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1815年,反法同盟彻底打败法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决议恢复旧的秩序,并重新划分欧洲领土。会议上确定了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同时,瑞士制定了一个联合公约,恢复了各州的主权,很多州因此恢复了旧的制度;同时,公约继承了不再设立从属领地的原则,因此,瓦莱(Wallis/ Valais)、纳沙泰尔(Neuenburg/ Neuchâtel)、日内瓦(Genf/ Genève)在1815年加入邦联。
日内瓦州徽是一个两分盾徽,左边是红底金色钥匙;右边是金底黑鹰,黑鹰身体只有一半,头戴皇冠。钥匙也是代表了使徒圣彼得与日内瓦的教会。黑鹰代表神圣罗马帝国和皇帝,因为在11世纪,日内瓦曾被皇帝授予帝国城市的地位。日内瓦纹章中的黑鹰纹章是26个州徽里唯一还保存有帝国痕迹的元素。
日内瓦州徽
瓦莱州徽是红白两分盾徽,上面有13颗五角星,其中4颗白五角星位于红色底面上,4颗红五角星位于白色底面上,5颗红白两色的五角星位于红白交界处。红白色起源于当地主教的纹章;16世纪起,开始加入星的图案;1815年,确定为13颗星,代表该州的13个区。
纳沙泰尔州徽是绿白红三色条纹盾徽,红色条纹上方有一个白色的十字。1707年,在英国的支持下,纳沙泰尔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继承。普鲁士统治期间,纳沙泰尔纹章是金色底面,中间是红色竖条,竖条上有三个白色的三角屋顶图案。纳沙泰尔加入瑞士邦联,是瑞士第一次接纳非共和政体的州加入。纳沙泰尔采用了新的纹章:绿色代表自由,红白色来自城市纹章的颜色,红色条纹上加白色十字,是为了与邦联的标志一致。
1815年,瑞士采用了一个新的圆形印章,即中间是红底白十字盾徽,然后环绕以德语国名瑞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最外面一圈是各州的纹章。这个印章在签署联合公约时第一次使用,红底白十字盾徽开始正式成为国家的标志。
四、瑞士联邦的建立
1815年,瑞士恢复了旧的秩序,很多权贵和城市恢复了特权,引发了平民阶层和乡村的不满。法国大革命期间广为传播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爆发后,瑞士多地受到影响。例如,巴塞尔长期城乡矛盾突出,农村居民请愿要求修订宪法,获得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但没有成功,反而被镇压。该地城市和农村冲突日益尖锐,1833年,巴塞尔乡村州分立出来,形成了两个“半州”,即巴塞尔城市州和巴塞尔乡村州,议会规定未来可以合并,但前提是完全自愿。巴塞尔城市州仍维持原来的银底黑色主教权杖盾徽,巴塞尔乡村州的纹章是银底红色主教权杖盾徽。1833年的一幅漫画反映的是巴塞尔州分裂时,同时处于城乡的巴塞尔大学被迫分家的情景。漫画的上半部分是众人正在大厅里讨论,大厅上方是瑞士邦联红底白十字纹章,环绕邦联纹章的是各州纹章;漫画的下半部分是云层中伸出一只手拿着秤,正在为巴塞尔大学分家当,下方零散堆放着破碎的大学物品,一片混乱。图画的下方是是一个断裂的盾徽,一个象征巴塞尔城市,一个象征巴塞尔乡村。后来出现了推动两个“半州”合并的运动,但没有成功。
在维也纳国际体系下,一个松散的瑞士邦联越来越不符合国家的利益,在政治上不能有效维护瑞士的独立,在经济上也很难采取有力措施与各国竞争。19世纪30年开始,自由主义的政治派别占了上风,决定建立一个施行民主的联邦国家。1845年,为了维护州的主权,几个保守的天主教州施维茨、乌里、上下瓦尔登、卢塞恩、楚格、弗里堡和瓦莱联合起来,组成了“特别同盟”。在1847年的一幅关于“特别同盟”的宣传画中,最上方写有IHS(耶稣),光芒万丈,驱开乌云。画中间是一个罗马风格的石亭,石亭顶端是罗马教皇的三重冕;亭子中间立了一块碑,碑上有七个盾徽,从上到下依次是:卢塞恩、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楚格、弗里堡、瓦莱。石亭下方是一只狮子扶在瑞士的红底白十字联邦纹章上。狮子左爪是一张纸,放在纹章上方,已经有一些裂痕,上面写着Bund 1815(邦联1815);右爪拿着一把剑,抓一个断裂的束棒。表示对1815年邦联体制被破坏的担忧。石亭上方写有GOTT u. VATERLAND(上帝和祖国)。
瑞士位于欧洲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地处交通要道,面积41285平方公里,从语言上主要分为德语区、法语区,意大利语区和罗曼语区,信仰上主要由天主教和新教组成。13世纪以来,瑞士从三个地区发展到现在的26个州(其中6个州是“半州”,即享有同样的自治权,但在联邦院只有1名代表,其他州是2名代表),从一个语言、文化、宗教、政治体制各不相同的自治体组成的松散联盟,经过曲折的历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联邦国家。瑞士的历史就是一部由民众自下而上组建同盟,构建邦联,最后形成联邦的演变历史。而在这个过程中,瑞士形成了独特的纹章文化,纹章记载和见证了这段曲折的历程。正如瑞士纹章学家约瑟夫•加利科(Galliker)所言:“瑞士各州的旗帜与纹章是联盟内部的联邦精神的本质组成部分。”
