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投资与贸易的飞速增长吸引了美国学界的关注。本文旨在简要概述西方特别是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在拉美的崛起的研究。从1492到拉美独立战争前拉美多数地区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有人把这三百余年称为西班牙世纪。19世纪大英帝国取代西班牙在拉美的地位,19世纪被称为英国世纪。众所周知,20世纪为美国世纪。随着中国在拉美的崛起,西方学者的提出这样的问题: 历史会再一次重演吗?中国能够依靠经济实力取代美国,如同当年英国那样取代西班牙在拉美的地位吗?最近中国与阿根廷签订的协定与英国与阿根廷1933年签订的Roca--Runciman条约有何异同? 21世纪会成为中国世纪吗?
美国的衰落与中国的挑战
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伴随美国影响力在拉美的兴衰其对拉美政策也发生了几次演变:从早期的统治地位,60年代初开始的领导地位,到9·11后的“善意的忽视”。
发表于1823年的门罗主义表明美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门罗主义发表以来,美国视拉美为自己的后院, 排斥其他列强染指美洲事务。古巴革命前,美国在拉美的统治地位几乎未受到外部势力的严峻挑战。
从60年代初的争取进步联盟至冷战结束期间,美国在拉美开始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例如,遵照肯尼迪倡导的争取进步联盟,美国将在60年代为拉美提供大量经济援助,推动民主化、支持工业化,稳定出口商品的市场价格,实施土地改革等等。
9·11后美国继续坚持担当世界的领导者,近年来又提出“重返亚太。”但在后9·11时期的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地位并非像在冷战时期那样重要。这时期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被称为“善意的忽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
面对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崛起,华盛顿尚未制定对应中国在美国后院崛起的全面战略。在奥巴马任职总统期内,仅在一次回答问题时,他谈到美国应如何应付中国在拉美的崛起。尽管如此,美国媒体对崛起的中国在拉美的负面影响的报道与日俱增。 2015年10月9日EvanEllis 在美国国会西半球事务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指出, “尽管拉美部分参与者从中获得了利益,中国对该地区的介入还是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削弱了美国在西半球的战略地位。
如何对待中国在拉美的挑战
新的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毫不奇怪,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目标和利益。美国学界认识到对中美双方来说,拉美和加勒比并不是中美最为关注的地区。尽管如此,中国被视为美国在该地区的竞争对手并非新的合作伙伴。在值得美国关注在拉美活动的非西半球国家中 (包括俄罗斯、伊朗,印度 等国家),中国名列其首。
毋庸质疑,在拉美中国和美国可以在一些领域展开合作。例如在打击非法移民,打击毒品犯罪方面。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陈懋修(Matt Ferchen) 认为“委内瑞拉石油与政治的特点给中美两国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挑战。但对于中美两国政府来说,这些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促进两国通过共同合作减缓委内瑞拉以及其他地区超重石油带来的气候影响。”这些合作可能会创造真正的双赢。
必须指出2015年中美在若干多年纠结两国的问题上有所缓和。 首先,美国与中国在拉美的主要盟友古巴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逐步走向正常化。其次,委内瑞拉是是中国在拉美的战略伙伴,也是拉美左翼政权的一面旗帜。鉴于石油价格下跌,委内瑞拉经济大幅度下滑,使得为委内瑞拉提供巨额贷款的北京进退两难。2015年末委内瑞拉议会选举中执政的社会党失去议会多数席位,华盛顿松了口气。 此外,自马英九2008年当任总统以来, 大陆与台湾在拉美实行“外交休战。”这些都有助于中美在拉美地区的缓和。美国学界和传媒界意识到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和国家,中国已经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但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国仍然保持低调。
三边关系 (美-中-拉)还是双边(中-拉)关系?
近来有些拉美学者指出北京制定了清晰全面的拉美战略(如拉美政策白皮书, 中拉“1+3+6”合作新框架)。然而,面临中国在拉美的崛起,拉美国家,拉美地区组织,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等尚无相应的对华战略。 少数拉美学者甚至主张美国应该站出来帮助拉美国家对付来自中国的挑战。然而相当一部份美国学者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不应该阻碍中国与拉美国家发展关系。 拉丁美洲与亚洲的局势是截然不同的。中拉之间不存在领土纠纷。拉美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
不同的利益?
