨盘象征着女性的阴部。

guo1.jpg

湿婆

  由于对湿婆神的崇拜,在遥远西藏的外喜马拉雅山脉中,一座形同男性龟头的山峰也得到了崇拜,这座山在西藏被称为冈仁波齐,在印度则称为凯拉什山,被认为是湿婆的化身。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共同的神山,曾经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许多印度人都把前往冈仁波齐当做朝圣的极致,就像当年西欧的基督徒们朝圣耶路撒冷一样。

  冈仁波齐之所以成为极品,还与它的路途遥远、需要经历艰辛才能达到有关。印度人为了这趟旅程,往往需要花费十几万卢比,折合人民币将近2万元,对于印度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相对而言,我在印度游历了55天,到达了70座城市,加上在尼泊尔还呆了十几天,吃喝住行加门票全包,一共花了5000元人民币。

  签证,对于印度人来说也是一个噩梦,中国政府限制外国人的政策使得许多想朝圣的印度人无法得到签证,与我如此容易拿到印度签证相比,印度人拿中国签证的难度要大得多。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印度人如果想到冈仁波齐朝圣,他必须努力工作积攒一笔巨款,还要忍受签证的不确定性,中国使领馆内一个打牌输了钱的小职员或者就可以决定他们的努力泡汤,如果有幸得以前往,他们还必须忍受高昂的花费,从樟木口岸过境开始,必须包价格不菲的吉普车前往,在车上晃悠两天后才能到达。

  大部分的印度人还不适应西藏的高海拔和寒冷,他们必须忍受高原反应,同时带上大量的装备。由于不习惯西藏的饮食,许多印度人甚至不得不带上硕大的煤气罐。到了冈仁波齐,他们不仅要承担昂贵的门票,还需要雇佣牦牛和马匹,开始三天的转山行程。

  但不管如何艰难,在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仍然可以看见成群结队的印度人骑着马、带着庞大的行李队,或者步行跋涉着。

  在印度的南部城市坎奇普拉姆,有一个叫做凯拉沙的神庙,与凯拉什山有着某种联系,到达那儿时,一位印度的妇女告诉我,她很快就要前往冈仁波齐朝圣了,我祝福她,并告诉她如何省钱。

  从她快乐的眼神中,我看出她压根没有听进去,对于她来说,朝圣这件事本身已经超出了经济的范畴。

  与罗摩扯不断的神话、官司、冲突

  这个时期也是印度史诗描述的时期。随着印度最早的梵语经典《吠陀》的成型,印度的传奇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也逐渐流传开来。特别是《罗摩衍那》更是家喻户晓,大神罗摩蓝色的身躯在印度处处可见。

  根据史诗,罗摩是一位贤明的国王,也是湿婆的化身,他的妻子西达被居住在斯里兰卡的魔王劫走后,罗摩借助神猴哈奴曼的帮助前往斯里兰卡救出了妻子。猴子之所以在印度如此受欢迎,与神猴哈奴曼有着密切的关系。2000多年后,哈奴曼找到了中国的化身,变成了孙悟空出现在了《西游记》之中。正是借助于罗摩,人们对湿婆的崇拜也更加广泛。

  虽然罗摩更多是一个神话,但印度人始终在试图寻找那些和罗摩相关的古迹。他们认为罗摩出生在一个叫做阿约迪亚(Ayodhya,古称阿谕陀,拘萨罗的首都)的地方。甚至认定出生地就在一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下面。这座清真寺由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开拓者巴布尔建立,他们相信巴布尔为了建立这座清真寺,曾经毁掉了一个印度教的寺庙,而这个印度教寺庙就是为了纪念罗摩的出生。

  当教派冲突最严重的时候,1992年底,印度教的极端分子甚至将清真寺强行拆除,不仅引起了教派的冲突、导致数千人丧生,还引起了这个长达几千年的地方到底属于谁的争论。

  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一个人持着民国、甚至清代的房产证请求现在的住户搬出去,这样的请求往往是无效的。然而印度由于承认政权的联系性,却把事情搞得无比复杂。