纹章兴起于12世纪欧洲中世纪的鼎盛时期,是“一种按照特定规则构成的彩色标志,专属于某个个人、家族或团体的识别物”。中世纪欧洲战争频繁,纹章首先应用于骑士和贵族的比武和战争,后来成为家族、身份、团体、地区的标志和象征,并逐步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德国纹章学家奥托弗里德•诺伊贝克(Ottfried Neubecker)认为:“所有的政治发展都能在纹章中找到表现形式。”
瑞士联邦在反抗领主统治、维护自治的战争中形成了红底白十字纹章作为共同标志,这种白十字也被称为“瑞士十字”,后来成为瑞士国徽。瑞士十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是说来自罗马帝国的底比斯军团。传说在公元300年左右,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安努斯(Maximianus)派出一支由埃及底比斯的基督徒组成的军队。他们进军瑞士的阿高隆(Agaunum)时,由于他们坚持基督教信仰,拒绝服从皇帝的命令,全部被处死,包括军团长圣毛里蒂乌斯(St. Mauritius),他们后来被称为万民殉道骑士。红底白十字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殉道和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二是说来自12世纪的帝国军旗,军旗全部为红色,也被称为血旗(Blutfahne);三是来自描绘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图案,据称耶稣受难图自1289年起装饰在血旗上,这与施维茨州徽的起源直接相关。除了联邦纹章,瑞士各州都拥有各自的纹章,各具特色,代表各自的传统与文化。
瑞士受到古罗马、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多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非常多元的文化,这也体现在瑞士丰富的纹章中。本文试图按照瑞士联邦历史发展的线索,阐述联邦构建与演变过程中联邦与各州纹章的历史文化含义及其与联邦精神的关联。
瑞士国徽
一、永久同盟的成立
在欧洲早期历史中,凯尔特人的一支——赫尔维蒂人曾生活在后来被称为瑞士的这片区域,公元前1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征服。在中世纪时,这个地区曾受勃艮第王国、法兰克王国统治,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1世纪时,策林根(Zähringer)家族成为瑞士地区的主要统治家族,建立了很多据点和市镇,试图像德国其他地区一样建立起巩固的领主统治,但没有成功。1218年,策林根家族绝嗣后,发源于瑞士阿尔高地区的哈布斯堡家族逐步控制了瑞士的大片领地。这些领地为了保持自治,试图获得直接隶属于帝国的权利,即以皇帝为直接领主,不属于任何诸侯,如乌里(Uri)地区在1231年就获得这个权利。13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走向衰落。1254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帝国进入大空位时代,各地诸侯领主都竞相扩大领地和权力,瑞士的一些地区也乘机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但1273年,当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成为德意志国王后,改变了这种状态。1278年,鲁道夫一世夺取了奥地利作为家族领地;同时又加强在瑞士地区的统治,试图控制家族的发祥地及其附近地区,以扩大家族领地,首当其冲的就是位于瑞士高原森林地带的施维茨(Schwyz)、乌里和翁特瓦尔登(Unterwalden)。
施维茨在1240年被皇帝腓特烈二世授予了直接依附于帝国的特权,但因为腓特烈二世曾遭教皇绝罚,这个特权状的法律效力受到了质疑。为了让哈布斯堡家族承认这个地位,1289年,施维茨人参与哈布斯堡家族国王鲁道夫一世对勃艮第的征战,表现出色,鲁道夫一世给予了奖励,并表示尊重其权利。1291年7月15日,鲁道夫一世去世。他的继任者加大了对这几个地区的控制,在此背景下,为了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施维茨、乌里和翁特瓦尔登三个乡村地区于1291年8月结成“永久同盟”,共同防御外敌,并仲裁内部纠纷。历史学家根据文本推测,很可能存在比这更早的盟约,而1291年盟约是对以前盟约的重申,但还没有找到证据。因此,一般认为,1291年的永久同盟是瑞士联邦的起源,8月1日被定为瑞士的国庆日。