应当看到,最近几年,中美两国在拉美追求不同的战略目标。中国重视大宗商品的贸易尤其是能源和食品。中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当前主要集中在于采矿业与基础设施。与此同时,美国的“能源革命“已经减少了其对外来能源的依赖。此外,中国从委内瑞拉“进口”的大部分石油被“转销”到美国。采矿业与基础设施早已不是美国海外投资的重点。近年来,在拉丁美洲,美国把注意力放在打击非法移民(边境安全),反毒品“战争”,推进民主和自由贸易。目前中美两国在拉美的直接竞争并不突出,但是伴随着美国的“衰退”和中国的崛起,这一切也许会发生改变。
同样的规则?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认为“我们赞同大多数拉美人这样一种的观点:中国与拉美发展更紧密的关系并不一定会阻碍拉美国家发展与美国的关系。相反,中国的参与可以为各方为西半球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共同目标开展合作创造机会。但前提是,中国必须像其他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一样遵守同样的规则。”(大西洋理事会,2015)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银行为中国企业在拉美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大量资金。美国学者认为这些政策性银行为国家利益服务, 而不是像西方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同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的美国形成鲜明的对照。美国学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政策性银行正在改写金融界的规则。中国为拉美国家提供的贷款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但是中方贷款缺乏透明度;投资项目较少考虑环境保护。
西方理论对中国在拉美崛起的解读
美国学界和媒体对中国在拉美的迅速崛起十分关注,争论激烈。相关的出版物呈几何级数的增长。相关话题的文章成千上万。不同的理论对中国在拉美的崛起的原因及后果有不同的解读。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现实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主要流派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在国际冲突的关键时刻,国家所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世界中心会转移的。持这种理论的美国学者认为一个崛起中的中国不但会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挑战美国,还有可能会终结美国世纪。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主要思想流派。美国政治思想(自由、平等和民主)则是美国民族认同的基础,这种认同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持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世界政治体系可划分为民主与专制。美国要在世界继续推动自由和民主。持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二分法与西方的分析截然不同。中国学者认为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造成。北京认为南南合作可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制度。
国家资本主义
Barry Naughton 和Kellee S. Tsai 在他们的新著中指出,中国在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创造了中国奇迹。持这种观点的美国学者认为,国企是中国在拉美地区进行投资的主体。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可以与西方实力强大的西方跨国企业展开竞争。在很多方面,中国大型国企与日本的株式会社十分相像。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乃是东亚模式沿续:引进外资,出口导向;国家主导工业化。
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中国在拉美正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他们认为可以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来分析中国在拉美的举动。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战略持批判态度, 认为收入不均贫富差距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国内市场饱和促成产能过剩。与老牌帝国主义一样,中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商品。近年又开始用资本输出的方法来带动商品输出。大量廉价的中国产品大量涌入拉美市场,给拉美工业帶來了不应有的损失。还有一些学者用依附论的理论來分析中拉经济贸易关系。中国从拉丁美洲进口初级产品,同时向该地区出口制造产品,促成该地区的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
尽管北京坚持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2015年7月27日,《纽约时报》刊登“中国还算是发展中国家吗?”的辩论。依附论学者把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边缘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美国学者注意到中国媒体这样的表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由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变成了“建设者”,从世界的“边缘”逐渐走向舞台“中心”。
美国学界对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的评估
中国在拉美的政策工具
美国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在拉美的政策工具包括:经济外交,软实力,和多边外交。对北京而言,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在中拉关系中举足轻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经贸规模持续扩大。加勒比地区正在期待更多的中国游客。第二,在拉美中国通过开办孔子学院,扩大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招收学生等措施使其软实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媒体强调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伙伴关系以及双赢的南南对话。第三,北京日益注重发展多边关系。2004年中国成为美洲国家组织的常任观察员,2009年1月正式成为美洲开发银行的会员国。2014金砖国家宣布,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西方学者认为金砖银行目的是替代现有的由美国和欧盟掌控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很明确地把美国和加拿大排除在外。(CELAC):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
中拉经贸关系可以继续保持目前的良好势头吗?