  当印度教徒把寺庙拆除后,考古学家立即进场,从清真寺的废墟下果然发现了一座印度教神庙的废墟。而更加复杂的是,在印度教神庙之下可能还存在一个佛教的废墟。

  于是这个官司层层开打,从地方法院打到了高院,印度的法院将这片地方分成了三份,满足各方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但至今,仍然没有最终结案。阿约迪亚仍然是风声鹤唳,遍地军警,成为了比克什米尔布防都严密的地方。

guo2.jpg

  阿约迪亚的街头小庙。阿约迪亚被认为是罗摩的诞生地,但这里的教派冲突让我们看到印度的宗教矛盾可以激化到什么程度。印度1990年后的宗教冲突,大多和此地有关。

  关于罗摩的另一个地点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中间的海峡,这里,现代人把它称为亚当桥。斯里兰卡如同是印度的一滴眼泪,孤零零地伫立在次大陆东南部的海水之中。

  对于印度次大陆来说,斯里兰卡很像台湾岛对于中国大陆,位置相近,大小合适。但更神奇的是,在远古时期,有一条天然的堤坝把斯里兰卡海岛与大陆连接了起来,仿佛是一座桥,沟通了两岸的交通。

  随着海水的上涨,这条堤坝沉入了海底。如今,在斯里兰卡与印度之间,只有一连串的小岛还在海平面之上,大部分的堤坝只能从卫星图片上海水的颜色区分出来。

  雅利安人到来的时候,这条堤路或许已经不通,但他们却从前面的文明口中听到过这条堤路的传说,于是,在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的妻子被魔王抓到了斯里兰卡的岛上。神猴哈奴曼花了五天建造了一座桥,沟通了斯里兰卡与大陆,救出了她。因此,这里被印度的人们称作罗摩桥。

  从神话走向真实的最后一步

  如同施里曼在荷马史诗的启发下,发现了特洛伊和迈锡尼,如今的印度人仍然热心将现实比对史诗。所谓史诗,或许就是人们把现实映射进了传说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到这时,印度的历史已经距离现实只有一部之遥了。

  印度的历史从神话走向真实的最后一步,是由佛教和耆那教来完成的。在这两个宗教的经典中,他们谈到了印度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以及国家分布。使我们知道,在佛陀和大雄出现之前,印度的雅利安人已经从部落变成了国家,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无数国家,其中最大的包括了十六个,这就是十六国时代,也是印度的春秋战国时代。

  关于十六国,不同的典籍也有不同的记载,目前能够较为确定的国家包括:

  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甘蒲耆(Kamboja)和键陀罗(Gandhara);

  位于恒河和亚穆纳河河间平原西部的俱卢(Kuru)、苏罗萨(Surasena,首都在马图拉)和般庶(Panchala);

  位于恒河和亚穆纳河河间平原东部的跋差(Vatsa,或者Vamsa,首都在俱赏弥Kausambi);

  伽尸(Kashi,首都瓦拉纳西)及其北面的拘萨罗(Kosala);

  现在的帕特纳城(Patna)南面的摩揭陀(Magadha)、北面的末罗(Malla)和跋耆(Vrijis,这是一个部落组成的共和国);

  比哈尔和孟加拉交界地带的鸯伽(Anga);

  印度中部的阿槃提(Avanti,首都在乌贾因Ujjain)和车提亚(Chedi)。

  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如Videha、Machcha(或Matsya)、Assaka(或Asmaka)等。

  这些国家中,对接下来的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四个国家,它们分别是摩揭陀、拘萨罗、跋差和跋耆。这四个国家互相毗邻、互相争战,逐渐变成了恒河平原上最强大的政权。

  而摩揭陀又是四大强国中最强大的,它扮演了中国战国时代的秦的角色,通过征伐逐渐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实力,并最终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帝国。

  于是,佛陀和阿育王登上了历史舞台,印度进入了史实时期。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郭建龙:如何让贱民心服口服?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