施维茨州徽
在这个“永久同盟”中,武力反抗最积极的施维茨地位最为重要,瑞士(Schweiz)这个名称即起源于Schwyz。据说施维茨人最为勇敢好斗,于是哈布斯堡家族就用Schweiz来称呼这三个地区的所有人。因为Schweiz/Schweiß在德语中是“汗水”的意思,这个称呼实际上是在侮辱瑞士人,认为他们粗俗鲁莽。瑞士人起初不愿意接受这一称号,直到18世纪,瑞士人才自愿接受了这一称呼。施维茨的纹章是红底盾徽,左上角一个小的白色正十字。该纹章开始时只是简单的红底盾徽。红色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红色军旗——血旗;据传说,1240年,皇帝腓特烈二世在授予施维茨直接依附于帝国的特权时,也将血旗赐给了施维茨。又传说,1289年国王鲁道夫一世对施维茨参加勃艮第征战的奖励就是授予施维茨将耶稣受难的图案装饰在血旗上。耶稣受难的图案后来简化为白十字。1729年,施维茨在印章中加入白十字。直到1815年,才在纹章中正式加入白十字。
乌里的纹章是金底盾徽,黑色牛头,牛鼻子上带着红色的鼻环,吐着红舌。这个纹章起源于13世纪的城市印章。Ur就是“荒野”的意思,也象征第一批开拓者在这个地区遇到的动物:牛。鼻环象征对牛的驯服。这个纹章反映了早期居民筚路蓝缕的艰辛。翁特瓦尔登由两个“半州”组成,即上瓦尔登(Obwalden)和下瓦尔登(Nidwalden)。上瓦尔登纹章是红白两分盾徽,叠加一把红白两色的钥匙,钥匙颜色分布与底色正好相反。下瓦尔登纹章是红底双向的白色钥匙,这源自耶稣的使徒圣彼得。在《新约•马太福音》16:19中,耶稣对圣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从此,钥匙成为圣彼得的象征。两个“半州”都采用了同样的颜色和元素,议会也经常一起开会,但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两州一直没有合并在一起。
乌里州徽
三个地区结成永久同盟后,哈布斯堡家族加大了对瑞士地区的控制。据传说,大概在1307年,哈布斯堡派驻的一名官员将自己的帽子挂在一个杆子上(这在当时是司法权的标志),要求所有人都向帽子行礼。威廉•退尔拒绝服从,竟被抓起来,被迫向放在他儿子头上的苹果射箭。射中苹果后,官员又押走退尔。退尔在途中逃脱,并射死了官员。从而加速了起义的爆发。
1315年,哈布斯堡家族派军进攻永久同盟。永久同盟在莫尔加滕战役中打败哈布斯堡家族的军队,声威大振。三个地区订立了新的《布鲁嫩盟约》,增加了禁止分裂同盟,禁止同盟成员单独对外言和或结盟等新的条文。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邦联国家的雏形。
二、瑞士邦联的兴起
瑞士邦联在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的战争中屡屡获胜,开始吸引临近地区的加入。1332年,与三个森林地区同时地处卢塞恩湖附近的城市卢塞恩(Luzern)率先加入邦联,这是第一次城市与乡村结盟,它们也被合称为四森林地区。卢塞恩纹章是蓝白两分盾徽,源于14世纪城市印章。1351年,帝国城市苏黎世(Zürich)加入邦联。苏黎世是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为了与哈布斯堡家族抗争,决定与邦联结盟,大大增强了邦联的力量。1351~1355年,苏黎世在邦联的帮助下,打败了哈布斯堡军队的三次围攻。苏黎世纹章是蓝白两色斜分盾徽,该市徽起源于14世纪时城市法庭的印章。在1544年的苏黎世纹章图中,中间是两个苏黎世盾徽撑起一个金底双头黑鹰盾徽。黑鹰盾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标志和皇帝的职务纹章;盾徽上方是一顶皇冠,两边各有一只金狮作为扶盾者,狮在中世纪作为百兽之王,“象征权力、勇敢和战争美德”。由于此时瑞士名义上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所以会将帝国黑鹰纹章置于本州纹章之上。外面一圈则是苏黎世所属区镇的纹章。
在苏黎世战争期间,瑞士邦联在1351年攻占了东面的奥地利公爵领地格拉鲁斯(Glarus),并在1352年,将之纳入邦联;同年,又攻占奥地利公爵领地楚格(Zug),楚格也因此加入邦联,由此打通了苏黎世到施维茨的通道。格拉鲁斯州徽是红底盾徽,图案是圣徒弗里多林(Fridolin)举着手杖,穿着去朝圣的黑衣,头上有光圈,左手拿着一本金色的书,右手拿着一根金色的手杖。圣徒弗里多林来自爱尔兰,约公元500年在这里传教。后来,弗里多林成为格拉鲁斯的保护使徒。1388年,格拉鲁斯人举着绘有弗里多林肖像的旗帜,在奈费尔(Näfel)战役中打败哈布斯堡的军队,由此兴起了崇拜弗里多林的浪潮。14世纪起,弗里多林的肖像成为城市印章、州旗和纹章的图案,这是瑞士26个州徽中唯一以人的肖像为图案的纹章。楚格纹章是白蓝白三分盾徽,由于楚格过去是奥地利公爵领地,可能受到奥地利公爵红白红纹章的影响。