2015年初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中方提议,力争实现10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 鉴于近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石油及其他中国从拉美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美国学界不少人对前面谈到的对中拉贸易的乐观估计持怀疑态度。一些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向委内瑞拉和阿根廷提供的贷款金融风险巨大。此外,这些学者注视到大量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的投资集中在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这样的避税天堂。
政经脱节?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Jorge I. Domínguez 指出中国在联合国的投票记录与中国在拉美的主要的贸易伙伴投票记录并不相关。美籍华人学者王红缨2015年发表的“Missing Link” 一文中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与该地区日益扩大的经贸往来并没有对当地的政治体系产生北京所预期的效果。那么问题出在那里? 王红缨教授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原因,二是美国因素。首先,拉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持续性依赖有可能会损害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些拉美国家已经表达了他们对与中国贸易的负面影响的不满。中国投资在拉美地区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些中国投资的项目被看作是对当地资源的控制。
其次,美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经济层面上,美国对于拉美地区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中国。2012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足7%,而美国占有的份额达12.5%。2012年,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进出口贸易中,中国占有的比重不到12%,而美国则达到39%。尽管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在不断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与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情况截然不同。
美国学界和媒体的一些人士认为中国在拉美主要目标是支持反美的左翼政权(古巴,委内瑞拉), 建立反美的统一战线。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北京在拉美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例如,2015 年李克强总理访问了支持市场化的国家(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简单地说,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北京在拉美的主要目的是输出商品, 而不是“支左”和输出革命。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和大量的投资,可以促进拉美地区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简而言之,近年美国无暇顾及拉美,需要西半球之外的国家来填补其“善意的忽略”留下的空白。 许多拉美国家希望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正如《经济学人》 的文章指出“全球化需要一个霸主。但是,美国看来不再想扮演这个角色,而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来扮演这一角色。”
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投资与贸易的飞速增长吸引了美国学界的关注。本文旨在简要概述西方特别是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在拉美的崛起的研究。从1492到拉美独立战争前拉美多数地区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有人把这三百余年称为西班牙世纪。19世纪大英帝国取代西班牙在拉美的地位,19世纪被称为英国世纪。众所周知,20世纪为美国世纪。随着中国在拉美的崛起,西方学者的提出这样的问题: 历史会再一次重演吗?中国能够依靠经济实力取代美国,如同当年英国那样取代西班牙在拉美的地位吗?最近中国与阿根廷签订的协定与英国与阿根廷1933年签订的Roca--Runciman条约有何异同? 21世纪会成为中国世纪吗?
美国的衰落与中国的挑战
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伴随美国影响力在拉美的兴衰其对拉美政策也发生了几次演变:从早期的统治地位,60年代初开始的领导地位,到9·11后的“善意的忽视”。
发表于1823年的门罗主义表明美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门罗主义发表以来,美国视拉美为自己的后院, 排斥其他列强染指美洲事务。古巴革命前,美国在拉美的统治地位几乎未受到外部势力的严峻挑战。
从60年代初的争取进步联盟至冷战结束期间,美国在拉美开始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例如,遵照肯尼迪倡导的争取进步联盟,美国将在60年代为拉美提供大量经济援助,推动民主化、支持工业化,稳定出口商品的市场价格,实施土地改革等等。
9·11后美国继续坚持担当世界的领导者,近年来又提出“重返亚太。”但在后9·11时期的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地位并非像在冷战时期那样重要。这时期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被称为“善意的忽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
面对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崛起,华盛顿尚未制定对应中国在美国后院崛起的全面战略。在奥巴马任职总统期内,仅在一次回答问题时,他谈到美国应如何应付中国在拉美的崛起。尽管如此,美国媒体对崛起的中国在拉美的负面影响的报道与日俱增。 2015年10月9日EvanEllis 在美国国会西半球事务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指出, “尽管拉美部分参与者从中获得了利益,中国对该地区的介入还是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削弱了美国在西半球的战略地位。
如何对待中国在拉美的挑战
新的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毫不奇怪,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目标和利益。美国学界认识到对中美双方来说,拉美和加勒比并不是中美最为关注的地区。尽管如此,中国被视为美国在该地区的竞争对手并非新的合作伙伴。在值得美国关注在拉美活动的非西半球国家中 (包括俄罗斯、伊朗,印度 等国家),中国名列其首。
毋庸质疑,在拉美中国和美国可以在一些领域展开合作。例如在打击非法移民,打击毒品犯罪方面。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陈懋修(Matt Ferchen) 认为“委内瑞拉石油与政治的特点给中美两国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挑战。但对于中美两国政府来说,这些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促进两国通过共同合作减缓委内瑞拉以及其他地区超重石油带来的气候影响。”这些合作可能会创造真正的双赢。
必须指出2015年中美在若干多年纠结两国的问题上有所缓和。 首先,美国与中国在拉美的主要盟友古巴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逐步走向正常化。其次,委内瑞拉是是中国在拉美的战略伙伴,也是拉美左翼政权的一面旗帜。鉴于石油价格下跌,委内瑞拉经济大幅度下滑,使得为委内瑞拉提供巨额贷款的北京进退两难。2015年末委内瑞拉议会选举中执政的社会党失去议会多数席位,华盛顿松了口气。 此外,自马英九2008年当任总统以来, 大陆与台湾在拉美实行“外交休战。”这些都有助于中美在拉美地区的缓和。美国学界和传媒界意识到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和国家,中国已经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但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国仍然保持低调。
三边关系 (美-中-拉)还是双边(中-拉)关系?
近来有些拉美学者指出北京制定了清晰全面的拉美战略(如拉美政策白皮书, 中拉“1+3+6”合作新框架)。然而,面临中国在拉美的崛起,拉美国家,拉美地区组织,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等尚无相应的对华战略。 少数拉美学者甚至主张美国应该站出来帮助拉美国家对付来自中国的挑战。然而相当一部份美国学者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不应该阻碍中国与拉美国家发展关系。 拉丁美洲与亚洲的局势是截然不同的。中拉之间不存在领土纠纷。拉美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
不同的利益?
应当看到,最近几年,中美两国在拉美追求不同的战略目标。中国重视大宗商品的贸易尤其是能源和食品。中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当前主要集中在于采矿业与基础设施。与此同时,美国的“能源革命“已经减少了其对外来能源的依赖。此外,中国从委内瑞拉“进口”的大部分石油被“转销”到美国。采矿业与基础设施早已不是美国海外投资的重点。近年来,在拉丁美洲,美国把注意力放在打击非法移民(边境安全),反毒品“战争”,推进民主和自由贸易。目前中美两国在拉美的直接竞争并不突出,但是伴随着美国的“衰退”和中国的崛起,这一切也许会发生改变。
同样的规则?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认为“我们赞同大多数拉美人这样一种的观点:中国与拉美发展更紧密的关系并不一定会阻碍拉美国家发展与美国的关系。相反,中国的参与可以为各方为西半球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共同目标开展合作创造机会。但前提是,中国必须像其他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一样遵守同样的规则。”(大西洋理事会,2015)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银行为中国企业在拉美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大量资金。美国学者认为这些政策性银行为国家利益服务, 而不是像西方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同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的美国形成鲜明的对照。美国学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政策性银行正在改写金融界的规则。中国为拉美国家提供的贷款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但是中方贷款缺乏透明度;投资项目较少考虑环境保护。
西方理论对中国在拉美崛起的解读
美国学界和媒体对中国在拉美的迅速崛起十分关注,争论激烈。相关的出版物呈几何级数的增长。相关话题的文章成千上万。不同的理论对中国在拉美的崛起的原因及后果有不同的解读。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现实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主要流派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在国际冲突的关键时刻,国家所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世界中心会转移的。持这种理论的美国学者认为一个崛起中的中国不但会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挑战美国,还有可能会终结美国世纪。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主要思想流派。美国政治思想(自由、平等和民主)则是美国民族认同的基础,这种认同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持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世界政治体系可划分为民主与专制。美国要在世界继续推动自由和民主。持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二分法与西方的分析截然不同。中国学者认为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造成。北京认为南南合作可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制度。
国家资本主义
Barry Naughton 和Kellee S. Tsai 在他们的新著中指出,中国在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创造了中国奇迹。持这种观点的美国学者认为,国企是中国在拉美地区进行投资的主体。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可以与西方实力强大的西方跨国企业展开竞争。在很多方面,中国大型国企与日本的株式会社十分相像。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乃是东亚模式沿续:引进外资,出口导向;国家主导工业化。