1353年,与瑞士邦联关系深厚的帝国城市伯尔尼(Bern)正式加入邦联。伯尔尼州徽是红金红三斜分盾徽,中间金色条纹上是一只红舌红爪,向上爬行的黑熊。1191年,策林根家族的公爵贝特霍尔德五世建立伯尔尼市。当时周围都是森林,传说有熊出没。熊象征勇猛,在欧洲早期也曾是百兽之王,后来这个地位被狮所取代。Bern的词源就是“熊”的意思,因此这是一个“言说纹章”,即用纹章图案来表达名称的含义。
伯尔尼州徽
当时,瑞士邦联周围很多领地受到主教、贵族领主的盘剥,因此,在反抗领主的斗争中,经常向瑞士求援。如1400年,瓦莱地区受到当地主教压迫而起来反抗时,是在卢塞恩、乌里与翁特瓦尔登的援助下独立,并在1403年与瑞士结盟。又如阿彭策尔受到圣加伦主教的盘剥,于是向瑞士求援。1403年,阿彭策尔在瑞士的帮助下,打败了圣加伦和奥地利的联军,获得事实上的独立。1411年,阿彭策尔成为瑞士的从属领地。圣加伦在认清邦联的实力后,也于1451年与邦联结盟。
为了保证邦联的地缘安全,瑞士也主动出击,扩张领地。为了保证北面的安全,1415年,瑞士派兵夺取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阿尔高,将之变成了邦联的共同领地。
1481年,弗里堡(Freiburg/Fribourg)与帝国城市索洛图恩(Solothurn)加入邦联,这两个城市都与伯尔尼关系深厚。弗里堡纹章是黑白两分盾徽,源于15世纪初的市旗。1477年,弗里堡从萨伏依公爵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开始使用这个纹章。索洛图恩纹章是红白两分盾徽,起源于索洛图恩市14世纪的城市印章。
弗里堡州徽
瑞士军队能征善战,1477年,打败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保卫了西部的边界。1486年,德意志国王马克西米连一世继位后,试图重新控制瑞士。1499年,为了争夺格劳宾登,马克西米连一世联合施瓦本城市同盟对瑞士发动攻击。瑞士在战争中获胜,这是瑞士与哈布斯堡家族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被称为“施瓦本战争”。从此,瑞士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1501年,巴塞尔(Basel)与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加入邦联。巴塞尔纹章是银底黑色主教权杖,象征统治该地区的巴塞尔主教。沙夫豪森纹章是金底盾徽,上面是一只吐着红舌,向上跳跃的黑山羊,羊角和羊蹄为金色。沙夫豪森在1218年成为帝国城市,13世纪的城市印章就是羊从塔楼里出来的图案,14世纪初开始使用金底黑羊纹章。Schaf就是羊的意思,hause则是房子的意思,因此,这也是一个言说纹章。为了平衡巴塞尔和沙夫豪森加入引起城市州的扩大,1513年,阿彭策尔(Appenzell)作为乡村州加入邦联。阿彭策尔纹章是银底黑熊盾徽。熊象征力量和勇气。至此,瑞士共有13个州,其中7个城市州,6个乡村州。
从三个地区的同盟开始,各地区组成的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各地区政体也不一致,有的施行直接民主制,如施维茨等州;有的是工商业寡头专制,如苏黎世;有的是贵族当政,如伯尔尼等地区。邦联内并没有统一的联邦政府,只有一个不定期召开的议事会。在这个历史阶段,各州仍保有很大的独立性,邦联仍然比较分散,甚至存在很大的矛盾。如苏黎世与施维茨为了争夺地产,1436年爆发了战争。1442年,苏黎世背叛盟约,投靠哈布斯堡家族,1446年被邦联打败,后又于1450年重新加入了邦联。
1517年宗教改革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邦联内部的矛盾。1518年,茨温利开始在苏黎世进行宗教改革,由此瑞士逐步分为支持天主教和支持新教的地区。1529年,新教地区与天主教地区之间爆发了战争。1531年,战争再次爆发,5个天主教地区进攻苏黎世,茨温利战死。16世纪30年代,法国人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了宗教改革,开创对世界影响深远的加尔文宗,日内瓦一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对瑞士也影响深远。1597年,阿彭策尔由于宗教争端分裂为内阿彭策尔和外阿彭策尔两个“半州”。两个阿彭策尔的纹章都是银底黑熊,不同的是外阿彭策尔州徽上写有VR,含义是“外部政区”(Vssere Rhoden)。
1618年,因宗教争端而起的三十年战争爆发,后来演变为欧洲争霸的国际战争。瑞士此时名义上还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设法保持了中立。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被国际法所确认。瑞士藉此正式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其独立地位得到了国际法的承认。
瑞士早期各州的纹章图画上还有站立着的象征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之鹰,1648年以后就逐步取消了。这与欧洲民族国家崛起背景下,神圣罗马帝国乃至后来的德意志帝国越来越看重黑鹰纹章的趋势相反,瑞士在政治上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过程,也是在纹章体系中去除黑鹰纹章的过程。
各州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采用的纹章也不一样,但在共同对外的战争中,各州开始使用具有共同特征的旗帜,进而发展出共同的纹章。14世纪起,伯尔尼开始采用白十字作为军旗。最早的证据出现在1339年的劳本(Laupen)战役中,主要是为了在战争中区分敌我。据中世纪史书记载:“伯尔尼人举着旗帜,用白布做的神圣十字架标志从高到低都非常醒目。”同时,士兵们还将红底白十字盾徽绣在军服上。15世纪起,其他的同盟州陆续采用白十字军旗。而采用旗帜图案作为纹章是瑞士的传统,自16世纪中叶起,红底白十字纹章开始成为邦联的标志。
三、从赫尔维蒂共和国到邦联重建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瑞士也受到强烈影响。一些处于从属地位的地区开始争取在邦联中获得平等的地位。1798年,瑞士被法国占领。在法国的主导下,1798年,瑞士建立了赫尔维蒂共和国(Confoederatio Helvetica),以早期居住在这里的凯尔特人部落名命名。共和国试图按照法国模式建立议会制的中央集权式政府,议会实行两院制,行政机构采用五人会制度;各地区统一称州(Kanton),失去了自治权。例如,将施维茨、乌里、上下瓦尔登和楚格合并成了一个州——“森林州”,受到这些地区的强烈反对。
受法国三色旗的影响,赫尔维蒂共和国采用了绿红金三色旗;同时采用了新的印章作为国家权力的标志,印章中间描述的是威廉•退尔射苹果的传说,威廉•退尔全身戎装,弓丢在一边,小孩正向他献上一支穿透了苹果的箭;图案周围用德语写着HELVETISCHE REPUBLIK(赫尔维蒂共和国)和SENAT(议会)。共和国试图以此宣示反抗强权、追求自由的精神。
由于中央集权制违背了瑞士各州享有主权的自治传统,归于失败。1803年,在拿破仑的主导下,颁布《调停条例》,瑞士恢复了邦联传统,采用了新的印章,图案是威廉•退尔戎装,左手持长枪,右臂倚靠在一个盾牌上,盾牌上写有“19州”(XIX CANTONE),图案周围写着“瑞士同盟”(SCHWEIZERISCHE EIDSGENOSSENSCHAFT)。较之1798年的印章,除了保留威廉•退尔的精神外,国号由“共和国”改为了“同盟”,盾牌上更多地强调了州的地位,州(Kanton)作为统一的行政单位名称保留了下来。赫尔维蒂共和国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其中央集权的模式和平等的观念对未来瑞士联邦的构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803年,在邦联重建的过程中,瑞士新成立了六个州:圣加伦(St. Gallen)、阿尔高(Aargau)、格劳宾登(Graubünden)、图尔高(Thurgau)、提契诺(Tessin/ Ticino)和沃州(Waadt/ Vaud)。圣加伦州徽是绿底盾徽,内有一根由绿带捆绑的白色束棒。束棒由多根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是一把斧头,源于古罗马,是行政与司法权力的标志。法国大革命采用了这个标志,新成立的圣加伦州受其影响,也采用了这个标志作为纹章。束棒中间的斧头象征着权力,捆绑的束棒象征“团结产生力量”;绿色象征自由;白色象征国家的纯洁。阿尔高州徽是蓝黑两分盾徽,蓝色底面上有三颗五角星,黑色底面中间有三道白色的波浪。格劳宾登州徽是一个三分盾徽,左上是蓝色和金色交错的正十字,右上是黑白竖条纹,下方是银底黑山羊,象征组成格劳宾登的三个地区。三个地区从14世纪结盟,因而这个州徽也是一个“联盟纹章”。图尔高州徽是白绿两斜分盾徽,白绿底面上各有一只金色的狮子,这来自于曾经统治这里的贵族领主基堡(Kyburger)家族的纹章。提契诺州徽是红蓝两分盾徽。沃州州徽是白绿两分盾徽,白色底面上用金色的字体写着法语“自由与祖国”,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圣加伦、图尔高和沃州州徽中的绿色都象征了自由。
1815年,反法同盟彻底打败法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决议恢复旧的秩序,并重新划分欧洲领土。会议上确定了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同时,瑞士制定了一个联合公约,恢复了各州的主权,很多州因此恢复了旧的制度;同时,公约继承了不再设立从属领地的原则,因此,瓦莱(Wallis/ Valais)、纳沙泰尔(Neuenburg/ Neuchâtel)、日内瓦(Genf/ Genève)在1815年加入邦联。