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中国在拉美正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他们认为可以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来分析中国在拉美的举动。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战略持批判态度, 认为收入不均贫富差距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国内市场饱和促成产能过剩。与老牌帝国主义一样,中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商品。近年又开始用资本输出的方法来带动商品输出。大量廉价的中国产品大量涌入拉美市场,给拉美工业帶來了不应有的损失。还有一些学者用依附论的理论來分析中拉经济贸易关系。中国从拉丁美洲进口初级产品,同时向该地区出口制造产品,促成该地区的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
尽管北京坚持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2015年7月27日,《纽约时报》刊登“中国还算是发展中国家吗?”的辩论。依附论学者把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边缘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美国学者注意到中国媒体这样的表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由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变成了“建设者”,从世界的“边缘”逐渐走向舞台“中心”。
美国学界对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的评估
中国在拉美的政策工具
美国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在拉美的政策工具包括:经济外交,软实力,和多边外交。对北京而言,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在中拉关系中举足轻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经贸规模持续扩大。加勒比地区正在期待更多的中国游客。第二,在拉美中国通过开办孔子学院,扩大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招收学生等措施使其软实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媒体强调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伙伴关系以及双赢的南南对话。第三,北京日益注重发展多边关系。2004年中国成为美洲国家组织的常任观察员,2009年1月正式成为美洲开发银行的会员国。2014金砖国家宣布,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西方学者认为金砖银行目的是替代现有的由美国和欧盟掌控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很明确地把美国和加拿大排除在外。(CELAC):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
中拉经贸关系可以继续保持目前的良好势头吗?
2015年初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中方提议,力争实现10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 鉴于近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石油及其他中国从拉美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美国学界不少人对前面谈到的对中拉贸易的乐观估计持怀疑态度。一些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向委内瑞拉和阿根廷提供的贷款金融风险巨大。此外,这些学者注视到大量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的投资集中在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这样的避税天堂。
政经脱节?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Jorge I. Domínguez 指出中国在联合国的投票记录与中国在拉美的主要的贸易伙伴投票记录并不相关。美籍华人学者王红缨2015年发表的“Missing Link” 一文中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与该地区日益扩大的经贸往来并没有对当地的政治体系产生北京所预期的效果。那么问题出在那里? 王红缨教授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原因,二是美国因素。首先,拉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持续性依赖有可能会损害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些拉美国家已经表达了他们对与中国贸易的负面影响的不满。中国投资在拉美地区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些中国投资的项目被看作是对当地资源的控制。
其次,美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经济层面上,美国对于拉美地区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中国。2012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足7%,而美国占有的份额达12.5%。2012年,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进出口贸易中,中国占有的比重不到12%,而美国则达到39%。尽管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在不断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与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情况截然不同。
美国学界和媒体的一些人士认为中国在拉美主要目标是支持反美的左翼政权(古巴,委内瑞拉), 建立反美的统一战线。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北京在拉美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例如,2015 年李克强总理访问了支持市场化的国家(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简单地说,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北京在拉美的主要目的是输出商品, 而不是“支左”和输出革命。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和大量的投资,可以促进拉美地区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简而言之,近年美国无暇顾及拉美,需要西半球之外的国家来填补其“善意的忽略”留下的空白。 许多拉美国家希望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正如《经济学人》 的文章指出“全球化需要一个霸主。但是,美国看来不再想扮演这个角色,而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来扮演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