日内瓦州徽是一个两分盾徽,左边是红底金色钥匙;右边是金底黑鹰,黑鹰身体只有一半,头戴皇冠。钥匙也是代表了使徒圣彼得与日内瓦的教会。黑鹰代表神圣罗马帝国和皇帝,因为在11世纪,日内瓦曾被皇帝授予帝国城市的地位。日内瓦纹章中的黑鹰纹章是26个州徽里唯一还保存有帝国痕迹的元素。
日内瓦州徽
瓦莱州徽是红白两分盾徽,上面有13颗五角星,其中4颗白五角星位于红色底面上,4颗红五角星位于白色底面上,5颗红白两色的五角星位于红白交界处。红白色起源于当地主教的纹章;16世纪起,开始加入星的图案;1815年,确定为13颗星,代表该州的13个区。
纳沙泰尔州徽是绿白红三色条纹盾徽,红色条纹上方有一个白色的十字。1707年,在英国的支持下,纳沙泰尔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继承。普鲁士统治期间,纳沙泰尔纹章是金色底面,中间是红色竖条,竖条上有三个白色的三角屋顶图案。纳沙泰尔加入瑞士邦联,是瑞士第一次接纳非共和政体的州加入。纳沙泰尔采用了新的纹章:绿色代表自由,红白色来自城市纹章的颜色,红色条纹上加白色十字,是为了与邦联的标志一致。
1815年,瑞士采用了一个新的圆形印章,即中间是红底白十字盾徽,然后环绕以德语国名瑞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最外面一圈是各州的纹章。这个印章在签署联合公约时第一次使用,红底白十字盾徽开始正式成为国家的标志。
四、瑞士联邦的建立
1815年,瑞士恢复了旧的秩序,很多权贵和城市恢复了特权,引发了平民阶层和乡村的不满。法国大革命期间广为传播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爆发后,瑞士多地受到影响。例如,巴塞尔长期城乡矛盾突出,农村居民请愿要求修订宪法,获得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但没有成功,反而被镇压。该地城市和农村冲突日益尖锐,1833年,巴塞尔乡村州分立出来,形成了两个“半州”,即巴塞尔城市州和巴塞尔乡村州,议会规定未来可以合并,但前提是完全自愿。巴塞尔城市州仍维持原来的银底黑色主教权杖盾徽,巴塞尔乡村州的纹章是银底红色主教权杖盾徽。1833年的一幅漫画反映的是巴塞尔州分裂时,同时处于城乡的巴塞尔大学被迫分家的情景。漫画的上半部分是众人正在大厅里讨论,大厅上方是瑞士邦联红底白十字纹章,环绕邦联纹章的是各州纹章;漫画的下半部分是云层中伸出一只手拿着秤,正在为巴塞尔大学分家当,下方零散堆放着破碎的大学物品,一片混乱。图画的下方是是一个断裂的盾徽,一个象征巴塞尔城市,一个象征巴塞尔乡村。后来出现了推动两个“半州”合并的运动,但没有成功。
在维也纳国际体系下,一个松散的瑞士邦联越来越不符合国家的利益,在政治上不能有效维护瑞士的独立,在经济上也很难采取有力措施与各国竞争。19世纪30年开始,自由主义的政治派别占了上风,决定建立一个施行民主的联邦国家。1845年,为了维护州的主权,几个保守的天主教州施维茨、乌里、上下瓦尔登、卢塞恩、楚格、弗里堡和瓦莱联合起来,组成了“特别同盟”。在1847年的一幅关于“特别同盟”的宣传画中,最上方写有IHS(耶稣),光芒万丈,驱开乌云。画中间是一个罗马风格的石亭,石亭顶端是罗马教皇的三重冕;亭子中间立了一块碑,碑上有七个盾徽,从上到下依次是:卢塞恩、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楚格、弗里堡、瓦莱。石亭下方是一只狮子扶在瑞士的红底白十字联邦纹章上。狮子左爪是一张纸,放在纹章上方,已经有一些裂痕,上面写着Bund 1815(邦联1815);右爪拿着一把剑,抓一个断裂的束棒。表示对1815年邦联体制被破坏的担忧。石亭上方写有GOTT u. VATERLAND(上帝和祖国)。
瑞士邦联命令特别同盟解散遭到拒绝后,爆发了内战。特别同盟很快被击溃,这场战争规模很小,但对瑞士历史影响深远,这也是瑞士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战争。邦联的胜利引起法国、奥地利等周边国家的担忧,但很快1848年革命爆发,各国自顾不暇。纳沙泰尔也爆发革命,推翻了拥护普鲁士国王的政府,摆脱了普鲁士的统治,与瑞士彻底融合在一起(但要到1857年,普鲁士在英国的压力下,才完全放弃纳沙泰尔)。
1848年,瑞士制定了新的宪法,标志着现代瑞士联邦国家的正式建立。在保持联邦自治的传统下,适当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瑞士联邦拥有国防、外交、管理关税和间接税、货币、度量衡、邮政等事务的权力;各州拥有管理经济、社会、宗教事务以及收取直接税的权力,各州可以通过税收充分发展自己,由此形成了一种联邦与各州共享权力的制度。同时,瑞士恢复了赫尔维蒂共和国(Confoederatio Helvetica)的拉丁语名称,与德语、法语国名同时使用。拉丁语国名具有超越四种地区语言的特点,逐步成为瑞士最为重要的名称。实际上,这也是强调中央权力的赫尔维蒂共和国体制的一种继承和宣示。
联邦行政权由7人组成的联邦委员会执行,联邦主席由7人轮流担任,每年轮换一次。7个委员必须来自不同的州,代表不同的民族地区。这样可以避免占人口多数的德意志人长期占据委员会及主席职位,保持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权力平衡。
瑞士施行代议制与直接民主制相结合的制度。联邦议院分为国民院和联邦院,国民院由民众选举产生,联邦委员会就是由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组成;联邦院由各州选派代表组成。同时民众有举行全民公决的权利,可以申请修改宪法。
1848年,瑞士采用了新的国家印章,中间是联邦十字盾徽,然后环绕以用德语写的“瑞士联邦”和罗马数字1848;最外面一圈是各州的纹章。相较1815年的印章,增加了年份;巴塞尔纹章变成了一个二分盾徽,就是由巴塞尔城市和乡村两个纹章组合而成。这枚印章反映了巴塞尔州1832年分立为两个州后的结果;上下瓦尔登两个“半州”也体现出来了。但内外阿彭策尔仍然用着一个纹章。
作为一个联邦国家,瑞士没有法律意义上的首都,1848年伯尔尼被选为联邦城市,作为联邦政府所在地,是瑞士事实上的首都。
在1848年宪法通过后的一幅宣传画中,赫尔维蒂娅(Helvetia)坐在中间,右手拿着宪法,赐给下方的人民。不远处天使刚刚离去,象征着天使通过赫尔维蒂娅将宪法赐予瑞士(赫尔维蒂娅来源于赫尔维蒂人这个部落名称,是瑞士的拟人化女神形象,形成于17世纪)。一个瑞士人身着白袍,胸前是红底白十字的盾徽图案,左手举着一面白十字旗帜,右手正在将月桂花环戴到赫尔维蒂娅头上。两边分别站着军人和平民。底座下方是1848年联邦各州的州徽,从左至右依次是日内瓦(鹰与钥匙)、瓦莱(红白星星)、提契诺(红蓝)、阿尔高(黑白黑、三颗星)、圣加伦(束棒)、沙夫豪森(黑山羊)、楚格(白蓝白)、上下瓦尔登(两把白钥匙)、乌里(黑牛头)、伯尔尼(黑熊)、苏黎世(蓝白斜分)、卢塞恩(蓝白竖分)、施维茨(红底小白十字)、格拉鲁斯(黑衣圣徒)、弗里堡(黑白两分)、巴塞尔(主教权杖)、内外阿彭策尔(黑熊)、图尔高(两只金狮)、沃州(绿白)、纳沙泰尔(白绿红)。22枚纹章代表了25个州,其中6个“半州”合并为3个两分盾徽。台座上写着“1848年9月12日”,这是宪法颁布的日期。
瑞士联邦正式建立后,迫切需要长期分属各州的人民形成一种超越各州的对联邦的整体认同。1849年,联邦邮政关闭了各州和私人的邮政企业。1850年联邦邮政发行的第一版邮票(ORTS-POST,通邮距离在本乡镇之内),面值为2.5分(Rp.,即Rappen,是货币单位分,即百分之一瑞士法朗),图案上方是象征邮政的邮车号角,中间是联邦的红底白十字盾徽,没有再出现各州的纹章,目的是“为了树立民众的联邦国家意识”。
1874年,瑞士联邦修改了宪法,赋予了联邦更大的权力。联邦实行民兵制,平时没有常备军,战时可拥有不属于各州的军队;联邦负责统一民法、刑法和商事法;规定实行义务教育;加强了对教会的管理;人民可以通过全民公决对所有法律进行修改。在1874年的宪法修订纪念册上有一幅类似于凯旋门的图画:拱顶上方有两个小天使扶持的匾额上写有1874年4月19日,这是宪法修订通过的日期。拱顶下方是赫尔维蒂娅身着红白色衣袍,头戴花环,左手拿着瑞士联邦的红底白十字盾徽,盾徽镶有金边;右手握有象征权力的束棒,坚定地看着远方。下方是四名瑞士士兵,两个士兵正在握手,左袖戴有红底白十字袖章,象征了联邦对军队的统一领导。门两侧有四幅画,从左上、右上至左下、右下,分别象征学校、教会、商业和司法,象征了联邦在这些领域权力的加强。在这幅画里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各州州徽,说明瑞士在这个时期仍在培养民众的联邦意识。
五、联邦的调整
维也纳会议之后,瑞士成为受到国际法保护的中立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了中立。
“特别同盟”宣传画
1948年,瑞士联邦采用了新的印章。印章中国名由德语(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改成了拉丁语(CONFOEDERATIO HELVETICA),从此,该拉丁语国名成为瑞士最重要的国名,瑞士在国际上的简称CH就源于此。与1848年印章相比,各州纹章改为了盾徽形状。阿彭策尔纹章也改成了两分盾徽,分别代表内外阿彭策尔两个“半州”。
1979年,汝拉(Jura)州从伯尔尼州中分离出来,这是20世纪瑞士联邦领土最重大的一次调整。汝拉地区原属于勃艮第王国,后来被赠送给巴塞尔主教。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汝拉被划给了伯尔尼,当时就激起了很强的反对声音,因为两者历史文化不同。汝拉是法语地区,主要信奉天主教;而伯尔尼是德语区,主要信奉新教。1947年,一名讲法语的人因为语言问题被一个重要的岗位拒绝,促进了汝拉人的分离运动。于是经过长期的抗争,直到1978年举行投票,从而从伯尔尼独立出来,再加入了联邦。1969年,伯尔尼修改州宪法,授予州内7个汝拉人居住的地区以自决权。经过公民投票,有3个地区的汝拉人决定创立新的州;3个地区决定留在伯尔尼州;还有1个地区后来决定加入巴塞尔乡村州。最后,瑞士联邦修改宪法,予以批准。
汝拉州徽是一个两分盾徽,左边是红白条纹;右边是银底红色主教权杖。这个纹章是在1943年设计的,主教权杖象征历史上的巴塞尔主教。七条红白条纹象征汝拉的7个地区,虽然实际上只有3个地区属于汝拉州。
汝拉成立新州与德国在二战后调整州界的“西南重组案”有可比之处。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在中世纪是施瓦本公爵的统治区域。施瓦本公国灭亡后,逐步兴起了巴登公国、符腾堡王国与普鲁士的霍恩佐伦等领地。二战德国战败后,该地区被美国和法国占领,形成了法占区的巴登、符腾堡-霍恩佐伦和美占区的符腾堡-巴登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在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时成为三个州。由于三个州的划分违背了历史传统和民众意愿,1951年,联邦政府试图将这三个州合并为一个州,但三个州未能达成协议。于是联邦政府通过了两个重组法案。第一重组法案将州议会的任期延长到重组完成之后。第二重组法案规定了三州合并的具体步骤。但巴登不同意合并,希望成为一个独立的州,于是以重组法案违背了民主和联邦原则为由,向成立不久的联邦宪法法院提起上诉。1951年10月,联邦宪法法院经过审理,宣布第一重组法违背了《基本法》关于民主选举的条款,完全无效。同时,联邦宪法法院肯定了联邦政府具有根据联邦的整体需要调整州界的权力,但必须符合民主的程序。1951年底,三个州举行了公民投票,大多数人同意组建一个新州;如果单独统计巴登人的投票,则有52%的巴登人希望组建一个单独的巴登州的愿望。但最后还是组建了新的巴登-符腾堡州。《基本法》第29条规定:“联邦领土……重新划分时应考虑有关地区的同属关系、历史和文化联系、经济上的目的性以及地区规划和开发的需要。对重新划分联邦领土的措施,应颁布联邦法律予以规定。该法律须经全民公决认可。重新划分时应征求相关各州的意见。”可见,在德国联邦体制下,联邦政府拥有较强的主导意志,从而在民主程序下完成了州的合并。而在瑞士,更为遵从州内人民的意志,建立了新的州。相比德国35万多平方公里分为16个州,瑞士4万多平方公里有26个州,州的划分更为分散,充分尊重了民众的意志。这是反映瑞士联邦特征的的一个典型事件,体现了瑞士人对小共同体的尊重。汝拉州成为一个新州时,人口只有6万7千人左右,约占瑞士总人口的1%。又如瑞士全国使用罗曼语的人不到1%,但在1938年,瑞士仍将之列为官方语言。
六、结语
瑞士是最早尝试邦联制和联邦制的国家之一。瑞士人不是因为民族、宗教等因素,而是通过对联邦制和民主制度的认同,凝聚在了一起,对人类的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欧运动兴起,奥地利人卡莱基(Richard Nikolaus Graf Coudenhove-Kalergi)等思想家提出借鉴瑞士联邦内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经验,建立一个欧洲多民族共同体“欧洲合众国”,实现欧洲的联合与和平。
纹章是瑞士的联邦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瑞士联邦以及各州的纹章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既体现了历史上的渊源,又有现实政治中的认同。瑞士人形成对乡土、州,乃至联邦的多重认同,在纹章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瑞士人在红底白十字的旗帜下,抵抗哈布斯堡强权,红底白十字纹章成为整个联邦的象征,再配合赫尔维蒂娅女神、威廉•退尔等象征符号,培养了瑞士人整体的国家认同感。
联邦纹章中的白十字是典型的基督教象征,其中很可能包含的对圣毛里蒂乌斯与底比斯军团的崇拜,都体现了瑞士人对反抗强权的自由精神的推崇。同时26个州徽中有10个州徽含有十字架、钥匙、主教权杖、圣徒肖像等明显的基督教元素,还有瓦莱州的红白色也来自当地主教的纹章,这些纹章见证了历史上瑞士地区的基督教化历程和现代的基督教信仰。
瑞士的历史是一部反抗贵族领主统治,争取平等和自治权利的历史。与德国、奥地利等国的地方纹章多来源于历史上贵族领主的纹章相比,瑞士地方纹章来源于贵族领主纹章的要少得多,体现了更多的平民性。26个州徽中,只有3个州州徽(巴塞尔城、巴塞尔乡和汝拉)来自教会的纹章;只有图尔高州徽直接来自历史上的贵族领主家族纹章;楚格州纹章则和其过去领主的纹章类似。
瑞士各州以及州下面的市、乡都有各自的纹章,纹章体现了各州自治的民主权利。正如奥托弗里德•诺伊贝克所言,纹章“在扩展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意义上日益增长的民主化,导致下层政府和居民群体完成了地方标志的构建”。
瑞士联邦以及各州的纹章记录和见证了瑞士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现代联邦国家的历程,成为瑞士民主和自治的象征。
(相关简介:林纯洁,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限于篇幅,未保留注释,有需要的读者可向本刊编辑部索取。)